半年,疫情“黑天鹅”对全国餐饮业造成史无前例的重创。期间,配合疫情防控,全国餐饮门店关闭,暂停堂食等举措,对餐饮门店堂食带来最直接的打击。
来自赢商网的统计数据显示,A股、H股13家上市餐饮企业2020上半年业绩中,除广州酒家、中科云网外,其余11家企业营收、净利双双大跌,尤其是净利润,8家暴跌超200%,7家由盈转亏。同时,太兴、广州酒家、同庆楼3家企业保持盈利。
11家企业营收下跌,3家盈利利润额微薄
通过财报可以看到,13家企业中10家亏损,海底捞因营收规模最大,相应的亏损额也最大,达9.65亿元,去年同期则为盈利9.12亿元;呷哺呷哺亏损额达2.52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1.62亿元;味千中国、全聚德、国际天食亏损额均过1亿元。
上半年,仅太兴、广州酒家、同庆楼3家企业保持盈利,但利润额微薄,且同比大幅下跌。其中太兴集团得益于外卖业务及敏华冰厅的逆势强劲增长,保持盈利,但集团整体业绩仍为大跌,其中净利润跌幅83.30%;广州酒家虽然盈利微增,但净利润亦大跌超八成。
此外,中科云网是这些上市餐企中,唯一营收、业绩双增长的企业,增长主要来自团膳业务在本期业绩新体现。
加工食品成餐企“救命稻草”
从半年报可见,受疫情影响,广州酒家的餐饮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降,这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集团的食品制造业务成了“救命稻草”。
广州酒家在报告中解释称,得益于公司“食品+餐饮”的双主业经营策略,公司经营收入得以支撑,同时受益于速冻业务的快速增长,总体营收获得微幅增长。
疫情下,速冻产品以64.41%的增长为广州酒家上半年的业绩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
广州酒家表示:“速冻产品是公司近年大力培育的常态产品,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便新增生产线,着力保障其增量。”
疫情下,受益于食品加工产品的还有中华老字号同庆楼。
同庆楼7月16日刚在上交所挂牌,其交出上市后的首份业绩报告,同样受疫情影响,但同庆楼却是餐饮上市企业当中净利润降幅最小的。
5月份以来,2020年半年度报告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公司业务逐渐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通过食品加工中心(中央厨房)加大半成品、食品的研发、开辟线上商城销售渠道,同庆楼努力实现增收节支。
有分析指出,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食品行业中的日常方便食品消费需求日益突出,高品质产品同时便于食用的速冻食品、休闲食品依旧会成为市场需求的主力。
对于接下来的市场,广州酒家预测,“伴随疫情的常态化防控意识强化及促消费政策的落地,大众外出就餐活动增加,行业的需求回暖,大众化消费依旧是主流,高质量的产品、贴心的服务及体验特色化是主旋律。”
来源:赢商网
高成长品牌逆势增长
在餐饮企业半年报中,多品牌餐饮企业的高成长品牌是一大亮点,在餐饮行业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逆势增长。太兴集团旗下品牌敏华冰厅收入大幅增长85.6%至2.11亿港元,公司旗舰品牌太兴收益却同比减少26.04%;九毛九旗下太二餐厅收入增长24.81%至6.7亿元。
今年3月,九毛九公布了上市以来首份财报。财报中就明确表示:今后发力的重点会集中在子品牌“太二酸菜鱼”上。有分析人士表示,九毛九内部这几年已经把发展重点放在“太二”了,九毛九在全国的扩张脚步渐已停止,当下的战略是稳住核心门店、逐步压缩边缘门店。
疫情下,线上、外卖业务逆势增长
受疫情影响,宅经济快速升温,外卖业务逆势上扬。今年1月底,疫情突然爆发,线下门店停业期间,餐饮企业纷纷发力线上业务及外送业务,并收获不小。这一点从半年报数据也可见一斑。
虽然疫情对海底捞门店堂食造成巨大打击,海底捞上半年外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3.7%,达4.1亿元,期间,海底捞还开发并推出半成品方便菜肴等零售商品,推出91种新菜品。并拓展海底捞应用软件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在线销售管道。
呷哺呷哺上半年外送业务同比增长18.5%,其表示下半年继续加强外送业务;太兴集团外送业务收益涨幅抵销堂食收益的跌幅;全聚德在京门店2月份全部上线饿了么、美团线上外卖平台,二季度北京直营门店线上外卖比一季度增长150%;西安饮食上半年实现外卖收入1817万元,同比增长44.46%。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预计增长15.0%至6646.2亿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在香港二次上市的百盛中国,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它是中国外送销售额占比最高的连锁餐厅之一,2019年外卖销售额占公司餐厅收入总额的21%。2020年上半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2%。
百胜中国是国内率先提供数字支付选择的连锁餐厅之一。今年上半年,其97%的支付通过数字化形式完成,主要包括移动应用程序及外卖平台。
疫情期间,数字点餐为百胜中国带来了持续运营的可能。
在招股书中,百胜中国表示,今年以来,外卖及外带持续同比增长,第二季度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公司餐厅收入,会员销售也同比双位数增长,超过系统销售额的60%。数字点餐占销售额的比例,已由2018年的38%增长至今年上半年的80%。
【记者】李劼
【作者】 李劼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及“团餐”,或许难以准确定义,但回忆中“大食堂”到现代专业团餐机构,团餐已不遥远。由庞大工作餐需求催生的“团餐”市场,大企业、机关单位食堂外包成为餐饮市场中备受追捧的金元宝,引起了业界关注。团餐拥有相对固定的顾客群和高度集中的供餐时段,可精确备料、减少浪费、调配人力,稳稳当当地赚钱。不过,当前团餐行业行政干预强烈、缺乏完善的市场游戏规则等弊端也日益浮现。尽管如此,随着规模的扩大化,团餐市场需求依然庞大。根据2023年最新出炉的团餐品牌排名,下面我们将为你介绍十家深得人心的团餐品牌,让你领略团餐市场的风起云涌。
一、中快餐饮
中快餐饮集团创立于 1994 年,总部位于深圳市,是一家集高校、中学、医院、企事业单位及写字楼供餐业务为一体的专业团餐综合服务商。中快餐饮集团获得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2021 年度中国团餐高校领域代表 ( 好吃 + 专业 ) 品牌”。“只用有品牌的真材料”:中快餐饮旗下食堂采用的食材均为健康高品质食材,只采购一线品牌原材料。
二、雅福团餐
重庆雅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08月31日成立。法定代表人章泽良,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餐饮服务:集体用餐配送(中餐类制售:不含凉菜、冷热饮品制售、生食海产品及裱花蛋糕)(按许可证核定的有效期限和范围从事经营);餐饮企业管理及咨询;饮食文化研究;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调研(不含涉外调查);企业项目咨询;酒店管理咨询;批发、零售:农副产品(国家有专项规定的除外)、蔬菜、水果;劳务外包等。
三、金丰餐饮
北京金丰餐饮有限公司创立于2005年8月1日。致力于团餐标准化科技建设金丰连续七年荣获“中国团餐十大品牌”、“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北京餐饮十大品牌”。匠心打造金丰团餐标准化长城,彰显团餐餐饮文化之光。
四、爱玛客aramark
爱玛客中国的服务包括设备运行与维护、医院后勤管理和配餐等,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的250余个项目。我们拥有超过15000名精心选拔、训练有素的员工。在这些员工背后,有着强有力的供应链、培训和支持系统,他们能够在任何时候提供优异的服务。
五、快客利
快客利(中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3月1日,现有员工7000余人,年产值10个亿。公司业务涉及团餐、商贸、酒楼、物业及咨询领域,服务于200余家单位,经营网点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日均供餐量超过40万人次。
| 睿思网
万物云旗下的万物梁行,正把目光瞄上了团膳服务领域。
3月18日,万物梁行首个全自营员工餐厅在上海银科金融中心正式揭牌。据悉,本次为受九方财富委任,承接上海银科金融中心的员工餐厅运营服务。
切入团膳业务的物管企业很多,但真正参与到团膳餐厅自运营的,万物梁行似乎是第一家。
打通全链路团膳服务的“试验品”
据了解,在此之前,物企团膳服务的业务模式主要为两大类:进驻甲方以及集体配餐。
进驻甲方,是指物管企业进驻甲方单位并承包就餐场所,进行食堂经营管理,再以团餐企业自营或外包方式提供服务;集体配餐则是通过自建或与第三方合作建立中央厨房,根据甲方客户需求批量下单给合作餐饮商家完成生产再配送给甲方。
万物梁行在切入团膳服务这一专业赛道之初,同样围绕上述两大业务模式开始进行拓展。迄今,万物梁行已为字节跳动、中国移动等多家知名企业提供团膳服务。
如今,万物梁行试图把这两种业务模式糅合在一起,通过提供从餐厅前期规划、设计装饰、餐厅运营、宴会服务、特约定餐到膳食管理的全链条服务,打通跨地域的原材料供应链路,更深入介入到团餐服务市场中。
上海银科金融中心的员工餐厅是该模式下的首个试验品。
据了解,为了顺利经营,万物梁行为该员工餐厅引入具有近20年内外资酒店运营、餐厅升级服务、综合设施管理等经验的复合型运营团队。
该团队基于对都市白领饮食习惯的深度调研,遵循" 营养科学、荤素搭配、均衡膳食 "的原则,根据菜品营养含量来设计每日食谱;结合不同场景,推出工作餐、家乡私宴、聚餐活动等饮食菜单,以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
以工作餐为例,由于前期调研获悉该中心 1/4 员工来自福建,食堂特设福建记忆档口,此外引入韩餐、西餐、轻食等特色餐食,每周更迭菜单。
同时,为了保证食品安全,该团队还根据职位建立分级培训,定期对餐厅从业人员开展膳食知识培训,学习低盐、低油、低糖菜品的制作技能,定期更新食品安全资讯和案例,复盘优化。
万物梁行是否由此成功开启团膳服务的第三条新跑道并将其进行复制推广,尚有待市场检验,但至少为行业打开了一种新思路,万物梁行抢占团膳赛道的决心已昭然若揭。
抢食万亿级团餐市场蛋糕
团膳服务是当前物企们布局的热度最高的专业赛道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与企业、用户需求变化,商管服务行业升级转型已是必然趋势。物业服务业不仅限于传统的基础管理,而是需要再更多细分场景下提供更多维度的增值服务。
对物企而言,团膳是物业全生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团餐+物业服务的一体化管理,除了能为B端客户带来更高效的服务,也有利于企业强化在IFM领域布局。
因此,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万物梁行在内,目前至少已有十家物企布局团餐领域,包括保利物业、碧桂园服务、金科服务、新城悦服务、绿城服务、新希望服务及雅生活服务等。
实际上,团膳服务市场亦相当广阔。据专业机构统计,2015-2022年间,我国团膳市场规模持续提升,由0.76万亿元增至2.05万亿元,其中在2022年,团膳占餐饮市场的比例达到了46.6%。
即使在疫情期间,团膳由于定位大众化,且消费场景相较于社会餐饮更稳定,因而在餐饮业饱受冲击之时亦能录得正向增长。据统计,仅2022年,团餐行业录得高达15.8%的增幅,市场规模近1.8万亿元,且仍呈现上升趋势。
分析指出,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以及团膳行业的规范化市场化发展,行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预计2023年达到约2.25万亿元市场规模,2026年将达到3.6万亿元左右,复合增长率高达15%,是餐饮业态中的高增长细分赛道。
受益于行业的高速发展,不少物企的团膳业务亦实现快速增长,更有甚者将之视为第二条营收增长曲线。
以金科所收购的团餐服务公司上海荷特宝配餐服务有限公司为例,即便经历疫情管控,其收入仍由2019年的1.86亿元增至2022年的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8%。
新城悦服务通过 “物管+团餐”的体系化拓展模式,带动业绩的增长。根据其2022年年报,期内团餐业务收入达3.55亿元,同比增长334.2%。到了2023年上半年,团餐业务收入又增长55.3%达到2.22亿元,企业内部“物业+团餐”协同项目超过37个。据称,新城悦服务更有意成为中国版索迪斯。
尽管如此,从整体来看,团餐业务的营收占比仍较低,仅就已公布数据的企业而言,占比均不足10%,可见其仍处于产业布局的初期阶段,这也意味着,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待挖掘。因而市场亦预料,物企或将继续通过并购、合资合作或战略合作进军团餐业务。
是新餐厅,还是下一个“第五食堂”?
回归到万物梁行本次的全自营员工餐厅,在业内人士的眼中,多少有些万科“第五食堂”的影子。
早在2020年,万科曾宣布成立食品事业部,主要布局生猪养殖、蔬菜种植、企业餐饮三大领域。当中企业餐饮,就被餐饮业内人士视为团餐业务。
若再把目光继续往前,早在十年前开始,万科就已经开食堂了,称得上是一名团餐“老兵”。
2010年之前,万科就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项目中试水社区食堂。
2012年6月,万科把社区食堂名称统一为“第五食堂”,意指在家庭、单位、学校、街市酒楼之外,为社区居民开设的第五个就餐空间。
据了解,第五食堂秉承“微利经营、服务社区”的理念,由万科物业自己组建厨师队伍,自己运营管理。随后,万科旗下首家社区食堂出现在深圳坂田万科城。
现在,万物梁行把食堂搬进了写字楼。从模式来看,如今的员工餐厅与第五食堂无异。据了解,当时的第五食堂还兼有外卖配送、团餐膳食服务,服务于社区及社区周边写字楼、企事业单位、家庭、社区、商超等。
遗憾的是,第五食堂最终还是走向失败。这除了与万科自身战略调整相关,激烈的市场竞争、产品的丰富度及价格的劣势等等也是原因。
以成都万科海悦汇城第五食堂为例,该项目在开业不到两年后便草草结业。据周边业主透露,第五食堂刚开业时人气不错,但随着周边商业配套的完善,消费者也有了更多新选择;加上第五食堂对菜品要求高,成本也较高,因而菜品售价并不低,这亦令其与其它餐饮品牌相比缺乏了更多优势。此外,小区的入住率不高,客源较少,也是令第五食堂运营举步维艰的核心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万科在第五食堂面临的运营难题,同样也是当前员工餐厅所即将面对的挑战。如何稳定客源、有效控制投入成本、提升盈利、确保食品安全等等,是员工餐厅能否持续长期运营的首要命题。
此外,随着食品、社餐、外卖、文娱等跨界大厂选手纷纷入驻团餐市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亦对参与者的资源整合和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万物梁行又能否借助员工餐厅,重新在团膳领域杀出一条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