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很漫长,说不好谁会成为你的贵人。
我是星巴克的常客,经常观察他们的日常运营。我发现实地观察,比读100本管理书籍都管用。列四条有意思的现象,和你分享一下。
开始前,先问四个问题,看你是否知道?
1. 为什么星巴克的排队模式和别家不一样,顾客都被要求横向排队,而非竖向?
2. 为什么星巴克陈列柜里的“x云矿泉水”,几乎卖不出去,还天天摆着?
3. 为什么你什么都不买,干坐在星巴克,工作人员也不会赶你?
4. 为什么星巴克的工作人员没那么热情?
01
低焦虑的方法是让对方看到过程
星巴克设计横向排队有什么好处呢?
显然,最大的一个好处是,让所有顾客都是面对工作区。
这样,他们能看到工作人员的忙忙碌碌,一杯又一杯调制而出的咖啡,意味着自己那杯也很快来临,焦虑感也随之降低。
反之,你回忆一下竖形排队时的心情,大家都会焦急的望向柜台,心理不停的嘀咕,怎么这么慢?
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很常见,塞车时,你会忍不住把头伸出窗外,想一探究竟。但是,就算你看到塞车的原因,难道路面情况会好一点吗?当然不能,但你心里会好受些。
再比如,曾有个实验,电梯里不显示楼层的变化,里面的人焦虑感立刻上升了很多。所以,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大家在电梯里,都统一盯着门上变化的楼层显示,那就是在消除焦虑感。
人是唯一拥有控制感的动物,控制感的获得,不仅来源于对事件进程的显性干预,也来源于对事件的目所能及。
是的,当你在观察一件事物时,就会因此获得了一种控制感。
这在现实中有很多可应用的场景。
如果你是个创业者,就可以考虑如何把内部运作的流程向客户展示,这会极大的提高客户的信任感和参与度。
比如,很多饭店的后厨是全透明的,就是让顾客看到整个过程;再比如,为什么“得到”会把内部例会内容公开,让所有用户看到?就是为了增加用户的参与度嘛。
如果你是个职场人,领导给你布置个工作,你就一定要记得在过程中时时汇报,不要总想着把事搞完后,有了结果,再给领导一个surprise。
领导不需要惊喜,只需要控制。
02
人的主观感受来自于对比
先揭晓答案,星巴克摆放“x云矿泉水”根本不是拿来卖的,而是给你看的。
“x云矿泉水”在星巴克一般标价20多人民币,而星巴克咖啡价格在20-30上下。
所以,“x云矿泉水”只是个陪衬,由此在向你传递一个潜台词:
你看,一瓶水都卖20多,我20到30的咖啡还能算贵吗?
这种现象在营销领域很常见,《经济学人》杂志曾说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一家杂志社想推出网络版,于是找营销专家策划,专家做了两个方案:
1、购买网络版要56美元;
2、购买网络加纸质版125美元;
结果,用户大多会选择56美元的网络版。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纸质版的没人买,于是又请来一位营销大师,这位大师给了三个方案:
2、购买纸质版125美元;
3、购买网络加纸质版125美元。
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都选第三个方案,第二个方案其实就是个陪衬。
这一招我们现实中随处可见,如果你留意一下手机话费套餐,就会发现确实存在陪衬者,只为你做决策方便。
这种“陪衬机制”的底层原理,就是诺贝尔得主卡尼曼所揭示的:人类的主观感受主要来自对比。
这给我们有什么启发吗?其实很多。
比如,你给领导写报告,如果时间充足,第一稿可以糙一点,因为无论怎样,领导看完都会提出意见让你改,所以第二稿要憋足劲,搞得完美一些,对比之下,比第一稿好那么多,通过率自然也高。
再比如,如果你是女孩,找闺蜜逛街,就不能找和你颜值差不多,要找比你差一点的,道理你自然懂。
“陪衬机制”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的机会,只看你是不是个“有心人”了。
03
经营如做人 不要太势利
十几年前,我和几个朋友谈事,就近找了个星巴克,但我们几个都是一喝咖啡睡不着的主,所以什么都没点,只是干坐着。
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过来,我以为是撵我们走,连忙站了起来。
谁知,她笑了笑说:没关系,你们坐,你们坐。我只是看到桌了上有点污渍,来擦一下。
这下让我感觉挺不好意思,于是点了几杯咖啡含量极低的“摩卡”。
那是我第一次喝星巴克的饮品,却对这家企业顿生好感,成为日后的忠实拥趸。
本来以为,是那位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最近有件事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良叔经常在深圳书城星巴克写文章,而且有个御用宝位,安静、景色佳,可最近一直被一名流浪汉占据。
是的,你没看错,真的是名流浪汉,很年轻,但头发几乎能挤出油,整天一身油污满身的衣服。
一连两个月,都占据我的宝位,而且什么东西都不点,只是坐在那里,看手机里的动画片,一待一上午。但是,工作人员对他却置之不理,甚至在店内分发免费饮品时,也给他也分一小杯......
我问一名工作人员,这人什么都不点,一坐两个月的人,你们也不赶走,为什么?
她说:“这是公司规定,只要在店里坐的人,都是顾客。”
这句话,还是小小颠覆了我对经营的认知。
放眼多数的餐厅、茶饮,很少会让你白坐,没一会儿店员就会问你要喝点什么,如果你说什么都不要,对方马上会说:“不好意思,不消费不能白坐。”
哪怕当下一个顾客也没有,店家也会下逐客令。
这就是格局不够大,只把真正花钱的才当顾客,而忽视了那些潜在的消费者。
人家坐久了,多数人都会花销,这不就有转化率了吗?就算别人不消费,最起码也给商家攒个人气啊,路过的人看到你热火朝天,就有进来的冲动。
你看就是这样,做生意和做人一样,不要太势利。
人这一生很漫长,说不好谁会成为你的贵人。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刚刚离职,就被很多同事拉黑。我觉得那些同事真的好傻,多个朋友多条路,这句话什么时候都适用。
良叔以前在500强时有个习惯,但凡有离职的同事,我都会发个信息,道声别,说声保持联系。
因为这些出去的人就是一个个窗口啊,他们在外面混得如何,不也给你的未来做个参照吗?
后来良叔出来创业,就是得到了一位离职同事的帮助,他几年前创业做培训。我是踩着他的脚印一步步走来,还真省了不少劲。
所以,我老妈以前说“人缘是攒出来的”。现在想想还真有道理,就像星巴克的理念,来的就是客,现在不消费,但终究有消费的机会。
04
狼性文化不如人性文化
去年过年期间,我在欢乐海岸星巴克,旁边来了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两个娃,她衣着华丽,穿金戴银。
只是她嗓门大了些,一直大声呵责那俩熊孩子,引来很多人侧望。
没一会儿,其中一熊娃把饮料打翻了,那妇女又尖叫起来,给了娃两巴掌,娃哇哇大哭。
妇女气急败坏的对着柜台大声:“服务员!服务员!快拿抹布过来啊!”
结果,柜台内的几个工作人员,没一个理她。
于是,她走向柜台,对着最近的工作人员嗓道:“服务员!我叫你呢,你装着没听见吗?”
那女孩环顾左右,一脸懵懂回到:“我不知道你在叫谁?我们这儿没有服务员,只有咖啡师。”
妇女威胁到:“你怎么这种服务态度,不想让别人再来了吗?”
女孩微微一笑说:“请便。”
亲眼看到这一幕,心里默默给那女孩点赞。
日常中,你也会发现,星巴克的服务员,不,咖啡师,不像海底捞那般的热情,当然也不是冷冰冰,而是和你平起平坐。
他们不会因为你是顾客就刻意讨好你,这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星巴克中国区人力资源副总裁余华曾说过,企业内部从来不称呼“店员”或“员工”,而是称“伙伴”(Partner),就是想让每个人之间是彼此尊重。
这种人性文化,也许就是咖啡师们不太热情,却又恰如其分的原因。
相比较而言,我极讨厌很多企业崇尚的“狼性文化”,而且“狼性文化”往往会演变成一种“狼狗文化”。
怎么说呢?他们期望员工对待纪律的统一性像狼,但又有希望员工对待公司的忠诚度像狗;他们期望员工对待竞争的进取心像狼,但又希望员工对待客户的迎合度像狗。
这一会儿狼性,一会儿狗性的,员工不分裂吗,为啥就不能让他们拥有“人性”。
我的MBA管理学教授说过一句话,我很认可,他说:
“管理就像教育小孩,身体力行大于说教,你对员工啥样,员工也会对客户啥样。”
想想也是吧,你一嘴的仁义道德,却对员工百般苛刻,你还能指望员工对客户好到哪里?多半是能骗一个算一个。
最后,吃亏的到底是谁?
所以这件事对我的启发是,无论经营还是管理,无论对待客户还是对待员工,都还是回归本性好些。
不能因为员工身处底层,你就飞扬跋扈;也不要因为客户手握财源,你就媚颜百献。
对人实实在在,把该做的做好,比啥都强。也别再鼓吹什么“狼性文化”,这个年代更需要的是“人性文化”。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是星巴克的常客,经常观察他们的日常运营。我发现实地观察,比读100本管理书籍都管用。列四条有意思的现象,和你分享一下。
开始前,先问四个问题,看你是否知道?
1. 为什么星巴克的排队模式和别家不一样,顾客都被要求横向排队,而非竖向?
2. 为什么星巴克陈列柜里的“x云矿泉水”,几乎卖不出去,还天天摆着?
3. 为什么你什么都不买,干坐在星巴克,工作人员也不会赶你?
4. 为什么星巴克的工作人员没那么热情?
降低焦虑的方法,是让对方看到过程
星巴克设计横向排队有什么好处呢?
显然,最大的一个好处是,让所有顾客都是面对工作区。
这样,他们能看到工作人员的忙忙碌碌,一杯又一杯调制而出的咖啡,意味着自己那杯也很快来临,焦虑感也随之降低。
反之,你回忆一下竖形排队时的心情,大家都会焦急的望向柜台,心里不停地嘀咕,怎么这么慢?
KFC和星巴克的陈列
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很常见,塞车时,你会忍不住把头伸出窗外,想一探究竟。但是,就算你看到塞车的原因,难道路面情况会好一点吗?
当然不能,但你心里会好受些。
再比如,曾有个实验,电梯里不显示楼层的变化,里面的人焦虑感立刻上升了很多。
所以,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大家在电梯里,都统一盯着门上变化的楼层显示,那就是在消除焦虑感。
人是唯一拥有控制感的动物,控制感的获得,不仅来源于对事件进程的显性干预,也来源于对事件的目所能及。
是的,当你在观察一件事物时,就会因此获得了一种控制感。这在现实中有很多可应用的场景。
如果你是个创业者,就可以考虑如何把内部运作的流程向客户展示,这会极大地提高客户的信任感和参与度。
比如,很多饭店的后厨是全透明的,就是让顾客看到整个过程。
再比如,为什么“得到”会把内部例会内容公开,让所有用户看到?就是为了增加用户的参与度。
如果你是个职场人,领导给你布置个工作,你就一定要记得在过程中时时汇报,不要总想着把事搞完后,有了结果,再给领导一个surprise。
领导不需要惊喜,只需要控制。
人的主观感受来自于对比
先揭晓答案,星巴克摆放“x云矿泉水”根本不是拿来卖的,而是给你看的。“x云矿泉水”在星巴克一般标价20多人民币,而星巴克咖啡价格在20-30上下。
所以,“x云矿泉水”只是个陪衬,由此在向你传递一个潜台词: 你看,一瓶水都卖20多,我20到30的咖啡还能算贵吗?
这种现象在营销领域很常见,《经济学人》杂志曾说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一家杂志社想推出网络版,于是找营销专家策划,专家做了两个方案:
1、购买网络版要56美元。
2、购买网络加纸质版125美元。
结果,用户大多会选择56美元的网络版。但是问题随之而来,纸质版的没人买,于是又请来一位营销大师,这位大师给了三个方案:
1、购买网络版要56美元。
2、购买纸质版125美元
3、购买网络加纸质版125美元。
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都选第三个方案,第二个方案其实就是个陪衬。
这一招我们现实中随处可见,如果你留意一下手机话费套餐,就会发现确实存在陪衬者,只为你做决策方便。
这种“陪衬机制”的底层原理,就是诺贝尔得主卡尼曼所揭示的:人类的主观感受主要来自对比。
这给我们有什么启发吗?其实很多。
比如,你给领导写报告,如果时间充足,第一稿可以糙一点,因为无论怎样,领导看完都会提出意见让你改。
所以第二稿要憋足劲,搞得完美一些,对比之下,比第一稿好那么多,通过率自然也高。
“陪衬机制”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的机会,只看你是不是个“有心人”了。
经营如做人不要太势利
十几年前,我和几个朋友谈事,就近找了个星巴克,但我们几个都是一喝咖啡睡不着的主,所以什么都没点,只是干坐着。
一位工作人员,走了过来,我以为是撵我们走,连忙站了起来。
谁知,她笑了笑说:没关系,你们坐,你们坐。我只是看到桌了上有点污渍,来擦一下。
这下让我感觉挺不好意思,于是点了几杯咖啡含量极低的“摩卡”。
那是我第一次喝星巴克的饮品,却对这家企业顿生好感,成为日后的忠实拥趸。本来以为,是那位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最近有件事更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我经常在深圳书城星巴克写文章,而且有个御用宝位,安静、景色佳,可最近一直被一名流浪汉占据。
是的,你没看错,真的是名流浪汉,很年轻,但头发几乎能挤出油,整天一身油污满身的衣服。
一连两个月,都占据我的宝位,而且什么东西都不点,只是坐在那里,看手机里的动画片,一待一上午。
但是,工作人员对他却置之不理,甚至在店内分发免费饮品时,也给他也分一小杯。
我问一名工作人员,这人什么都不点,一坐两个月的人,你们也不赶走,为什么?
她说:“这是公司规定,只要在店里坐的人,都是顾客。”
这句话,还是小小颠覆了我对经营的认知。
放眼多数的餐厅、茶饮,很少会让你白坐,没一会儿店员就会问你要喝点什么,如果你说什么都不要,对方马上会说:“不好意思,不消费不能白坐。”
哪怕当下一个顾客也没有,店家也会下逐客令。
这就是格局不够大,只把真正花钱的才当顾客,而忽视了那些潜在的消费者。
人家坐久了,多数人都会花销,这不就有转化率了吗?
就算别人不消费,最起码也给商家攒个人气啊,路过的人看到你热火朝天,就有进来的冲动。
你看就是这样,做生意和做人一样,不要太势利。人这一生很漫长,说不好谁会成为你的贵人。
所以,我老妈以前说“人缘是攒出来的”。现在想想还真有道理,就像星巴克的理念,来的就是客,现在不消费,但终究有消费的机会。
狼性文化不如人性文化
去年过年期间,我在欢乐海岸星巴克,旁边来了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两个娃,她衣着华丽,穿金戴银。
只是她嗓门大了些,一直大声呵责那俩熊孩子,引来很多人侧望。
没一会儿,其中一熊娃把饮料打翻了,那妇女又尖叫起来,给了娃两巴掌,娃哇哇大哭。
妇女气急败坏地对着柜台大声:“服务员!服务员!快拿抹布过来啊!”
结果,柜台内的几个工作人员,没一个理她。
于是,她走向柜台,对着最近的工作人员嗓道:“服务员!我叫你呢,你装着没听见吗?”
那女孩环顾左右,一脸懵懂回到:“我不知道你在叫谁?我们这儿没有服务员,只有咖啡师。”
妇女威胁到:“你怎么这种服务态度,不想让别人再来了吗?”
女孩微微一笑说:“请便。”
亲眼看到这一幕,心里默默给那女孩点赞。
日常中,你也会发现,星巴克的服务员,不,咖啡师,不像海底捞那般的热情,当然也不是冷冰冰,而是和你平起平坐。
他们不会因为你是顾客就刻意讨好你,这其实就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星巴克中国区人力资源副总裁余华曾说过,企业内部从来不称呼“店员”或“员工”,而是称“伙伴”(Partner),就是想让每个人之间是彼此尊重。
这种人性文化,也许就是咖啡师们不太热情,却又恰如其分的原因。
相比较而言,我极讨厌很多企业崇尚的“狼性文化”,而且“狼性文化”往往会演变成一种“狼狗文化”。
怎么说呢?他们期望员工对待纪律的统一性像狼,但又希望员工对待公司的忠诚度像狗;他们期望员工对待竞争的进取心像狼,但又希望员工对待客户的迎合度像狗。
这一会儿狼性,一会儿狗性的,员工不分裂吗,为啥就不能让他们拥有“人性”。
我的MBA管理学教授说过一句话,我很认可,他说:“管理就像教育小孩,身体力行大于说教,你对员工啥样,员工也会对客户啥样。”
所以这件事对我的启发是,无论经营还是管理,无论对待客户还是对待员工,都还是回归本性好些。
不能因为员工身处底层,你就飞扬跋扈,也不要因为客户手握财源,你就媚颜百献。
对人实实在在,把该做的做好,比啥都强。也别再鼓吹什么“狼性文化”,这个年代更需要的是“人性文化”。(作者:徐大维 )
快招公司”如同野草一般,春风吹又生。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对于绝大多数创业者来说,在自创品牌和加盟品牌两者中,他们往往选择后者,毕竟可以少走弯路,但也成为很多人噩梦的开始。
市面上,餐饮品牌多如牛毛,加盟广告琳琅满目,其中充斥着不少虚假信息,而这些也正是快招公司惯用的“糖衣炮弹”,由此也导致近些年来餐饮行业加盟乱象频出。
设圈下套、骗取加盟费、资质不规范、拖欠员工工资种种劣迹频现,快招公司一直游走在法律法规的边缘反复试探,隐秘而暴利。其中“栽跟头”的加盟商不计其数,多数“喊冤无门”,损失惨重,只能独自舔舐伤口,无法诉诸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近日,红餐加盟优选公众号后台又接连收到不少餐饮人留言,控诉自己中了快招公司“埋伏”。以下内容为爆料者自述:
01 他们就是“连环下套”,钱交完就不闻不问
讲述人:某茶油炒饭品牌加盟商 姜一
我是在今年4月份加盟这家公司的,当时是在抖音上看到他们茶油炒饭视频,被吸引了,然后就填资料报名。之后,他们公司就有人联系我去公司考察,到了之后他们安排人专门接待,显得很正规,带我到处参观,然后给我“画大饼”,说餐饮小白都可以轻松做起来。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到中午饭点的时候,还给我尝了他们的菜品,当时觉得蛮合适的。这时候他们的人就说有意向就先交五千的定金。交完定金回来之后,我就在济南市中区选了档口,他们派了所谓的老师来指导,但实际上什么都没做,直接就拍板说好。接着他们就鼓动我要把剩下49800元的保证金交了,合同签完才可以进货。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离谱,公司来的人员差旅费用需要我们来承担,更坑人的是调料品运费都是我这边付款,而且发的还是顺丰运费,价格贵。之前他们承诺会在每次进货时返现10%的费用补贴,说是相当于零元加盟,现在细算起来,相当于要进50万元左右的货才可以返回这笔钱。
后来,有加盟商发现从我们调味料供货厂家拿货只需要进货价的五折,这中间他们来来回回赚了不止一半。当初承诺外卖平台好评返现、抖音上帮助门店做广告宣传、专业运营老师指导运营等等,到现在一点都没有实现。
加盟到现在四个多月,如果单纯依靠他们的产品来经营,我每个月都要往里面倒贴房租跟人工费用,4个月下来林林总总至少亏5万多。他们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设下连环套,让你一步步入坑,交完钱之后便对你不闻不问。
据了解,上当受骗的加盟商至少有上千家,目前我们取得联系的有300多家,他们有的已经倒闭,有些闷声受气,也有些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根本行不通,好多败诉,事情也不了了之。
02 有些加盟商贷款几十万,都打水漂了
讲述人:某易拉罐茶油炒饭加盟商 杨凡
我加盟的也是茶油炒饭这家公司,他们频繁更换品牌名称,几个月换一个名称。我是在去年加盟的,当时刚好遇到疫情,他们说给我六千块优惠,结果到现在一分钱都没拿到。
签约之前,他们说会有专门的老师到店指导,提供相应的帮扶,而现实是这些派来指导的人都是走个过场,没有一点技术含量,什么都是我自己去对接。
另外,调料进货价当初说成本是两三块,结果真正做起来,成本去到七八块,并且提供的设备也跟承诺的完全不一样。发现问题之后,找他们理论,他们一直在用各种借口理由推脱,答应的事情也没有真正落实,简直是撒手不管。
更离谱的是,开业之后我才发现,在我店面不到100米的距离,也有这样一家加盟店。我算了一下,从加盟费、店面装修到进货调料大大小小加起来,我投了接近15万元,后面我做了九个月做不下去了,几乎每天都在赔钱。我决定把剩下的酱料退还给公司时,他们说只能按三折价钱退,运费由个人承担。
< class="pgc-img">>在所有上当的加盟商里,我的投资算少的,有些加盟商是借钱借高利贷,投了几十万,基本上都打水漂了。他们这种套路太深了,原本以为是一家正规公司,没想到从签合同开始就是他们设好的圈套,一步步让你上钩。
03 比快招还快招,加盟店倒闭率接近99%
讲述人:某团餐公司员工 陈良
我是2019年校招加入的,离职之前任某省区域负责人岗位,负责集团旗下子公司的某个项目,这个项目打着为高校团餐品牌化做赋能的幌子,实则做快招品牌。
就职期间,我发现该集团旗下品牌都没有特许经营的资质,所有的加盟合同都是用“品牌咨询合同”来规避风险。有些甚至商标都没注册下来的时候就开始放加盟了。
收了加盟费之后,他们就不管加盟商了,能经营就经营,经营不下去倒闭就倒闭了,比快招还快招。就是单纯骗取加盟费,所有加盟店倒闭概率接近99%。
他们每个区域运营人员最多不超过5个,主要负责反馈区域内团餐行业的爆品,然后直接复制,做SOP和VI,改个名字,找供应商代工厂,接着用集团的名头给代工厂画饼,做到0费用生产物料,最后由全国商务拓展开始推,加盟商加盟后,定物料,在工厂价格加价最高100%卖给加盟商。
更过分的是,他们修改过期的物料生产日期,再次销售;自己PS检测报告,蒙混过关。所有品牌的成本核算都是假的,因为总部要求每个品牌毛利要到60%,但是实际操作下来,因为供应链加价太高,实际毛利30%都不到。
< class="pgc-img">>与社餐相比,团餐更为封闭,大部分加盟商整店投资金额基本不到10万,很多人发现上当之后,只能自认倒霉,不会费心费力去维权,只有那些投资10—50万的代理商才会试图找途径去维权。
另外,他们还拖欠员工工资,我的工资被拖欠快1年了,这种情况全国范围内涉及的员工人数大概300-400人。我认识且能联系到的就有100多人,由于大部分都是应届校招的毕业生,遇到这种情况都默默憋屈,去劳动仲裁的人不到十分之一。
04 每天有不少人“入坑”,给出的承诺后期都没兑现
讲述人:济南某快招公司员工(已离职) 白也
我是在58同城上看到招聘信息,那时候我已经找到工作,然后他们打电话联系我,说愿意给出更高的薪酬待遇,所以我就去了。
我就职岗位是招商经理,也就是一线销售。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根据他们数据库提供的加盟商信息,打电话逐个联系,然后加微信联系。这些加盟商大部分是曾经在网站上留言咨询过加盟信息的人。
这家公司做的项目也五花八门,快餐、中餐、火锅、茶饮什么品类都有,很多是没有听过的餐饮品牌,信息真假也没有经过考证,品牌地址也掺杂水分。他们很排斥加盟商看店的要求,会想尽办法拒绝其看店,而是让他们来公司总部考察,然后拿出营业执照、商务部许可证、诚信企业等这些资料进行“忽悠”。
此外,每个品牌加盟的费用不一样,便宜的有两万多,贵的也有六万多的,基本都是五万左右。如果加盟商看完有兴趣,他们会直接要求全款交费。如果来了个“大款”的,就会进一步忽悠他们拿代理什么的,一下子交十几二十万。遇到资金不足的,他们还会鼓动加盟商贷款借钱投资。
此外,在劝说加盟过程中,他们会给出路费补贴、装修补贴、后期设备补贴等手段来吸引加盟商,但实际上等加盟商投完钱之后,这些后期都没有兑现的。
< class="pgc-img">>我离职前,看到加盟的人还挺多,每天都会有不少人“入坑”。而发现问题前来投诉的人也不少,他们会采用继续洗脑的方式,告诉加盟商是他们自己经营管理方式不对。有些没洗脑成功的,他们会有保安处理,一般不会让参观考察的人看见。
对待员工,他们也是套路满满。一开始进去,对新员工还是蛮温柔的,后面干了一个月态度就360度转变,除了工作量增加外,考核制度也额外“变态”,包括一天必须有三个小时的通话时长、每个月必须有6万的业绩、有6个客户来公司参观等。工资待遇也变样,原先承诺的4000元无责任底薪,变成了包含1500元的绩效考核,每月拿到手2000元不到。
小结
为了进一步求证上述爆料者讲述事件的真实性,红餐加盟优选小编也进入“受害”加盟商组建的维权微信群,发现他们上述现象牵连人数不少,上当受骗套路大体相同。
快招公司犹如漏网之鱼,拿着创业者准备实现梦想的血汗钱,洗脑式编织着一夜暴富的神话,用令人作呕的方式挣起“快钱”,这种不正之风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对于创业者而言,加盟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一是应当提前考察好市场跟风评,多渠道了解加盟品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向已加盟的加盟商了解经营状况和总部情况。二是要擦亮双眼,冷静分析,理性投资,不要单纯相信口头承诺。
*本文所有采访者均为化名。 *本文所有图片来源于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