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观察网 记者 郑淯心 三家新茶饮企业在同一天陷入食品安全问题漩涡。2月27日,茶颜悦色、益禾堂均因食品安全问题上热搜了,知名博主“内幕纠察局”拍摄并发布了蜜雪冰城使用过期乳酸菌的调查视频。
其中,湖南一消费者购买一杯茶颜悦色饮品后,过了一会儿发现奶茶少了三分之一;另有消费者从益禾堂的奶茶中喝到了三个标签;上述博主的视频显示,蜜雪冰城的门店里工作人员使用过期乳酸菌,还更改了有效期。对于该视频,蜜雪冰城方面回应经济观察网:“我们非常重视,目前已经在进行内部调查核实。”
不论是直营还是加盟,随着新茶饮企业门店数量的不断扩大,落实到每家门店,其管控难度也变大。此前喜茶、奈雪的茶等新茶饮也曾出现管理不利,店内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
广东省食安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对记者称,新茶饮行业供应链长,参与主体也越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越多,而且具体操作还与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挂钩,随着行业规模的增加,管控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三家新茶饮食品安全出问题
2月27日,#茶颜悦色回应满杯奶茶放久了变半杯#一话题登上热搜。曝光视频显示,湖南一消费者购买一杯茶颜悦色饮品后,过了一会儿发现奶茶少了三分之一。该消费者表示疑惑,满杯奶茶还没喝一口就变半杯,还得拿茶小冻来凑数增加量,建议换成透明杯来看清楚容量。
茶颜悦色回应消费者称,饮品刚做出来时上面是奶沫,放久了会自己消掉,从而出现半杯的情况。客服称茶颜悦色暂没有意向换透明杯,但是会向相关部门提供建议。茶小冻可以增加奶茶口感,点单的时候可以选择添加奶茶里或分开装。
针对此事,截至发稿茶颜悦色并未回复记者。
同日,#女生奶茶中喝出3个标签后细菌感染#也登上微博热搜,该品牌指的是益禾堂。
此前针对“顾客5毛购益禾堂奶茶喝出3标签”一事,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发布情况通报称,奶茶中的标签系店内员工制作时遗漏所致,涉事门店已于2月21日18时起自行停业整顿。
深圳市监局称,经执法人员调取监控录像核实,事件中的标签为涉事门店员工在制作订单奶茶时,未发现遗漏杯中的标签(标签一面与杯子内壁颜色相近),导致浸泡有标签的奶茶对外配送。深圳市监局还透露,目前,消费者已与涉事门店协商达成初步和解。
另外,知名博主内幕纠察局发布视频《三个月暗访5家蜜雪冰城,使用过期乳酸菌,修改有效期》显示,蜜雪冰城的总部会根据不同的食材进行分类,来设计使用时间,保证品牌的口感,但是奶茶小料到期后被店员更换标签,再将过期的奥利奥、乳酸菌制造饮品,卖给了消费者。
从画面中可以看到放置食品的桶被放在了垃圾桶的旁边,店员在倒垃圾的同时开始磕碰垃圾箱的边缘,这样的操作导致食品的筒有可能被灰尘污染,随后店员将垃圾桶放入了清洗池中,而同一个水池里还清洗了冰淇淋机的搅拌棒的相关配件,在清洗完成后,店员把配件装回去继续使用。视频还显示,部分店员并未持有健康证。
内幕纠察局是B站知名UP主,在B站有近百万的粉丝,该博主的主要创作内容为,通过暗访去调查餐饮企业的视频安全问题。针对该视频所涉及的内容,蜜雪冰城方面回应,已进行内部调查核实,暂未有结果。
新茶饮食品安全问题频出
新茶饮的食品安全问题总是屡禁不止。
2022年5月,郑州的益禾堂中牟白沙店、新郑苑陵中学店、长葛文化路店被曝均存在更换食品标签,使用过期原料问题。三店多种食材中屡次出现飞虫,店员均选择把虫子部分扔掉后,表示剩下可以继续用;在长葛文化路店,店内工作人员还存在不规范制作奶茶现象,不戴手套处理和制作柠檬、葡萄、西瓜等食品;水果与清洁工具混放;店内上岗7天的员工没有健康证也正常上班等。被问及使用过期食材时,店员称“没事,‘药’不死人”“出问题也不关我的事”等。同月,山东茶颜悦色食品有限公司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酸奶果粒燕麦片,被处罚款3万元。
蜜雪冰城也是如此,2021年5月份,监管部门曾对河南1791家蜜雪冰城门店进行全面排查,当时有35家门店被责令限期整改,3家门店立即停业整改,还有9家门店被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
2022年3月,泾川县百香蜜雪冰城饮品店因特调奶浆、乳酸菌饮料过期,被罚款1万元。5月,延安市宝塔区蜜雪冰城饮品上城贰号西门店因为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最终被罚款9000元。6月,龙山县蜜雪饮品店因冰鲜柠檬水中发现虫子,被罚款1.2万元。
高端茶饮也不意味着无食品安全问题。早在2018年12月,有消费者在喜茶上海兴业太古汇店的外卖订单中喝出疑似“透明指套”异物,彼时,喜茶质疑系不正规的跑腿员在送货过程中导致;2019年4月,喜茶厦门万象城店被市场监管部门查出容器ATP指数严重超标,时隔多日后,喜茶官微发布声明称“整改后各项指标均已达标”;2019年5月,有消费者在喜茶苏州圆融店的外送饮品中喝出苍蝇,经相关部门到店检查并确认存在卫生问题后,喜茶发布通报表示接受整改。
奈雪的茶更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出。2022年5月,天眼查显示,北京奈雪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天津和平区第一分公司,因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被天津市和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5000元,并没收已过期的1瓶已开封牛奶。2021年下半年,奈雪的茶三次因食品安全问题被监管部门处罚,涉及生产操作违规、菌落总数超标、产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超过保质期等问题,三次合计被罚没15.5万元。
规模越大,安全管控越难?
朱丹蓬对记者称,新式茶饮的供应链较长,供应商、加工商诸多,包括原物料供应商、原材料加工商、仓储空间及物流等,参与主体越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越多,食品安全的风险越大,加之新式茶饮多使用鲜奶、新鲜水果等不易储存的原材料,产品配料辅料众多,制作流程复杂,自动化程度低,而且制作过程需要借助大量人力,加大了食品安全隐患。随着行业规模的增加,管控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截至2022年3月末,蜜雪冰城的门店总数为22276家,是目前门店数最多的茶饮品牌。
从2019年到2022年前三个月,蜜雪冰城营收分别为25.66亿元、46.8亿元、103.51亿元和24.34亿元。2020年、2021年近两年的年营收对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82%和121%。蜜雪冰城的利润也保持着高速的增长,从2019年到2022年前三个月,公司净利润分别为4.45亿元、6.32亿元、19.1亿元和3.91亿元。
过去几年,蜜雪冰城在规模上狂奔,2019年蜜雪冰城一年开出2998家店,2020年开出6088家店,2021年开出7643家店,2022年1-3月开出1772家店。
然而,持续上升的门店数量为蜜雪冰城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考验。蜜雪冰城在招股书中提到,报告期内,公司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对公司的组织架构、管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加了公司管理难度。未来,如果公司的组织管理体系及管理能力不能满足公司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的要求,将加剧公司的管理风险。
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刘美琳 北京报道
8月7日,立秋。
立志要在秋天减肥的梧桐(化名)按捺不住对“秋天第一杯奶茶”(简称:“秋一杯”)的热情,下单了一杯奶茶。拿到奶茶之后,梧桐立刻用手机拍摄了一张图片,并配以文字将奶茶的照片发布在了朋友圈。
和梧桐一样,成千上万的网友将奶茶照片配以“秋一杯”的相关文字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并不是因为想喝奶茶,而是因为‘秋一杯’这个活动,”梧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在打卡。”
< class="pgc-img">>这一天,各家奶茶店场面火爆,蜜雪冰城、喜茶、奈雪的茶等头部品牌的门店纷纷表示“爆单”“顾客太多”“店员忙得连坐下来的时间都没有”。奶茶店门口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只为一杯平时下单即可送达的奶茶。
然而,奶茶市场并非日日火热。相反,喜茶、奈雪的茶等茶饮巨头前已不再排起长龙,众多中小奶茶店也因为高额的经营成本和艰难的营收走向倒闭。艾媒调研显示,2020年全国奶茶店新增了28000家,倒闭了31000家,90%的奶茶店几乎赚不到钱,开店后能活过一年的更是不足两成。
如果说“秋一杯”是中国茶饮界的狂欢仪式,这场仪式之后,奶茶市场究竟发展如何,更耐人寻味。
“秋一杯”事件始末
8月7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在立秋日再次成为现象级网络事件,“秋一杯”等相关话题在当天就贡献了超过25亿的微博阅读量。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梗从何处来?实际上,“秋一杯”并不是专为刺激奶茶消费而诞生的话题。2020年9月,四川达州雍河湾小区某单元楼顶,一名女子欲意轻生,当地民警用请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为由将其打动并成功施救。而后,“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便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但是人们大多不记得这句口号式的话语起源何处,转而成为奶茶商家借以营销的话题和消费者实现“奶茶自由”的理由。
如今,这一火爆于2020年秋季的网络事件热度不降反升,俨然成为更大规模的全民狂欢。百度指数显示,2021年8月7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搜索指数整体环比上升7691%。
“就好像是着了魔一样,这一天大家都在喝奶茶。我自己点一杯也无所谓,还能和大家一起过节。” 梧桐坦言。
这一天,消费者“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既有人连排长队,耗费几个小时买一杯水果茶;也有情侣之间互相赠送红包,表示“秋天就要喝一点甜的”;一些视频主播蹭上了“秋一杯”的热度,用各种方式制作奶茶……
如果说“秋一杯”已经成为超越奶茶本身的年轻人狂欢,茶饮企业则准确地捕捉到了年轻人对奶茶的“意图”,准确推出了一系列营销活动,将这场狂欢推向高潮。
相比于2020年“秋一杯”的意外走红、靠消费者自驱,今年的活动明显有了更多的营销准备。立秋当日,蜜雪冰城发起了“打卡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打卡活动,喜茶也通过“秋一杯”邀请消费者品尝其门店的特色茶饮,书亦烧仙草、CoCo都可等奶茶店也都进行了相关话题的微博发布。
茶饮市场规模五年翻9倍
“秋一杯”背后,彰显着一整个中国茶饮市场的蓬勃发展。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茶饮市场的零售额达到4107亿元,2015- 2020年的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为9.8%;其中现制茶饮的零售额为1136亿元,2015-2020年的CAGR为21.9%。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茶饮市场的零售规模翻了近9倍。
将时间维度拉长,就会发现中国奶茶市场虽起步晚,但迭代快、发展强劲。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才出现了第一杯仿制台湾珍珠奶茶的相似饮品。此后,现制奶茶概念逐渐被推广和实践,中国陆续有了奶茶连锁门店(如快乐柠檬、CoCo等)。2016年前后,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的茶饮企业开启并引领了“新茶饮时代”。
三十年,中国的茶饮企业从模仿台湾奶茶的“奶茶粉兑水”发展至有连锁门店的传统茶饮品牌时代,再到主推天然原料、优质茶叶的新式茶饮,经营的理念和主打的奶茶品类都发生了巨大革新。截至2020年9月,中国共有超过34万家现制茶饮门店,每天产生的流水账以亿计。
目前,茶饮可细分为面向下沉市场的低端(客单价5-10元)和中端(客单价10-25元)茶饮品牌,以及以一二线城市为主要消费群体的高端(客单价25-45元)茶饮品牌。在中档和低档茶饮市场,盘踞着一点点、快乐柠檬和蜜雪冰城等品牌,单价大多不超过15元,主要面向低线城市和学生群体。而新式茶饮代表喜茶、乐乐茶和奈雪的茶等则是高端茶饮的典型代表,主要面向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的白领人群。
青桐资本投资总监李毓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高端茶饮赛道已经跑出了喜茶和奈雪,形成双寡头竞争格局,留给新品牌机会不多。
其中,低端品牌主要是依托加盟模式快速扩店,已经跑出了蜜雪冰城这一头部品牌,凭借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以低价获客,新品牌很难通过打价格战取胜。不过,一些低端品牌也已出现门店密度越高、难以上调客单价、做外卖赚不到钱的问题,由此导致部分地区盈利困难,闭店率高。
中端品牌(新品牌有古茗、书亦烧仙草、益禾堂、沪上阿姨、琉璃净等)市场特点是区域为王,各自竞争。尽管行业集中度呈也在提升,但中端茶饮市场尚未饱和,仍处于增量阶段。尤其是考虑到越来越多的中低端茶饮品牌开始做出海业务,开拓现在还不明确的市场,如东南亚,中端茶饮市场仍然有很大的潜在市场空间。
实际上,各个档位的茶饮企业的未来发展也有不同考量。在李毓看来,高端品牌的关键在于是否打造出品牌势能。低端品牌的关键在于能否凭借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获得价格优势,以低价取胜。区域性中端茶饮品牌拓展能否成功成为知名全国性品牌,关键则在于供应链+产品+品牌+门店模型优化4点。
具体而言,供应链能力是指能跟上产品研发和更新速度,同时维持较低的采购成本。产品力即是否兼具高性价和差异化,要能提前预测消费趋势,利用区域性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定价+咖啡、甜点等全面覆盖消费场景。品牌势能则是指形成品牌护城河,与竞品品牌在认知度上拉开差距,抢占消费者心智。
最后,对门店和加盟商的把控能力也是重要一环。“中端茶饮品牌大多采用加盟模式,对加盟商的培训,包括新产品培训、SOP标准化制作流程最终会决定门店经营效率。尤其在县域领域等下沉市场,外卖对于销量提升的贡献有限。线下门店能否实现规模化拓展对于创收而言更为重要。” 李毓说。
喜茶模式VS蜜雪冰城模式
最近,蜜雪冰城以《蜜雪冰城甜蜜蜜》主题曲成功营销,全网爆红。截至发稿时,蜜雪冰城官方主题曲MV在B站上的播放量高达1817.3万次。
2021年初,蜜雪冰城宣布旗下门店突破1.2万家,成为全国唯一破万数店面的茶饮企业。一点点、CoCo等中档茶饮企业的店面数量虽不及蜜雪冰城,却也长期维持在3000-4000家,依然庞大。
如果说中低档的茶饮企业以量取胜、薄利多销,那么高端茶饮企业依靠概念营销、集中门店和精致品类获得了消费者与资本的青睐。国金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喜茶和奈雪的茶的直营门店的月营收额分别是100万与85万,远超过蜜雪冰城(7-13万)与一点点(20-40万)。
以喜茶为例,喜茶的全国门店仅有695家,单品售价也多在25元以上,很难打出中低档茶饮的低价多销牌。但因为喜茶对接一二线城市白领的消费端,这一人群的收入稳定、消费能力有保障——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新式茶饮的消费者当中,61%为白领人群。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的调研数据则显示,49%的新式茶饮消费者月均可支配收入超8000元,这意味着新式茶饮的消费群体大多收入稳定有保障——使得喜茶能够快速地从消费者身上获得大量利润。《喜茶2020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喜茶GO”微信小程序会员超 3500万,全年新增超1300万会员,快速聚集的会员让喜茶的营收更上一步。
从喜茶排队到蜜雪冰城排队,折射出中国奶茶消费者怎样的心理变化?李毓认为,与其说消费者心态的转变,更主要反映的是数字化营销对于新茶饮品牌的重要性。“今年蜜雪冰城凭借洗脑神曲投放,极大的提升了品牌势能,收割了一批用户,也顺便传播了品牌IP,强势打造消费者心智。”
此外,除了广告投放和品牌IP制作以外,品牌跨界合作和私域流量池的构架也能够很好的为品牌增值。在她看来,品牌跨界合作旨在打造品牌的社交属性,创新消费场景,包括产品上的跨界,如茶饮+烘焙类品牌、茶饮+咖啡品牌等,也包括周边产品的跨界联名,如喜茶×Contigo 吸管杯等。此外,私域流量运营也是重要一环。通过打通前台收银系统、中台系统和采购系统,建立会员体系,精准预测用户喜好,以此调整库存、提升销量和复购率。
隐忧浮出水面
正如人们对奶茶的态度在喜爱和忌惮之间游走,茶饮市场既是风头大盛的红利,但也始终令人感到困顿:太多的问题聚集在这里,而待解决。
7月,有消息称喜茶将收购乐乐茶,喜茶创始人聂云宸直接在朋友圈辟谣,他表示该消息不实,此前经过中间人介绍的确有过一段时间接触,但在深度了解内部情况、业务数据和状况后已经彻底、完全、坚决放弃。随后,乐乐茶方面表态:企业经营状态健康。另外,喜茶也被证实入股茶饮企业Seesaw。这场看似有意为之的话题营销却引发了其他的讨论:茶饮企业经营状况还好吗?
近年来,乐乐茶一直身陷抄袭风波。前几年乐乐茶被指模仿喜茶的饮品,旗下的著名产品“脏脏包”也被网友指认“抄袭韩国品牌our bakery”;喜茶也曾被奈雪的茶指控抄袭,2018年,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在朋友圈发文,怒怼喜茶抄袭。
抄袭事件未有定论,但某些门店的质量爆雷已成事实。蜜雪冰城篡改开封食材日期标签,使用隔夜牛奶冰淇淋、奶茶制作饮品;喜茶也曾被曝出4批次存在微生物污染情形,有较高食品安全风险。对于饮食行当而言,食安出现问题几乎就判定了“死刑”。
质量爆雷不仅是单个店面的问题,背后更凸显出供应链的隐患。因为新式茶饮需要大量的鲜奶、新鲜水果,一旦供应链系统出现漏洞,极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供应链能力是茶饮品牌竞争的决胜因素。”李毓认为,保证供应链能力需要企业建立数字化库存管理系统,并且提升在原材料采购和仓储物流环节的掌控能力和运行效率。
具体而言,在原料采购环节,由于现制茶饮对产品新鲜度要求高,供应链生产要能够维持品质稳定,同时依托规模效应+原产地集采降低生产成本。此外,茶饮行业产品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供应链需要跟上产品研发和更新速度,同时维持较低的采购成本。
在仓储物流环节,总仓(总部自有)+分仓(以租赁仓库的形式建立云仓),自有物流团队+多家第三方冷链物流的方式能够打造高效率配送模式,鲜果类保质期短的产品可直接交付门店。李毓建议,品牌后期可考虑建立中央厨房辐射全国,提升备货效率。
危中有机的下半场
资本方固然看好茶饮市场,但对其能否保证利润仍然存疑。
以“新式茶饮第一股”的奈雪的茶为例,自2017年至2020年一共获得了近13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其中不乏PAG(太盟投资集团)、天图投资、IDG资本等大投资商。然而从2020年财报来看,未经调整净利约亏损2亿元。
6月30日,奈雪的茶登陆港股市场。开盘当日破发、一个月后奈雪的茶股价遭到腰斩,从原初的19.8港元/股到而今的9.6港元/股、市值缩水近三分之一,反映出二级市场对于品牌经营效率的担忧。
几乎在同一时期,喜茶获得超过600亿元的新一轮融资,但面对外界对其上市可能性的议论,喜茶快速地回应:否认上市,目前无任何上市计划。
奈雪的茶出现经营危机的背后,主要是过去三年间单店盈利能力不断下降。李毓认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3点原因。第一,茶饮类的“第三空间”概念还在市场教育阶段,导致奈雪的茶工作日空置率高于同位置的星巴克,大面积店铺又提升了租金成本。第二, 现场烘焙创收能力不足,但提高了门店人力成本,进一步拉低了门店坪效和投资回报率。第三,扩张速度快,老店营收被摊薄。在经营杠杆的作用之下,单店营收下降将影响盈利能力。虽然奈雪的茶推出了PRO店型,通过取消现场烘焙、减少单店初始投资,提升单店运营效率,但PRO店又面临喜茶GO店的竞争,模型能否跑通还需要时间验证。
不过她亦指出,头部茶饮企业出现危机,仅说明了奈雪的茶标准店模型尚未跑通,并不影响资本市场对于茶饮赛道的判断。“中低端品牌里,已经跑出了蜜雪冰城、古茗等品牌,说明凭借规模效应+供应链优势+高性价比产品的模式已经得到验证。而另一高端品牌喜茶更注重坪效,采取以GO店打一二城市,以标准店打三四线城市的模式,和奈雪的茶的单店经营模型也并不相同。”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以Blueglass、Manner为代表的现制酸奶、独立咖啡赛道发展火热,是否会冲击奶茶市场?对此,李毓认为暂时不必担心。现制酸和咖啡赛道的火热,培养了用户的消费习惯,为茶饮行业的跨界经营提供了人群基础。一方面,茶饮比咖啡市场教育程度更高,咖啡并不会喧宾夺主。另一方面,茶饮+的跨界经营模式创新产品组合,打开增长天花板。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责编:李悟
年的最后一次产品盘点,我们将11月、12月结合来看,2023最后的冬季新品有哪些亮点?
在这次统计的样本中,57个茶饮、咖啡品牌共推出约420款全新产品及升级回归产品(不包括新店型SKU及联名主题的非新品)。
01■
11-12月上新产品总览
秋冬饮品的整体上新速度较之前放缓,但头部品牌的推新频率仍然遥遥领先。
近两个月,古茗保持“周更”的速度8次推新,其中包括1次大动作的联名推新;奈雪推新7次共18款新品或升级产品,其中有5次为联名,1次为经典系列的配方升级;喜茶、茶百道、沪上阿姨、雅克雅思等品牌推新频率相对次之。
以下为11-12月茶饮品牌上新表格,同时标注产品特点及其结构(点击可查看大图)。
11-12月茶饮上新(信息整理自品牌官微)
咖啡品牌方面,瑞幸、MANNER始终保持自己的风格上新,库迪将米乳系列发挥出更多变化,幸运咖继官宣代言人之后似乎也加大了产品方面的投入。
11-12月咖啡上新(信息整理自品牌官微)
02 ■
热饮需求增多
厚重小料类饮品升级回归
热饮是冬季的主旋律,相比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占主流的冰饮、冰沙类水果茶,近期可做热饮、添加有热量感小料的奶茶品类增多。
芋泥基本在冬季小料中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今年强调手作或升级,如现蒸熬成泥,并保留一定颗粒来提供咀嚼感,或每杯增量120%、双倍芋泥分量等。
同时,栗子泥、红薯泥等香甜软糯型的小料也在今年冬季常见,其用法与芋泥近似。
兵立王金薯产品
>< class="pgc-img">乐乐茶栗子产品
>可可巧克力、蛋糕酱这类具有“甜品感”的元素,也在逐步渗透新茶饮。
除了直接加入可可粉、巧克力,还有使用巧克力制作的厚乳、蛋糕风味的厚乳等做法,既保留了甜品的风味,又有饮品的丝滑流动感。
整体搭配上,当下热饮大都规避了“多小料”“八宝粥”的情况,风味清晰集中。
阿水大杯茶巧克力
>< class="pgc-img">快乐柠檬巴斯克蛋糕可可
>03 ■
水果方面
聚焦莓果与梨类
进入12月,山楂、草莓、蓝莓、桑葚等莓果陆续进入冬季水果茶菜单。喜茶的“女明星·蓝莓果”就以莓果为主题,用混合莓果汁与鲜果再搭配洛神花,滋味鲜爽酸甜,成为冬日里的一抹清新。
草莓是被用到次数最多的水果。其红颜的造型天然具有吸引力,高适口性在水果茶、奶茶中都易搭配。在本次约360款茶饮类产品更新中,有80款均含有草莓元素。
喜茶女明星·蓝莓果
>< class="pgc-img">7分甜草莓车厘子甘露茶
>随着海运进口车厘子到柜,车厘子类新品增多。奈雪的霸气豪华车厘子,不但在茶底含有捣碎的车厘子鲜果肉,顶部奶油顶直接放上8整颗车厘子。
悸动的车厘子系列,也以车厘子的含量高为卖点。
树夏的“红润车厘子植物燕麦爆珠酸奶”,让本就具有高价值感的车厘子,在植物系小料、酸奶的搭配下,更强化健康感。
奈雪车厘子产品
>< class="pgc-img">树夏车厘子产品
>除此之外,在更小众水果的使用上,雅克雅思用到覆盆子,可增强饮品风味的层次感;快乐柠檬用到了佛手柠檬,除了有特别香气外,还具有一定生津解渴的作用;苏阁鲜果茶用到莲雾,在补水的主题下与梨一起做鲜榨,配料简单干净,且直击冬季容易干燥的问题。
在润肺解燥方面,梨在今年饮品中的出现率大大超于从前。自去年沪上阿姨带火茶饮界的一整颗梨饮品,消费者对茶饮中梨饮品的接受度提升。
梁小糖炖梨产品
>< class="pgc-img">茶芭蕾库尔勒香梨产品
>今年的梨饮品的做法也有很多,一整颗梨的选梨品种多样,皇冠梨、砀山梨、秋月梨等;既有不含茶的炖梨,也有加入茶底或奶基底的炖梨饮品。
在统计样本中,近20%的茶饮品牌都推出了含梨类饮品。
值得注意的是,新疆的茶芭蕾用了当地库尔勒香梨,西北的放哈也用了一种软儿梨的制法,较为新颖。
04 ■
关注养生、滋补
新茶饮与传统结合
在消费者对健康关注加深的当下,今冬的饮品也在养生、滋补的概念上不断深入,姜、枣、阿胶等元素打造出养生奶茶、养生热饮的概念。
百分茶联名雷允上的“元气娇颜膏方饮”,含有雷允上的非遗膏方,加上银耳、枸杞、红枣、黑糖、重瓣玫瑰与鲜奶;奈雪联名东阿阿胶,每杯饮品用到东阿阿胶冻干粉,以及银耳桃胶加鲜奶。
这类做法符合消费者对传统养生方子的期待,但又用新茶饮的形式呈现出来。
百分茶膏方饮
>< class="pgc-img">奈雪阿胶奶茶
>阿嬷手作的“姜枣乳”正如其名,有机灰枣熬成泥,云南小黄姜萃成汁,再加上牛乳;煲珠公的暖暖姜奶,用小黄姜汁、老红糖与鲜奶做组合;益禾堂的红气姜姜奶茶,含仔姜汁、灰枣、桂圆、黑糖、枸杞……这些原料天然纯粹,在冬季里直观上带来暖感。
除此之外,还有库迪的桂圆红枣阿胶系列,幸运咖的好想你枣、一整根人参系列,以及桂桂茶的黑芝麻牛乳与黑芝麻爆珠,也都是用传统食材做出了新意。
幸运咖人参产品
>< class="pgc-img">茶百道姜枣产品
>另外,随着原物料种类的丰富,以及研发创意的延展,当下新茶饮的上新,不含茶的产品数量大幅增长。
如水果类椰乳、加小料的椰子水、芋泥牛乳、可可牛奶、鲜炖梨等产品,结构上虽不一定含茶,但创新逻辑始于新茶饮,其目的都是满足消费者对不同风味、不同功能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