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进校园
匠心筑梦促成长
为进一步强化烹饪学术交流,激发学子技能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让新东方学子树立远大学习目标和崇高厨德的同时,加强行业大师与学子之间的烹饪知识交流。9月26日,临沂新东方烹饪学校特邀匠心餐饮集团厨师长刘宁,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为我校学子带来了一堂丰富有趣的名师课堂。
大师进校园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上午9点,我校学生们列队在中餐教学楼门口迎接大师的到来,用鲜花和掌声表达对大师的欢迎。我校教务主任张金全老师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刘宁大师的到来表热烈的欢迎。
刘宁大师谈到,自己从业十几年,也是一名新东方毕业学子,看到你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仿佛看到我之前时的样子,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当中,能够不断的去努力,在烹饪这个行业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大师现场示范
< class="pgc-img">>课堂上,刘大师详实地演示了咸蛋黄焗南瓜、桂花香酥大虾这两道菜的整个制作流程,从每道菜所需要的材料、原食材的处理、火候的掌握、装盘的点缀等多方面深入浅出地为学子们讲解演示,毫无保留为学子们传授前沿的烹饪技能。
第一道菜咸蛋黄焗南瓜
< class="pgc-img">>第二道菜桂花香酥大虾
现场互动交流
在和同学们的互动交流时,刘大师对同学们谈到,用心去专注于你们自己的职业,用心去做好你们的每一个产品,我觉得在你们未来的发展路上,一定会取得你想要的东西。同样的道理,我也在坚持去做我自己想要的产品,想要的东西,不断的去研发,不断去创新,相信每一位同学在烹饪的道路上都会有所成就,加油!同学们。
本次的大师进校园,我校学子们表示十分满意,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继续与刘大师分享交流。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厨师的基本功练好,烹饪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厨艺好厨德也要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多在食材和口味上下功夫。
活动意义
< class="pgc-img">>大师进校园是临沂新东方烹饪学校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通过邀请知名企业的大师来校授课,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让他们时时感受到现今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如果你也对烹饪感兴趣,欢迎加入我们,和我们一起成长!
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汉墓竹简为主题的遗址类专题博物馆,也是临沂市标志性文化品牌、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窗口。开门营业的30余年里,一直向世人展示着从银雀山一、二号汉墓中出土的大量极为珍贵的竹简,其中包含《孙子兵法》和失传千余年的《孙膑兵法》。
为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更高的文化需求,充分发掘临沂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兵学文化,临沂市委、市政府启动了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建设和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提升改造工程。临沂城发集团接过了历史的“接力棒”,充分发挥国有资本作用,紧扣区域特点和发展实际,高起点设计打造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
2020年8月21日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打擂攻坚誓师大会
“精心做好施工组织,严格管理、严格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决不允许因为麻痹、松懈、马虎等影响工程建设大计。”在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奠基仪式上,临沂城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李东春作出了庄重承诺。
自2020年8月开工建设以来,临沂城发集团秉承“经营城市资源,服务城市发展”的企业使命,厚植为民情怀,永葆为民初心,统筹考虑区位条件、发展潜力,确立了以“兵学”文化为主题,以“文物‘活’起来”“沟通千年文脉”“诠释和表达汉文化”为设计思路,以“银雀山汉墓竹简”文化为特色,以“沟通千年文脉,探寻竹简故事,打造临沂文化金名片”为目标,进一步延续和传承兵学文化,汲取当地汉代历史文化,真正将其建设成为融合文物保护、生态休闲等为一体的文化公园,铸造新型城市文化新地标,拓展市民公共活动空间。
品质工程,匠心兑现。在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临沂城发集团紧紧围绕“项目为王”理念,突出“稳准狠”,做实“细严快”,全面细化项目施工建设各个环节,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
2021年9月14日,这个传承了千年历史文脉、弘扬兵学文化的新地标正式“开门纳客”
抢抓文旅融合“风口”,赋能城市文化新名片。临沂城发集团承建的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正闪烁着时代的光芒,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精品化模式赓续着临沂千年历史文脉,真正成为沟通历史和现代的桥梁,持续提升临沂市文化厚度与深度,为打造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后花园”,助力临沂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贡献“硬核”力量。
春是一本写满梦想的书籍,亦是一首华丽的赞歌。他不负韶华,秉持匠心,以严谨踏实、永不懈怠的工作作风完成一次次跨越,一步步实现化羽蜕变,以一名青年建设者的身份不断谱写青春的旋律,不断描绘青春的画卷。他就是临沂城建集团项目5部土建工程师——王宪军。
带着憧憬勇敢追梦
2018年,刚刚硕士毕业的王宪军怀着忐忑、期待的心情来到临沂城投集团,开始了自己平凡却充盈的职业生涯。
初来乍到,他就面临着十几家参建单位进行现场协调管理工作,他心里着实透着些胆怯。“学校学的知识与实际实践不大一样,现场管理需要经验积累,面对那些参建单位的协调、问询,当时的自己很没有底气。”王宪军回忆。
万事开头难,为了尽快提升自己的能力本领,他每天早早起床跟着项目经理跑现场、学管理,一跑就是一整天;为了了解项目进度节点,把握项目整体情况,他主动参与项目专题会的记录工作,不懂就问、去学、去记。
工作之余,他还抓紧时间自学,翻阅各种相关规范和图集,熟悉公司各种管理制度,有问题就及时询问解决,养成事不过夜的工作作风。在“求学追梦”的道路上他始终把自己当成“小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凭借不懈努力和出色的学习能力,顺利打通项目管理的“第一关”。
牢记使命用心筑梦
在领导同事的眼中,王宪军是一个踏实肯干、认真能干、任劳任怨的小伙子。
出于对他的信任和锻炼年轻人的目的,项目经理决定让他单独负责城开首府一个标段的管理工作。他明白,这是个锻炼提升自己的好机会,但同时也是一项挑战,尤其是项目上遗留白条数量大、时间长,如何确保遗留白条的准确性对他而言是个难题。
为了不辜负领导同事的信任,他不畏繁琐,沉心静气,每一个白条内容他都逐一核实,拿着尺子现场测量,将数据一个一个落到图纸上。不到2个月,他就完成了150余项的变更签证、50余项的材料认质认价工作,白条处理无一错漏。
脚踏实地见证匠心
2020年7月,王宪军被派往文化体育中心和站前派出所项目。他既激动又兴奋:“我可以完整的经历两个项目了”,这对他来说将是一次宝贵的旅程。
为保障项目顺利开展,他主动出击、积极作为。面对自己不熟悉的手续办理工作,他边请教边学习,主动对接、积极争取,用自己的细致耐心为项目推进赢得主动;为了避免因图纸、材料选型定样等环节出现问题影响后期施工,王宪军连续三天通宵查看图纸做法及各单位图纸交圈闭合问题,积极组织参与图纸会审及图纸读图讲图17次,材料选型定样158种,先后完成11家专业分包单位及79项材料的认质工作。
每一个环节他都精益求精、事无巨细,为项目顺利施工奠定坚实基础。
勇挑重担破茧成蝶
文化体育中心工期紧张,王宪军主动挑重担,啃硬骨头。为保证现场组织管控高效有序运转,他一头“扎”在项目上,白天待在现场蹲点,紧盯建设进度,严格把关工程建设的每个关键环节;晚上召开调度会处理现场问题并进行工期纠偏分析,会议结束后再进行内页资料整理,一人肩挑几人的工作,每每到深夜才能奔赴回家的路。
“现场管理本身就是个挑战,我必须做好随时“迎战”的准备。”凭借不服输的韧劲儿,王宪军攻下一道又一道难关,历经12个月的日夜奋战,文化体育中心项目如期交付使用。
这是王宪军打下的第一场“硬仗”,经此一战,他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自信心也受到极大的鼓舞。同年,王宪军被临沂城投集团评为“劳动标兵”。
青年担重任,实干展作为。如今的他又开始了新征程,信心满满、踌躇满志。他说,在逐梦的路上,他有过困顿、有过低落、有过迷茫,但他从未想过放弃,在前进的道路上他能做的还有很多,因为青春有无限可能。
匠心是一代又一代的精神传承,亦是新时代建设者的初心使命。王宪军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工程师,没有轰轰烈烈,荡气回肠的英雄壮举,有的只是默默坚守和无私付出的平凡印迹。未来,他将继续追寻卓越、砥砺奋进,以实干为笔,书写更精彩的青春华章!
通讯员 丁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