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扬州发布
在上月中旬中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扬州486非遗集聚区被授予首批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荣誉称号。本月初,集古琴和古筝两项非遗传习、文化传播、学术研究、市场推广“四位一体”的项目平台——中昊乐器在486非遗集聚区C区正式开门纳客,这意味着包括古琴、古筝在内的68项非遗项目在此聚合发展。
扬州486非遗集聚区。 肖为 摄
一组数据显示:经过不断探索升级,如今的486非遗集聚区年接待来访团队300多个,年均举办各种非遗展演活动40多场,抖音号拥有粉丝达50万人,享有各种荣誉30余项……
荣誉、项目缘何频频花落486非遗集聚区?它如何成为独树一帜的现象级打卡胜地?它的崛起给文化产业带来怎样的启示?
◆静态参观+活态展示
一年引来300多个团队探寻非遗文化
非遗活态展示区。
“通过静态参观+活态展示,一年有300多个旅游团队前来探寻非遗文化。”谈起486非遗集聚区的发展历程,运营单位扬州工艺坊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付权感慨万千。
他介绍,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奠定了历史文化名城扬州的根基。2015年,为全方位展示扬州非遗保护成果,在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下,扬州486非遗集聚区启幕。
作为全国最负盛名的专业性工艺美术展馆,开馆后很快吸引不少市民游客争相“打卡”,486非遗集聚区红极一时。为发挥非遗项目互动参与性高的优势,工艺坊开辟了非遗活态展示区,选择玉器、漆器、雕版、面塑、吹糖、花灯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非遗项目,让市民游客现场体验扬州非遗技艺。
“到486领略文化魅力,我们来对了。”浙江游客张鑫说,在活态展示区观看了非遗大师们精彩展演后,还可以从集聚区直达扬州工艺美术馆、漆器珍宝馆、中国玉器博物馆等专业展馆参观,这种集互动展示于一体的动静结合方式,让游客充分领略了传统文化魅力。
据统计,486非遗集聚区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由于对非遗文化整体化、活态化保护传承取得良好实效,486非遗集聚区先后获得省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省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省中华文化海外交流基地等30多项殊荣。
集聚区运营6年来,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共计68个非遗项目、近300家商户在此聚合发展,长期开设多种兼具知识性、趣味性的非遗旅游体验项目,如今已成为扬州非遗文化的“集合地”。
◆线上直播+线下淘宝
扬州非遗产品借力网络“卖全球”
亲子研学游。
随着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如今扬州486非遗集聚区已成为现象级网红打卡胜地。但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还要借助网络营销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展销,将非遗产品卖往全球,让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随着硬件设施、集聚能力、运营水平进一步提升,486非遗集聚区进驻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省级非遗传承人分别达10名、9名、21名,设有市级名师工作室8个。
为发挥“名师名家”效应,去年工艺坊以非遗大师和非遗技艺为主题,搭建了抖音矩阵账号6个,吸粉超60多万,直播带货场次超50场。
为引导非遗项目传承人换脑袋、换思维,把静态的非遗产品带给年轻孩子们,2020年11月24日,工艺坊借助中国“东亚文化之都”城市非遗展举办契机,首次通过抖音矩阵推出直播代购非遗产品系列活动。此次活动中,百家以上的媒体记者组成史上最强直播天团,与100位非遗传承人形成两个直播矩阵,面向全球直播带货,一批非遗产品远销美日韩等国外市场。
“线上直播可欣赏大师们的精湛技艺,还能淘到宝。”工艺坊副总经理马娟说,面对节节攀升的线上销售市场,为填补线下展陈市场的空白,486非遗集聚区率先开设淘宝集市。目前,来486非遗集聚区淘宝集市“淘宝”的市民游客日渐增长,每到周末假期,淘宝集市内挤满前来捡漏的市民游客。
◆研学旅游+非遗体验
今年计划举办研学活动100场
剪出大公鸡,绣出江山图,捏出齐天大圣……连日来,扬州486非遗集聚区活态展示馆内,迎来不少小朋友。工艺坊推出“升级版”的研学旅游+非遗体验活动,十分火爆。
“暑期刚刚开始,486非遗集聚区已接待50多家研学机构组团前来探寻非遗文化。”马娟表示,为增加活动的趣味性,不少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孩子们制作非遗产品。
“这样的研学活动,能让学生们体验到不一样的非遗魅力。”组团来扬参加研学活动的南京一学校老师何红光认为,相比单纯的游山玩水、吃喝看景,高品质的研学旅游+非遗体验行程,更叫人眼前一亮。
除了定期开展非遗研学传习、普及教育等活动外,486非遗集聚区还积极对接扬州本土院校和旅行社,联合开展研学项目。目前,研学游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每年前来“打卡”的学生群体达5万人次。
“今年我们计划举办研学活动100场。”陈付权表示,为推动非遗文化与研学旅行深度融合、持续推进研学产业发展,工艺坊已组建专业研学部门,初步打造一批特色化非遗研学课程。
此外,工艺坊还通过非遗文化项目发挥导师作用,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深奥复杂的非遗技艺回归自然有趣,进而撬动亲子研学、老年研学、主题研学等市场蓝海,促进文旅、教育、餐饮、商贸等多产业融合发展。
通讯员 运投轩 记者 肖为
本文来自【扬州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国经济网武汉12月2日讯(记者 魏金金)谈起工匠精神,不同领域、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说法,在烹饪行业,鄂菜大师邹志平用“传承不守旧 创新不忘本” 这10个字印证自己对于厨师行业与鄂菜文化的坚守与执着。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他甚至有点谦虚地说“一个人一双手,只要一直坚持专注,刻苦认真就可以了”。
邹志平现场展示刀功 马路遥/摄
15岁踏上学厨路
名师引路 7个月练就“中华厨艺绝技”
1989年,为了早点出来学手艺,15岁的邹志平只身来到武汉学厨,最开始在一家夫妻餐馆当学厨。后来为了学到更多的菜品,邹志平先后进入多家酒店进行学习。转眼间,到了1993年,他就开始跟兄弟朋友一起在武汉三镇及周边城市接厂子、包厨房。一开始老板觉得他们过于年轻,不太信任他们,“后来我们跟别人试菜最后才选中了我们,通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将一个濒临倒闭的酒店做到反亏为赢。”谈起当年刚刚出来闯荡的经历,邹志平至今还有点兴奋。
授徒师训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从1996开始,邹志平先后在东方大酒店,汉口大酒店等担任主厨,后相继拜师汪建国,卢永良两位业内名师。2006年,为了学好师父卢永良的绝活儿“快速达到杀鳝鱼”,从3月份开始,邹志平每天凌晨5点起床练习宰杀鳝鱼,每天至少练习30斤,一个月下来大概9000条,这样坚持了6、7个月,最后实现以2分38秒的速度将活鳝鱼宰杀、去骨、改刀、烹饪成一盘美味的“爆鳝鱼”。除此之外,邹志平还有一道“桔瓣鱼氽”均被认定为“首批中华厨艺绝技”。
踏实做好武昌鱼
编书籍当老师 做一位学术型的烹饪大咖
生在湖北,长在湖北,邹志平从小就喜欢捉鱼,用他的话说是“天晴就钓鱼,雨天就到河里捉鱼”。来到武汉当上厨师拜师卢永良之后,武昌鱼更是成了自己的拿手绝活儿。如今邹志平也已成了“武昌鱼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在自己的工作室里,邹志平还专门为武昌鱼做了15道非遗菜品模具,方便来访者参观。
湖北名菜“脱网武昌鱼”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都说不想当将军的战士不是好士,同样不能搞研究的厨师也不成能为真正的大咖。在工作室,有整整近3米长的书架,上面密密麻麻摆放了各地菜系、食材、煲汤等相关的烹饪书籍。据了解,平日里邹志平经常研究各地烹饪文化,并且主编了《湖北味道》、《中国鄂菜》、《汉味寻真》等专业烹饪书籍,其中还包括“十三五”国家烹饪教材《中国烹饪工艺学》。如今邹志平被正式聘请为湖北经济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教授级老师,可谓是烹饪界当之无愧的学术性人才。
书架上,放着一本邹志平自己编著的《中国莲藕菜》。这本书出版前,前前后后大概经历了3年的筹备期,期间邹志平反复推敲筛选,最终遴选出82道精品菜式,按莲藕生长过程、质地的变化,适合不同的烹饪方式,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炒煨蒸炸技法多样,图文并茂。
用心推广鄂菜文化
荆楚飘香 海外扬名
据悉,由邹志平开发的创新菜品近年来在武汉及湖北餐饮界广为流传,不仅为省内餐饮企业创下了不少利润,而且带动了周边城市以豆腐为例的农副产品销售。推广鄂菜文化,不仅要在省内、国内吃得香,更要在国际上打响鄂菜文化品牌。近年来,邹志平受邀赴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宣传鄂菜,多次在国际大赛上获奖。2015年、2016年先后跟随国家领导人出国进行文化交流,表演宣传中华非遗美食。
“舌尖”行业坚守不易
传承再创新 做好每一道湖北菜
凭着一股工作的闯劲儿,干劲儿,如今邹志平的厨师团队已发展到了600人的规模。令人骄傲的人,自己的30多个徒弟们也都成了湖北省餐饮界的精英。“传承不守旧 创新不忘本”推广鄂菜文化早已潜移默化成了邹志平的工作使命。
邹志平师徒一起吹面球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尽管一个行业有一个行业的辛苦,但仍然会有一些人选择默默坚守。“做厨师这一行,比较辛苦。冬天厨房里的水很冷,夏天厨房里的温度又很高。武汉是个大火炉,夏天室外30多度的时候,厨房里可能高达50多度,但越是这样的时候,生意越忙,有时候节假日还不能休息。很多厨师做到一定时候就坚持不下去了,或者开始转型做老板。现在像我们师傅那一辈从十几岁一直坚持做到六十多的厨师实在是太少了。”邹志平这样感慨到。
此外,大部分厨师平时基本上都没有时间在家里做饭,每天下班时间也都比较晚。每天跟刀、火、油打交道,技术不熟练的厨师手上还经常会有小的刀伤。当年邹志平练习活杀鳝鱼留在手上的刀伤至今还清晰可见。
舌尖上的“湖北地图” 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采菜访的最后,邹志平告诉记者,由于目前工作室的空间有点受限,以后还要进一步扩大工作室,同时也希望开一家自己的创意餐厅,“就是想和徒弟们一起开一个真正有湖北文化特色的民俗餐厅”。每一家餐厅的生命都是靠经营自己的特色菜式来维持的,“我依旧不会离开厨房,换了厨师就换了菜,换了菜也就换了顾客”。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西莲花餐饮集团创立于1992年,发源于安康,以弘扬安康美食为己任,致力于挖掘陕南民间传统菜系,并根据现代人的饮食习惯进行升华,研发出“安康八大件”、“紫阳蒸盆子”等100余种地方特色菜品,形成外地朋友到西安吃完关中的小吃后,吃正餐必选莲花餐饮的格局。近年来,莲花餐饮先后被评为“百姓喜爱餐饮品牌”、“陕西十大餐饮品牌”、“陕菜十大名店”、“全国优秀餐饮考察基地”、“中国餐饮30年卓越企业”等荣誉,2015年,莲花餐饮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
< class="pgc-img">>(紫阳蒸盆子 莲花餐饮)
1992年4月,创始人杨忠自水电三局公安处办理停薪留职手续下海经商,在安康水西门创办“重庆酒楼”以5张餐桌经营川菜起步,从此走上了酒店经营管理的创业之路。两年后,杨忠放弃了“重庆酒楼”,承租了“莲花池饭庄”四层楼;一楼有7个包间、12张散台,主营安康特色的地方菜品;二楼经营“歌德宝”歌舞厅;三楼作为酒店客房,从此走上了餐饮、客房、娱乐综合经营管理的探索创业之路。
为了让莲花池成为企业文化亮点和经营卖点,杨忠可谓煞费苦心,从一楼到三楼的均以各县命名包间,从各县民族风格的装饰画到枝繁叶茂的绿色植物,无一处不渗透着“都市中的故乡,故乡中的佳肴”的清新与雅致,也无一处不是经过杨忠精心布局亲自敲定的。他收集了很多特别的图案资料和民俗典故,由他设计出来的宣传品往往让人眼前一亮。然而杨忠却不满足于“一招鲜吃遍天”,他始终相信,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吃实惠,吃服务,吃环境,吃文化,只有顾客没有想到的,没有莲花池做不到的。
< class="pgc-img">>(安康蒸面 莲花餐饮)
莲花池定位在大众百姓,倡导绿色餐饮、适度消费,为顾客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务。这些理念在菜肴的出品上就可见端倪,比如女士经常会点一道叫“一心一意”的菜,不仅菜名入胜,做法也颇为讲究,一半是孜然鸡心,一半是孜然鱿鱼,如此搭配既增添了口味,又避免了浪费,一举两得,很受欢迎。
在材质上,莲花池尽量用绿色健康的普通材料,做出经典可口的品味,招牌菜青菜钵就是最好的例子。炎炎夏日,莲花池又推出了冰捞系列,用杨忠自己的话说,我们既不捞鲍鱼,也不捞海参,而在秘制的汁和冰块中捞木耳,同样味美爽口,营养丰富。要想吃好菜就到莲花池,为顾客省钱、让顾客吃好,站在顾客的立场去思考,是杨忠最经常做的事。
< class="pgc-img">>面对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希望和历练的大环境,杨忠认为,唯有诚信才能塑造新的辉煌,唯有创新才能谱写新的历史,唯有发展,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道路,是员工幸福的希望之所。31年来,莲花实业以传承陕南美食文化为己任,以安康特色的陕南菜为主打产品,将主要精力放在菜品开发、餐饮和星级饭店的经营管理上。坚持学习、创新、挖掘、提高的方针,在菜品开发和规范管理上下功夫,打基础。31年来专心做餐饮、做服务、做管理从未涉足其它行业。正因为这种心无旁骛的执着追求和锲而不舍的努力才打造出了莲花餐饮品牌,才有企业今日稳健的发展和辉煌。
< class="pgc-img">>《西经论坛》
360度观经济
陕西三套
每周日晚21:30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