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吃的是那股子怀旧和地道的风味,它是香港平民化的饮食场所。茶餐厅以其美食的多样化、上菜速度的快捷、宽松的就餐环境以及适中的价钱吸引了非常多的食客。而其独特的卡位,轻松的环境氛围,更成为时下年轻人聊天聚会的最佳选择。吃喝菌推荐几家武汉还算不错的港茶餐厅,试试就知道其他吃过的都是将就哦!
表叔港式茶餐厅
人均消费:48元
地址:江汉区中山大道818号平安大厦新佳丽广场3楼(近秀玉红茶坊)新佳丽时尚广场全部店铺
电话:027-82777117
推荐理由:新开的一家茶餐厅,看内地一家茶餐厅好不好主要看烧味和甜品了,我觉得他家的粥还不错,熬的很稠,烧味的出品品质不是很稳定,时好时差。
当年情港式餐厅(体育馆店)
人均消费:55元
地址:江汉区解放大道612号武汉体育馆内(崇仁路口)
电话:027-83753199
推荐理由:墙上挂着香港明星的照片,火车厢式的卡座,有股子怀旧的味道。粤菜虽然比不上正宗的,不过味道很有口碑,随便坐下来点个【冰火菠萝油+冻奶茶】,喝个下午茶挺惬意。正餐的价格就有些小贵了。
翠华餐厅(楚河汉街店)
人均消费:77元
地址:武昌区中北路171号水果湖汉街第29号
电话:027-87810161
推荐理由:菜式和香港的没差,那人气旺得远远地就能看到长长的排队大军。最喜欢翠华的【奶茶、鸳鸯冻奶】,香滑纯正;【鲜虾云吞面】虾仁超大只,味道一流;【冰镇菠萝油、奶油猪仔包、西多士伴雪糕】都很好吃。伴着粤语歌慢慢品尝,真有种在香港的感觉。
港味元素(花园道店)
人均消费:56元
地址:江汉区青年路308号花园道商业街
电话:027-85721717
推荐理由:喜欢他店里中环站、荷南美食区等指示牌,挺有意思。烧腊柜是玻璃透明操作间,看师傅弄挺放心。小吃和下午茶一定要点【榴莲酥】,做得最到位,干炒牛河作为午餐可以随便吃吃。
太兴餐厅
人均消费:71元
地址:硚口区中山大道238号凯德广场4楼(近武胜路)凯德广场全部店铺
电话:027-83621129
推荐理由:武汉又一家正宗的港式茶餐厅。汉口的筒子们再也不用去武昌了。3月28日中午12:00正式对外试营业!推荐 正港烧味八宝拼盘、原味冰镇奶茶、蜂蜜厚土司、冰火菠萝油。武汉店的定价比广州的低很多。
米国煲仔饭(一元路店)
人均消费:33元
地址:江岸区一元路14号(16中)
电话:027-82777557
推荐理由:米国煲仔饭,全部港式口味,奶茶正宗,榴莲酥真稣,还有好吃的叉烧包,而且每天有半价美食,起司煲仔饭是他们家绝技。
KI香港茶餐厅(民众乐园店)
人均消费:52元
地址:江汉区新民众乐园1楼
电话:027-85885123
推荐理由:烧味双拼,这道味道很不错,叉烧和鸭子都很入味,直接吃就很不错,配搭的梅子酱味道很重。瑶柱蛋白炒饭,口感很清淡,还不错。
龙记香港茶餐厅
人均消费:59元
地址:江汉区建设大道566号新世界百货4楼新世界百货全部店铺
电话:027-65668328
推荐理由:整体口味还是很地道的,没有虾饺等小点是不同的定位,价格比金桂的正餐更亲民,环境挺好的,服务很好~推荐的菜很多~ 腊味煲仔饭 、深井烧鹅、 蜜汁叉烧饭~都很棒。
香港丽湾港式茶餐厅
人均消费:48元
地址:武昌区中南一路3号天紫广场3楼(近地铁中南路站B,C出口)
电话:027-68781699 / 027-68781689
推荐理由:我和很多朋友经常去,味道很不错,干炒牛河和榴莲酥强烈推荐。
稻香海鲜火锅酒家
人均消费:62元
地址:武昌区水果湖汉街1号3-5楼(近麦当劳)
电话:027-87829595 / 027-87819595
推荐理由:这家做对折活动蛮划算的,平时下午茶和晚茶都是对折,周末八折。点心很有特色,金沙红米肠里面包着脆脆的东东,还有大粒虾仁;水晶包四种口味四个颜色的,最喜欢白色的椰奶味。
T8餐厅(未来城店)
人均消费:55元
地址:洪山区珞狮南路147号未来城购物中心2楼(近群光百货)未来城购物中心全部店铺
电话:027-87591995
推荐理由:茶餐厅的风格和上海的港丽餐厅很像,但价格便宜了不少。蜂蜜厚多士很喜欢,现出锅的面包很香的,配上冰激凌很美味。
帝盛酒店港澳轩餐厅
人均消费:65元
地址:江汉区汉口江汉路118号港澳中心武汉帝盛酒店B1楼(近新世界时尚广场)
电话:027-68822845
推荐理由:由于是地下,室内很安静,也没有什么人,服务员走路像练轻功很轻很快。背景音乐都是经典粤语歌曲。餐点里面我喜欢虾饺,主要是自己喜欢吃饺子,而且虾饺透明的外观很是夺人口水。肠粉个人不感冒,味道太谈而且油腻,奶茶比外面的好喝点,感觉比较真。咖喱饭还不错,我喜欢咖喱味。
我交朋友不在乎你们有没有钱,只要你们是吃货,迟早会关注我的。
吃喝大武汉:微信号【ChiHeWuHan】,武汉阅读超百万自媒体。每日分享武汉本地最嗨,最时尚,最具逼格的吃喝玩乐资讯。个斑马,武汉滴班子都关注了,你代哪儿?
><>为香港餐饮文化的代表之一,翠华餐厅正面临着口碑下滑和业绩低迷的双重压力。
2012年上市成为“茶餐厅第一股”,经营翠华餐厅的翠华控股(1314.HK)日前披露,截止2019年3月31日,公司2019财年实现收入17.87亿港元,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内溢利474.1万港元,同比分别下降2.9%和94.1%。其中,年内中国内地整体收入同比2018年度下降1.8%。
记者统计发现,上市之前,翠华共拥有翠华餐厅26家,现在拥有79家店,增长超2倍,但从2014年开始,翠华控股的业绩便开始一路下滑,业绩却在持续下滑。
业绩差强人意,翠华餐厅对内地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步下滑。2019财年,翠华控股在内地的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为-1.76%。记者在探访中发现,在香港走亲民化线路的的翠华餐厅进入内地后揺身一遍成为高端精致茶餐厅,价格普遍提高30%,在武汉的店面也是开设在汉街和泛海等繁华商业地段。
定位变高了,服务却扯了“后腿”。不少消费者纷纷对记者表示,现在的翠华价格偏高,服务差,环境有待提高,味道也越来越不“地道”了。
产业时评人张书乐对记者表示,翠华餐厅的扩张并没有直接带来业绩增长效用,反而还有拖累的嫌疑。港本土亲民的食物到内地主打高端路线不可持续,关键是服务产品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消耗了品牌价值。
营收净利双降
在香港门庭若市的翠华餐厅对内地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步下滑,业绩也差强人意,近日,翠华控股披露,截止2019年3月31日,公司2019财年实现收入17.87亿港元,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内溢利474.1万港元,同比分别下降2.9%和94.1%。
餐饮行业的“三高”(房租、人工、原材料)也成为其业绩的拖累。2019财年报告显示,公司雇员福利合计5.68亿港元,同比增长8.60%,其他营运开支同比增长21.1%。此外,内地房价上涨导致租金费用上涨约10%,这些成本上涨,直接压缩整体利润。2019年度业绩显示,其净利率仅0.26%,上年净利率为4.39%。
翠华控股认为,整体收入下跌是受市场环境影响,其中,年内中国内地整体收入同比2018年度下降1.8%,主要是由于行业结构性变化,以及消费力放缓有关。
记者梳理发现,从2014年开始,翠华控股的业绩便开始一路下滑。具体来看,截至2015年3月31日财年,公司报告期内营收放缓至22.2%,净利润仅增长了1%;截至2016年3月31日,公司年度盈利大跌54.5%;截至2017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实现收益18.45亿港元,同比下滑1.2%,净利润9048.3万港元,同比增长26.2%;截至2018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实现收益18.39亿港元,同比下滑0.3%;净利润8020.5万港元,同比下滑11.4%。
股价也一路下跌。翠华控股2012年11月26日上市,发行价是2.27港元,最高价5.75港元,最低价1.09港元,最低价相对最高价跌幅80%,最低价相对发行价也近腰斩,市值由最高峰的81亿港元跌至目前的8.61亿港元,缩水近9成。
为应对业绩下滑,翠华正在调整发展策略,不断拓展海内外门店、发展新品牌并提升服务水平。翠华表示看好海外餐饮服务业的增长机遇,已于2018年6月中在新加坡开出了集团首家海外门店。为推进当地业务发展,翠华还与新加坡饮食集团珍宝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新加坡以“翠华”品牌开设及经营茶餐厅业务。
提升业务服务水平,翠华加强了外卖业务及电子支付服务。包括扩展外送服务“快翠送”的覆盖范围,提升外卖送餐速度与订单流程效率;推出支付宝及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消费体验。
内地运营乏力
中国内地餐饮市场,一直被港资餐饮企业看好,2009年翠华控股在上海开设中国内地首家店面,2012年进入武汉,并陆续进入杭州、深圳和广州等地,分店遍及内地多座城市。
随着在内地不同城市布局分店,“翠华餐厅”的品牌认知度逐渐打开。中国内地自由行游客增多,翠华业绩持续增长。2012财年,公司内地业务收入2.04亿港元,同比增长152%。公司在中国内地门店数量从2015年3月底的19家,增至2019年3月的35家。上市之前,翠华共拥有翠华餐厅26家,现在拥有79家店,增长超2倍。
但自2014年,中国内地访港旅客数字放缓。翠华表现开始疲弱,拖累股份表现。此后,翠华控股在内地的收入增长逐渐减缓。2015年至2019财年,除2015财年同比增长47.04%外,其后几个财年收入增长在4-8%区间,2019财年出现首次负增长,为-1.76%。
翠华认为,内地餐饮业的结构性调整,对翠华带来了外部影响;同时,香港茶餐厅的运营模式、口味选择等,在新鲜感消退后,对于内地居民的吸引力在下降,同时,还被指服务差。
8月9日下午三点左右,记者来到位于武汉楚河汉街商业区的翠华餐厅,进门落座后并没有服务员接待。消费者罗小姐也对记者表示翠华服务怠慢,“进门没有人招呼,我们自己找了位置坐,自己扫码点单,没有人倒水,下单15分钟连杯奶茶都送不过来。”
除了服务跟不上,价格也是翠华的硬伤。翠华在香港是低单价高翻台率的亲民街边店形象,进驻内地后却摇身一变,走起了中高端路线,店内装潢华丽精致,同样的菜品普遍比香港门店价格要贵上一截。在采访中发现,武汉的翠华餐厅人均消费在80元—100元左右,价格比在香港贵30%左右,一个小份的西兰花标价40元左右,一份秘制海南鸡要130元,比香港本土贵不少。
不少消费者纷纷对记者表示,现在的翠华已经不是刚来武汉时的那个翠华了,价格偏高,服务差,管理混乱,环境有待提高,味道也越来越不“地道”了。
业内认为,和香港本土中低端快餐的定位不同,翠华在内地的定位是高端餐饮,而且餐厅面积是香港的三倍以上,菜品数量多达一百多种,是香港的两倍以上,在不考虑受众群的情况下,这样的定位其实有失自己的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一直是翠华主要市场,收入占比65%以上。随着香港门店的增长,贡献的收入持续出现负增长,收入从2016年的13.09亿港元降至2019年的11.56亿港元。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收入同比分别下降4.74%、4.25%和3.18%。
业绩下滑也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脱不开关系,在目前的市场,翠华的发展明显占了下风。在以年轻人为主导的消费市场,翠华明显的不再年轻,不管是面对本土年轻人,还是外来的年轻游客,翠华都不是首选的餐厅。要想得到更多发展,从管理团队到菜品到服务,以及营销模式,都需要做更多前沿的改变。
来源:长江商报(记者 江楚雅)
><>馨提示:本文约3700字,烧脑时间7.2分钟,筷玩思维记者陈啸发于香港。
11月,“茶餐厅第一股”翠华餐厅迎来了自己50岁的生日。
作为香港餐饮行业的老字号,翠华餐厅几乎是港式饮食文化的代表,在全香港连锁,味道大众化,如果让普通的香港人推荐茶餐厅,十有八九会说翠华。
而这家在香港有高度认知的餐厅,在内地并没有形成气候,但依然决定要在内地继续开店,5年内实现130家的目标。
翠华餐厅于2009年正式进军内地市场,2012年上市后募资的首要用途就是在内地开设分店;随着在内地不同城市布局分店,“翠华餐厅”的品牌认知度逐渐打开,截至2017年3月31日,翠华旗下共有64间餐厅,其中有32间位于香港、29间位于内地、3间位于澳门。翠华集团最新品牌广告于2016年11月中旬在央视CCTV2频道播放,显示着其继续拓展内地市场的决心。
但与此同时,筷玩思维(ID:kwthink)注意到,翠华也在经历着整体业绩下滑,特别是内地市场。去年9月,在杭州经营了3年的翠华餐厅关门歇业;翠华股价由2013年的5.75元高位持续下跌,市值由最高峰的81亿元跌至目前约22.16亿元,市值蒸发逾60亿元,缩水了近75%。
而另一家香港快餐巨头“大家乐”,也在10月宣布全面撤出华东。
同样是受大众欢迎的中餐,同样是快捷安全的快餐,上述这些知名品牌为什么没能在内地这块巨大的市场真正扎下根来呢?
定位尴尬:主打快餐却以高档餐厅标榜身份
相比于永和大王、吉野家这些外来连锁餐饮品牌,翠华在大陆的营收增长能力和拓店速度并不亮眼,而这恐怕要与它的定位关系很大。
翠华2012年的招股说明书显示,其定位是主攻中高端茶餐厅市场。在香港,翠华一定算不上“高端”,那么所谓高端,就是指在内地的店面了。
这个遍布香港大街小巷的品牌,营业时间从早7点到第二天凌晨2点,相当于茶餐厅里的肯德基,大陆的定位则与香港完全不同:翠华在香港平均每间占地大概3000平方尺,能容纳30至67桌,内地的翠华餐厅平均每间占地大概在7000到10000平方尺之间,能容纳65到84桌。
在香港定位大众的翠华餐厅,因为带着香港“城市名片”的光环,在内地是以“知名精致港式茶餐厅”的定位来经营的,并非快餐和大众餐,而餐品却仍以粉面、烧味、甜品为主,这种定位与实际内容的差距让翠华在内地显得不具备性价比的优势,自然也就没有重演在香港的受欢迎程度。
同时,定位较高是许多香港餐饮品牌在内地掘金时的共同姿态。
2013年,香港贸易发展局表示,内地中产消费者对美容、餐饮服务需求正不断增加,为港商带来不少商机;内地中产消费者普遍喜欢尝试新餐厅、新口味,给有意进军内地市场的业者提供很大发展空间。
彼时,很多港商也都认为应该主力经营较高档次的业务,并以更高档的装修及环境吸引客人,避免跟内地同业低价竞争,也可从菜式品种及服务方面入手,突出卖点,只要收费合理,物有所值,便可突围而出。
2013年12月,香港利宝阁酒楼内地首家门店进驻深圳,于福田嘉里建设广场开业。香港利宝阁酒楼创立于1998年,在香港有4家分店,主要提供各色粤菜名点。深圳首家分店总面积超过3500平方米,大厅超过1000平方米,不论香港还是深圳都走的是高端大店定位,至今在深圳也仅新增了一家店。
其实利宝阁的人均消费也不到200元,但定位一脉相承,让利宝阁酒楼保持着稳健的经营。而翠华餐厅从快餐厅升级为中高端餐厅,经营模式会发生很大转变,还要面对顾客对于性价比的斟酌——茶餐厅就应当是路边店,经营菠萝包、鱼丸、粉面、奶茶、三明治这样老百姓吃的东西,而非在高档餐厅的架子下面提供快餐食物。
经营困境:各项成本增加,营收并未增长,整体利润下滑
翠华作为茶餐厅的第一股,本身是香港餐饮文化的代表,在游客的心中,翠华是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着香港高效、快捷、中西合璧的餐饮文化。一旦将它打造成更高档的餐厅,就要面对更高的价格带来的影响。
价格高,意味着翻台率较低。由于快餐属性,翠华在香港的翻台率很高,每日每桌账单数目远高于内地;加上汇率差,每个菜的定价内地要比香港贵20%左右,每张账单平均消费额内地则是香港的2倍还多。
而中式餐饮品类供应链和制作流程繁杂,复制的成本非常高,扩张时成本的上涨速度往往大于营收的增长速度,利润被持续压缩。
据筷玩思维了解,翠华在大陆的中央厨房只有2013年在上海开始运作的一家,但分店则在上海、南京、杭州、无锡、武汉等地,80%的品类都需要配送,运营成本并不低。
更关键的是,近十年内地城市房价上涨比香港要快,租金费用约涨10%,翠华在大陆的快速扩张所面临的租金成本压力更加严重。
除此之外,看翠华2017年年中报表,员工开支涨6%,其他营运开支则涨30%,各项成本上涨都在压缩着整体利润。
长期如此,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去年关店的杭州店,就是在内外夹击下没能撑住的结果。以外婆家、绿茶为首的杭州品牌占据绝对主场优势,人均客单50块就可以享受到上千万的装修,在餐饮圈掀起了一阵价廉物美的风尚。
而像翠华这样人均100块的茶餐厅,面对内地80、90后消费群体的崛起带来的市场变化,以及本土品牌产品和销售模式的升级,也并没有明确、有效的应对之策。
港味并非刚需:香港品牌在内地市场的接受度有限
2009年,翠华餐厅在上海开设国内首家门店,正式进军内地市场;其后,2012年进入武汉开设分店,逐步拓展国内版图;之后陆续进入杭州、深圳、广州,分店延展至内地5个城市。
2014年是翠华在上海开设首家门店以来,开业门店数量最多的一年。翠华控股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预计到2017年餐厅总数将超过80家。
而翠华未来五年的目标,是在2022年将分店数量扩展至130间——今年会增加10家分店,其中5间位于上海、3间位于华南、2间位于香港的中环和住宅区。
但事实上,茶餐厅在华东、华北以及中西部地区,还都是一个小众餐饮业态。
茶餐厅最初因为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期间,面向英国人的昂贵西餐厅出现,港人想经常光顾高档西餐厅是一种奢望,因而50年代,精明的港人创设了“茶餐厅”这种可吃西餐、饮奶茶咖啡,又可吃云吞面、干炒牛河的餐厅,所以这种本地最平民化的饮食场所的香港味道极为厚重。
因而不论开在哪里,都算是一种地域化餐饮业态,要充分考虑如何适应各地的市场,稳扎稳打。目前可以看到,看似内地市场巨大,翠华在香港的营收却占据了总营收的65%左右,内地的营收长期停滞不前。在这种不明朗的趋势下,翠华还要在内地广撒网就显得有些冒进。
与翠华大范围在内地开店的策略不同,同样也很早进入内地的香港知名餐饮连锁品牌“大家乐”则采取了“收缩+巩固”策略。
大家乐集团2015-2016财年在华南地区快餐业务收益减少5%,同店销售减少7%。虽然处于下滑状态,由于口味趋同,大家乐在广东省内占据快餐行业的市场份额很高,甚至远远超出其在中国香港快餐市场,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华南地区这块大蛋糕,所以选择结束表现逊色的店铺,全线关闭非主营的意粉屋门店,今年则从华东地区撤出,一切举动都是为了巩固广东省内业务。
另外一种思路则是开辟接受度更高的品牌。
美心集团旗下的高端粤菜品牌“翠园酒家”于1971年诞生于香港,拥有40余年的历史,主要经营精美粤式早午茶市、晚饭小菜及婚宴筵席。2011年,翠园开始进军中国内地市场,首店位于广州太古汇;其后在深圳和上海开出了两家门店,2014年9月同时在成都开出两家新店。
之后开店数就基本保持这个规模,维持稳定的经营,但美心集团近些年陆续将旗下的一些餐饮品牌引进内地市场,包括美心西饼、星美乐等,其中主要经营西式面包、糕点、蛋糕的美心西饼是在内地市场发展最快的品牌,拥有80余家门店,主要也集中在广州。同时,美心集团还持有星巴克在华南地区部分股权、元气寿司内地代理权。
在当地市场站稳后,粤菜酒家的需求也基本饱和,此时选择适合的市场深挖、引入糕点类品牌可以避免快速拓店带来的风险。
相比之下,翠华进入内地的角度就比较单一。
与此同时,它还要面对非港商在各个商场经营特色茶餐厅带来的市场挤压。
结语
茶餐厅并非不能做强。面对更残酷的市场竞争,在内地经营较优良的港资茶餐厅品牌“太兴餐厅”,门店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快速进行本地化扩张和复制,靠的则是设置不同的分区总部,实现区域内的统一管理,每个分区都有一套完整独立的管理体系,负责本地区的太兴餐厅的市场布局和发展规划。
而翠华并没有看到一个明确的战略规划,上市后却不断传出创始人辞职、高管套现、卖盘传闻的消息,管理上没有形成主心骨,更别说集中精力发力线上营销、O2O等新模式。
总之,翠华意欲拿下内地市场,恐怕跟上市后拓展规模、做大市值的需求相关,但也需要看清,真正有价值的目标并非增加店铺数量,而是实实在在的规模盈利能力。
这家有着50年历史的老品牌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如果要坚持在内地全面增开店面,就得应对内地餐饮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局面,克服水土不服,抓住新形势下顾客的消费需求,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品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