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环球网
【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目前,《故宫·茶世界:紫禁清韵——茶文化精品文物展》正在河北博物院北区一层1/2展厅展出。展览汇集了故宫博物院、河北博物院、中国茶叶博物馆三馆珍藏的160件(套)文物与相关史料,为公众细述中国茶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民族、影响世界的发展历程。
展览由“宫中佳茗”“乾隆与茶”“茶事源流”和“茶香燕赵”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宫中佳茗”聚焦清代宫廷茶事,展示清宫百年典藏的诸多茶源大省进贡而来的佳茗,详细介绍清代宫廷的茶事管理与独特奶茶文化,并呈现部分西洋风格茶器。展览第二单元立体呈现了乾隆皇帝对茶饮、茶器、茶画、茶诗、茶舍的追求与投入。重点展出了在《弘历是一是二图》《弘历岁朝行乐图》中所描绘乾隆朝宫廷使用的各类与饮茶相关的器物。食茶为用、煎茶浮珠、点茶成画、煮茶清饮、泡茶观叶,历代茶人茶事共同汇聚于展览第三单元。此外,唐代煎茶法艺术化多媒体展台、《茶经》翻页书互动展项、宋代点茶艺术化综合多媒体展台、明代文人空间置景复原等展项,为公众带来更直观、沉浸的观展体验。第四单元展现作为“万里茶道”北向枢纽的“张库大道”在欧亚文化交往中的重要性,还展示了12种顶级茶品茶叶标本,公众可通过“观茶色闻茶香”互动展台一窥中国悠长的制茶历史、完备的品种体系,以及各大茶叶产地的风土、历史与传承。
据了解,展览由故宫博物院、河北博物院联合主办,是“故宫·茶世界”全球巡展的第二站。展期将持续至2024年10月27日。(本文内容综合自河北博物院官网报道)
< class="pgc-img">>址:浙江省湖州市
刚来湖州定居的时候,我的老家正在流行彩色的手摇饮料。
< class="pgc-img">>当时我住的附近街上的奶茶店,基本卖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红茶、绿茶、乌龙茶和奶茶,最多就是加料加得多一些,但也是八九不离十的饮品,没什么特别的…就连我以前在老家最爱喝的芋泥和番薯泥的饮品也是近期才见到。
直到在微博的同城里看到了我心心念念的彩色饮料,于是…就找到了“一茶源”!
“一茶源”是一家以“奶霜”为主题的品牌,将奶盖升级为奶霜,而奶霜的流动状态比奶盖好,口感也更加细腻、轻盈。
而奶盖还有6种不同风格,如:大白兔、芝士、榴莲、巧克力、抹茶、芒果等,多种的色彩搭配,多种的口感撞击。
Logo以蓝色为基调,纯净天然,白色奶霜象征白云,主题体现着浓墨重彩。
当时的“一茶源”是在双林镇,据说现在双林店已经歇业,但在德清有新开了一家。
< class="pgc-img">>店内的环境很有粉红少女心,吸引了许多小姐姐和自己的闺蜜在这里聊天喝茶,这么梦幻可爱的用餐环境,难怪宾客如云,我只能静静等待没人空桌时拍上几张照。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一茶源”的饮品选择颇多,看着看着…很容易选择障碍。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我点了芭乐芭乐和伯爵益菌多。
< class="pgc-img">>如果想点到彩色饮,建议大家点魅炫气泡饮,喝奶茶就点鲜茶奶提。
加了蝶豆花形成双色气泡饮的芭乐芭乐,喝起来口感像芭乐汽水,香气十足。
而伯爵益菌多其实就是加了波霸的伯爵茶养乐多的口感,波霸的口感也很有弹性。
可惜,距离我家实在太远了!
当时是为了尝鲜才大老远去一趟,如果能够开在我家附近,我肯定天天外卖来一杯!
与其随波逐流,何不多到处走走,多挖掘美食尝鲜呢?你有喝过更好喝的奶茶店吗?欢迎评论区和我一起分享。说不定,哪天默默地出现在你身边拍照的路人就是我喔!
本文由吃货雨神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
关注【吃货雨神】,带你了解更多的生活信息。
分享美食、旅游,偶尔分享生活中的趣闻。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云南普洱的古茶树。摄影 / 小梦
本文6100字,阅读约需13分钟。
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古老茶山,成为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
< class="pgc-img">>▲ 景迈山翁基村人在古寨前的大合影。摄影/何崇岳
茶组植物,既经历了自然造化的淬炼,又不乏人类精心的培育。从云贵高原起源,在巴蜀与澜沧江流域栽种,世界茶源,生生不息。
茶,与可可、咖啡并列,是当今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余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了解茶与咖啡更多的故事,可点击阅读:茶与咖,是一家)
风靡世界的茶究竟源出何处?在相当长的时段内,答案不言而喻:茶源自中国。
< class="pgc-img">>▲ 菊花普洱茶。摄影 / 黄小黄
中国人栽培和饮用茶叶, 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到了唐代,一生嗜茶、精通茶道的陆羽撰写出了《茶经》。《茶经》涵盖了茶的栽培、采摘、制作、鉴别、煮饮,是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叶最先为中国人饮用,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栽培,茶种植物原产于中国,这在19世纪前,从没发生过争议。
但是在1823年,一对英国兄弟的举动,掀起了一场“茶源纷争”,揭开了世界茶史新的一页。
茶的故乡在阿萨姆?
1823年的一天, 英国人布鲁斯兄弟——哥哥罗伯特·布鲁斯和弟弟查尔斯·布鲁斯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阿萨姆(今印度阿萨姆邦),发现了一个景颇族寨子。寨子里有一种树叶泡在水中,成为专供部落酋长喝的饮品。布鲁斯兄弟将这种树叶带回加尔各答检验。经过检验证实,这是一种茶叶,类似于中国云南和缅甸北部产的古树茶。
这个消息轰动了加尔各答,让茶商们欣喜若狂。彼时,中国是全世界唯一的产茶制茶之地。英国对华贸易中,茶叶代替丝绸,成为最大宗的商品。至18世纪末, 出口英国的茶叶总额增至9000多吨,茶叶贸易成为东印度公司盈利最大的项目。可由于中国处在茶产业链上游,东印度公司总是吃不到最大的蛋糕。
< class="pgc-img">>▲ 阿萨姆邦的茶园。
阿萨姆发现了茶叶,颠覆茶叶贸易格局的机会来了。很快,布鲁斯兄弟在寨子附近的密林中,发现了一棵13.1米高的野生茶树。既然野生茶树生长在阿萨姆,那么阿萨姆的土壤和气候,就有可能种植出栽培茶。加尔各答的茶商们成立了“茶叶栽培委员会”,专门攻克栽培茶难题。查尔斯·布鲁斯在布拉马普特拉河畔开辟了一块实验茶园,他从中国引入了一批茶种,还将一批中国茶农带到阿萨姆。中国茶种与阿萨姆野生茶树杂交,种出了一种“栽培茶”。1838年,第一批阿萨姆红茶试销英伦,大受欢迎,价格一路狂飙。
1838年,查尔斯·布鲁斯印发了一本小册子。他在小册子中,列举了在伦浦(今属印度阿萨姆邦)附近发现的108棵野生茶树。布鲁斯宣称,在阿萨姆邦的萨地亚,他曾发现一株高43英尺、围径3英尺的野生茶树。布鲁斯断言,印度阿萨姆邦才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从此掀起了“茶树原产地”的争议。
< class="pgc-img">>▲ 出自于印度茶叶协会出版的一本小册 子,描绘了中国茶和印度茶销量变化。
1877年, 英国植物学家贝尔登出版了《阿萨姆之茶叶》一书。贝尔登罗列了三条理由,主张“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贝尔登说,因为印度发现了野生大茶树,所以印度是茶树原产地。与此对应,从没有人提出在中国发现野生茶树的学术申请,中国就没有野生茶树。阿萨姆种茶长势很“野”,中国各地的茶树则树矮叶小。贝尔登解释,这是阿萨姆种茶传入中国后,在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变异后的结果。
此后,“茶源中国”的共识受到挑战,甚至形成了不同观点。
茶生茶长的自然密码
1922年,农学家、茶叶专家吴觉农发表《茶树原产地考》一文,从历史学与植物学多方论证,得出“茶非印度的原产,而为中国所固有”的论断。
吴觉农归纳梳理了古籍中关于茶的记载,揭示了茶业的发展和演变历程,并认为中国茶业“在周秦以后,已当食用,至汉晋已渐盛,到唐宋则为极盛时代”。同时他发现,印度栽培茶起源于1834年。而早在1662年, 法国人Albersde Mandelslo就提到,“Thé 为全印度所通用”,Thé即法语“茶”。吴觉农反驳道:既然如此,印度野生茶树也很可能是从中国移植过去的。
< class="pgc-img">>▲ 吴觉农先生是当代茶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其实, 除了以吴觉农为代表的众多中国学者不断据理力争之外,在吴觉农之前, 美国学者瓦尔茨、苏联学者勃列雪尼德等,也都断定阿萨姆的野生茶是由中国传入,且这派观点一直是学术主流。
当然,也还有少数人坚持“茶起源于印度”,不过持此类观点的学者并不多。一些英美学者则认为,茶有多个起源地,比如在西藏高原东南部和中国东、东南部分别起源……
不过,要牢固确立“茶起源于中国”的地位,需要依靠更多生物学与地理学的相关证据。因为,以发现野生茶树来论证茶树的起源,是苍白无力的——即使是以千年计的植物寿命,相对于漫长的地质年代而言,都是霎如烟火,野生茶树得以留存至今受大量的人为和自然的因素影响,不是茶树起源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
▲ 澜沧江中下游主要茶山分布示意图。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阿萨姆所属的印度板块,绝非山茶科植物的起源地。在阿萨姆地区发现所谓“野生茶”,其实都是野生状态的栽培型茶树。它们的出现,与一群人的迁移史有关。
1215年,那时正是中国南宋时期,大理国正处兴盛,缅人也日渐强大。傣族首领思卡法为谋求发展,率领九千人,从勐卯(今瑞丽)出发,经13年后征服了现在阿萨姆邦的布拉马特拉河谷地区,建立了以善战著称的阿洪王国,而它的另一个译名,就是阿萨姆王国。上述记述出自印度阿萨姆邦阿洪傣族编年史《阿洪姆兰基》,由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杨光远翻译诠注。
< class="pgc-img">>▲ 傣族首领思卡法画像。
这些茶树就是由当年的傣族及其附属民族带过去的,DNA测序结果也可以证实,阿萨姆的古茶树与云南大叶种属同源、同种的关系。
历史上阿洪王国长期是独立的政权,一度击败了印度莫卧儿王朝,直到1826年,英国在与缅甸角逐阿萨姆的统治权中获胜后,这里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印度独立,这里被划分为六个邦,其中包括阿萨姆邦。
广义的茶,是指山茶科、山茶属下的茶组植物,包括了野生型茶树及栽培型茶树。而狭义的茶,仅指栽培型茶树。因此关于世界茶树起源,便有了三个解读维度:野生茶组起源地、人类初步驯化茶树(即标志茶树,并采摘利用)的起源地、人类充分驯化茶树(即栽培型茶树出现)的起源地。
▲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江两岸的山水风光 。摄影 / 皓天
若将这三个维度混为一谈,得出中国又或者云南是世界茶树唯一起源地,是片面的——中国西南地区是野生茶组植物和初步驯化茶树的重要起源地,但不唯一,中国华南、中南等地以及与之山水相连的中南半岛北部,同是起源地。
然而,中国的四川盆地和澜沧江中游山区,是人类充分驯化茶树的两个独立起源地,除此之外,别无第三。
现在,我们接续上面的问题——“阿萨姆所属的印度板块,绝非山茶科植物的起源地”,从地质角度给出答案。
< class="pgc-img">>▲
中生代以来欧亚非古板块古地理再造图。
在白垩纪之前的地层,从未发现山茶科植物化石。进入白垩纪至第三纪,在中国西部、西南部与东南亚北部形成的康滇古陆、雪峰古陆和越北古陆上,山茶科植物迎来了爆发式增长。而到了新生代最新一个纪——第四纪(约260 万年前至今),对山茶科植物最大的考验到来了。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川期来临,距今约1万年才结束。
经此浩劫,大部分地区的山茶科植物消亡了,但是在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以及中南半岛北部一些地区,由于有褶皱山系和温暖洋流的保护,一些生长在低海拔地带的山茶科植物得以幸存,形成了“隔离分居”“同源多样”的现象。
经DNA测序发现,一般的茶(俗称小叶种)与普洱茶(即阿萨姆茶,俗称大叶种)这两大茶种的分化,就出现在距今154万至38万年间。第四纪冰川时代大分化,最终演化出了今天的茶组植物。
▲ 上图为普洱市博物馆收藏的宽叶木兰化石。宽叶木兰距今约3540万年,是第三纪的典型植物,被认为是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及茶种的始祖。下图摄于冰岛老寨,所展示的是大叶种茶的叶片。宽叶木兰的叶片形态特征与上图极其相似,隐约可见演化历程。摄影 / 段兆顺
考古发现佐证了上述史实:1978年,从云南景谷出土了一枚宽叶木兰化石,它正是茶属植物的祖先。不仅如此,从南宁古茶、龟山茶树及贵州晴隆四球茶茶籽化石的发现,到遍布云、贵、川等省,以及中南半岛北部的数百处野生古茶树群落,我们可以构建出一条完整的茶树进化图景,充分说明这些地区都是野生茶组植物的起源地。云南更是得天独厚,成为茶组植物等许多动植物的避难天堂。
有数据为证: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茶组植物40个种,中国占39个,而云南就有33个,其中25个为云南独有。
< class="pgc-img">>▲
2013年5月,国际茶叶委员会正式授予普洱市“世界茶源”称号。摄影 / 段兆顺
2013年5月23日, 国际茶叶大会在普洱市举行。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诺曼·凯利博士在“世界茶源”的牌匾上签名,将其授予了普洱市,纷争一个多世纪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争,尘埃落定。
栽培茶的两个起源中心
上述文字,都是从野生茶组植物的角度进行剖析论述,但是作为被人类深度栽培驯化的饮品,“茶源何处”还有新的解读维度。
如果说先民们有意识地将野茶树“打上记号”,可算是对茶树最初级的驯化。那么当他们将野生茶苗“在寨旁栽起来”时,即是初步驯化茶树的最高阶段了。当先民越来越痴迷于茶,对茶的驯化也会加快脚步:借助农耕技术,通过育种等人工选择,打顶矮化、增加横枝、耕土施肥等栽培手段,促进了茶树有利的性状更突出。于是,真正意义上的茶——栽培型茶树诞生了,人类便进入到充分驯化茶树的阶段。这样的发展或许历时上千年之久,且非一时一人之功。
▲ 一棵长在云南普洱的古茶树。摄影 / 小梦
距今约3000年前的四川盆地,以及约2000年前的云南澜沧江中游山区,分别出现了两种栽培型茶树,前者为小叶种,如今天所知的江浙绿茶;后者是大叶种,即今人说的普洱茶,或曰阿萨姆茶。两者的基因分化,发生在距今143万—38万年之间,它们应是各自起源,单独演化的结果。
3000年前的四川盆地,巴蜀先民率先品尝到真正的茶叶。西汉文献有相关记载,彼时四川已普遍种茶,尤其是王褒的《僮约》中关于“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彼时很可能在武阳(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茶市,四川茶文化、茶经济已高度成熟。在此之前,那里植茶用茶传统至少存在数百年之久。
▲ 西汉辞学家王褒。
而先秦时的云南尚处蒙昧。凤庆地区出土的忙怀类型新石器文化反映出,当时的云南先民尚未使用金属工具,过着游猎、采摘生活,还不具备充分驯化茶树的条件。那谁会是云南最早的茶农?答案是濮人。
此濮人并非源自江汉的“百濮”,而是指“蒲蛮”“扑子蛮”,也是布朗、佤、德昂族的祖先,属于孟—高棉语族。他们很早便与源自百越的傣族先民结成“濮越族团”,并学会了先进的农耕技术。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他们中的一支在保山一带建立了哀牢古国(值得注意的是,哀牢故地虽不乏野生茶树,却未发现栽培型古茶树)。
▲ 坐落在古寨高坡上的茶祖庙,庙里供奉着布朗族祖先——首领帕哎冷。摄影/阮卫明
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归汉,设永昌郡。七年后,哀牢王类牢反汉,失败被斩。哀牢先民被迫大举外迁,其中一支沿澜沧江南下,进入今天普洱一带。这一重大变故,却促成了“濮人种茶”。
或许我们要问,究竟是什么魅力,令野茶获得先民的垂青?景迈山茶文化传承人苏国文老人的《芒景布朗族与茶》一书,为我们大致描绘了其中的传奇。
此地茶的发现,源于一次争战后的大迁徙。在森林中休整养病时,一位布朗先民无意中摘下一片树叶含在嘴里休息,醒来发现“精神振作”,便报告了首领帕哎冷。帕哎冷认为这是棵救命的神树,茶叶开始进入布朗人的生活。
< class="pgc-img">>▲ 普洱市博物馆里的茶祖帕哎冷塑像。摄影/段兆顺
茶叶中的咖啡碱、可可碱、茶碱,确实能让人精神振作。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茶叶是非常有效的消炎止痛、消除疲劳的良药。
如果茶仅能令人精神振作,它只会成为一种药物。事实上,茶更多被视为一种风味饮品。茶多酚、氨基酸、总糖以及芳香物质(VFC)与苦味生物碱共同作用,构成茶的独特风味。茶多酚更是茶的核心指标,是形成茶特有的色、香、味的关键物质。人类驯化茶树就是不断提高上述物质含量的进程。
濮人先民由坝居变为山居。农耕经验和山居环境结合,让濮人在澜沧江中游的山区,培育出最早的栽培型茶树。
▲ 在云封雾锁的古老茶山——景迈山上,芒景村翁基古寨依坡就势而建。摄影 / 张洪科
如今上述地区的森林里,不仅存在大量栽培型古茶树群落,数量、树龄等都远超其他地方,代表早期茶园形态的混农茶园也远较其他茶区多得多,且还拥有过渡型古茶树和野生型、栽培型茶树成片相连的特点,说明这里正是茶源之地。
更加有趣的是,凡是濮人聚居之地,基本都有广泛的古茶树分布。云南具有千年历史的栽培型茶园,则皆由濮人先民创立,如芒景—景迈古茶园、布朗山老曼峨茶园,以及南糯山茶园等。在古濮人的心目中,树只分为茶树和非茶树两种。他们把所有的树叶统称为“拉”,独称茶叶为“腊”,“腊”也就成为云南各少数民族对茶的共同发音。
< class="pgc-img">>▲ 这位头戴鲜花的采茶女子,来自景迈山芒洪寨子,正是被誉为“千年茶农”的布朗族人。摄影/阮卫明
在濮人的原始信仰中,茶还与族源、始祖紧密相连。德昂族认为茶是自己的始祖,茶还创造了日月星辰;而佤族认为茶树是祖先的灵魂。两者都自称为“腊人”,是茶树的儿女,也是种茶为生的人。
而从佤族中分离出来的布朗族,则将茶视为始祖帕哎冷的发明,显示出从图腾崇拜转入英雄崇拜阶段的文化特征。
< class="pgc-img">>世界茶源,实至名归
至此,读者也许要问:普洱市并非唯一、也非最早的茶源地,独获“世界茶源”的称号是否实至名归?可以笃定无疑。文化上“源”的意义,不仅在于对起点的认定,也在于其身上所承载、彰显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价值、现实价值,以及为当下与未来带来的启发。
布朗茶祖帕哎冷曾留下遗言,告诫后人“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茶树,一代传给一代,决不能让其遗失”。至今在普洱市的茫茫林海中,仍生长着近120万亩野生型茶树群落和18 万亩栽培型茶园。
< class="pgc-img">>▲ 人们正在祭拜邦崴茶树王,这是一棵过渡型古茶树。摄影/谭春
在镇沅千家寨,挺立着距今2700余年的“世界野生茶树王”,邦崴发现现存最古老的过渡型茶树,南糯山(清代属普洱府)800岁茶王树,是迄今能被证实的、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树。反观四川盆地,对照唐代陆羽留下的《茶经》可知,当时仍有“两人合抱”的古茶树,但人们“伐而掇之”,如今已荡然无存。
茶进入人类生活是从药蔬开始,进而成为风味饮品,如今全国各地已难觅古风。但云南茶俗却是活着的历史,涵盖从吃到饮各阶段。
< class="pgc-img">>▲ 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的花、叶、果。花朵类似于野生型,叶子类似于栽培型。摄影/段兆顺
成书于唐咸通四年(863年)的《蛮书》,是安南经略使(驻越南河内)蔡袭的幕僚樊绰对云南风情的汇编,其中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记载,“银生城”即在今普洱景东彝族自治县。普洱成为云茶成文史的开端,也成为云南与内陆茶文化持续交流的起点。
濮人种茶为源头,植茶区域,则自最初的澜沧江中游扩展到中下游,乃至云南广大地区以及境外的掸邦、阿萨姆等地。植茶的主体,也从濮人传递到哈尼、彝、拉祜、傈僳、景颇、基诺等多个民族。他们在濮人帮助下,拥有了最初的茶园。
< class="pgc-img">>▲ 为茶农在勐库大雪山古茶园采茶。摄影 / 河马
“世界茶源”的称号,正是对濮人先民培育出大叶普洱茶的肯定;是对敬畏自然、爱茶如眼的历代植茶者的奖赏;是对这片大地上鲜活茶生活的赞叹;是对身处每个中国茶史关键时期,从未缺席的普洱各族人民的祝福!
由是,世界茶源,生生不息。
< class="pgc-img">>图文来源:《中华遗产》2024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