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茶语网编辑刷出了一张图片,上面赫然写着“在‘关于餐饮服务人员’中增加茶艺师”一栏的公告,不觉一惊,茶艺师现在正式成为餐饮服务人员啦!
在2016年底,茶语网出过一篇《茶艺师资格证被取消,正如你所想的那样 扯开部分人利益的遮羞布!》的稿子,里面也讲述了茶艺师资格证被取消的一些情况。
而2017年2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公式内容调整情况的说明》,里面关于茶艺师变成餐饮服务人员,看来正是国家对茶艺师未来职业规划的定调了。
由于各种原因,茶语网并未采访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相关人员,所以现在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要将茶艺师归为餐饮服务人员范畴。不过从新浪微博上检索茶艺师、餐饮两个关键词看到的一些情况,大概原因,你懂的。
>国江西网讯(记者徐黎明 通讯员朱文鹏)4月21日,万年县滨江公园广场人头攒动、热闹不凡,万年县“书香万年”首届全民阅读周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8000余册精品图书赠送贫困家庭,来自全国12家出版社举行图书展,吸引了上千市民前来阅读、购书,浓浓的书香气息浸润着万年这个滨湖小城。
“万年文化厚重,打造书香之城恰逢其时。”该县文广新局局长徐钦泽说,随着“书香万年”首届全民阅读周的启动,从硬件配套设施到推进全民阅读活动的举行,“书香万年”建设为全民阅读风气提供多元的体验。全民阅读周的举行、新兴文化阅读空间建设、农家书屋的打造……不仅满足了市民美好生活的文化消费需要,也让书香在潜移默化中萦绕万年。
一座城的全民阅读氛围如何形成?既要有实体书店、图书馆等阅读平台,还要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建得更多更广泛,方便大众阅读。万年争取市、县财政专项资金50万元支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每年划拨专项经费18.2万元农家书屋书籍进行更新。在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书香之城渐成风气。
“书香万年”首届全民阅读周8项阅读活动,历时最长的“经典诵读”阅读活动则将阅读与历史文化传承创造性地融为一体,将吸引全县近30所学校、万名师生参加诵读活动。好书推荐活动顺利开展,以干部职工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引领亲子阅读风尚。举办名家讲坛,邀请知名散文家傅菲等为进学校、进机关讲学,倡导阅读习惯养成。
在万年城区万昌路步行街,甘茶度24小时书吧深夜时分依然不乏读者。环境更加舒适,渴了饿了可以点咖啡和简餐,和传统的书店相比,这里提供更多的服务,让阅读更轻松快乐,也吸引了不少老读者的光临。记者获悉,目前全县实体书店发展态势趋稳向好,业态更加多元,以甘茶度休闲书吧为代表的一批图书+阅读+咖啡+茶语+餐饮+文创等城市文化阅读消费空间相继投入运营。
一系列倡导全民阅读的活动和多元化阅读体验平台的搭建,让万年的阅读氛围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县图书馆今年以来接待读者20220人次,新办理借阅证608张,书刊外借31712册。
提高数字化阅读的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全民阅读的多媒体、多平台融合。构建电子阅览室数字化阅读平台,设置43台电子阅读器,内含10万种数字图书、3万集有声图书、上千种期刊等各类资源。建设数字化移动阅读设施,在县经济服务中心等公众场所,建设公共数字化阅读设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开通“万年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打造新一代移动智慧图书馆。
据悉,“书香万年”是万年县促进全民阅读、打造书香之城的重要内容。该县将以打造8项全民阅读品牌活动为主线,不断丰富全民阅读活动内涵,精心打造多个书香社区、休闲书吧,升级提升130个农家书屋阅读平台。届时无论身在城区还是乡村,万年百姓都能在家门口更方便地阅读,让万年成为一个书香弥漫的美好城市。
源:经济日报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庐山北濒长江,南傍鄱阳湖,“一江一湖一山”浑然一体。
夏日登庐山,望青峰秀峦、看银泉飞瀑、观云海冲腾,壮美的山岳景观尽收眼底。陶潜低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浅唱“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苏轼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这302平方公里的空间里,依然回荡着古代文人雅士留下的千古佳句,令人回味无穷,心神向往。
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始终把绿色生态作为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奋力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上的璀璨明珠。
焕新文旅业态
盛夏的庐山,万木葳蕤,百卉竞艳。清晨,成群结队的游客抵达庐山景区,乘坐旅游观光车或索道直达山上景区腹地。沿途向远处眺望,青山如黛,碧空如洗,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一览无余。
高温天气下,作为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庐山成为全国各地游客的热门选择。游客们纷纷走进含鄱口、五老峰、芦林湖等景点纳凉休憩、打卡拍照。“我来过庐山多次,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人文历史,都令我心驰神往!”来自上海的游客侯捷说。
近年来,九江举全市之力支持庐山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旅游产业市场化、公共服务属地化、保护职能部门化、山上山下一体化”的思路,推动市场化快速上山、行政化有序下山,实现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从单一模式向多元业态、从“做大庐山”向做“大庐山”转变,打造具有庐山气质、中国气场、世界气派的世界级知名旅游目的地。
2023年9月1日,庐山景区推行“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实现“一票畅游环山十大景区”,并将每年3月定为庐山景区“免票开放月”。2024年6月,相继推出生肖年生日当月免票、结婚纪念日免票、重大体育赛事免票、全球学子背诵诗词免票等活动……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接踵而至,为庐山旅游转型升级做足了铺垫。
“加快激发庐山文旅市场内生发展动力,摆脱门票经济‘依赖症’,是推动庐山旅游业转型升级、迈向优质供给服务的重要一步。”庐山市委常委、副市长,旅发委主任袁勇说,2023年,庐山市文旅业态实现融合多元发展,旅游服务品质持续提升,庐山旅游创下3个历史:一是在免票一个半月基础上,庐山景区购票人数达161万,创下10多年来新高;二是观光车售票与营收创下历年之最,营收首次超亿元,达到1.2亿元;三是交通索道购票人数突破百万,达到105万人,比历史最高值增长44%。
“开始懂李白的浪漫了!”近段时间,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美景,在社交平台火爆出圈,累计播放量超10亿次,带动景区持续火热。
如何让“流量”变成“留量”?答案在于打造特色文旅IP,培育新业态、新场景。袁勇介绍,庐山既是生态名山,也是人文圣山,多元文化在这里融合交汇。庐山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尝试通过重点节会树品牌、聚人气。1980年,《庐山恋》电影热播,让庐山与电影结缘,如今,这里已连续举办四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致力于把庐山打造成爱情电影创作的大本营、爱情电影营销的主阵地、爱情电影成长的新坐标。
此外,庐山全球商界精英大会、九江名茶名泉博览会、中医药杏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庐山国际山地半程马拉松赛等一批重大节会和体育赛事,成为游客广泛参与、深度体验的新平台,推动庐山文旅创新融合发展。
守护自然之美
庐山是矗立在广袤的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上的一座独立山体和“生态交汇岛”,奇特的地质地貌、变幻的气候现象、丰富的生态资源、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它拥有多张耀眼的名片——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
盛夏时节,登上庐山牯岭镇,一丛丛松林密密匝匝,直冲云霄。庐山市林业局林业发展事务中心主任张小毛告诉记者,庐山核心景区松林占森林面积达70%,构筑起九江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然而,2005年九江市首次在庐山区域内发现松材线虫病疫情,随后不断扩散蔓延。“一棵松树从发病到死亡最快40天,一片松林从发病到毁灭只需3年至5年时间,危害程度和治理难度都极大。”张小毛说,一场持续近20年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战由此铺开。当地建立联防联控指挥体系,坚持科学防治理念,做到监测全覆盖、普查无盲区。
2023年5月1日,《九江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条例》颁布施行,筑起松林保护的法治防线。“可喜的是,目前松材线虫病疫情小班数量、疫情面积、病枯死松树数量和疫点乡镇数量呈现‘四下降’的良好态势,较好遏制了蔓延势头。”张小毛说。
松材线虫病防治是庐山筑牢生态屏障的一个缩影。8只白鹇同框而出,“林中隐士”白颈长尾雉悠闲觅食……山中,200余台红外相机24小时全天候监测野生动物,多次拍到白鹇、白颈长尾雉、豹猫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踪迹。
庐山保存着较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被誉为长江中下游大平原上的“物种基因库”、珍稀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随着庐山整体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的动物选择在自然保护区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我们采取‘人工巡护+智能监控’等形式,对辖区内野生动物进行日常保护和监测。同时,运用现代遥感、无人机、远程监控等技术设备,建立起‘空中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立体监管体系,对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等进行实时防控。”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许仕说。
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4年,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到的鸟类由219种增长到268种,两栖爬行动物由24种增长到27种,昆虫由2519种增加到2745种……在一系列严格科学有效措施保护下,庐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
释放生态红利
走进位于庐山西北麓的庐山云雾茶场,千亩有机茶园错落有致,绿意盎然。“我们按照茶园就是景区景点的要求,打造了集数字化生产、茶文化展示、研学体验、茶园观光于一体的产业园,通过弘扬茶文化、精耕茶产业、深化茶科技,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庐山云雾茶场副厂长胡海松说。
近年来,庐山市通过组建庐山云雾茶产业集团,完善“企业+合作社+茶农”生产经营体系,推动云雾茶产业从传统化向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转变。同时,运用大数据等新兴业态搭建云展一体化平台,打造“VR庐山云雾茶馆”“中华天下茶阁”“人间山泉雾境”三大“云上展厅”。此外,深化“茶叶+”理念,制定茶旅融合发展规划,探索“采茶、制茶、品茶、评茶、吃茶、游茶”全产业链体系建设,打造集茶山康养、民俗体验、茶创空间、茶食餐饮、茶语山墅、茶产研学于一体的茶旅融合示范园。2024年,庐山云雾茶入围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价值百强榜单,品牌价值高达70.17亿元,位居江西茶叶品牌价值榜首。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屋舍古朴典雅、道路干净整洁……走进庐山市白鹿镇秀峰村,满眼绿意,犹如一幅山水田园画卷。依托庐山南麓的秀美自然风光和森林氧吧资源,秀峰村大力发展乡村民宿、农业观光、休闲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
“过去,这里是有名的污染村。”秀峰村党支部书记邱望彬说,当地花岗岩资源丰富,居民“靠山吃山”,以开采、加工、出售石材为生,一来二去,青山变成“瘌痢头”、小溪变成“牛奶河”。2018年起,村里彻底关停了小散乱、高污染的石材企业和矿山,开始发展特色乡村文旅产业。
“想不到短短几年,曾经空置的民居,成为人气火爆的精品民宿;废弃的石材园区,发展成综合性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复绿的矿山,正规划建设采石遗址公园。”邱望彬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依托乡村旅游,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达50万元。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环境污染村到“生态网红村”,像秀峰村一样,庐山周边不少村庄华丽蝶变,村民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庐山市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探索“生态修复+农旅融合”新模式,山上进行生态修复,山下打造农旅项目,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先后荣获“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十佳休闲旅游名县”“中国最佳绿色休闲旅游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
庐山,正展示着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魅力,不断谱写文化与旅游、绿色与发展、经济与民生共荣共赢的和谐乐章。 (经济日报记者 刘 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