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饮”第一股来了!
6月6日,奈雪的茶(下称奈雪)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资本市场的大门已向奈雪打开。
奈雪的招股书也向外界回答了市场疑问:“新茶饮”到底赚不赚钱?
奈雪的答案是:开一间店,投资185万,15个月回本!
首先来看一下,奈雪到底赚不赚钱?
奈雪旗下主要有两个品牌“奈雪的茶”和“台盖”,其中“奈雪的茶”贡献了绝大部分营收,占比93.9%。奈雪最新公布的招股书显示,在2018年-2020年,“奈雪的茶”实现营收9.09亿元、22.91亿元和28.70亿元。
而在2018年-2020年,奈雪2018年和2019年分别经调整净亏损为5660万元和1170万元,在2020年终于实现盈利,达到经调整净利润1660万元。
对于2018年和2019年的亏损,奈雪在招股书中表示,这两年主要由于进行大额初始投资以推动茶饮店网络的快速发展、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支持未来扩张。
简单来说,就是这两年一直在大幅投入开店和一些其他基础投资。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近几年,奈雪一直处于疯狂开店之中,2015年11月,奈雪才在深圳开设首间茶饮店。而在2018年-2020年,其门店数量不断暴增,从155间、327间一直到2020年的491间,到现在其门店数量更是已达到556间:
而这个疯狂开店计划还在继续。奈雪在招股书中表示,计划于2021年及2022年主要在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分别开设约300间及350间茶饮店,其中约70%将规划为奈雪PRO茶饮店。
为什么奈雪执着于开店?因为开店的回报数据太强大了!
奈雪在招股书中表示,建立一间标准茶饮店耗时两至三个月,视乎各茶饮店的规模及位置而定。截至2021年及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每间标准茶饮店及每间奈雪PRO茶饮店的估计平均投资成本分别为185万元及125万元。
更为关键是,奈雪披露,2018年开业的茶饮店实现了约10.6个月的可观茶饮店投资回收期。2018年及2019年开业的茶饮店整体上实现了15.5个月的茶饮店投资回收期。
这个数据是什么概念?
百胜中国此前透露,肯德基的新店投资回收期大约为2年,必胜客则为3-4年。而奈雪新店投资185万元,2018年时不到10.6个月就回本,即使是在疫情极大影响餐饮业的情况下,也只需要15.5个月就回本。
据媒体报道,奈雪方面表示:“我们过往其实融资不多,2020年之前都只有天图(资本)这一家投资人,我们从一家店到全国500多家店,到17000名伙伴,钱从哪里来?门店自己挣的。”
奈雪同时表示,奈雪的茶的同店(奈雪定义是开业时间均不少于300天的门店)利润率也十分出色。就2018年及2019年的相同门店而言,奈雪同店利润率于2018年及2019年维持稳定,分别为24.9%及25.3%。
来源:奈雪招股书
| 尚闻多
编辑 | 潘心怡
在基金抄家、买房艰难的时代,这届年轻人选择将快乐倾注到了一口就甜腻的奶茶上,毕竟2、30块钱能满足舌尖上的需求,在这个通胀时期物有所值。
年轻人的“刚需”铸就了庞大的新茶饮市场。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新茶饮七成都是90后00后喝掉的,其中近三成每月支出超400元,超三成消费在200-400元上。
奶茶成为了新一代打工人的“精神鸦片”,这是新式茶的黄金时代,但疫情改变了一切。
创业第六年,奈雪赶在了大年三十提交招股书,试图抢跑成为“新式茶饮第一股”。
微妙的时间点,奈雪的上市似乎有些匆忙,却并不让人意外。过去几年里,新式茶饮行业被公认和资本捆绑密切,但二者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抓住年轻人的心和口袋。
奈雪的上市招股书,让我们得以窥视新式茶饮行业的真实面貌,这个曾经让不少年轻人和创业者趋之若鹜的行业终于迎来了一次数据化的祛魅。
新式茶饮行业的爆发有其必然性,但更多的则是在走消费品发展的老路:爆发——上市——内卷。
当模仿成为“默契”
疫情阴霾笼罩下的2020年,奶茶行业成为率先恢复外卖营业的一批,解救了不少居家隔离者的味蕾,这让厌倦了北京互联网大厂生活的陈熙下定决心逃离互联网。
“开一个小店是我的愿望,奶茶没有什么专业要求,更何况我自己就是个奶茶发烧友。”回到烟台老家后,陈熙加盟了本土品牌“阿花的茶”。
“店里的外卖订单,两位记得最清楚,一个是一天早中晚三杯外卖的朋友,还有一个是一月下单38次的客人。”基于大数据,陈熙的奶茶店安家在大学城附近,也许是选址得当,“疫情总算是扛下来了,但一直没有盈利。”
对于烟台本地人而言,门店数量有限加上单价较高,喜茶奈雪的魅力并不足以让“阿花的茶”失色,但还有业内另一个心照不宣的原因让陈熙的小店得以维持。
“我们店最火的是葡萄酪酪,很多人说不输喜茶。”陈熙透露,多肉葡萄一直稳坐喜茶多年年度销量冠军,但想要复刻这一经典并不难,即使是小品牌有机会做到。
在奶茶这个护城河没那么高的领域,畅销也就意味着追随者众多。大多数消费者的一个普遍观感是,在如今的各式奶茶品牌中,不管是浓郁的奶盖、清香的茶底还是珍珠茶冻红豆等辅料,各家产品花样丰富、丰俭由人,但同时又总能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
一片混战之中,模仿与抄袭正在成为奶茶行业近乎“默契”的存在。2018年,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曾公开指责喜茶抄袭其新品,而在淘宝上花去60元左右就能买到一些真假难辨的知名奶茶品牌“配方”。
资本的逐利性源于巨大的市场诱惑。据奈雪的茶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新式茶饮市场规模预计到2020年年底达到1020亿元,2020年,新式茶饮消费者规模预计突破3.4亿人,未来还将持续提升。
不断研发推新,生怕消费者忘记了自家品牌,内卷的品牌们到底有多焦虑?每周上新的是奈雪,平均1.2周上新的是喜茶,而不慌不忙的星巴克每一周半才发布一次新品。
(各大品牌主要产品,图片来源:艾瑞投研)
明星产品就这几个,而且各个品牌产品几乎相近,即便频繁研发还能有什么创新?答案很残酷:无论品牌怎么加戏,突破奶茶的口味极限都是一个难题。
“实际上,无论用B类水果的果油(鲜榨浓缩果汁),还是用果酱,制作出来的产品口感都很相近,唯一不同的就是成本。”资深供应链人士凌科告诉36氪。
然而,仅从追求销量的角度讨论显然不能经受住更宏大视角的“灵魂拷问”。在互联网圈打拼过的陈熙敏锐地发现,奶茶行业正在愈发地集中化,本就“拥挤”的行业进入新一轮内卷。
躁动的资本也在前赴后继,奈雪的茶冲刺上市,喜茶C+轮融资后估值超160亿元,古茗、七分甜、沪上阿姨等腰部品牌也接连爆出融资消息。与此同时,加盟、独立品牌的奶茶店充斥着街头巷尾,各种山寨品牌、独立品牌层出不穷。
疫情大考下,奶茶行业加速进入寡头时代。根据《2020 新式茶饮白皮书》,截至2020年11月30日,中国茶饮企业中停止营业的企业超13万家,占茶饮行业企业总数的43%,长尾玩家的撤退加剧了行业集中度。
这背后无外乎两个原因,品牌规模化之下的高溢价能力与不断拥挤的赛道。各大品牌的内卷才刚刚打响,大资金的镰刀也即将举起,像陈熙这样的小玩家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谁在为不赚钱买单?
开奶茶店真的很难赚钱。
奈雪的招股书为从业者们揭开了这一真相:新茶饮3.0时代,卖奶茶的头部,三年营收57亿反亏1.38亿,2020年奈雪的茶净利润448.4万元,整体净利润率仅为0.2%。
关于这一点,作为奶茶品牌加盟商的陈熙很有发言权。店址选在大学边上,“光是租金就占了一半的比例,算是很大一部分了。”
租金,像一把双刃剑。有利的位置意味着更高的租金或是强有力的资源支撑,强势的品牌往往可以实现租金减免,但这往往是品牌头部才能拥有的“特权”。
从租金比的角度看,喜茶溢价能力略强,其标准店租金比为12-13%,go店为10%,比奈雪租金成本节省了2-5%。同为餐饮行业的细分巨头,却在星巴克与海底捞面前黯然失色,星巴克的房租成本是总成本的10%,海底捞的租金占比不到4%。
品牌定位顾问张知愚告诉36氪,据其测算,以星巴克为例,2018年星巴克利润为16%,如果未能依靠品牌获得租金减免,按照同业25%的租金比来算,星巴克的利润仅为1%,这样星巴克也会变成地租的奴隶,最终赚个落寞。
“店越多,知名度越高,单店营业额就越高,品牌溢价能力越强,肯德基中国约有6000家店,麦当劳约3000家。肯德基单店的营业额为400万左右,麦当劳200万左右。”张知愚对36氪言。
(门店数量与建店成本具有一定关联 数据来源:招商商业喜茶茶饮专家电话会、奈雪招股书。)
疫情期间奶茶店倒闭的消息总能时不时钻进手机,但纵使奶茶店赔倒一片,行业头部却在加速统治市场。截至2020年12月,奈雪的茶新开门店数量同比增长 20%,喜茶同比增长31%,2020年头部茶饮企业开店速度快于2018、2019年。
店铺数量越来越多,总部的议价能力也越来越强,从品牌商、供应商那边拿到的价格越来越低,进而进行规模化采购,在同样成本下获得更好的原料,由此利润空间也就越大、产品的质量更有保障。
“在行业头部面前,地方小品牌很难在供应商心里占据有利地位,供应商永远要保证的是‘大客户’们的利益与成本,这样才能双赢。”资深供应链人士凌科向36氪透露了这样一条潜规则,各品牌的内卷将会更加严重。
尽管在店租性价比上无法和头部比拟,但中小奶茶店主们在原材料这个需要大资金调动的环节上和奈雪们有了共同话题。
“原料也是个大头,即便到了后期正常运营,原料占比也得有30%左右。”陈熙的烦恼并不稀奇,除了租金,开奶茶店投资最大投入主要是人员与原材料这三大板块。以奈雪的茶为例,这三部分的占比大致为15%、近30%、35-40%。
(奈雪成本构成,图表来源:国海证券)
重投入下,无论是直营还是加盟的奶茶店都压力重重。当前全国48万家奶茶店,80%日入不到150元,仅10万家能赚钱。
盈利尚且困难,更何况是想要赚回加盟费?以开一家25平米的小店,要投入的加盟费达30万、40万、100-150万元不等。更艰难的是,之前投入20万即可开店半年回本,如今投入增加不说,回本时间至少需要18个月。
尽管站到了行业制高点,行业巨头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
除了奶茶品牌们的内卷,奈雪喜茶们还要面对供应商的随时调价,这对品牌的盈利空间又是一轮新的收割,由于具有农产品大小年的特性,这个收割具有波动性。无论是限塑令的加速,还是奶精、水果、纸杯......最近的原材料供应商都在忙着涨价。
(数据来源:中国饮品报、商农网。)
按照原材料的涨幅,媒体普遍测算分摊到每杯奶茶的成本应上涨0.7元左右。1點點并未避讳,直言成本让其上调价格,2月1日起,1點點奶茶全线产品都涨价1元,相较之下奈雪喜茶等头部当前倒是未见涨价消息,不过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小品牌,它们怕丧失客户,只能选择硬抗。
“没涨价,很惨!怕学生受不了,原材料的成本上涨,只能自己扛了。”疫情寒冬未过,陈熙的地方性品牌不敢加价,往往选择他们的消费者是追求性价比对价格敏感的群体,这样挣扎的日子仍要持续很久。
收割完品牌方加盟商、或许接下来就是消费者,业内普遍认为旺季的来临,原材料需求只增不减,奶茶价格很可能在6月与9月还会迎来两波普涨。
收割与反击
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的吴东夫妇四年前开起了一家独立奶茶店,为了满足店内每日对水果的需求,凌晨三四点钟,两人就要去北京知名水果蔬菜集散地新发地与水果摊主讨价还价。
在占据开店成本30%的人员开支上,吴东夫妇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化身流水线上的机器,切水果、煮茶,分装食材......
吴东夫妇奶茶店有各类果茶,陈熙奶茶店有“不输喜茶”的葡萄酪酪,在奶茶3.0时代,果茶成为了新茶饮的当红小生。
这得到了乐乐茶数字营销总监的认同,“最热销的莫过于以鲜果为食材,直观感受得到新鲜品质,且所选食材本身的国民认知高口碑好的。”乐乐茶数字营销总监对36氪言。
数据的呈现更加直接明了。据华创证券数据,截至去年三季度,奈雪的三大畅销茶饮是霸气芝士草莓、霸气橙子和霸气芝士葡萄,合计贡献现制茶饮销售额 25.3%。
凌科又透露了茶饮行业第二条潜规则,不仅是价格,甚至是产品形态都和供应商息息相关。
“面对部分研发较弱的品牌,供应商甚至还可以直接决定品牌的产品形态,简单来说就是连配方带产品一起推送,同一供应商或可为不同层次的产品配发不同价位的原料。”
“新鲜”成为了各大品牌的追求,在这一标准下,水果成为了他们供应链的发力点。在餐饮行业中,现制茶饮的供应链相对简单,但水果供应是一大难点,这才是各大品牌头部的命门,这也是茶饮头部们疯狂自建果园的原因,维持常年稳定新鲜的水果供应才能保证当前最红的产品果茶的供应。
以茶叶供应为例,乐乐茶数字营销总监也对36氪侧面印证了供应链的重要性,“某种程度上,自建供应链正在打破目前茶叶产业供应不均的局面:好的茶叶过分依赖于品种和产地,导致茶叶成本越来越高。”
归根结底,奶茶是一个资本的游戏场,背后无非是腾讯系、阿里系、高瓴资本等大资金的博弈。2011至2020年间,各大奶茶品牌们融资至少50次,总融资额超过了40亿。
这些资本有的不只是钱,还有调动优质供应链的能力。
拒绝今日资本,奈雪却对天图资本情有独钟,显然图的不是钱。水果茶是奈雪的主打产品,水果和茶叶是这款产品的关键,而天图资本样样都有。
2014年天图资本就投资了八马茶业,次年又将百果园收入麾下,正是这一年首家奈雪开业,而天图资本也开始关注茶饮这一下游行业,或许天图早就在为自己的上游寻找出处。
凌科戳破了奶茶暴利的假象,“供应链上游毛利率一般维持在20%到40%之间,品牌方的毛利率一般为50%、60%左右,很暴利,但这是剔除原料成本后一杯奶茶的毛利,并没有剔除掉租金、人工以及高昂的营销费用等,一旦剔除,品牌的盈利并不可观。”
甚至可以戏谑地来一句,奈雪喜茶也不过是上游供应商的打工仔,消耗供应链才是目的。
然而,当前奈雪喜茶仍未呈现分治天下的局面,仍有45%的其他品牌占据奶茶市场,一个奶茶行业的隐形巨头逐渐浮出水面。
蜜菓(4000家门店)、hey juice(3000家)、遇见奶牛(2500家)、甘茶度(2500家)、九龍巴士与研盐小方茶等奶茶品牌均出自一家之手——博多控股集团。(上述为招店数,并非实际开店数)
博多集团的运作模式和喜茶奈雪打造独立品牌完全不同,其以供应链为原点,90%原物料自生产,为了消耗自己的供应链,同时打造不同的品牌,独立团队独立运作甚至互相竞争,并以加盟的形式迅速占领市场与分摊风险。
品牌竞争越激烈,上游供应链就越能够保持稳定输出。
头顶CoCo 、85°C、沪上阿姨、古茗、统一、香飘飘等国内一线品牌供应商的光环,植脂末生产和销售的佳禾食品已在去年年末IPO过会。比起奈雪的亏损,2017年至2019年,佳禾食品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7亿元、2.44亿元和2.56亿元。
奶茶头部玩家早就参透了这一套路,它们当然不甘心被收割。
对于行业头部而言,比起价格,缺货与低品质才是它们不能承受的风险。奶茶行业的规模化倒逼供应链成形,同时品牌方为了更加稳定的品质与更大的行业话语权也在拼命地切入上游产业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奈雪招股书。)
“奈雪喜茶们切入上游供应链后,上游供应链的日子(工厂、贸易商、掮客)没有那么好过了,当前有些供应商达到20-30%的毛利率就很可观了。”凌科口中的奈雪喜茶们正在将内卷的压力上移至上游环节。
奶茶行业大佬们一片混战之际,资本的手犹如行业镰刀,修枝剪叶同时也收割下游。新茶饮寡头时代的前夜,谁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拿来“祭天”的角色。
多久没有看见个性的装潢,炫酷的店名出现在街上了?属于小创业者的独立品牌奶茶店正在走向消亡。无论走在哪个城市的街头,一条街上的奶茶店无非就那些连锁品牌。
面对这样的变化,吴东有些悻悻。在开奶茶店之前,他和妻子都是公务员,一份他口中稳定但枯燥的工作。现在的他只觉得,很难告诉自己开奶茶店的决定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坚持了这么多年,我们很累,其实前两年每年净赚30万左右,不多不少,但是就是很开心,感觉在为自己活着,但这一次真的扛不住了,或是不想扛了,行业变化了。”
(文中陈熙、凌科、吴东均为化名,36氪作者陈淑雅对本文亦有贡献。)
在越来越多打工人抱怨顶不住职场内卷之时,不少敢想敢干的打工人已经走向辞职创业之路。
你我皆是普通人,阿里巴巴那种创业传奇可遇不可求,绝大部分中小创业者的梦想其实是开一家能养活自己的小店。
尤其对女生来说,开家奶茶店是不错的选择。一来自己经常喝,懂口味、懂市场;二来市面上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加盟品牌,只要钱到位,轻松当老板。
< class="pgc-img">>今年6月,蜜雪冰城一场破圈的“雪人黑化”营销事件,迅速登上抖音、微博、小红书的热搜榜,不禁让人们回想起去年“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的风潮。
在奶茶界,没人比蜜雪冰城更懂土味营销。
< class="pgc-img">>比蜜雪冰城营销更疯狂的是其开店速度。2020年6月,蜜雪冰城门店数首次破万,从1家到10000家,蜜雪冰城用了23年;
去年爆火全国后,加盟者蜂拥而至,开店速度呈几何级爆发,从10000家到20000家,蜜雪冰城仅仅用了两年时间,截至今年6月,全国总共有20848家门店。
今年3月-5月,在疫情反复的情况下,别的品牌都收缩了扩张速度,蜜雪冰城仍开出了1792家新门店。
跑赢同行,对蜜雪冰城的老板张红超来说,肯定是一件好事,加盟费收到手软。但对加盟的小店主而言,难言利好。有不少加盟商抱怨门店并不赚钱。
加盟商吐槽点集中在蜜雪冰城的客单价上。有人表示:“别看我的店一天卖五六百杯,忙的时候还要排队,但根本不挣钱,每天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干12个小时,收入仅比上班好一点。”
< class="pgc-img">>两块钱一个的冰淇淋、三块五一杯的柠檬水、六块钱一杯的珍珠奶茶,超低的单价毛利仅有50%,除去人员工资、水电费、房租,纯利在10%-20%之间。
一天做500单,平均客单价6元,日入3000元,纯利仅在300元到600元之间,月入9000元-18000元。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但要知道这是建立在全月无休,天天干满12小时基础之上的。
一位加盟商吐槽说:“做线上外卖纯属赔本赚吆喝,平台要抽成20%,不亏就不错了。有时候太忙了,我直接关了饿了么和美团,服务好门店的客人。”
通常情况下,奶茶店的毛利一般在70%以上,但蜜雪冰城为了保持竞争力,吸引更多消费者,把薄利多销的成本全转嫁给了加盟者。
如果算上前期投入的加盟成本,开店前两年基本在给蜜雪冰城总部打工,处于还债状态。
蜜雪冰城官网显示,开一家门店的成本大约在37万。其中加盟费、管理费、咨询费、原料费、装修费(三年重装一次)为每年要交给蜜雪冰城的年费,每年给总部“上供”约10万;
一次性支出的设备费保证金10万;外加自行承担的房租、水电、人员工资,一年实际运营没有50万打不住。
< class="pgc-img">>对于普通工薪阶层来说,开家蜜雪冰城的成本并不低,如果生意不好,可能会背上一笔不小的负债。有位加盟商怀疑蜜雪冰城是故意这么做,用高加盟费把中小创业者排除在外,把创业变成资本游戏。
2
价格低廉的蜜雪冰城让不少人萌生了做加盟店的想法,但与低廉的奶茶售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高达四五十万的运营费用。如今的蜜雪冰城并非一般打工仔可以选择的创业项目。
一位郑州的加盟商透露,他很早就加盟了蜜雪冰城,门店开在一个大型社区附近,生意火爆。但好日子没过多久,斜对面就又开了一家。
到了今年,该社区附近已经开了4家蜜雪冰城。他说:“加盟前总部都承诺有区域保护,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总部能通过联网的销售系统掌握门店销售数据,判断该区域市场是否饱和?如果没有,他们会立刻批准开新店。”最后他总结说:“我们加盟商赚多赚少,全由总部决定。”
南京的夫子庙旅游区,方圆两公里之内密密麻麻开了18家蜜雪冰城。
石家庄裕华区一条600米的步行街上,开了5家蜜雪冰城,最夸张的民族路,一条街开了10家。加盟商们自嘲说:“店密不可怕,谁生意差谁尴尬。”
< class="pgc-img">>有些聪明、有实力的加盟商干脆与总部协商,把某个生意好的区域门店全盘下来,总部让他加店他就加,以防有竞争者。
如此做法进一步推高了加盟成本,好区域全部有实力的加盟商占了,堵死中小创业者的路。
站在蜜雪冰城的角度,两年10000家的开店速度,完全符合经营逻辑。
作为一个以加盟为主的奶茶品牌,蜜雪冰城可以将扩张成本转嫁给加盟商,实现低成本乃至无成本占领市场的效果。
一家加盟店无论生意好坏,都需向总部进货、购买设备、缴纳各种费用,你以为蜜雪冰城是家奶茶店,其实人家玩的是供应链和企业管理。
在这盘生意中,蜜雪冰城总部稳赚不赔,倒闭成本全归加盟商个人。
反观走高端路线的奈雪和喜茶,出于对供应链和服务的高要求,他们不能采用加盟模式,只能老老实实开直营店,卖高价。
今年上半年,两大品牌加起来一共才开了104家门店,总数不超过2000家。
< class="pgc-img">>至于,蜜雪冰城的高速扩张何日是个头?多少门店能达到总部、加盟商、消费者的三赢?没人知道。据了解,现在开蜜雪冰城已经不是一个好生意了,只有6成门店在赚钱。
3
南京仙林大学城一位颇具实力的加盟商坦言,自己开了7家蜜雪冰城,只有开在大学城的两家赚钱,其他五家保本。
他感觉自己现在每天是在给房东和蜜雪总部忙活。他说:“回本周期越来越长,原来一家店半年回本,现在一到两年。”
面对加盟商越来越多的抱怨,蜜雪总部在4月份给年前加盟的门店减免了一年的加盟费,以稳定“军心”,据说这笔减免达两亿元。如果蜜雪冰城的生意真的那么好做,总部何必多此一举?
其实,蜜雪冰城高速扩张,疯狂开店,占领市场,还有上市的考虑,必须把“盘子”做大了,才能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众多加盟商是蜜雪冰城老板张红超通往资本殿堂的垫脚石,是加盟商用真金白银给张红超搭楼梯,一步步把他抬到了资本殿堂的门口,按响了门铃。
< class="pgc-img">>去年九月底,河南证监局网站披露,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寻求登陆A股市场的机会,已在证监局备案,估值达200亿人民币。
奶茶的尽头是资本。
巴菲特说,一家好的上市公司,要有一条牢不可破的护城河。那么一家靠加盟商撑起来的奶茶公司有什么护城河?
加盟商显然不靠谱,今年门店赚钱开着,明年亏了,随时闭店。蜜雪冰城的护城河应该是供应链和品牌,蜜雪20000家门店的进货渠道只有一个,便是从总部工厂拿货。
门店开的越多,发货量越多,生产成本会越低,价格可以低到后来者无法竞争的地步,这也是蜜雪冰城疯狂开店的一个动因,降低上游的成本,构建护城河。
其次是蜜雪的品牌,经过去年和今年的两次营销事件,蜜雪除了廉价外,有了一定的品牌价值,让加盟商心甘情愿掏钱给自己抢市场。
然而蜜雪冰城的这两条护城河并不稳固,如何管理20000家门店不出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对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拿统一的老坛酸菜面来说,315被央视曝光“脚踩酸菜”,引发舆论风暴,股价闪崩。出事的不是统一集团本身,而是下游的供应商,集团管理层级一旦变多,对下游的掌控便会变弱。
正如蜜雪冰城盘子做大了,20000家门店的掌控力肯定会下降,某一家出问题,即会成为整个蜜雪冰城品牌的危机。
如此加盟模式,如何能让股东安心?
作者:江左佑安
参考资料:
《蜜雪冰城,正在复制“蜜雪冰城”》澎湃新闻
《狂奔的蜜雪冰城,挣扎的加盟商》开菠萝财经
《出圈了!蜜雪冰城加盟商吐槽不赚钱:每天卖几百杯也回不了本》快科技
《蜜雪冰城部分加盟商亏损,上市疑云重重》同花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