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毛乌素沙漠远眺。 影像中国
这是一位肤色黝黑、寡言少语的老农民。
2021年6月的一天,阳光透窗而进,照亮了他棱角分明的脸庞。几位年轻干部笑盈盈地帮他换上一套笔挺的黑西装,系上一条鲜红的领带。他瞅瞅镜子里的自己,打趣说:“这样好,这样风沙就不会钻进领口了。”就这样,石光银从西北大漠飞到北京,踏着长长的红地毯步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光荣地领受“七一勋章”。
那一刻,全场掌声响起。
那一刻,石光银的眼睛湿润了。
石光银是一个有梦想的农民。但在少年时期,他的梦想从未越过毛乌素大沙漠的边缘。如果没有后来对大沙漠的决绝抗争,他极有可能和祖辈一样,挣扎在沙窝窝里默默老去。人的一生,转折点常常是悄然到来的。18岁那年,青年农民石光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豁然照亮了他的人生道路。从此,他的梦想像风帆一样高扬起来。
站出来给大家做个样
石光银的故事要从他小时候的一次遭遇说起。
6岁那年,他正和小伙伴金锁在沙梁上玩耍,遮天蔽日的沙尘暴突然就从地平线那边扑了过来,两个娃儿被卷到黄沙滚滚的半空中。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小光银晕头涨脑滴溜溜随着风沙从天而降,滚落在一片草坡上,被一位牧羊人救了起来。3天后,父亲找到这里,小光银才知道自己被刮出了很远,而他的小伙伴金锁则再也找不到了。
这件事给石光银留下深刻的印象。长大后,他说:“老天既然把我的小命留下了,就要为乡亲们干些实事、好事!”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三两土,晚上接着补。”以前,黑鸦鸦的沙尘暴时不时就会突然从地平线上猛扑过来。天地顿时消失,白昼暗如黑夜。沙尘暴过后,土墙被推倒,羊群被刮散,农田和水井被掩埋。遍地黄沙一直铺到天边,留下令人绝望的干旱、荒芜和赤贫。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年间,榆林地区有6个城镇、412个村庄、210万亩农田被流沙吞没,“堆沙高及城堞”。沙进人退,人们牵着骆驼一次次远走他乡。十几年间,石光银的父亲带着全家老小总共搬了9次家,最后落脚在毛乌素沙漠北缘的榆林市定边县海子梁乡四大壕村。3年后,黄沙又逼近了家门,本来还想搬,但他的父亲累垮了,病倒了,实在搬不动了。
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喊出了“向沙漠要田要粮”的口号。党和政府先后组织数十万民工扛起铁锹、背起树苗,像打仗一样,一波接一波向大漠深处推进。毛泽东同志发出了“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从此“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全国人民奋起响应的国家行动。1957年,榆林组织近20万群众和1个团的解放军官兵,连续奋战3年,修建了10条大型水渠,建成八大林场,并首创飞播草籽技术,600多万亩沙地被植被覆盖。农林局老局长杨增占带领群众苦干18年,挖出35公里长的“沙漠运河”。1974年,补浪河公社成立一个屯垦制的“长城女子治沙连”,冬季搞军训,春季搞造林,平时种粮菜。历经三代人艰苦奋斗,绿化沙地1.5万多亩。
紧接着,改革春风吹来了。各地敢想敢干的农民纷纷与村委会签订承包沙地合同。但是,定边县海子梁公社四大壕大队(现白泥井镇)却一片沉寂。因为这里沙梁连着沙丘,又是大风口,队员们认为树苗种下去不是渴死就是被风刮走,“干了也是白干”。只有大队长石光银不这么看。社员大会上,石光银苦口婆心地动员群众:“我虽然当了大队长,可大字不识几个,为什么?因为父亲领着全家老小先后搬了9次家,哪有机会上学读书?”然后他点着名问那些逃难过来的老乡:“如果不治沙,我们就一直搬家吗?我们的娃娃也要像我们一样,读不了书吗?”
这一年,石光银32岁。他从小听着老爸唱红歌长大——陕北老辈人都会唱,都爱唱,那是永恒的记忆和情感,是血脉中流出来的歌。跟父亲去放羊时,父亲鞭子一扬,一嗓子能吼出十里地。回到家,小光银还在门外帮母亲干活呢,躺在炕上歇息的父亲又开唱了:“千军万马介支个江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红色根脉就这样深深扎在小光银的心底。长大了,入党了,20岁当上大队长了,常去县上乡上开会,受的教育更多了。因为从小饱受风沙之苦,石光银上任后便带领队员在村里村外、地角周边种下数千棵树。几年过后,四大壕大队已是绿树成行。眼下,党和政府动员群众承包沙地、造林固沙,可大伙儿生怕血本无归,没人敢挑头干。咋办?
“不治沙就拔不掉穷根子。我是党员,必须站出来给大家做个样!”石光银下定决心。
三战狼窝沙
石光银跟他爹一样,性子急、脾气倔、骨头硬,想定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他走家串户做思想工作。没资金?我出!没口粮?我出!赔光了?算我的!最终说动了7户人家,由他牵头与乡政府签订了治沙造林3000亩的承包合同。早年,榆林地区动员群众造林治沙喊出的口号是“向沙漠要田要粮”,石光银喊出的口号更具体:“向沙漠要奶要蛋。”队员们瞅着光秃秃的大沙漠,不禁哈哈大笑,你小子太有想象力了!
石光银豁出去了,砸锅卖铁也要干。1985年春,他不顾妻子反对,硬是把家里的一头骡子和24只羊卖了。这可是多年来好不容易攒下的家产啊!可还不够,又从银行贷了2万元,为的是买树苗和工具,给7户劳力发工钱,一人一天4块钱。那个时候,对农民来说,每天4元钱可是不小的数目。7户人家总共出了12个劳力。石光银带领他们背上行李、工具和树苗,“浩浩荡荡”开进狼窝沙。狼窝沙地势较低,挖下一两米就能见水。大家甩开膀子开干了。白天开沟引水,挖坑栽树,夜里裹上破棉袄,找个沙坑倒头就睡。天天喝的是沙窝水,吃的是又干又硬的青稞面饼或苞谷饭,满嘴沙子咯咯响。遇上沙尘暴,大家就往一起凑,免得谁被沙子埋了。为抢时节,每天种下上千棵树苗,人累得精瘦,皮晒得干硬,一碰就破,鲜血直流。脸晒得黢黑,一层层蜕皮,回家把妻子、孩子都给吓一跳。但不管怎样,眼瞅着一排排绿油油的杨树苗、柳树苗、灌木苗不断延伸开去,大家还是很有成就感。哪想到,这一年偏偏遭逢春旱,加上风吹沙埋,90%的树苗没活过来,首战狼窝沙便告失败。大家垂头丧气,有的人甚至不想干了。
石光银可不是轻易认输的人。第二年开春,他动员了70多个人再战狼窝沙。苦干了一个春天,又遭逢干旱,又宣告失败。石光银蹲在沙梁上,瞅着那些东倒西歪的枯黄树苗,脸色阴沉,两眼血红。看到石光银蹲在沙梁上一动也不动的背影,全村人沉默了,谁都不愿意说一句责备他的话。他们理解石光银是好心,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大家,才不惜舍出一切造林治沙。这颗火烫的赤子之心,他们品了十几年了,对石光银,他们心里只有感动和敬重。
两次失败,逼着石光银另寻成功之路。乡党委书记对他说,你不能闷头傻干,到县林业局找找专家,请教请教,再去造林成功的地方取取经,路费我给你掏。转了20多天,石光银信心百倍,装了满脑子的新知识新技术回来了。转年,也就是1987年,他第三次组织人员挺进狼窝沙,没想到呼啦啦上来百十号人。石光银感动得不行:“我铁了心,这辈子一定把治沙干成功,死不回头!”老乡们说:“我们跟你干,不成功不回头,成功了更不回头!”全场大笑。
这回完全按科学办事了。把沙地垒出一块块1米见方的格子,四边插上矮树杆当栅栏,格子里撒上固沙草籽,中间挖坑栽树苗。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年春夏雨水也特别丰沛,栽下的树苗,眼看着就长了起来!一片蓬勃的绿意让大伙儿高兴得直抹眼泪。接着又干了两年,3000亩承包沙地全部绿化。石光银成了全县全市的治沙典型,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不过很少人知道,这会儿的石光银已经倾家荡产了。三战狼窝沙,他把卖骡卖羊、砸锅卖铁的钱都分光用光了,还借了数万元的债,还欠着不少乡亲的工钱。家里几个月看不见肉星星,儿子的学费也拿不出来了。
不久,石光银当选为四大壕村党支部书记。这一干又是10个春秋,旧的承包合同完成了,一刻不停再签新的。
村民们的工钱也整整等了10年,而且越滚越多。但没人向石光银要债,只要看到他在村里村外忙碌着,扛着铁锹在沙地和林地上奔走着,大家的心里就感到踏实。
石光银心里却过意不去,他对村民说:“让会计记上账,我一定能找到来钱路,一分钱不会少大家的!”
治沙也能致富
事业是血肉之躯垒出来的,主意是艰难困苦逼出来的。
石光银想,造林治沙是有利国家、有利群众的大好事,但多年的苦战让他也意识到,造林治沙不挣钱,就算有收益,也得等到十几年几十年以后树木成材了,才能搞点间伐什么的。可瞅一眼他和乡亲们流血流汗栽培的小树苗,棵棵都金贵得不得了,谁舍得去砍啊!再说远水也解不了近渴,要是连大家的工钱都发不出来,年复一年的谁能挺得住?他左思右想,终于逼出来一个主意:以副业养主业。什么是主业?就是造林治沙——那是他生命的全部!
经发动群众,各家各户养起了羊,村上的砖厂、苗圃也办起来了。经济压力有所缓解,群众生活有所改善,每年种树也有了一定资金,但还是不够还贷还债。1998年12月中旬,榆林下了一场大雪,连绵的林地和远处的沙梁沙丘一片洁白,银光闪闪。瑞雪兆丰年,石光银很高兴。他戴上狗皮帽子,拿麻绳把大棉袄拦腰系紧,扛起铁锹出了门。这是他的惯例,三五天就去巡查一次林地。在村口,遇上几个打工归家的小伙子,他们扛着大包小裹,热情地跟石光银打着招呼,说过年时一定请书记到家喝顿酒。分手后,石光银的心情暗了下来,他想起还欠着村民们的工钱。是啊,按中国农村的惯例,年关前一定要把欠债还上,这样自家好过,人家也好过,也是讨个新年的吉祥。可眼下上百号村民、十几年的工钱还压在他身上,大家虽然不说,但他心里能好受吗?尤其村里还有20多家贫困户,10多个病残孤寡老人,过年过节,当村支书的还要带点儿年货上门慰问,咋个见人啊!
晚上,石光银吃罢饭,双手架着脑袋躺炕上,一脸愁闷。迷迷糊糊间,电视里的几句话忽然钻进耳朵,说的是广东一个村庄为发展产业,大家集资入股搞起了股份制。股份制?石光银腾地坐了起来,瞪大眼睛盯着电视仔细听,可惜这条新闻没几句话就结束了。石光银却兴奋得一拍炕席,拍出一股黄尘,重要的话不由得连说3遍:“好主意!好主意!好主意!”他第一时间想起了儿子。儿子高中毕业后曾外出打工,走南闯北,眼界和知识面比他宽广。小伙子从小对老爸的印象就是“不管家、专治沙”。后来他成了家,见老爸一直坚持领着乡亲们造林治沙,很是感动,于是辞了外面的工作,跟着老爸钻沙窝窝里种树。这个雪夜,石光银蹬上鞋匆匆来到儿子家,父子俩盘腿上炕,烫了一壶酒,头对头、碗碰碗,兴致勃勃地谋划了大半夜。转天,石光银跑到乡党委,把自己的构想做了汇报。书记、乡长表示大力支持,说:“光银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倒!咱海子梁乡的沙漠有多大,你的事业就有多大,甩开膀子干吧!”一番话说得石光银热血沸腾。
一周后,开了四大壕村村民代表大会。石光银说:“20多年来,欠了大家钱,这个账大家记得不?”村民哄地笑了:“分分钱都记得,你别想赖账!”“大家放心,村会计也有账哩,我赖不了。不过今天要说个实情。”石光银表情很严肃,“这些年为治沙,我砸锅卖铁,就差把裤子当进去了。大片林子是起来了,可忙到现在,还是两手空空。这笔债到底咋还?啥时能还?眼下快到年关了,为这事我天天睡不着觉……”治沙以来,这是石光银第一次对大家说软话。村民们面面相觑,不知他这是咋了。石光银停顿了一会儿,接着说:“不过我憋出一个道道,咱们合伙搞个股份制治沙公司,大家把我的欠债当股金入股。以后大家绑一起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村办企业。相信集体的力量肯定比分户单干强!赚钱了,除了集体提留,大家年年按股分红,你们说行不行?”
村民们觉得这是个新招。道理、办法说清楚了,全场一声吼:“行!”
历经多年锤炼,石光银的眼界宽多了,雄心也大多了。1999年1月25日,他们的治沙公司宣告成立。
股份制果然灵。以往村民在村办企业里当力工,现在变股东;以往养羊是自家的事,现在成了大型养殖场,存栏上千只;以往副业各干各的,现在办成产业和农场。后来,砖厂办得红红火火,村民一天就能拿到七八十元工资。老债清了,资金足了,毕生深感没文化之痛的石光银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村里盖了两座二层楼房,建起了村小学,周边人家闻风而至,都把娃娃送来上学。接着又改造了村里的危房老房,拓宽铺建了道路,制定了清洁卫生制度,全村面貌、环境焕然一新。公司还兴建了一所造林治沙历史展览馆,全面展示四大壕村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史。经济发展,人力显得不够了。于是,经上级批准,海子梁乡决定将相邻的两个村与四大壕村合并,更名为白泥井镇,一座集造林治沙、种植养殖、旅游观光、科技示范、农工牧一体的绿色小镇拔地而起。
没想到,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让石光银一夜白了头。2000年3月12日植树节,儿子押送一车树苗冒雪往回赶路,不幸遭遇车祸,猝然离世,年仅38岁。老伴哭得昏天黑地,石光银把脑袋“砰砰”往墙上撞,三天三夜没吃饭。过后他好像变了一个人,天天一声不吭埋头栽树巡林,不时含泪摸着一棵棵亲手栽下的树,像在抚摸自己的孩子。“儿子没了,我就把树当孩子养了。”后来学习林学专业的孙子接了父亲的班,义无反顾地站到爷爷身边。一家三代,接着干!
大片的林子郁郁葱葱生长起来,但因榆林气候干旱,不少杨树柳树枯死了。已成为绿化土专家的石光银意识到,这类树木抗灾能力差,经济价值低,他决定大规模更新换代,改种樟子松。乡亲们被吓了一跳,一亩樟子松投资要三四十万元,换得起吗?石光银说:“你们以为这是把钱扔给沙地吗?这是给我们的儿子孙子重孙子、世世代代儿孙投的资啊!”自此樟子松全面铺开,如今已长成了浩瀚的一大片。
从20岁干到现在,石光银牢牢扎在了毛乌素大沙漠里,带领乡亲们造林固沙5万多亩,植树5300多万株。如今治沙公司年产值达1亿多元,纯收入上百万元,极大提高了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治沙竟然能致富,这是村民们万万想不到的。有人问石光银,你自己想到了吗?石光银说:“一开始也没想到。小时候老天给我留下一条命,我就一门心思想着把沙子治好。”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25日 20 版)
滚滚红尘中,有三大属相之人,他们脾气犹如夏日炎炎,又臭又硬,却意外得到了财神的青睐,命真好!这三位“特殊”人物的故事,就在这繁华世间悄然上演。
【第一幕:属牛的“倔骨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一位属牛的中年男子李刚,在自家小店里忙碌着。他一脸严肃,脾气火爆,稍有不顺便破口大骂。顾客们虽然有些害怕,但也被他的真诚所打动,生意倒也红火。
就在这时,一位身穿华服的财神悄然降临。他看着李刚,眼中闪过一丝欣赏。财神深知,这位属牛的男子虽然脾气暴躁,但心地善良,诚信为本,这正是财神所寻找的合作伙伴。
【第二幕:属狗的“火爆浪子”】
在城市另一角,属狗的赵勇正在夜市摆摊。他一脸桀骜不驯,脾气更是出了名的臭。一旦遇到挑衅,他必定毫不犹豫地反击,让人敬而远之。
然而,就在某个午夜,财神悄然出现在赵勇的摊位前。他看着赵勇,心中暗自点头。这位属狗的男子虽然火爆,但正直勇敢,敢于担当,这正是财神所需要的品质。
【第三幕:属猪的“懒散佳人”】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端,属猪的王霞正躺在沙发上,懒散地刷着手机。她脾气古怪,时而温柔如水,时而火爆如雷。但她的善良和真诚,却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
财神出现在王霞的家中,看着她慵懒的样子,不禁一笑。这位属猪的女子虽然懒散,但内心善良,乐于助人,这正是财神所要寻找的第三位合作伙伴。
【高潮:财神降旨】
三位属相之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拼搏,却都得到了财神的青睐。财神决定,赋予他们特殊的使命,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使者,为世间带来福祉。
李刚、赵勇和王霞,在得到财神降旨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激动和自豪。他们深知,这是对他们性格的肯定,更是对他们人生的考验。
【结局:命运的改变】
从此,这三位属相之人,在财神的庇佑下,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不仅生意兴隆,家庭幸福,更是成为了世人敬仰的对象。
他们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他们那又臭又硬的脾气,也成为了他们独特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一探究竟。
这便是那三大属相之人的故事,他们的命运,犹如戏剧般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而这一切,都源于财神的那一眼青睐,让他们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
< class="pgc-img">春霞版"白骨精"
>杨洁导演的《西游记》在今天被视为经典,那些经典的艺术形象至今还受到广大国民的喜爱。
其中,观众们最为熟悉的莫过于唐僧师徒四人、"白骨精"、女儿国国王等人。
当然,这版《西游记》中所出现的各大妖怪,如金角大王、银角大王等角色也是经常被观众们挂在嘴边。
而这一切的成就,不得不归功于剧组人员、导演、演员的共同努力。
但辉煌的背后,满是不为人知的血泪史,表面看似融洽的剧组,实则风起云涌。
闹不和的事情在剧组内常有发生,其中,"白骨精"的出演者杨春霞就在角色戏份杀青之后,与杨洁导演再也没有任何来往。
< class="pgc-img">>两人的恩怨,还得从"白骨精"说起。
"白骨精"这一角色,在《西游记》中属于典型的反派角色,而且为了展现其魅惑的招数,穿着上得表现得较为奔放。
但80年代的中国,思想观念远没有如此开放。
当时的演艺界,演员害怕一旦演反面角色之后,看剧真情实意的观众会将角色自动带入演员身上,从而角色所惹的骂名都得由演员背锅。
当时大多数演员,都十分抗拒出演反派角色。
毕竟一旦出演,就得承受出门可能会被路人扔鸡蛋的风险。
试想一下,谁不想自己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形象都是高大伟岸的呢?
如此一来,"白骨精"这一角色本身,就不太讨喜。
< class="pgc-img">杨春霞版"白骨精"
>更为关键的是,"白骨精"这一角色有着两种形态。
一种是以人形展现的少女或老妇形象,要求演员不戴皮套演戏,就是以演员自己的面目示人。
一种是以"白骨精"的形象,穿着较为性感,以突显美貌为主。
按照当下的来说,演员如果接受了这一角色,就得大方地袒露自己的身材,以真实面目示人。
以上种种,使得导演杨洁寻觅扮演"白骨精"的人选这一过程,异常地艰难。
< class="pgc-img">>但事情的转机也就发生得如此之快。
当红的女演员刘晓庆,一听杨洁导演正在找人演"白骨精",马不停蹄地就找到杨洁,主动请缨要演"白骨精"这一角色。
杨洁导演大喜,终于有人愿意试试"白骨精"了。
但杨洁高兴了没几秒,刘晓庆就提出了附加条件。
"如果我出演白骨精,那我还要再演里面的两个角色,也就是少女和老妇的角色。"
刘晓庆这一说,杨洁可就为难了。
对于演员出演的细则,杨洁有着自己的想法,其中之一就是《西游记》中的女演员不戴皮套。
在原著《西游记》中,女性角色的描写都是美艳动人,惟妙惟肖,戴人工的妆套就会失真,失掉女演员本身的美。
而这恰恰是杨洁拍戏的大忌。
< class="pgc-img">>但事实上,刘晓庆这一要求也不过分,甚至有点寻常。
因为在《西游记》的拍摄过程中,由于经费紧张,不少演员必须承担多个角色。
如沙僧的饰演者闫怀礼,还演过和尚、千里眼、卷帘大将、太上老君等。
问题恰恰出现在这,女性角色又不能往贴上贴胡子,戴头套。
一旦以真实的面貌示人,观众们就会产生疑惑:这人刚刚不是演的"白骨精"么,怎么现在变成了老妇人了?
如此一来,根本办法达到杨洁所要的真实的效果。
< class="pgc-img">闫怀礼在剧中所担任的角色
>既然如此,关于刘晓庆出演"白骨精"一事,杨洁只好作罢。
选角的问题再一次出现,杨洁只得四处找人。
找着找着,倒是中意了一位美人:杨春霞。
杨春霞当时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戏曲演员,出演了著名京剧《杜鹃山》中的"柯湘"一角之后一炮而红,被时人称为"上海第一旦",唱腔到位,扮相也是极为美丽。
杨洁观看了杨春霞的表演之后,感觉"白骨精"这一角色,非杨春霞不可。
< class="pgc-img">>杨洁,二话不说直接找上了杨春霞。
杨春霞本以为杨洁找自己有什么好差事,可谁知道竟是找自己演一个穿着暴露的反派。
试想一下,杨春霞过往的角色都是正派,一演反派岂不是推翻自己以前的美好历史吗?
一听完杨洁这番话,杨春霞打死都不干,她不想为了一个角色,毁了自己前半生的清白,坚决拒演"白骨精"这一角色。
< class="pgc-img">>杨洁偏偏也是个倔骨头,认定了杨春霞就是扮演"白骨精"的不二人选,开始了各种软磨硬泡,没事就跑杨春霞剧组,跟杨春霞聊聊艺术。
杨春霞实在不愿意拍,干脆就躲着杨洁走。
杨洁道高一丈,直接蹲在杨春霞家门口,等了几个小时。
见杨洁这么有耐心、坚定,杨春霞的心里难免开始有些动摇。
杨洁顺势喊上与杨春霞关系较好的副导演,让副导演给杨春霞当面说戏。
副导演找上杨春霞,极为认真地给她梳理清楚了"白骨精"这一人物的内在意蕴。
< class="pgc-img">>热爱艺术的杨春霞,听完副导演的解说,顿时对"白骨精"这一角色摒弃了先前的偏见,能够较为客观地去认识这个角色。
又加上杨洁各种“软磨硬泡”,杨春霞觉得自己非接下这个角色不可。
但高傲的杨春霞可不想被人觉得自己这么没原则,于是,她也像刘晓庆一样,向杨洁提出了出演的要求:扮演完"白骨精"之后,女儿国国王的角色也得由她出演。
< class="pgc-img">>杨洁一听杨春霞愿意出演"白骨精"这角色,激动不已,也不仔细思考杨春霞这一要求是什么就满口应允,督促着杨春霞赶紧进组试戏。
杨春霞这一试戏,直接就把女儿国国王这一角色给“试丢了”。
还没正式开始拍戏,只是给杨春霞穿上"白骨精"服装之后,化妆师简单地给她化了妆。
杨春霞一出场,就惊艳众人,惹得剧组人员直呼:这简直是"白骨精"本人。
导演杨洁也是十分满意杨春霞的外形,仿佛书中那动人的"白骨精"活生生地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
< class="pgc-img">>不出杨洁所料,杨春霞在戏中对"白骨精"的把握恰到好处,将"白骨精"凶狠、恶毒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白骨精"那娇滴滴的姿态,妩媚的眼神又被她拿捏得入木三分。
整场戏下来,导演杨洁竟然挑不出什么毛病。
可以说,杨春霞的"白骨精"是形神兼备,让杨洁不得不佩服杨春霞深的功底。
< class="pgc-img">>眼看"白骨精"的戏份马上就要杀青,杨春霞就之后女儿国国王角色的事情,知会了杨洁一声。
杨洁笑意盈盈地应着杨春霞的要求,杨春霞自然以为这附加条件实现没什么困难,戏杀青之后,就直接回家等待杨洁的通知。
可谁想,这一等,却是遥遥无期的等待。
直到《西游记》整部戏杀青之后,杨春霞都没收到杨洁的通知。
杨春霞这才明白,自己被杨洁“骗得彻头彻尾”。
< class="pgc-img">>杨洁作为大导演,在当时的演艺界也算得上是有名头的人物,既然是导演,讲究诚信是剧组的第一要义。
试想一下,假若某位演员与剧组签下了合约,却在临近拍摄的时候毁约不演,这种行为会给整个剧组带来极大的影响。
同样作为导演,给予了演员出演某个角色的承诺,演员自然会守约,安排好自己的档期,拒绝其他的邀约。
这样一来,导演一旦失信,相当于给演员这一空白期打上了无效的印章,对演员的伤害也是不可估量的。
杨洁不可能不知晓演艺界的基本规则,但她仍然执意违规操作,恰恰是源于她对于艺术的热爱,对于完美的追求。
杨春霞在饰演"白骨精"这一角色之时,就已经掌握了这一角色的精髓,将"白骨精"表现得出神入化。
假若再让杨春霞出演女儿国国王,尽管两个角色之间的服装、化妆、道具并不一致,但杨春霞的脸赫然就出现在那。
< class="pgc-img">杨洁导演在访谈中提到此事
>观众们早已对杨春霞所饰演的"白骨精"了如指掌,突然看到女儿国国王也是"白骨精",视觉上的混乱,就极易造成观众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产生混淆。
这对电视剧而言,是极为致命的要害。
知晓演艺界诚信规则的杨洁,也明白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才是好的艺术作品。
相较于与杨春霞结怨,在演艺界失了诚信这些事,杨洁更不愿意在观众面前,丢了作品本身的真实。
做出抉择的杨洁,找到了朱琳出演女儿国国王。
朱琳没有让杨洁失望,她以精湛的演技,将女儿国国王的柔情、缠绵生动地展现在大众面前,也让《西游记》的女性群像,又加入了一位经典的女性角色。
< class="pgc-img">>但不论《西游记》多么成功,"白骨精"多么深入人心,杨春霞此后都未在公开场合讨论过《西游记》。
同为艺术家的杨春霞,自然不是心胸狭隘的小人,不出演女儿国国王角色一事,也没有影响杨春霞在大众心中的知名度。
在名与利方面,杨春霞实则没有半点的损伤。
杨春霞气恼的不是知名度不高的问题,相反,她难过的是因为仅出演了"白骨精"这一个角色,就让她声名远扬。
< class="pgc-img">>本是戏曲演员出身的她,早年就因为"柯湘",这一党代表的角色为大街小巷的人们所熟知。
但那个年代,正处于技术更新极为迅速的时期,影视剧出现之后,很快就抢夺了戏剧节目等风头。
《西游记》播出之后,经过新一代传媒的广泛传播,大众的记忆里只有杨春霞的"白骨精",而不存在杨春霞的"柯湘"。
如此一来,杨春霞过往十几年的演艺生涯就这样被隐没,她之前所有的戏曲角色都被"白骨精"这一个角色所遮蔽。
更为重要的是,"白骨精"这一角色是反派,杨春霞又正好演技到位,将"白骨精"演得活灵活现。以至于,在大众眼里,杨春霞成了"白骨精"的代名词。
< class="pgc-img">>而这些事情,足以剥夺一个艺术家过往安身立命的根基。
没有任何一个艺术家,愿意一辈子就深陷于一个角色之中,更不愿意这一辈子的演艺生涯,都停留在一部剧当中。
杨春霞知道,失去女儿国国王这一角色之后,她就没法从"白骨精"的巨大光辉中走出来。
为了避免大众将她标签化,杨春霞自《西游记》之后再也没参演其他影视剧。
这一做法,却没起到什么效果。
只要杨春霞在公开场合一出现,人们就会将她与"白骨精"联系在一起,甚至会忘记她的本名——杨春霞。
因此,杨春霞禁止身边的人谈及《西游记》,她不想日后向自己的后代谈论演艺生涯的时候,要这样介绍自己:"我是《西游记》中那恶狠狠的白骨夫人。"
< class="pgc-img">>禁止身边的人谈论还不够,杨春霞还直接拒绝多个节目组的邀约。
《西游记》大红大紫之后,不少节目组向"白骨精"扮演者杨春霞发出邀请,希望她能上节目谈谈自己的西游故事。
杨春霞一听到西游故事,二话不说就拒绝了节目组的请求。
既然不想余生都贴着"白骨精"这个标签,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与《西游记》发生任何的关联。
< class="pgc-img">>节目组的邀请,杨春霞不去;西游剧组重聚,杨春霞也不去。
西游之后的多年,杨春霞收到西游剧组的邀请,称多年不见,大家重聚一番,像《红楼梦》剧组那般,演员们重聚一堂。
重聚虽然是正当的,但杨春霞考虑到参与聚会显然不是以个人的身份,而是要以"白骨精"的身份参加。
何况,剧组重聚的事情,媒体肯定会大肆报道,自己多年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
于是,出于种种考虑,杨春霞拒绝了剧组的请求。
但在媒体看来,作为《西游记》中的重头戏,"白骨精"杨春霞竟然不去聚会,里面必然有隐情。
而这一隐情,随着2017年杨洁导演的逝去,彻底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杨洁仙逝之后,杨春霞并未出席她的葬礼,引起了媒体们的猜测。公众也开始怀疑,这两人是不是关系不好。
< class="pgc-img">>揣测多了,谣言也就遍地而生。
为了让逝者安息,也为了给大众一个交代,2019年,杨春霞首次登上《角儿来了》这一节目,澄清了坊间流传的自己与杨洁的恩恩怨怨。
"我与杨导没什么恩怨,《西游记》拍完之后,大家各自工作繁忙,也没什么联系,因为记恨不联系彼此,那是不存在的事情。"
的确,杨春霞在参演《西游记》之后,再也没参演任何影视剧,而是干回了自己的老本行——戏曲。
而杨洁作为电视剧导演,与戏曲隔得有点远,自然也没有什么与杨春霞碰面的机会。
当然,杨洁导演,在公开场合还是向杨春霞表示了自己的歉意。
与其说杨春霞与杨洁有什么私下恩怨,不如说杨春霞是在躲"白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