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联手 开启产业园配套餐饮新模式
万珠美食城以“数字化新路径、品牌新形象、监管新模式、产业新生态、标准新高地”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联动“中央厨房+产业园餐厅”,推动生产基地、中央厨房、菜式研发、冷链运输、健康管理、餐饮大数据等系统智能化运作,开启产业园配套餐饮新模式。
< class="pgc-img">>“拎包入住” 打造科创产业“造梦空间”
万珠美食城位于集居住、办公、休闲、社交于一体国际人才社区,是集团公司支持南沙枢纽先行启动区建设的重要“桥头堡”项目,国际人才社区总建筑面积12.14万平方米。
项目由集团旗下南沙产发公司开发建设和运营,目前可提供1.4万平方米商业办公区、上千套人才公寓、以及5千多平方米多功能配套区,是目前南沙枢纽启动区唯一具备办公、居住、休闲、社交等功能为一体的人才乐活中心、投资兴业沃土、创新创业宝地。
此外,项目西侧预留用地建筑面积约5.6万平方米载体也正规划建设,扩大基础空间的同时,提升功能建设,打造南沙未来城市发展“梦空间”。
< class="pgc-img">>资源整合 提供全链条增值服务
目前国际人才社区已有大族激光、融捷能源科技、立昇科技等实力企业入驻,入驻企业在这里能够享受国际人才社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提供的生活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包括工商注册登记、双十五税收政策咨询及对接、投融资、法律等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孵化服务,同时提供共享会议室、路演室等公共空间。目前国际人才社区已和民生银行达成入驻园区的共识,将为园区企业金融提供活水源头。
< class="pgc-img">>创新服务 打造产业集群标杆
南沙产发公司旗下产服公司将以“产业园区运营服务商”为发展定位,与现代农业集团紧密合作,联合南沙现代农业集团餐饮供应链优势,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打造特色产业园区配套餐饮服务综合体,为优质企业和人才筑好“安心巢”,打造吸聚优质产业的“引力场”,让企业入驻省心、发展安心。
集团公司将此次合作为契机,继续紧抓《南沙方案》政策机遇,在推动区域产业聚集、提升区域城市发展品质、搭建粤港澳合作平台、保障民生服务等方面走在最前列、勇当排头兵。
< class="pgc-img">>南沙农业集团中央厨房项目一期(国际人才社区基地)简介:
依托开发建设集团产业园区优势,农业集团依托南沙现代渔业产业园、南沙现代都市农业实验园、南沙预制菜产业园等现代农业重要承载区,共同打造的南沙名特优产品展示的窗口,食品安全监控的示范地,数字化餐饮的试验场,是区属国企业合作的示范项目。
< class="pgc-img">>可为园区提供餐饮、休闲、宴客等服务,同时对外经营。项目总面积1100平方米,可同时满足5000人出餐需求。智能称重系统,扫脸付费系统,全自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全程监控、用餐营养数据分析......各项高科技产品系统全面助力,智能化贯穿消费产业链终端各场景。为食客提供最新潮时尚的体验,更是为南沙市民提供“有料、有味、有品”的南沙盛宴。
< class="pgc-img">>项目的智慧餐厅采用“一脸通”解决方案,覆盖智能称重、档口点餐、便利店收银、线上预定等多场景,实现一站式、一体化、一脸通行。通过人工智能设备构建经营平台,自助取餐、无感支付、丰俭由人,并通过大数据平台收集菜品的销售状况、客户的喜好、客流、人流、设备状态等数据来指导食物的出品,让餐厅经营更便捷化、智能化。
未来,南沙现代农业集团将按照南沙方案,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践行百千万工程,积极助力湾区优质产业园配套餐饮服务综合体行业高质量发展,用美食构建的湾区“心相通”,展示南沙独特的味觉追求。
地点:
南沙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人才社区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兴隆路与新宝安上围路交叉口西南方向99米
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广州市电影家协会、广州薄壳电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首映在广州”《人海同游》全国首映礼,8月25日在广州举行。这是一部横跨广州和香港两地拍摄的电影,同时也是一群广东“85后”青年与香港资深电影人的缘分结晶。首映礼当天,监制关锦鹏和导演蔡杰等主创讲述了这段动人的“粤港缘”。
主创亮相首映礼
《人海同游》此前入选6大创投及18个国际电影节,包括第53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第48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新秀竞赛、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等。同时,它也是唯一入选第28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主竞赛新浪潮单元的中国电影。影片将于8月27日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首映当天,《七十二家房客》《外来媳妇本地郎》导演及演员现身为电影助力。《七十二家房客》中“牛局长”的扮演者鲁牛表示:“希望未来越来越多广东电影人能拍粤语电影,讲述属于广东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青年演员自然的演技触动,我们要多向他们学习。”
演员鲁牛
【对话导演蔡杰】
手工作坊踩上了“自动波”
记者:这是您的长片处女作,为何选择了粤港题材?
蔡杰:我们是一个广东的团队,从编剧、主演到制片人,基本都是广东的“85后”。我本人出生在潮汕,但18岁就来广州上大学,之后也一直定居在广州。我们这群广东的年轻人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从小就对香港流行文化非常着迷,所以我们也一直想从一个广东的角度去呈现我们心目中的粤港亲密关系。
记者:这是一部地道的粤语电影,为何选择用方言创作?
蔡杰:从一开始,我就觉得这应该是一部方言电影。曾经有业内的朋友劝我改用普通话,认为那样覆盖的观众群会更广,但我始终觉得还是方言更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我们有一个后期才加入的出品方,叫“家话”。我觉得“家话”这个词很妙,比方言更贴切,因为方言实际上就是你在家里讲的话。
记者:跟一群“发小”一起创作,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蔡杰:我跟编剧和女主角是广州读大学时的朋友,制片人则是我研究生时代的朋友,所以我们几个最核心的主创,友情已经有10到15年的历史了。在创作这部长片的漫长过程中,我们之间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影片在北京首映的时候,有一位行业的知名制片人跟我说,导演,这部片你拍了7年,而你的编剧、制片、主演都没有放弃你,这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我说,因为学生时代建立的情感纽带是最稳固的,我们之间不计较利益得失。
导演蔡杰
记者:影片请到了不少香港的资深电影人助阵,比如监制关锦鹏。合作中,作为后辈,您收获了什么?
蔡杰:关导不是一个指手画脚的监制。记得有一次,我们在香港拍男主人公在天台的一场戏。那是一场情感浓度和对话密度都非常高的戏,试了十几二十遍,我都觉得不满意。那天晚上我请教关导,他只跟我说了一句话:你会不会说太多?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还有一次,我邀约一位演员的过程不是很顺利,当晚关导就打了一个电话给我,分析如果换作是他,他会怎么准备这次邀约,又会怎么去打动对方。
记者:跟艺术总监兼美术指导潘燚森一起选景,有什么感受?
蔡杰:我们跟潘老师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不去选那些太“游客”或符号化的地标,比如广州塔或西关,我们都更喜欢在日常中发现生活之美。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也不会刻意去美化,而是把那个地方本来的个性拍出来。
很多时候我只要说一个想法,潘老师就会给我一个超越我期待的景。虽然我们在香港跟这些优秀的前辈只有一两个月的合作时间,但他们做人做事的经验和办法都非常值得我学习。
记者:举例说说,这次在广州都选了哪些取景地?
蔡杰:女主人公生活在广州越秀区的五羊邨,一个20世纪80年代香港开发商盖的小区。女孩去香港,从红磡码头坐渡轮去北角,因为北角有很多居民是福建来的,而我们的男主角也有一个福建人的身份。另外,女主人公在少女时代会到岗顶或大沙头淘打卡碟,那代表了一种她对冒险的向往,虽然她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过广州。
记者:在广州拍摄和在香港拍摄,有什么不一样?
蔡姐;开个玩笑,我感觉我们在广州做手工作品,到了香港则好像踩了自动波。因为我们在广州的剧组有点像学生剧组,大家可以为了找到一个对的镜头不计一切。比如有一场戏,女主人公吃荔枝,我们拍了整整四天,最后吃到女主角林冬萍脸上爆痘,差点接不上后面的戏。但在香港,你是没办法这么拍的。首先,香港的制作比广州昂贵很多,作为一个小剧组,我们负担不了太多拍摄天数;第二,有了关导和潘老师这些前辈的帮助,我们的拍摄也可以充分加速。
记者:如何请到孙阳出演本片?
蔡杰;找孙阳的时候,他正在拍《孤注一掷》。邀约过程很简单,我把剧本给他看,看完之后他被打动,就很痛快地答应了。他并没有计较这个角色的戏份多少,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懂电影的人。
孙阳饰演女主人公婷的未婚夫
记者:影片在18个电影节获得荣誉,在电影节亮相的过程中得到的观众反馈如何?
蔡杰:我们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比如釜山、鹿特丹、胡志明市……大家看电影的方式、提问的方式都不一样。久而久之,这反而会给我信心——这可能不是那种很大众化、强情节的电影,但是观众也是有能力去理解并跟它产生联结的。
【主创阐述】
监制关锦鹏:只要剧本打动我,我很愿意帮年轻导演
我觉得这一切都是缘分。2017年,我被邀请到吴天明导演的青年电影创投会当评审,在那里我听到了蔡杰对这个项目的阐述。我不是第一次做创投评审,每一次我都会很注意导演的眼睛。有的导演在作阐述的时候,眼神是飘来飘去的,因为他想看台下的人对他的反应。但蔡杰没有,他很专心,那是一种骗不了人的眼神,让我觉得他对他的故事和角色有一份爱。其他几位评审的看法跟我一致,于是我们把奖颁给了他。接下来,蔡杰就拿着这笔不算太多的奖金去广州和香港两地调研。
后来有一天,蔡杰导演找到我,问我可以不可以当他的监制。我说可以。对我来说,只要剧本能打动我,我通常都很愿意帮年轻导演的忙。
我在片场很少跟年轻导演说,你应该这样拍,不应该那样拍。我甚至不是每天都去片场,而是会在拍一些重头戏的时候去一下,主要看看导演怎么指导演员。有时候我在片场看到一些小细节,包括道具摆放的问题,我也会提醒一下导演。但我不会加入自己个人的看法,因为电影始终是导演的作品。
蔡杰(左一)与关锦鹏(左二)
制片人莫津津:未来提到粤语电影,希望人们想到广东电影
这部电影我们做了7年。大家会看到我们的片尾名单特别长,我感觉比很多电影都长,之前我也跟导演说过我们可不可以把播放名单的速度调快一点。但导演说,不能走太快,因为在漫长的7年旅程里,我们就像在一片黑暗的大海里航行,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而片尾出现的每一个名字都是黑夜里的一点星光,是这些星光让我们今天能行驶到今天这里。
我们是受到香港文化深刻影响的一代年轻人。可能过去大家聊起粤语电影的时候,第一反应都是香港电影,而我们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当以后有人再提起粤语电影的时候,会有人想起还有广东电影。
制片人莫津津
【先睹为快】
《人海同游》:广州到香港,离散和重逢
《人海同游》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广州姑娘,在婚礼前夕前往香港寻找20年未见的父亲。在旅途中,她发现父母婚姻的真相,也重逢了在少女时代有过一面之缘的那个他。台风暴雨,破壳荔枝,打口唱片……从广州到香港,渡轮越过海洋,只有历经宿命般的相聚、离散与重逢,才知你我有缘同行,不过一段人海同游。
影片展现了粤港两地的独特风貌和人文风光,例如广州荔枝园的田园诗意和香港油麻地果栏中的都市烟火气,带领观众在时间与空间的流转中感受时代的变迁和生命的阵痛。
文|记者 李丽图|活动方提供
编辑:胡广欣
今日你饮咗茶未啊?”
对许多长者来说
“叹早茶”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部分
近日,广州荔湾区西村街道颐康中心
打造广州市首个“早茶”长者饭堂
满足辖内长者的多元化需求
虾饺4元一份
长者饭堂早茶品类多样
早上8点开始,西村街颐康中心的长者饭堂飘出阵阵香味。走进长者饭堂,大厅宽敞明亮,地面干净整洁,很多“老友记”约上三五知己来这里一边“叹空调”,一边“叹茶”。服务人员忙碌地招待着前来喝早茶的“老友记”。
虾饺、烧麦、叉烧包、糯米鸡、凤爪、牛肉丸.……20余种茶点、粉面让人垂涎欲滴。餐牌上写着,招牌虾饺5元一份,长者价4元;牛肉烧卖4元两个,长者价3元;秘制叉烧包2元一个,长者价1.8元;香煎萝卜糕5元两块,长者价4元……早茶供应品类多,且价格公道。
图:部分餐牌
西村街颐康中心项目主任王志谦介绍,“我们想把早茶文化融入到长者饭堂里面,让长者除了吃中午饭以外,有更多的选择。我们会根据长者的饮食习惯,适量调整盐,油等各方面的摄入量。”
早茶供应时间计划增加
街坊纷纷点赞
根据广州政策,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的60周岁及以上的户籍居家老年人接受助餐配餐服务可享受就餐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次就餐费用的四分之一,最高不超过3元,就餐补贴在老年人给付就餐费用时自动扣减,但仅支持午餐、晚餐就餐。
“早茶虽不能享受政策补贴,但长者饭堂运营机构针对长者推出了诸多品类的优惠价。”西村街道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增加早茶供应,记者了解到,西村街道颐康中心长者饭堂现在的开放时间为周一到周五 8:30~13:00,后续计划增加营业时间,调整至周一至周日 8:30~18:00。
市民声音
< class="pgc-img">>市民 黄女士:外面茶楼价格比这里翻倍,平常人均消费30至40元。
市民 欧叔:距离近了很多,一下楼就可以吃早茶,不用走出去外面,更方便我们老人家聊天。
市民 林叔:一盅两件就很合适,我们年纪大了,吃不多,而且这里环境更舒适,更安静。
小饭碗里装起大民生。长者饭堂带来的不仅是一顿营养健康的热乎饭,也成了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通过叹早茶,“老友记”可以走出家门交流谈心,在长者饭堂丰富“朋友圈”。街坊王伯称赞:“我平时一个人住,来到这里好像在家里一样,不仅有饭吃,还有人关心。”
家门口长者饭堂怎么查?
手把手教你
方法①
扫描下方二维码
查看【长者饭堂名单一览表】
(截至2023年9月)
方法②
下载穗好办App查询
上下滑动查看指引
你家附近有长者饭堂吗?
对于“早茶”长者饭堂你怎么看?
留言区说说
来源:广视新闻(记者 尹春晖)、广州市民政局官网、广州日报、广州广播电视台往期报道
编辑:张帆
责编:朱美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