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pt src="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比起本名蔡嘉茵,“熊姐”这个昵称显然叫得更响亮,甚至很多人不知道,熊姐其实不姓熊。
蔡嘉茵来自台湾屏东,“熊姐”是她所创“熊如意”厚吐司品牌而得此外号。源自台湾,落地厦门,从曾厝垵起步,目前熊如意在大陆各地已拥有200多家加盟连锁店。熊姐说,巅峰期时,熊如意在曾厝垵大街小巷连开4家,密度可以说是相当高,“但随着一年一年过去,我发现大陆的消费者,眼界跟消费观都完全改变,而且完全颠覆了我的传统想法跟思维。”如今,熊姐和她的熊如意整装再出发,除了继续向旅游客群招手,也拥抱网络,融入更多互联网思维,希望生意能持续火红下去。
熊姐说,从台湾来到厦门之后,遇到的厦门人都是很善良的,包容性很大,自己在厦门生活了10年,5岁的女儿一直到现在都已经13岁了,“她都会常常说她喜欢这里,我们母女觉得厦门真的是属于我们的一个城市,真心把它当做是我们的第二个家。”
在曾厝垵找到创业自信
< class="pgc-img">>2009年来厦门时,熊姐原本只是想散散心,“但是踏上这片土地之后,我特别有亲切感,所以就决定留在这里发展。”
熊姐在厦门起步是海沧。当时租了个工厂,做熊掌汉堡模具,无奈折戟沉沙。总结失败原因,熊姐说,她做生意的思维本末倒置了,以为有技术不怕没市场,后来发现没先找好通路,以致寸步难行。
< class="pgc-img">>这之后,她将工厂收了,转到鼓浪屿开店,直接卖起熊掌包、熊掌汉堡,可惜这样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转变也没收获成功。几经辗转,直到2013年来到曾厝垵,事业才有了起色。
曾厝垵文创村是滨海渔村到文创村成功转变的典型,熊姐在这里找到了创业的自信。
已有连锁店200多家
“我们店主营法式厚吐司,就是台湾人俗称的厚片吐司。”熊姐说,但其实一开始到曾厝垵时,熊姐的店不是主打吐司,而是卖熊掌包、熊掌汉堡。“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当中,我煎了一份法式土司给我女儿吃,她突然跟我说:‘妈妈这个太好吃了,你怎么不拿到店里面卖?’这才促成了我卖厚吐司的一个初衷。”
在当时大陆市场,消费者还没有完全接触厚土司,但它在台湾却是很稀松平常的早点、小吃,“那时候因为我们的口味跟别人做的比较不一样,比较独特、比较香,所以生意是非常好的。”
< class="pgc-img">>小店铺小品牌也能承载大梦想。从2013年到2018年,经过用心经营、产品研发、店面升级、工厂扩建、连锁加盟等一系列运作,熊如意厚吐司在曾厝垵大街小巷连开了4家店铺,在大陆拥有200多家连锁店。
“地面”“空中”生意都要做
< class="pgc-img">>如今,对熊姐和熊如意来说,是发展阵痛期。
“现在在大陆做生意,我觉得很多事要靠互联网,靠网络推广。”熊姐说,她在台湾有十几年开餐厅的经验,所以当初带了很多台湾思维过来厦门创业,“包括一开始我觉得地面的生意做好就好,这个就是标准的台湾思维。”事实证明,这是远远不够的。
< class="pgc-img">>店开在曾厝垵,熊姐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陆各地来旅游的客人,她也意识到,大陆消费者的眼界跟消费观完全颠覆了自己的传统思维,“现在在大陆做生意,互联网还有网络平台的推广是非常重要的,但包括大众点评、小红书、抖音这几个平台对我来讲全然陌生,我甚至手机上都没有这些软件。”
眼下,她正张罗上外卖平台,“我们还要借助网络推广、网友评价,才能够让生意持续火红下去,而不是单靠‘台湾优势’。”
>源:台海网
台海网12月2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林少蓉 通讯员 王志军 史婉慧 陈雪松)昨日上午,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厦门举办《海峡两岸无障碍设施术语对照》《海峡两岸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两项两岸无障碍共通团体标准新闻发布会。该两项标准是厦门、金门、马祖的民间团体首次共同发布并共同实施的两岸共通标准,在推动两岸标准共通工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两项标准由厦门市土木建筑学会、台湾地区标准化(厦门)研究中心、福建金门马祖地区建筑师公会等单位共同编制。
无障碍领域联通
两岸共同研制设计标准
无障碍设施建设关系到残疾人、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生活尊严,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无障碍设施建设问题,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台湾地区近年来亦大力改善无障碍环境,发布实施无障碍设施设计相关标准规范,使无障碍设施更贴近使用者的需求。随着两岸融合发展走深走实,无障碍设施联通及相关标准共通成为两岸标准共通的重点民生领域。
据不完全统计,在无障碍领域,大陆已发布47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台湾地区已发布了27项标准规范,对两岸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两岸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由于两岸语言使用及表述习惯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两岸建筑师对标准的理解和执行容易出现困难与偏差,给技术交流与合作带来了一定困扰。因此,尽快制定实施无障碍设施领域的术语对照标准,是两岸无障碍领域合作的基础。同时,为加快促进两岸无障碍领域的基础设施联通,打通服务两岸行动不便人士的“最后一公里”,两岸民间团体还共同研制了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
标准融合两岸优点
突出安全性及舒适性
《海峡两岸无障碍设施术语对照》是国内第一个无障碍领域的术语对照标准,由两岸19位专家共同编制(含台湾地区建筑师3人)。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术语对照等5个部分,共列出62组两岸术语对照,其中有43组术语有差异。标准编制充分借鉴两岸无障碍设施设计相关标准,列出两岸各自习惯用语及其释义,对海峡两岸术语对照中比较关键的、影响较大的、需要单独指出的部分词条进行重点说明,用于两岸建筑及市政工程无障碍设施设计、施工与验收所用术语的对照。为了让两岸工程技术人员对无障碍设施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涵义有统一的理解,各个名词术语均以英文作为共同参照,列出两岸各自习惯用语及其释义,避免产生歧义。如大陆的“盲文”在台湾地区被称为“点字”,大陆的“缓冲地带”在台湾地区被称为“端点平台”,大陆的“安全抓杆”在台湾地区被称为“扶手”,大陆的“盲道”在台湾地区常用说法是“导盲砖”,大陆的“护门板”在台湾地区被称为“踢脚板”。
《海峡两岸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由两岸30位专家(台湾地区建筑师8人)共同编制。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无障碍通行设施、无障碍服务设施、信息无障碍设施等6个部分,其中有44条条款、46张图例来自台湾地区相关标准。标准融合了两岸无障碍设计规范的优点,统筹兼顾两岸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地理环境及现行规范,突出对无障碍设施安全性及舒适性要求,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使标准更为直观、一目了然。主要内容有3个部分:一是在无障碍通行设施中,对无障碍通道,轮椅坡道,无障碍出入口、门,无障碍电梯、扶手、盲道等进行规范;二是在无障碍服务设施方面,对公共卫生间及无障碍厕所、公共浴室及更衣室、轮椅席位等进行规范;三是在信息无障碍设施方面,对无障碍标志的安装位置和高度、无障碍标志系统的布局等进行要求。编制组梳理了国标《无障碍设计规范》和台湾地区标准《建筑物无障碍设施设计规范》在专业术词、标准表述差异性等方面的异同,吸纳了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可借鉴经验,协调了现行国标、行标和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既反映了海峡两岸自然人文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无障碍设计需求,又考虑了两岸无障碍设计发展的前瞻性。
打造厦金“同城生活圈”
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厦门样板”
两项共通标准在厦门、金门、马祖共同发布、共同实施,标志着两岸标准共通工作迈上了更高水平,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推动两岸标准共通的成功实践;二是增进两岸民生福祉的有益尝试;三是是探索厦金融合发展的先行示范。
该两项共通标准的共同发布实施,契合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的有关要求,将有力推动厦门与金门在无障碍设施领域的合作,率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助力打造厦金“同城生活圈”,为两岸基础设施联通、社会融合发展提供“厦门样板”。
近年来,厦门市高度重视两岸标准共通工作,在推动两岸标准共通工作上取得了较好成效。
率先建成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该平台已于今年6月8日上线运行,同步入驻厦门自贸片区台商发展服务中心,可为台湾地区企业提供两岸标准比对、咨询等“一站式”标准化技术综合服务。目前,平台汇集两岸各类现行有效标准信息29万多份(包括全套台湾地区标准题录),已实现两岸农药残留限量以及部分领域名词术语智能比对。
率先推动多领域标准共通。在两岸共同关注的食品安全、冷链物流、无障碍设施、养老服务等民生重点领域,推出各类两岸共通标准128项。开展两岸特种作业人员、导游、注册测绘师、注册消防工程师、注册计量师等36项两岸职业资格比对服务。在建筑设计、旅游民宿、蓝碳交易、工业检测等方面,组织相关单位承担7项省级两岸标准共通试点项目。
率先建设两岸标准化智库。大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涉台标准化研究机构,即台湾地区标准化(厦门)研究中心于2018年落户厦门市,现有12名专职研究人员,其中博士及高级工程师5人。成立台湾地区标准化研究联盟及两岸标准化专家库,目前已有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等35家机构加盟,136位专家入库(包含18名台籍专家)。在两岸食品冷链物流、名词术语、农产品流通等领域成立市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吸纳20名台胞作为专家委员。
今后,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将在优化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加大两岸共通标准研制力度、发挥标准化智库作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两岸在更多领域实现标准共通,助力两岸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建日报APP-新福建12月2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两岸交流,人才先行。近年来,作为两岸交流桥头堡,厦门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立足产业发展特色,不断释放政策红利,以更大诚意、更活机制、更大力度持续吸引台湾人才“登鹭”,以人才聚集促进两岸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台湾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一场以人才“智高点”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役正在两地铺展开来。
这是厦门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引擎的成果。究竟有什么魅力,让广大台湾人才汇聚鹭岛,实现“拼在厦门、家在厦门、乐在厦门”?
政策引才
在厦常住台胞约12万,其中台籍员工2.3万人,台生2400人,台籍高技能人才超过2000人;全市累计评选台湾特聘专家(专才)、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人才等领军人才近千人,其中特聘专家116名、专才79名……这一连串数字,生动诠释着台湾人才“登鹭”发展的热潮与活力。
“当时,大陆多个地方都在招揽我,但我最终还是选择厦门,主要是因为政府重视、政策给力。大陆31条、福建66条实施意见、厦门60条惠及台胞措施发布后,我在台湾的同行经常打来咨询电话,表达到厦门创业就业的意愿。”来自台湾的林忠谕具有多年高科技产业从业经验,今年10月在厦门成立骅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个多月就拿到七部侧叉AGV无人搬运车的订单,总价值400多万元。“这体现了两岸一家亲!以前,想都不敢想。”
近年来,厦门将台湾人才作为全市人才政策体系的重点,先行先试各项惠台人才政策,向台湾青年、技术人才、专家学者招手,积极打造台湾高层次人才聚集洼地。据统计,厦门市、区两级出台的专门对台人才政策文件多达10余个,覆盖了从台湾高端领军人才、专才、创业青年和大学生等,到创业就业、实习实训等各个类型的人才,覆盖面广,体系版图更加完善。
好政策,引来“千里马”。近几年,厦门人才政策的叠加效应和“磁吸效应”愈加明显,一大批台湾领军人才纷纷“登鹭”,在高端产业集群发展、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洼地效应”,创造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厦门对台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不仅加大了对台湾人才的补贴力度,也进一步转变了引才理念,不单单奖励人才个人,还关注引才主体,这大大提升了用人单位自主引进台湾人才的积极性,使台湾人才引进由政府向社会各阶层逐步延伸。”厦门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厦门在对台人才政策方面持续领跑,创下多项大陆“第一”,包括设立大陆第一个台湾人才服务机构“台湾人才服务部”,建设第一家面向台湾科技人才的孵化基地“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举办第一个专门针对台湾人才的交流会“台湾专业人才厦门对接会”,启动实施大陆首个台湾特聘专家、专才引进制度等。
产业用才
“公司良好的发展平台,还有厦门完整的产业链打动了我,让我选择留下来。”在厦门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凃如钦感叹道,厦门光电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猛,行业景气度高,又背靠大陆庞大的市场,三安光电更是全球LED芯片巨头,为台湾人才提供的机遇和发展平台比台湾更大,可以尽情施展才华。
2014年,凃如钦如愿加入三安光电。如今他是厦门市台湾特聘专家,还入选了福建省引进台湾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按政策将获得2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和工作生活补助。在公司里,凃如钦两个重担一肩挑,一头是整合中心总经理,负责LED外延、芯片的工艺技术平台整合和新产品开发,另一头是品管中心负责人,对产品的品质标准、技术规格进行把关。每天一迈进公司,搞研发、搞品质、忙整合、作推导,一忙就是一整天。
“来冠捷一年后,我先后评选上厦门市第四批台湾特聘专家和福建省第一批台湾高层次人才,按政策获得了一笔工作生活补助。另外,政府针对入选的台湾人才,还会提供子女就学、配偶就业、人才公寓、白鹭英才卡等方面的福利举措,这些贴心的服务,让大家安心甩开膀子干事业。”2016年,全球第一大显示器研发制造商冠捷集团向梁经杰抛来橄榄枝,他的工作从台湾转移到厦门,全身心投入大陆平板显示市场。
在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梁经杰正与年轻员工交流,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
如今,在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梁经杰的身份既是客户服务总监,也是公司技术骨干。他一天的生活忙碌而充实,经常是上午与全球分公司沟通售后服务,下午开现场会推进大陆智能呼叫中心建设,并且每天与品质、研发部门研讨如何改善产品品质和工作流程。
近年来,伴随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向大陆转移的热潮不减,“在大陆市场成功意味着在全球市场成功”已成为两岸IC业者的共识。
“台湾越来越多的IC制造和设计企业逐步向大陆转移,台湾IC厂商与大陆厂商合作的步伐也在加快,而厦门正在打造集成电路千亿产业链,集聚了近百家龙头企业和项目,最适合承接台湾集成电路产业梯度转移,这为我们创业提供了大好机遇。”三年前,璩泽中和闾邱祁刚等人成立了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明晟鑫邦科技有限公司。
如今,拥有多年半导体封装产业经验的璩泽中,通过引进台湾智能卡领域的世界发明专利,成功开发出适用于智能卡领域的WLCSP芯片模块产品,应用于智能手机、银行卡、身份识别、安全管控等领域,去年公司实现产值1400多万元,预计今年有望突破2300万。
人才引进来,更要留得住。据厦门市委人才办介绍,为避免台湾人才水土不服,厦门从细节入手,以产业用才需求为导向,先后推出涵盖补贴、住房、科研经费、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的服务举措,并不断发现、补齐人才政策体系短板,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为台湾人才提供“业、学、住、医、行”一揽子服务,打造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
如今,习惯了在大陆生活打拼的梁经杰,不仅酷爱爬山、爱逛菜市场,而且还参加了厦门马拉松,彻底融入了在大陆的生活,厦门也成为他“另一个故乡”。
互促共赢
水积鱼聚,木茂鸟集。产业是支撑发展的发动机,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引擎。以产业聚集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是厦门打造台湾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引领两岸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不二法门。
来到厦门后,梁经杰经常参加两岸交流活动。刘深魁 摄
“梁经杰的到来,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梁经杰加盟后,一方面降低企业运维成本,将冠捷集团的全球服务成本从2016年的1.8亿美元减少到去年的1.6亿美元,同比节省28%,预计今年的服务成本将进一步降至1.3亿美元以下;另一方面,实现客户体验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冠捷客户的满意度指标从 2017 年的 91%提升到 今年的94%。
依靠人才引领,企业脱胎换骨,受益的不止冠捷一家。陈慧昌是友达光电(厦门)有限公司厂长,也是台湾特聘专家。加入友达后,陈慧昌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企业技术团队攻克了数以百计的理论、技术和工艺难题,研发出全系列高质量的车用显示器产品,获得全球金赞奖最高荣誉,友达也成为全球面板产业首个通过SED2020认证的厂区。
产业是人才集聚的“蓄水池”。有了产业支撑,高端人才纷至沓来。近年来,随着厦门“千亿产业链群”的不断延伸壮大,当地引进人才瞄准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重点发展产业,并依托火炬高新区、海沧生物医药港等科技园区对台人才及产业的吸纳集聚作用,先后推出各类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培养计划,面向台湾释放出大量的工作机遇和岗位需求,为越来越多的台湾人才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台湾人才的不断涌入,也给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安上了助推器,在高质量发展中增添了一股动力。以火炬高新区为例,作为厦门对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载体,火炬高新区累计吸收台商投资85.3亿美元,引进包括联电、友达、冠捷等龙头企业在内的300多家台企,吸纳了各类台湾人才3000余人,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持。
“通过台湾高端人才的引领带动,形成以人才吸引人才的磁吸效应,在人才项目实施过程中又集聚了一批管理、技术和销售方面的人才,极大推动了产业科技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台湾人才对厦门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正不断显现。”厦门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厦门不断集聚融合政策、产业、技术、资本、市场等多方资源,为台湾人才在厦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形成了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今年4月,厦门推出“惠台60条举措”。6月,厦门发布《关于加快高质量发展推动“双千亿”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打造12条千亿规模的产业链群,包括平板显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等,力争到2020年其中10条产业链群实现千亿规模。
“这些产业链群,与台湾的产业结构高度吻合,势必会点燃下一轮台湾人才西进的新引擎。”厦门明晟鑫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闾邱祁刚表示。
“下一步,厦门将持续抓好精准施策,瞄准台湾高端产业人才,采取‘项目+资本+人才’模式,大力引进集成电路、光电、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人才及团队。同时,成立两岸产业人才及项目对接平台,推动两岸人才及产业项目携手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发展。”厦门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