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支点,我要用300家撬动2000家!”
春暖花开,长江边。爷爷不泡茶面向同行、供应链、消费者,铿锵有力地宣布了2024年度发展目标。
在接下来的12个月内,这个年仅6周岁的武汉茶饮品牌,需保持平均每天保持开出4家以上的店面,才能将其诺言兑现。
爷爷不泡茶联合创始人——于丽娜
>极度内卷、格局已定的当下,定下如此豪迈的目标与丰满的理想,底气何在,策略为何?
我们将截取其发布会上的内容,从品牌、产品两个层面逐步解析。
02 ■
从借流量到创造流量
茶饮步入“品牌塑造”阶段
2018年底,爷爷泡的茶(“爷爷不泡茶”曾用名)这个品牌名高频出现在湖北茶饮圈中,业内人士对其提及最多的则是日均最高2万多的营业额。而究其原因则是较早在区域内开始了鲜果茶的升级。
据多位尝试过该品牌产品的同行表示,能够获得成绩,与其在制作时,其鲜果使用量高于大部分品牌有关。
2023年初,在全国文旅迎来大比拼时,已改名的爷爷不泡茶频频出现在微博、微信、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中。
“热干面吃了、黄鹤楼去了,爷爷不泡茶喝了!”彼时兴起的特种兵旅行,让爷爷不泡茶像湖北特产一样,成为外地游客必打卡地之一。外地人来武汉必去的江汉路,一家20多平的爷爷不泡茶的店面,更是连续创造了月均60万+的营业额。
从过去5年的发展中,我们似乎可以将爷爷不泡茶的成功归功于“找到流量密码”。
鲜果茶的品类流量,旅游打卡的区域文化流量,只不过这种流量除了品牌内部的用心经营外,更多依赖于“天时”因素。
这种流量存在不可预判性。某种程度上,爷爷不泡茶的流量可以理解为吃到了时代的红利。
但偶然之中也有必然。
2022年,爷爷不泡茶已将“花开茶自香”的品牌solgan印制于门头之上。创始于湖北,将品牌打造成为湖北名片,成为其内部共同的奋斗目标。
理想诚然可贵,达到彼岸的路径更为重要。
荔枝冰酿是爷爷不泡茶真正意义的首个爆款,由于湖北孝感盛产米酒,这款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饮品,众多特种兵旅游的日记中被多次提及。
武汉茉莉,按茶饮品类而分,是茉莉鲜奶茶。而爷爷不泡茶则为其赋予了城市地名,并在地铁、写字楼电梯间、商场大屏中斥巨资投放广告,让一杯本已常规的产品,具有了地标及战略意义。
在还未上市前,我曾提问过该品牌内部一个问题,茉莉花盛产于广西与福建,写出武汉茉莉是否具有说服力。爷爷不泡茶有理有据的给出答案,武汉历来就有喝香片茶的习惯,而茉莉花是其中代表之一。另外,武汉水运交通便利,1861年后汉口开埠后,茶叶就已成为第一大输出商品,更是有了“东方茶港”之名。
以武汉香片茶工艺延展出的“东方香茶”定位
>一个具有饮用历史的茶品类,冠以地名之实,不只是商品价值的提升,更是对文化的展现。
武汉茉莉之后,咸宁桂花、武汉樱花、具有兰花香的恩施玉露等产品也将在今年逐步推向市场。此时不难看出,爷爷不泡茶已然找到了地域文化+品类特征的双重产品力塑造之方法。
现场以全新方式解说爷爷不泡茶历史明星产品
>只是,如何让这些产品与消费者产生共鸣,从借流量到创造品牌流量的重任,就落在了“品牌魅力”塑造这一环节之中。
02 ■
“品牌塑造”不是自嗨
需要具备参与感
武汉茉莉的大手笔宣传投入中,我有幸目睹过其“海报文案”创造过程。
这杯武汉茉莉
刚刚上的
据说特别好喝
出了地铁
武汉127家门店
分分钟泡茶给你喝
整篇文案并未常规性的宣传原料特征,制作工艺,而是以闺蜜间聊天的口吻,去分享一杯好喝的饮品。并告知爷爷不泡茶店面广布,只要你想,随时都可以喝到。
武汉茉莉宣传期间的地铁广告
>这就是定位理论中常被提及的“与我何关”,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参与感”。
去年开始,茶饮行业大规模流行开来的联名、周边二创,就是“参与感”的体现。爷爷不泡茶在推出空山栀子送出的耳钉;咸宁桂花的广告语“金桂如你”,同款周边丝巾;新年杯与非遗剪纸的联名,同款发簪、手机壳、贴纸;即将到来的武汉樱花季,与春回音乐节的联名等等,均属此类。
参与感的打造,将有助于缩短品牌与消费者间的距离,降低产品价格的感知度。
品牌为点爷爷不泡茶最多的消费者颁奖
>3月2日,爷爷不泡茶的发布会,也一改常规酒店举办的形式,将场地放置于长江边的文创园内,并邀请消费者前往,为小程序点单中最高的消费者颁发“贪杯奖”,真正实现全维度参与。
为何大费周章、奇思妙想的办一场不拘于形式的发布会?并非只是为内部团队、加盟商展现其创造能力,更是为接下来的年度战略,进行一场预告,一场沉浸式体验的预告。
与时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启动
>一个能令发布会如此精彩的品牌,2024年各种全新研发的饮品,精心设计的行销活动又怎会不值得期待?
///
归根结底,爷爷不泡茶开到2000家店面的豪言壮语,建立在文化、地域的扎根,品牌表达的年轻化、时尚化、参与感之中。
为更好理解这一内容,我们在征得其品牌同意后,将发布会中能够体现以上方法的精彩内容进行展现。
视频与文案仅是企业历史沉淀、品牌人格的展现。决定其发展成功的关键,则是在历史中总结出的经验,为理想目标付诸多少行动。
爷爷不泡茶在这个稍显沉寂的茶饮时代,以全新的形式绽放,也向行业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春暖注定花开。
祝愿与爷爷不泡茶一样有理想和创造性的茶饮品牌们,越来越好,浪卷长江,指日可待!
《企业与市场》网讯 转载自: 武汉恩施商会 图文消息来源:武汉恩施商会 陈厚坤沙 编辑:彭征辉 编审:胡亚琼 签发:谭霆雳 编选人:吴炜 李思懿 )
CHEN HOU KUN SHA
陈 厚 坤 沙
越陈厚,越好喝
陈厚者,为营商之本源。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恒志利人,人方信之,爱之,随之,大之。
< class="pgc-img">>目录
A发展简史
FA ZHAN JIAN SHI
B四项承诺
SI XIANG CHENG NUO
C五项保障
TI YAN GUAN ZHI
D体验馆址
TI YAN GUAN ZHI
< class="pgc-img">>1PART 1发展简史
越陈厚,越好喝
中国贵州国贵陈厚酒业,是茅台镇一家历史悠久、规模靠前、专门生产最优质坤沙酱香酒的企业。
1952年
宋炳权、张必秀夫妇联合方星弟,在仁怀县茅台镇,合股开办酿酒厂。宋炳权是国贵陈厚酒业的第一代酿酒人。经过几年的发展,茅台酿造一分厂的产量、利税和员工数量,都是仁怀县除了茅台酒厂之外的第二大酒企。
1989年
宋勋国为国贵陈厚酒业的第二代酿酒人,同时当选仁怀华台补酒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是仁怀县的第一个集团公司,也是贵州省的第一个酒业集团。当年秋天,华台补酒成为北京亚运会的指定用酒。
2001年
期间宋首秋和二弟宋小春,在父亲宋勋国的帮助指导下,合伙兴办国贵宴酒厂。两兄弟成长为国贵陈厚酒业的第三代酿酒人,他们在茅台镇酱香酒酿造的最核心区,购买土地扩建国贵宴酒厂,并更名为国贵酒业有限公司。
2019年
国贵酒业有限公司全力打造新品牌“陈厚”坤沙酱香酒,并把公司更名为中国贵州国贵陈厚酒业。至今为止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城市设立了分公司,厚友遍布全国各地。
< class="pgc-img">>2PART 2四项承诺
越陈厚,越好喝
陈厚坤沙酱香酒,产自茅台镇3.5万平方公里,一直坚持传统工艺酿造,原料采用本地红缨子糯高粱、北方优质冬小麦和赤河河水。在遵义地区,“沙”就是指红粮即高粱,因为高粱细小而色红,所以称为“沙”。沙代表的就是高粱,坤沙酒就是用完整率80%左右的高粱去酿造的,过程中需要破壳,破壳以后它的出酒效果会更好。坤沙酒是纯粮高温大曲白酒,秉承了12987工艺,是严格按照这个工艺去酿造的,生产长达一年,特点是出酒率低,但酒质好。在中国白酒包装中,很难找到有把酿酒工艺严苛标准,作为“承诺”公开明示的,而陈厚坤沙酱香酒却在酒标、酒盒以及手提袋和包装箱上,将标准以“陈厚承诺”醒目印出。
壹·不加一滴酒精
贰·不加一滴香精
不加一滴酒精,这意味着所有液态发酵法制作的白酒,都不能写上这项承诺。
不加一滴香精,意味着这瓶白酒不但不能是酒精兑水做成的,而且还必须放的时间足够长。用时间来沉淀酒香。
< class="pgc-img">>陈厚·陆年
LIU NIAN
陈厚·拾贰年
SHI ER NIAN
叁·不加一滴水
肆·不加一滴碎沙酒
不加一滴水,是指陈厚酒在通过热水润酿,水蒸气烤酒酿造好过后,不再往酒的液体里添加一滴水。
不加一滴碎沙酒,酱香型白酒酿造总共有四种工艺:坤沙、碎沙、翻沙和窜香。采用100%纯坤沙工艺酿造的酒在中国只有百分之几,陈厚的承诺,就是要做这百分之几的“绝对少数派”
3PART 3五项保障
越陈厚,越好喝
陈厚同时做出五项保障:1.无论什么人,2.无论什么时间,3.无论什么地点,4.无论酒开没开封,5.无论什么原因都无条件退换货。中国第一个酒企给客户这样承诺。
< class="pgc-img">>4PART 4体验馆址
越陈厚,越好喝
武汉恩施商会副会长单位李爱民,从事阀门行业多年,后接触陈厚坤沙酒,不管是从酒的品质和价格都是质的信赖的品牌,因为对酒的热爱,2021年成立了陈厚商贸(湖北)有限公司,成为了陈厚酒的湖北总代理,一直致力于“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好酱酒”,为湖北老乡带来了一款纯粮食酿造,性价比一流的坤沙酱香酒。
陈厚坤沙酱酒湖北体验馆位于武汉市洪山区关山大道关山一路74号保利花园四期。陈厚坤沙酱酒(湖北体验馆)
陈厚酒馆>>>
二店位于武汉市江汉区中山大道东方茶港。陈厚酒馆(二店)
品牌不是陈厚的优势、品质和价格才是陈厚的优势。为促进陈厚事业在湖北的进一步发展,现谋求更多的有识之士加盟共赢。陈厚加盟热线:13986125888(李)
—end—
源:人民日报
“医生,请离我远点。”
武汉一名患者的这句话让医生红了双眼,也让无数人泪目。
让医生远点,是担心传染,是希望“他们为更多武汉市民护佑生命”。
“一个人撑起一片天,一颗心温暖一座城……”很多人这样留言。
在这座城市,这些天来,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这位可敬而善良的患者,只是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里普普通通的一个。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疫情,改变了这座城市,也改变着这座城市人民的精神气质。
疫情催人急,家国共同体。每一天,无惧风险的白衣战士、奋不顾身的人民警察、日夜守望的社区干部,奋战在抗疫一线;这座城市的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疫情防控,展现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一起书写大我!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历史上从来没有被艰难险阻压垮过,只要同志们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我们一定能取得疫情防控斗争的全面胜利。”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饱含深情,令人振奋!
致敬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
“每快一秒钟,就给更多的人带来希望!”
如果没有这场疫情,现在的武汉应该是另一番景象:黄鹤楼前游人如织,长江大桥车流滚滚,汉口车站人声鼎沸,楚河汉街传来欢声笑语,户部巷街的热干面摊主热情招呼客人“过早”……
正常的生活被疫情骤然打断。
1月23日,离汉通道关闭,武汉进入“战时”状态。
病毒凶险,防控迫在眉睫。
疫情就是命令,医院成为战场!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奋不顾身冲上火线。从1月21日到23日,刘智明熬了3个通宵,把武昌医院改造成定点医院,在两天内转出原有499名在院病人,腾出500张床位。如今,越来越多的患者康复出院,刘智明却把生命定格在51岁……
老将冲锋,后生可畏。29岁的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彭银华,原本准备2月1日与妻子举办婚礼。疫情来临,他投身战“疫”一线。病人最多的时候,他曾在病区坚守了两天两夜,负责救治40个病人。然而谁能想到,这场冲锋留下的却是永恒的背影……
疫情吹响集结号,直面生死大考。从1月23日起,来自全国各地及军队的医务人员紧急奔赴武汉,支援范围也扩大至湖北全省。全国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系统先后共派出4万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和武汉,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生命接力!为不影响工作,一些医护穿上了尿不湿;为节省防护服,很多人由4小时一班改为6小时一班……白衣为战袍,他们就是最美逆行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上,一座城市,短短数日,迅速集结4万多名全国一流的医务人员,可谓创造了一种奇迹!
应收尽收,刻不容缓!党中央发出动员,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指导督查湖北省特别是疫情严重的武汉,对确诊、疑似、密切接触和发热等“四类人员”进行全面排查,对他们进行分类集中收治和隔离。3000余个社区、7000多个住宅小区、13800多个网格全面发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4.45万多名干部党员职工下沉社区,“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开展拉网式大排查。
“钢铁书记”王琼冲在最前。在江汉区满春街中大社区,37岁的社区党委书记王琼拖着打了一块钢板、三颗钢钉的右腿,带领12名网格员逐户排查,一天下来,右腿从膝盖肿到脚踝。
“临时书记”黄恒奋不顾身。洪山区珞南街洪珞社区有1位社区工作者确诊感染,3位持续发热。珞南街党政办工作人员黄恒顶了上来,成为社区的“临时书记”。手拿两部手机,守着一部座机,每天接听近300个电话。他原本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因过度劳累,有时不得不躺在地上跟居民联络……
“每快一秒钟,就给更多的人带来希望!”从位于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发热门诊,到集中隔离点和方舱医院,再到定点医院,一套分级分层的收治、隔离、诊疗体系快速形成。
武汉保卫战全面打响!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夜以继日,定点医院改造分秒必争,方舱医院扩容全速推进。
宁可让床等人,不能让人等床。中央指导组多方奔走,建院增床。一个个小区封闭起来了,数万名患者、密切接触人群走进了医院、隔离点。截至2月22日,武汉市定点医院已筹集27199张床位,已使用23223张;方舱医院已建成开放15家,开放床位13348张,已使用9279张。“人等床”的紧张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关键时刻,我们要当群众的主心骨!”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门口,刻在巨石上的这8个大字,这个时候更有千钧分量。
武汉市江岸区新村街道为群社区副主任刘娟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为转运社区病人,她来过多次。一个月前,该社区书记因感染被隔离,刚做完手术的她顶了上来。武汉市对小区24小时封闭管理之后,她带着9名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岗位,把封闭管理严格落实到位,每天工作到凌晨。她甚至作了最坏打算,把农村父母的赡养问题都向老公作了交代。
刘娟总喜欢戴着一顶红色的帽子,“红色代表胜利!没有什么沟沟坎坎是过不去的!”刘娟说:“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就是要带着大家冲过这道沟坎,绝不退缩!”
非常之时,非常之责。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英雄的武汉人民不惧艰险,党员干部冲锋在前!
“这件事我没有告诉明昌,我觉得没必要,哪里都是战场!”疫情暴发之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二科党支部书记、副主任医师张旃瞒着丈夫李明昌,向医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17年前曾经参与过抗击非典的她,如今再次主动请缨,冲到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筛查发热病人的第一道关口。这个春节,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左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袁伟和同事们都是在一线度过的。1月27日,中心一下子涌入近500名病人,超出平时接诊量数倍。“当天基本没睡觉,直到下半夜才趴着睡了会儿。”一位同事累病了,袁伟二话没说,第二天就替同事顶上。“非常时期,不能考虑更多,我们都在党旗下宣过誓,现在就是践行誓言的时候。”袁伟说。
社区是第一道防线,党员干部就是第一道守护者。在街头,在巷口,在楼宇,许多党员干部日夜忙碌,抗击疫情。
社区一线,防护不够专业,人员构成复杂,感染风险较大。抗疫战斗打响不久,洪山区洪山街井岗社区组织党员逐一“结对”有发烧症状的居民,随时跟踪病情,了解生活需求,提供细致服务。“我们也知道危险,但不这样做就不放心。关键时刻,我们要当群众的主心骨!”井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蔡桂芬说。
力争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有1.6万余人,距华南海鲜市场仅2公里左右,疫情比较严重。多日来,社区党委书记董守芝就没睡过踏实觉,每天忙得像陀螺。她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地毯式排查,同时给居民送药送菜。“隔着门缝看他们一眼,我都会心安一些。”董守芝说:“1万多户居民,哪怕漏掉一户,后果都不堪设想!”
既是守护者,也当贴心人。江汉区民意街多闻社区有位60多岁的婆婆,平时与儿子一起生活,儿子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后,社区党总支书记田霖成了她的倾诉对象,有时深夜打来电话,一说就是一个小时。无论多累,田霖总是耐心倾听,有时还陪她一起哭,“这个时候,不管群众提什么要求,只要我能做的,都要尽力去做。我们是街坊,也是亲人。”
付出一腔情,换来一片心。前些天,武汉突降大雪,汉阳区龙阳街芳草社区的工作人员和下沉干部全天冒着风雪,为进出居民量体温,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很多居民看到后给社区打来电话:“风雪太大,外面太冷,你们赶紧找个地方躲一躲吧。放心,我们在家里还好。”
“当时我们都很感动,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芳草社区党支部书记杜云说,“听到居民这样说,我们再苦再累都值得!人心都是相通的,真心为群众着想,他们一定是能感受到的。”
“为了城市正常运转,我们苦点累点,不算啥!”
非常时期的武汉,凌晨的街头是什么样子?
每天凌晨3点,不用上闹钟,武昌城管大桥清洁队中南路班班长周命就会自然醒,这是她30多年环卫工作形成的“生物钟”。
凌晨4点,周命准时到达中南路班的驻点,为整条道路的果皮箱更换垃圾袋,同时检查路面污染;5点,她骑上保洁车开始巡回保洁。1月23日以来,她和中南路班的40多位环卫工人始终坚守岗位。“行人少了很多,我们的保洁标准不能降低,还要搞好消毒。”周命说。偌大的街道时常空无一人,她和同事们的橙色身影,就像冬日的一抹暖阳。
疫情无情,同舟共济。生活还在继续,城市仍要运转,做好各方面的保障同样是一场大考。
“店小二”在坚守。离汉通道关闭后两天,一些生活必需品需求增大。一时间,一家超市的所有卖场的蔬菜都卖光了,这可急坏了蔬菜采购员曾旋。从早上6点开始,他每天要打300多个电话,询问当天的蔬菜到库量和销售量。非常时期,采购非常不易。“不是这里告急,就是那边出状况,容不得你有半点喘息。”在有关部门大力协调下,山东、江苏等蔬菜产地与湖北很快实现供需对接,武汉蔬菜的供应量和价格趋于平稳。
快递小哥在穿行。全市住宅小区封闭管理后,网购异常活跃。大街小巷空空荡荡,匆匆驶过的快递小哥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32岁的江西小伙潘国珍,每天要完成上百个网购订单。他有时很感动,有居民专门给他买了一盒口罩,叮嘱他做好防护;有时也心酸,长时间在外面跑,一个多月来都不敢“碰”儿子。
志愿服务,爱心接力。快递小哥汪勇送件也送人,“我送的是救命的人”,他的话已经刷屏。他还拉起了一支几十人的志愿者团队,接送医务人员、为医院送餐、调运医用物资。他说:“一天接送一个医务人员可以为他们节省4个小时,接送100个就是400小时,400个小时,医务人员能救好多人!”
为打赢武汉保卫战,上万名民警、辅警下沉社区,配合开展维护秩序和收治隔离工作。从腊月二十九到现在,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分局百步亭派出所社区民警沈胜文从未回过家。最忙的一天,他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将10多名病患转移至隔离点。一天下来,老沈累得腿肚子抽筋,站都站不住。
“我参加过抗洪抢险,也参加过抗击非典,没想到又遇上这么大一场疫情。” 老沈说:“这么多困难我们都过来了,这次也一定能过去!为群众站好岗、守好门,这样大家才能更安全!为了城市正常运转,我们苦点累点,不算啥!”
疫情肆虐,医疗物资紧缺。
在中央指导组协调推动下,武汉市新洲区协卓卫生用品有限公司提前复产。业务经理电话不停、管理人员走路带跑、一线工人加班加点,所有生产线火力全开。武汉协卓董事长助理胡艳说,1月22日,公司全体职工返厂,生产线24小时运转,医用防护服产能从日产3000件增至1.8万件,医用口罩从日产10万只增至14万只。
目前,武汉已有22家医疗防护物资企业紧急复工,工人们加班加点奋战在各自的岗位,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供应。
建设者也是战斗者。2月15日,武汉突降大雪,一群安装工人顶风冒雪,在湖北省委党校新校区方舱医院改建现场抢工。从江夏国药控股公司仓库到火神山医院,从“武汉客厅”到省委党校新校区,这已是湖北工建工程总承包公司党总支书记李保元和他带领的党员突击队转战的第四个工地。
“大雪天气增加了施工难度,大家的热情却愈发高涨!” 李保元说:“我们已经创造了火神山速度,现在,我们还要创造方舱速度!”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逆行天使,谢谢你们!”
2月22日,武昌茶港社区一栋居民楼和对面的酒店在窗户上用标语隔空对话。
原来,21日晚,有业主得到消息,小区对面的这家酒店入住了一支来自湖南的医疗队。大家想表示感谢,但由于社区防控,又无法当面致谢,于是大家想出这个打标语的方式。22日下午,白衣天使给他们回信了:“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这一幕,暖哭了小区的居民,也感动了无数人。
“我的城市病了,我该为她做些什么?”武汉市民在思考,更多的在行动。
1月23日,离汉通道关闭,居住在北京、家乡在武汉的谭旋从电视上看到这则新闻,心急如焚。他给远在新西兰的武汉伢段思思发了条微信:“我们给武汉写首歌吧,今天就写!”段思思秒回:“好!”
两人熬了一个通宵,边写边哭,两首歌就拿出来了,一首是《战书》,一首是《武汉伢》。他们又找来全国各地的15位武汉老乡一起编曲、演唱,1月28日,歌曲上线了。一刚一柔,两首歌都火了,许多人听完歌曲后纷纷留言,为武汉加油,为武汉祈福——
“没去过武汉,听歌听哭了。”“武汉的樱花很美,春天一起去看樱花!”“相信四面八方的力量,我们心手相连……”
疫情暴发之初,医用物资频频告急:口罩告急,防护服告急,护目镜告急……不能让白衣战士“赤膊上阵”!武汉各界紧急行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医疗物资源源不断送上战场,紧缺状况逐步好转。
迟强是一名货车司机。20多天来,从四面八方募集来的大批急需医用物资不断运抵武汉。迟强日夜拉货,经手的货物超百万件,经常顾不上吃饭喝水,每天忙到凌晨才回到宿舍,连跟女儿视频一下的时间都没有。
春节前夕,武汉商人李长俊因为交通中断,滞留宜昌,却从“家人群”中得知噩耗:最疼他的二姨因为新冠肺炎去世了。强忍悲痛,他通过网络从全国各地联系采购了大批一次性医用口罩、5吨医用酒精、1000瓶消毒洗手液等,分批捐给武汉……
爱的暖流在三镇汇聚。武汉市内公共交通停运后,许多一线医务人员的生活保障不太方便,很多武汉市民自发当起了勤务员。
丈夫和儿子早早回了新疆老家过年,何明荣独自留了下来,开着私家车免费接送医务人员上下班。正月初一开始,她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接送医务人员200多人次。头几天,中午只能吃泡面。有热心人知道后,免费为她提供盒饭。这让何明荣很感动。“医生为病人服务,我们为医生服务,又有人为我们服务。”何明荣说:“武汉有爱,我很喜欢她!”
“90后”肖雅星把自家开的酒店房间拿出来,免费让医务人员住。为帮助医务人员解决住宿难题,她还发起组建了“武汉医护酒店支援群”的微信群。“大年三十下午5点多建的群,第二天早上10点就已经有500人了,好多连锁酒店加盟进来。”在她的带动下,目前已有300多家酒店为医务人员提供免费住宿服务。
听说很多医务人员夫妻双双上战场,孩子没人管,华中师范大学的大学生自愿当起家教,免费为这些孩子提供网上“一对一”辅导。
疫情让很多人担忧甚至恐惧,全国上千名心理专家搭建“强肺心理支持系统”线上平台,免费为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患者和普通市民提供心理抚慰……
坚守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以各种方式为前方的战士鼓劲加油。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医生迟晓慧和丈夫都上了前线,儿子在家给他们写了一封稚嫩的“家书”:“妈妈,你在医院救死扶伤,虽然我替你担心,但是我为你骄傲!加油!”迟晓慧看完泪流满面,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
在方舱医院,有人架起书桌,有的打起太极,有的跳起了广场舞……坚强乐观的武汉市民,就是这样不屈服——病魔再猖獗,也绝不会向它低头!
“武汉的樱花会开,热干面会在街头飘香,早上‘过早’的人排起长队,烟火气的武汉会再回来。”战疫还在继续,武汉市民正期待明天。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朋友圈里的这句话道出了许许多多武汉市民的心声。
(记者 贺广华、汪晓东、李昌禹、张志锋、田豆豆、程远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