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也就是些微小的细节:一个回眸,一段发呆的片刻,一根点燃了又忘记吸的烟,一段隔着玻璃的温柔爱抚,和一种走路的姿态,一个门牌,以及是一支歌里卸下的心事。遇见喜事了,也别太放在心上,因为那只是一瞬间。懂得,一生中,名利那也只是过眼云烟,拥有再多,不如有份好心情。
2、二十六岁到三十岁这段时间,是人生中艰苦的一段岁月:承担着渐长的责任,拿着与工作量不匹配的薪水,艰难的权衡事业和感情,不情愿的建立人脉等,但你总得撑下去,上天只会给我们能过得去的坎。
3、快乐要有悲伤作陪,雨过应该就有天晴。如果雨后还是雨,如果忧伤之后还是忧伤,请让我们从容面对这离别之后的离别。微笑地去寻找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你。
4、许一世容颜,过路的风景,红尘中,我们擦肩而过,到底,谁是谁的风景?我只知道当距离不再是距离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相遇,结成水,凝成冰,亦或,化作尘埃但愿你是我最美的风景,我是你久等的归人。
5、不好意思,打扰你了!我是雯雯。5点,我问风,潇潇〈我男友的名字〉去哪了?风无声。6点,我问雨,潇潇去哪了?雨无痕。9点,我问我心,潇潇去哪了?心说在这里。现在我问你,可以帮我转一下吗?最后我问潇潇,可以回条短信,让这颗担心你漂泊不定的心安定吗?
6、千古醉,多少思愁幽怨在那笔尖成回忆。站在你的远处凝望你的风景,多少匆客落在你的身后,你在他们的世界里沉吟,回眸一笑,隽刻一段爱的记忆。
7、曾经一直以为,在内心深处总有些事,有些人,或者一段情感可以刻在年轮里,时常在午夜人静时与我们缠绵纠结。一辈子那么长,生活中变数那么多,有时你以为会永远陪你走下去的那个人,居然只能陪你一段路。幸好我们总会保有一点对于永远的奢望,不至于错过下一次爱情来的时候。
8、不要急,不要哭,不要怕,相信时间,相信你自己,相信上天会善待每一段生命。你一定要等,总有一天,会有一双手温柔地牵着你,带你走出回忆。生活其实也很简单,喜欢的就争取,得到的就珍惜,失去了就忘记。人生,需要有一些时刻,慢下来,静下来,听花开的声音,观叶绽的曼妙。
9、有一种眼泪叫难以割舍,有一种凝眸叫不能忘怀,有一种深情叫心碎肠摧,有一种牵挂叫月下徘徊,有一种相思叫望穿秋水,有一个我叫爱你久久!
10、我们走在寂静的路灯下,身影或长或短,一片片树叶缓缓落下,轻轻轻吻着大地,有些痛!锦瑟年华,一曲离殇拨断了线,惜流年,可曾相约天涯路踏遍春夏秋冬?我牵着你的手,漫步在笔直又漫长的林荫道下,月色暗淡,枯藤昏鸦,恍若走过几世迷离,穿越几世的沧伤。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源:经济参考报
拥有千年历史的武夷岩茶以工艺繁复、制作周期长、品质独特著称,价格向来不菲。近年来,部分岩茶价格呈现数倍乃至一二十倍增长,从每斤数千元、上万元涨至十几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春节期间,“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天价岩茶”愈演愈烈,有的还打着“非卖品”名义“天价”出售,少数岩茶被炒作成“办事茶”“送礼茶”,成为热门高端礼品,并滋生回收、代售等变现业务。谁是“天价岩茶”幕后推手?
每斤10万元以上的岩茶充斥市场
“非卖品”卖“天价”
记者近日走访福州茶叶市场发现,包装奢华、每斤10万元以上的岩茶充斥市场。
记者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包装上标注“非卖品”的茶叶,不仅在专卖店公开出售,并且店员一张口就是每斤十几万元乃至数十万元。
在福州一家名为“手尚功夫”的茶叶店,店员向记者推荐一款标注“非卖品”的“远香”茶叶,10克1泡的茶叶9600元,每斤48万元。记者问这款茶能不能卖,店员表示“可以”,并称春节期间这款茶很多人想要,需要等几天才有货。记者表示预订5泡,店员电话确认后说“三天后可以取货。”
记者在福州一家“北岩”岩茶店看到,一款名为“宗匠大韵”的岩茶,一盒两泡(1泡9克)标价16200元,每斤45万元,茶叶包装上标注“非卖品”。记者问“非卖品”是否出售,工作人员表示,可以按标价出售。
市场上还疯传所谓“天价岩茶”榜单。记者拿到一份最新的“2021年天价岩茶”榜单,上榜岩茶分“非卖品”和“在售品”。“非卖品”有18款茶,每斤价格均在10万元以上,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岩茶有14款;“在售品”有七八十款,每斤价格在5万元以上。
记者在福州、武夷山多家茶叶专卖店发现,榜单上的“天价茶”绝大多数在销售,且每斤超过10万元的不止上榜岩茶品牌。
在福州一家“八马”茶叶店,店员向记者推荐多款每斤价格10万元以上的岩茶;其中一款名为“牛一”的岩茶,1泡仅8克,包装奢华,售价3000元。
“天价茶”榜单成送礼依据
收受后还可回收、代售变现
记者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武夷岩茶的成本在数百元、数千元之间。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每斤动辄一二十万元、数十万元的‘天价茶’,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肯定不是正常现象。”
位于武夷山星村镇黄村的一家中小型岩茶厂,茶叶是由当地茶农加工生产的。前些年,这里的茶叶销售价格为每斤300元至3000元。近年来,该茶厂和福州客商合作,注册新公司、包装营销,改头换面,部分岩茶每斤达十几万元甚至三十多万元。
武夷山茗川世府茶叶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黄正华告诉记者,“天价岩茶”主要是武夷山以外一些商人进场炒作的结果。
“外面公司运作能力很强,进武夷山后,收购茶农产品,注册一个商标,取个花名,文案做漂亮,包装搞奢华,炒作‘榜单’‘稀缺’‘非卖品’等噱头,推高价格。”黄正华说。
“天价茶”的背后暗藏“四风”等腐败动向。记者在福州多家茶叶店暗访时,多名店员告诉记者:“1泡茶近万元甚至一两万元,买的人不怎么喝,几乎都是用来办事送礼的。”中秋、国庆及春节期间,此类“天价茶”销量明显增加。
记者调查了解到,“天价茶”榜单之所以受追捧,除了企业的营销炒作,还因为榜单成为一些人办事送礼的重要依据。
多家茶叶店店员告诉记者:“这个榜单一出来,大家就知道了这款茶叶的价格,送给领导有面子。”在福州三坊七巷附近一家茶叶店,店员告诉记者,不少人是按照榜单的排名找茶送礼,越是“非卖品”、越是高价越受追捧。有的茶品质一般,但是标上“天价”,偏偏有人找上门来买,说领导爱喝,非得送这款茶不可。
“有款上榜岩茶单泡6000元,有顾客寻上门来要买,说是年节送礼,对方只要这款茶,最后每泡茶加价2000元购买。”福州鼓楼区一家茶叶专卖店店员告诉记者。
记者在福州一些茶叶店暗访发现,有的茶叶店提供“天价茶”回收服务,“收这么贵的茶,有的人觉得喝了浪费,想要转手变现,可以把茶叶放在我们这里,售出后分成。”
多数茶农利益受损
应刹住奢靡腐败之风
记者调查了解到,卖出“天价”的“正岩茶”“山场茶”大都产自武夷山天心村。这些年高端岩茶的火爆,受益的主要是茶商和少数茶农,武夷山大多数茶农不但没有受益,反而成为受害者。
由于近年来市场上炒作“山场茶”“正岩茶”,以“稀缺”“大师”等噱头作为卖点,市场上将“天价岩茶”等同于武夷岩茶,使大量中低端岩茶遭遇“寒流”。实际上,武夷山茶园面积14.8万亩,每年岩茶产量1万多吨,正岩茶不足10%;正岩产区之外,很多中低端岩茶卖不出去,茶农利益受损。
福建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主委吴志明说,一些茶企过度炒作、过度包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岩茶的信誉度有持续下降趋势。近两年以来,中低端岩茶滞销率达40%以上。
采访中,武夷山的茶企、茶农、行业协会负责人、当地党委政府等各方均明确表示,炒作“天价岩茶”,助长了奢靡之风,扰乱了市场秩序,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说:“质优价实,让老百姓而不是少数人消费得起岩茶,才是岩茶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方向。不能通过炒作去创造、迎合那些畸形的需求。”
近日,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发布多封公开信,倡导全市茶企茶农共同反对价格虚高、过度包装、恶俗花名等炒作行为。
针对“天价岩茶”愈演愈烈的乱象,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持续采取多项措施整治。武夷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彭秀莲告诉记者,近日,武夷山市场监管局、茶业局等部门约谈部分销售“天价岩茶”企业,对存在过度炒作、串通操控茶叶价格,甚至以次充好等行为的依法查处,并予以曝光,纳入企业不良信用记录管理。
业内人士表示,要防止“天价茶”等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诱发“四风”问题反弹,在日常监督中,应将“天价茶”列入党员干部不得收受的名贵特产资源目录,对于利用“天价茶”进行洗钱、受贿等行为的,应严肃查处,公开通报,形成震慑。
源:光明日报
《备茶图》 张匡正墓前室东壁
《紫砂小史》 陈传席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读书者说】
举凡品鉴事物,首要精研其传承流转,继而考述内涵、外延,兼及勃兴、衰落之事,归纳出若干评判准则。陈传席先生所撰《紫砂小史》便是这样一部著作。书中对魏晋、隋唐、两宋以及明清以降不同时期饮茶风尚的变化进行了翔实考证,将紫砂壶的“滥觞”“兴起”“成熟”“发达”“衰落”“复兴”“新生”与“鼎盛”置于宏观历史条件下加以阐释。同时,作者综采古今,总结出“品壶六要”,将“神韵”“形态”“色泽”“意趣”“文心”“适用”作为品鉴紫砂壶的六项基本法则,并附以文献出处、背景说明,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繁杂的知识体系深入浅出地进行传播,以飨读者。此书俨然是一部关于历代饮茶风尚和紫砂品鉴的百科全书,名之“小史”实属过谦。
明·时鹏 《水仙花六方壶》
饮茶之风
世间若无饮茶之风,吾侪便无紫砂之爱。国人饮吃茶之俗,可谓源远流长;诚如陈传席先生所言:早在《诗经》中已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此处的“荼”字即“茶”字,可见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初就有吃茶的风习。至开元年间,唐明皇李隆基首次将“荼”字正名为“茶”。“改荼为茶”虽然仅仅一笔之差,却反映出隋唐之世,饮茶之风大行其道的历史事实,否则日理万机的皇帝绝不会顾及杯中之茗,特此正名。
纵观有唐一代,对茶道研习至深者,莫过陆羽。其所著《茶经》“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痟而去疠”,阐明了茶之精妙所在,被后人尊为“茶圣”世代供奉。《紫砂小史》收入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陆羽瓷像的图片,为世人了解茶圣形象提供了实物参考。该像烧造于五代时期,白釉黑彩,坐姿,高约十厘米。瓷人束发戴冠,面部五官清晰。眉梢下垂,眼睛较小,鼻梁不高,与《新唐书》中“(陆羽)貌侻陋”的描写基本吻合。身穿交领连缀衣,腰间有襞积。足穿系带布袜,呈盘腿趺坐状。双手于胸前微曲,展开一幅卷轴,应系《茶经》。立像供奉陆羽的主体人群是茶商、茶肆的老板,供奉地点则是在茶灶旁。与民间以“灶糖”供奉灶王爷类似,祭祀茶圣也需要特殊的贡品“茶水”。通常情况下,祭拜之人会恭敬地将茶水、干果排放在陆羽面前;如遇生意不济之时,他们也会以沸水冲淋茶圣像。除此之外,有些私宅也会供奉陆羽像,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皆因推崇茶圣者甚众,匠人对陆羽像的烧造愈加精益求精,导致产量有限,供不应求,故寻常人家要购买几十件茶器,才能得到一尊陆羽像。这与今时商家捆绑销售“限量版”“非卖品”的做法如出一辙。
明·钱谷 《惠山煮泉图》
紫砂之爱
两宋以降,团茶大行其道。名列“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蔡襄亦对此情有独钟,不仅在福建转运使任内创制了小龙团茶,更作《茶录》两篇,涵盖论茶十目与器具九目,读斯文便可窥见宋人茶道之繁复。《紫砂小史》中收有南宋宫廷画师刘松年的《碾茶图》与《斗茶图》,前者以工笔白描生动地展现了文人雅士们在雅集之上赏鉴画作,点茶品茗的场景,后者则刻画了四位行脚商人在路边歇息也不忘注水斗茶的画面。陈传席先生在查阅大量文献、画卷的基础之上,不但为读者还原了两宋时期“全民斗茶”的盛况,更充分利用王观堂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将江苏宜兴羊角山古龙窑遗址的考古成果运用到考证当中,论证紫砂壶的雏形滥觞于此时。1976年7月,宜兴红旗陶瓷厂于基建施工时,挖掘出一座古代紫砂窑址,其宽约十米,长约十米多,南北走向,在当时属于小型龙窑。窑侧有两排用砖砌成的垛子,其砖经测属于北宋中期。同时,在羊角山龙窑遗址中尚有大量宋、元两代的紫砂壶残片。在传世文献和考古的“双重证明”之下可知:紫砂壶在宋代就被大量生产且传之甚远,方有梅尧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以及米元章“轻涛起,香生玉尘,雪溅紫瓯圆”等咏颂佳句。
由于唐宋以降主要采取煮茶或点茶之法,故彼时的紫砂壶制作较为粗糙,形制亦属大壶。《紫砂小史》书中提及的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人摹“东坡提梁壶”,即仿古之作。作者通过苏轼四次造访阳羡(宜兴)的故事,将“东坡提梁壶”的来历娓娓道来。相传苏东坡在宜兴流连忘返,以致“买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更留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之句,便将此种器型名之“东坡提梁壶”。从图片中不难看出,此壶圆纯端重、纹饰较少,提梁处的设计简巧虚空,足见宋代紫砂壶更侧重于实用性而非观赏价值,有别于后世泡茶所用的紫砂壶,故陈传席先生将之划入“滥觞期的紫砂壶”。
洎元明嬗代,起于民间的明太祖认为:宋代上至天子,下至文人皆崇尚点茶之风,过于繁复奢靡,且制作龙团(团茶)工艺烦琐,耗时费工,又易滋生贪腐,倡导以“冲泡法”取代“煮茶法”“点茶法”。作为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深谙父皇心意,提出两宋以来“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反倒是直接茶叶方显“自然之性”,更结合世风流转,归纳出“品茶”“收茶”“点茶”“茶炉”“茶灶”“茶磨”“茶碾”等十六则,写就《茶谱》。
明代饮茶风尚的变化直接导致了紫砂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自“紫砂始祖”供春以降,涌现出董翰、赵梁、袁锡、时鹏和李茂林等众多制壶名家,塑造出“菱花式”“多提梁”“水仙六方式”以及“菊花八瓣式”等样款;而紫砂壶从“兴起期”走向“成熟期”的标志,则是一代紫砂名家时大彬(时鹏之子)登上历史舞台。在此之前,各家制壶仍承袭着宋元特征。陈传席先生在书中提道:1965年出土于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吴经墓中的提梁壶,现藏南京市博物馆。这把提梁壶是现存完整的紫砂壶中有可考年代的最早的一把,断代为明嘉靖年间。可见,彼时的制壶方家尚未彻底摆脱喜作大壶的窠臼。至万历中,时大彬“应文人饮茶风尚之需”,改变了宋元以来大壶为主的器型,转而制作小壶。读者参看《紫砂》中收录的“三足如意纹壶”“六方壶”“紫砂胎红雕漆执壶”“宝诰壶”等时大彬手制佳品,仿佛令人置身彼时文人雅集之间,任思绪徜徉于香茗紫壶之间,畅想那悠远且引人遐思的艺术境界。
文人情怀
陈传席先生在书中提出:紫砂壶在明代取得长足发展,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一方面,江南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带动了民间手工业和工艺品的发展。另一方面,官方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商人不能使用金银器皿,故即使富甲一方的名巨贾也只能使用泥壶,致使后者只能退而求其次,在紫砂壶上追求更高的艺术性。
入清之后,紫砂发展进入了高峰,不仅出现了有别于明代的新风格,更让紫砂壶走出了国门。陈传席先生将清代紫砂的特点总结为三种风:“传统的文人审美情趣”“富丽豪华、明艳精巧的市民趣味”与“包金银边或装玉的外销风格”;尤其是外销紫砂壶,流布东南亚乃至西欧诸国,如外销贴花六方壶、外销贴花富贵多子纹狮纽壶等等,不一而足。紫砂壶在欧洲的热销引起西洋工匠的仿制,书中收录了几款英国、德国以及荷兰匠人仿宜兴紫砂壶的作品,如英仿贴花人物壶等等,不仅为读者拓宽了眼界,还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无远弗届的影响力。
《紫砂小史》中不仅收录了历代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名品,更具有广博的文化视野,选取了传统名画之中绘有历代饮茶风尚的大量画作入书,如唐代周昉的《调琴啜茗图》、宋代刘松年的《斗茶图》《碾茶图》、明代丁云鹏的《玉川子煮茶图》、陈洪绶的《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清代汪承霈的《群仙集祝图》、“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玉川先生煎茶图》,使读者在品鉴紫砂的同时,可以窥见古时文人雅士那种遥远而崇高的意境与情怀。陈传席先生写紫砂之史,却又不囿于其中,诚如斯言:“从一把壶中见到整个大千世界。紫砂壶不过是一团泥,然而,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很多它自身之外的东西。”
(作者:林硕,系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博馆员 本文图片均选自《紫砂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