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白酒行业很多企业、经销商是服务于高净值用户的,他们在疫情中受到的影响不但不大,可能还有增长。
然而我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所以本文说的也是普通老百姓、普通酒商、普通生意人。
在过去的27天隔离生活中,我一共喝了三两白酒,加上以白酒充当料酒,总消耗不足半斤。尽管我是个中年人,但如果没有社交场景,最起码我是不喜欢喝酒的。
与我在同一地区共同遭遇27天隔离的有数十万人,我能看到的现实是,大多数人都在焦虑、沮丧、不安中度过。
由于疫情前大家习惯了用未来的钱过今天的日子,于是车贷、房贷以及日常用品分期付款使用的得心应手。但是在疫情封闭管控期间,有的人面临着下岗裁员,有的人面临着颗粒无收,有的人付不起各类贷款,有的人钱包见底。尽管政府三令五申基本生活物资不能过快上涨,但不可避免的,菜价还是一路上扬。
尤其在以房贷为主的家庭负债面前,很多人的幸福生活被疫情冲击的七零八落。
生意人更加惨淡,房租要交,工资要发,货款要付,贷款要还,一切成本都没有变化,但疫情管控采取的封闭措施意味着城市停摆,经济暂停,生意无望。
在疫情管控区,尤其是二十天以上的静止之下,多数人精神陷入焦躁,对未来的期待斗不过眼前的困境。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在城市中,大多数人的存款不足以支撑30天以上的零收入。
吉林、河北、山东、上海等地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这场持续了三年的疫情还夹杂着房地产萎靡,教育行业受挫,时至今日互联网大厂的空前大规模裁员又带来了新的困境。
在增加收入越来越难的情况下,减少不必要的支出,降低负债,维持现金储蓄成为老百姓的共识。
这也意味着,消费能力在下降。
今天,德邦提供过来的快递不能到达区域依然在增加,几乎覆盖了全部白酒消费主力地区。
在面对疫情多点爆发,快递停运,门店关停,即便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都难逃混乱的前提下,我们去谈白酒行业形势大好,实在过于自欺欺人。
有人说,疫情结束后,必然迎来爆发式报复性消费,这未免太乐观。
报复性消费的前提是收入不减少,消费被压抑。疫情导致的结果恰恰相反,是收入持续减少,消费更加谨慎。
白酒作为社交产品以及非生活必需品,却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未见成本大幅增长的前提下却大踏步频繁提价,老百姓紧衣缩食的时候行业专家一直鼓吹“涨价式消费升级”,酱酒行业被资本洗牌、拔苗助长,不可避免的提前迎来了产能过剩,渠道消化不良。
众所周知的是,2022年第一季度,在疫情反复爆发以及经济持续萎靡的影响下,白酒终端销售量大幅度下滑,尽管各大厂家却依靠酒商货款你追我赶的实现了“淡季旺销”,数据不但美丽,且妖艳。而真实的情况是白酒销售现在陷入了困境,而不是产销两旺。
这一点不是靠吹就能改变的,市场环境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以为靠努力就可以改变。
随着白酒消费人群减少,单价不断提高,白酒行业未来的发展不仅仅是头部企业品牌集中化,资源更加倾向于已经成熟的企业,在销售端同样会向品牌集中化、资源集中化发展,头部连锁企业的资源更有优势,成本更低,获客能力更强。
这意味着,不仅仅是一部分厂家要出局,还要有一部分白酒经销商要么被整合,要么逐渐出局。
所以这个时候考虑的不是盲目发展,而是准确定位,不论厂家还是经销商,都要想好未来是向前走,还是向后退。
前进需要资本,后退需要勇气。
疫情之下,我更偏重于降低负债,控制成本,保持现金稳定性,持币观望,审慎投资。
有人说,疫情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有了一颗疫情的心。
我并不否定个人努力的重要性,但我更看重“天”的决定性。
天是什么?是规律,是环境,是发展的要素组成。
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很清楚一点,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遵循客观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道法自然,离开了大环境去谈个人努力,未免虚无。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人定胜天的前提是对“天”有足够的认识,并且依赖于“人定”,才能“胜天”。
脱离了自然环境、社会局势,去谈个人努力,是不可取的。很容易让自己陷入了“怀才不遇”,或者“自以为是”的心理境地。
别拿自己太当回事,也别拿别人不当回事,否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周易》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结束了27天疫情管控的老杨头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知名酒类网红"飞飞一杯酒"确诊去世,仅仅34岁。这个年纪,本该青春无限、事业腾飞,却因突发心脏病而永远离开了我们。
"飞飞一杯酒"的本名叫任飞,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从小他就是个快乐的孩子,爱画画、爱读书,对美好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长大后,他决定以酒为媒,去感受生活的滋味。
他在自媒体上分享品酒心得,化身"飞飞一杯酒"网红,吸引了大批酒友的追捧。这个昵称不仅富有诗意,更折射出他对美酒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他并非贪杯,而是希望通过品酒去领悟生命的真谛。
看似普通的喝酒视频,在他手里却变得别有一番趣味。简单的红酒知识、幽默风趣的品评,都能让人觉得喝酒不啻是一种人生体验。就连很多"非酒人"也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身边的朋友无不羡慕他这种淡然处之的生活态度。不被世俗牵绊,努力工作之余会陪家人、和朋友把酒聊天,过着自在而有质量的生活。
但谁也没料到,这样一个阳光帅气、幽默风趣的年轻人,竟会如此不经意地离开了我们。4月15日中午,任飞在河南省中医院因心脏病去世,当时距离他34岁生日仅剩一周时间。
消息一传出,无数网友痛惜万分。朋友圈里,他妻子发布了讣告,文字虽然简短,却句句扎心:
"任飞,博主'飞飞一杯酒',因心脏病突发,于2024年4月15日中午在河南省中医院去世,终年34岁。他出生、读书、画画、喝酒、侃酒、交友、结婚、生子、离去,走完了一生。谨此公告。"
是啊,生命的脆弱往往来自于"突然"二字。一切本该如常,但就是在这"突然"之中,梦想和生命戛然而止。任飞曾快乐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本应有美好的人生前景,但最终却因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
更令人心疼的是,他的妻子最后呼吁大家"注意身体、按时体检"。这无疑是妻子最诚挚的祝福,希望大家都不要像任飞这样年纪轻轻就永远离开。
生命短暂而脆弱,但并不代表我们就要对它不屑一顾。相反,我们更应该懂得"活在当下"的重要性。像任飞一样,工作之余陪伴家人、结交朋友、品味美酒,过有品位的生活。同时也要时刻关注身体健康,及时发现异常就医诊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如任飞一般,在有限的岁月里为之打拼、追求,不留遗憾。也只有如此,活着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任飞的离世虽然让人扼腕叹息,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精神永远会在我们心中延续。愿他一路走好,我们也要一起努力,过有质量的生活,展现生命本该有的模样。
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已经是一名酒行业的老兵,卖酒卖了10多年了,但是最近突然发现我不会卖酒了,完全是一名行业的新人。要注意,这不是自谦之词,许多酒商确实被目前“乱花渐欲迷人眼”式的商业模式、新概念打懵了,更多人被打乱了,我认识的山东济南一位经销商大姐,突然有一天对我说:张老师,我准备重构一下我的商业模式;我只能回答:孔姐,您都到了商业模式这个层面了,我觉得自己都已经跟不上你的时代节奏了,有个段子讲的好,上了几天总裁班,我的公司终于倒闭了。
问题来了,是什么把多年的老司机们都搞蒙圈了!
一是老方法自我怀疑,新方法镜花水月,突然不会卖酒!
从大流通、酒店盘中盘、消费者盘中盘,渠道精细化,黄金十年游刃有余,突然,传统的营销方式不再“事半功倍”?怎么办?如何去创新?创新也有可能是创伤!没想好,不敢动!继续维持吧···
二是畅销产品微利,开发产品没市场,突然发现没产品!
依托于强势品牌,运作大单品,价格穿底,越来越没利润;品牌和产品集中度提升,自行开发产品几乎没机会;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盘点一下,真的很慌!
三是利润下滑,成本攀高,人员流失,管理亚历山大!
市场压力传导到队伍,就是管理压力!开源无望,节流难!老团队不稳定,新团队培养慢。队伍莫谈转型,偶尔动荡,维持都难。
四是现金流不足!转型遭遇无米之炊。
动销慢,资金压在库存上。厂家将资金压力转嫁经销商,大河无水,小河无水;积弊难消,一方面抓动销回笼资金,一方面还要瞄准新机会;蓦然回首,没钱!
如何不蒙圈?给你七个建议:
1、学会定位,做好价值链重构
这些年商业诱惑很多,许多酒商已经把自己的传统优势给转没了。我这里强调一个观点:我不是一个追求创新的人,因为在我看来许多创新是落不了地的,很多听起来很好的东西都是八竿子找不着背的。像商业模式这么高大上的东西我一般不建议经销商碰,不要想太复杂,生意上要做减法,找准自己的优势点在哪里?
学好定位关键是回到原点找到消费者的需求,消费升级是本轮的大风口。广东市场一个牛逼的而企业叫做名创优品,什么意思,不就是过去的每件5元换成了现在的每件10元了吗?装修好一点,产品优一点,但是感觉立刻不一样了,一定不要学小米,低价是不能支撑了,国缘不是把价格拔到400多,茅台不是把价格超过五粮液,能有今天的地位?高价总是能打败低价,如果在目前的情况下,有人说我出一款光瓶酒,卖得比老村长和龙江家园都低,我只能呵呵,价位不断上新,品类不断创新一定是新机会。我从来反对蓝海的说法,中国这么大,你能想到的别人都想到了,所以什么是蓝海?消费需求始终是蓝海,而竞争一直是红海,你需要的只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还有一点就是要注意分享经济的特征,现在的老板都很苦逼,拿着当时的10万块钱创业到现在,连个90后的小伙子也留不住。你说昨天给你5000,明天给你8000,行不?答案是不行,即在现在的组织架构中,好像钱不是那么太重要了。就好像你开着宝马,也要打开滴滴回家捎个顺风车,你说差那几十块钱吗,不是,是一种资产的价值化,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和员工要是合伙人的关系,你牛逼哄哄当老板,没人愿意搭理你。
2、精耕区域,持续增长
每一个商家过去粗放型的经营都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高效的节奏,要稳住基本盘,再苦再难,接着做!如果在红海市场失去竞争力,其他机会也不会有!微利微利,接着卖!没有量就没有消费基础,苍蝇腿也是肉,活下来!
我有个客户,业务员都不跑终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用了三种方法:一是公司快垮了,你们快下岗了,结果不行;二是强化终端的方法指导,还是不行;三是考核,我让业务员带上8瓶酒,找店老板喝酒,定了特别细致的考核,又是定位又是拍照的,结果效果很好!这些年一个重点是做宴席市场,但请问有多少人在认真做?
古井怎么做升学宴,古井在合肥有个168工程,什么意思?在合肥市有三个重点高中:一中、六中和八中,高二时候成立168工程中把教导主任和班主任信息完全摸清楚,等到高考结束后,第一时间得到高考录取结果,第一时间把古井5年和鞭炮送到录取者家中,你说这酒能卖不起来吗?古井三通中“人人通”是最痛苦的,因为要盯着人,找人!
3、产品升级,优化利润结构
找增量,增量来源于哪里?一是消费升级调整带来的产品转型。为什么微利?是因为你做的产品微利。市场在萎缩,消费在升级,不能固守老观念,要抓住新机遇!中低端大众消费以量或许取胜,但运作新商务消费、宴席消费价位更加有未来!二是新产品的推广。避开与同行的价格战,在竞争中处于蓝海市场。
一个核心观点是逢节必抓、逢宴必抓,宴席渠道既是大的团购渠道,也是品牌传播渠道,找到核心人,找到意见领袖。所以有时候宴席做不到位,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方法不到位,不会做;二是考核不到位,考核激励不到位,业务员没尝到甜头!
4、宴席渠道系统化运作
无论是抓宴席,还是消费推广,本质就是搅动产生声音,声音引起流行,流行推动动销!营一定要在销之前!
5、互动、体验导向传播创新
过去在做高炮、报纸,但是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器官,我们离不开它,还有一个就是口碑传播,现在宴席上的转介绍要比广告打得牛多了。过去传统渠道我们讲究“人人通、路路通、店店通”,即产品要铺好货、触手可及,提高能见度,广告能看到;而现在讲究的是“场景通、体验通、口碑通”,即什么场景下才能看到你的产品,你的产品体验怎么样?消费者口碑如何?
这里推荐一个重要的模式就是工业旅游,这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过去那种形式下企业邀请一个经销商去酒厂吃吃喝喝。而现在最有效的就是工业旅游,我服务济南一个小酒厂,年规模也就2个多亿,我只提了一个建议,你每年邀请1万名消费者到酒厂转一圈,品品酒,这比什么都关键!光口碑就能带来超强价值,你和洋河等大品牌比高炮,能比的过吗?
6、社群导向粉丝消费者开发
社群的核心就是把浅关系变成深关系,变成铁粉:
方式一:切入商会、企业家联合会、同学联谊会以及俱乐部、微信群等圈层交往平台。通过商会、联谊会或以酒友会或酒水类经销商的身份参与到某一圈层中,参与该圈层活动。
方式二:针对某一区域内的烟酒店进行组织,通过小规模品鉴的方式,介绍产品或销售政策,增强烟酒店主之间的了解与合作;另一方面,由烟酒店邀请重点消费者,厂方协助开展小型品鉴会或回厂游等活动,有效提升烟酒店终端销售,挖掘、整理烟酒店背后的团购资源进行社群集结。
方式三:植入企业负责人家庭宴会或会议品鉴。围绕区域市场内的重点企业开展工作,通过企业商务招待用酒,进而成为企业负责人的家庭喜宴用酒,扩大在该企业圈层的影响力;植入企业或公司年度会议、行业会议、非竞品发布会,针对该行业的消费群体进行重点沟通。
7、系统执行力打造
执行力首先是老板的执行力,只要你的考核到位,业务员一定会干,埋怨别人不干活,其实是你个人的问题。其中最基础工作就是:指标上墙,周周有结果、日日有进度,目标清晰、指令清晰,领导要抓细节,抓不到位,赏罚分明。
不如抓宴席,一定要明确你本个月是给我抓几单,一单、两单,还是三单;你做消费者品鉴会,是三座,还是四座;你做工业旅游,是带50个人回来,还是100个人回来。如果不这样,你讲起来来都是空话,执行下去就要打折,全是废话,一定要数字导向,数字考核,而非人管人!打破大锅饭,宽带薪酬,激励团队;最后就是反复检核,才有执行力。
编者按
没想到张老师也是一个段子手,平时杂志来稿往往是一本正经,没想到在广东论坛上火力全开,包袱不断,嬉笑怒骂,魅力十足,时隔一个月后再听录音,依然感受到蓬勃的活力,欣欣然!取精彩之处,以飨酒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