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芳草绿,赏花观景正当时。”随着春回大地,气温上升,加之疫情防控形势趋于稳定,上海本地春游逐渐升温,长三角地区首条市域铁路——金山铁路迎来春游“黄金”季。
自3月份以来,金山铁路共发送旅客57.6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6.8万人次、同比增长178%,日均发送2.62万人次,客流恢复至疫情前的86.5%。
动车组列车从金山卫站启程
金山铁路
是一条连接中心城区与金山区的
上海首条市域铁路
也是长三角地区第一条快速市域铁路
金山铁路拉近了
上海这座超大城市郊区
与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
让金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远郊”
开创了市域铁路运营管理的范本
“金山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75趟,从5:30至22:30运营时间内,平均13.6分钟开行一趟。”金山卫站客运值班员殷红介绍说,“这条铁路工作日以上班通勤族为主,双休日、节假日以旅游、探亲和学生流为主,进入3月份以来客流增幅非常明显。”
金山铁路全长56.4公里,乘坐动车组列车从上海南站至金山卫站最快只需要32分钟,快速的“公交化”运行模式极大方便、惠及了沿线市民出行,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乘坐火车前往金山铁路沿线游玩。
金山卫站的樱花迎风绽放
今年1月23日,途经上海南站的地铁15号线开通运营,金山铁路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容。借助上海南站对接地铁1号线、3号线、15号线的优势,金山铁路的有效客源辐射至徐汇区、闵行区、松江区等。沿着金山铁路深入“花海古镇游”“海鲜水果农家游”等精品旅行线路,饱览更多的当地美景,成为上海市民探幽寻胜的新选择。
金山花开海上生态园春景
金山铁路是一条通勤线
也是一条旅游线
当地南部滨海新城、北部特色文化和中部乡村休闲等三大旅游集聚区客流,有相当一部分是金山铁路“拉”来的。距离金山卫站约2公里的金山嘴渔村和金山城市沙滩,时常举办各种大型赛事和娱乐活动,超过一半的游客是乘坐动车抵达的。
“
“坐动车比地铁更快、更舒适、更方便。我和家人已经去过金山嘴老街游玩,周末再去花开海上生态园赏春、放风筝,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自己。”家住上海市宝山区的陈小姐还计划探寻车墩影视城等其他景点。
在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金山铁路不断优化服务举措,通过增设红外线测温仪、升级动车组新车型、进出站闸机增加交通卡、刷手机和扫乘车码快捷过闸功能等,进一步方便旅客安全、有序、温馨出行。沿线各区努力发挥金山铁路“引流”作用,加紧旅游服务升级改造,如松江区建设的有轨电车将金山铁路和地铁9号线连接起来,金山卫站开通了多条公交线路,并扩大了停车场面积。
金山有很多人少景美的地方
让你不在旅行胜似旅行!
这就跟着海岸君来看看吧~
金山嘴渔村
< class="pgc-img">>与大海仅一步之遥的金山嘴渔村 ,是上海最后一个保留完整的小渔村,已存在有7000多年了,也许只有在这里,才能寻找到上海最初的模样。一面渔村,一面大海,坐等春暖花开。渔村不远处就是金山嘴老街,青砖、黑瓦、马头墙的明清风格建筑就映入眼帘。
古镇上有很多美食小铺子,虾米、干贝、虾干、黄鱼、鳗鱼干……因靠海,这边售卖海鲜干货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喜欢海鲜的朋友千万别错过哦~还有这边老渔村特色的“原始家常菜”,都是嘴渔村特有的食俗,别处可吃不到哦。
金山嘴渔村★★★★★
上海市金山区沪杭公路6394号
公共交通:
金山铁路金山卫站下,乘奉卫线沪杭公路金山嘴公交站下
自驾:
路线1:莘庄立交---G60沪昆高速---G15沈海高速---S4沪金高速---亭卫公路出口---沿亭卫公路(亭卫南路)向南直走到底---沪杭公路(左转)
路线2:莘庄立交---G60沪昆高速---G15沈海高速(金山卫方向)---G15沈海高速(宁波方向)---新城区出口(松卫南路)---沿松卫南路杭州湾大道向南直走---沪杭公路(左转)
吕巷水果公园
< class="pgc-img">>桃花的美,似乎没有人能够拒绝。吕巷水果公园的桃花,迎来了最佳观赏期,带着春日的气息,恣意挥洒。旁边的金石蟠桃园内,有一片五彩缤纷的油菜花海,粉的、黄的、白的、紫的油菜花洒满田间,仿佛来到画家手中的童话世界。
在这里,你还能享受到春日的限定美食,甜香的桃花糕,氤氲着青草香气的青团、脆香的竹笋塌饼,一口爆浆的圣女果,色泽鲜艳的草莓哦~
吕巷水果公园 ★★★★★
金山区吕巷镇金石公路3889号
公共交通
线路1:金山铁路(上海南站至金山卫站)到达金山卫站换乘朱钱卫专线或朱石专线至金石北路朱吕公路(吕巷水果公园);
线路2:莲花路地铁站乘坐莲廊专线至金石北路朱吕公路(吕巷水果园)
自驾
S19高速吕巷出口下,右转至荣昌路,前行至朱吕公路右转,沿朱吕公路向西直行至金石北路右转即达
上海廊下郊野公园
< class="pgc-img">>翠绿田野、清甜果蔬、风味美食......廊下郊野公园打破了围墙,成为全开放式园区,游客可以随时随地欣赏郊野的四季景色,据说总面积堪比四个世纪公园,这是一天玩不够的节奏呢!廊下,也成为了上海人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上海廊下郊野公园 ★★★★★
上海市金山区漕廊公路9133号
公共交通:地铁一号线莲花路站下,转乘莲廊专线,廊下农家乐站下。
自驾:绕城高速(G1501),吕巷出口下,沿朱吕公路、金廊公路向西南行驶,至漕廊公路,来到廊下生态园(郊野公园游客服务中心)。
花开海上生态园
< class="pgc-img">>花开海上生态园占地面积600亩,是一个自然人文生态花卉景观公园。樱花、海棠、郁金香、粉蝶花…如今开得正艳,满目的花海美景,用“五彩缤纷 眼花缭乱”形容一点都不过!
花开海上生态园
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秀泾6060号
公共交通
线路1:金山北→朱泾五路(花开海上秀泾站)→步行50米,免费乘坐观光车至园区入口。
线路2:莲朱专线/莲金线→朱泾(金山)汽车站→金枫线(花开海上秀泾站)→步行50米,免费乘坐观光车至园区入口。
线路3:金枫线(花开海上秀泾站)→步行50米,免费乘坐观光车至园区入口。
自驾:导航至“花开海上生态园售票处”即可。
张堰镇
< class="pgc-img">>张堰镇,别称赤松里、留溪。位于金山中部,是中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古镇。
春天一到,百花盛开,最是“自驾游”的好去处,在松江有佘山,在金山张堰则有秦山,听闻这座山形成于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历史上,每到春来,登秦山、游秦山,曾是远近老百姓最爱的春游活动。张堰镇上的姚光故居、卢家祠堂、留溪第一楼、政安弄、张堰公园,也值得旅游者一探究竟。
除了游玩之外,吃当然少不了。说起美食,张堰镇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网红小吃——吴阿婆臭豆腐,这种臭豆腐外酥内嫩、清咸带鲜,外皮金黄,让人吃了一块还能再吃2、3、4、5、6块。还有黄山汤圆等美食,满足你的味蕾需求。
张堰镇 ★★★★★
上海市金山区新建路130号(南社纪念馆)
公共交通:
莲卫专线、虹桥枢纽7路、松卫线、朱石专线、金张卫支线、金石线 ,至张堰车站下。
自驾:
线路1:沈海高速(G1501)金山工业区出口:金山工业区大道 →松卫南路→ 松金公路 → 留溪路→ 新华路→新建路130号(南社纪念馆)
线路2:沈海高速(G1501)金山新城出口:杭州湾大道→漕廊公路→东贤路-→新华路→新建路130号(南社纪念馆)
线路3:新卫高速(S19)张堰出口→-金张支路→金山公路→东贤路→新华路-新建路130号(南社纪念馆)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金志刚 梁 群
部分资料来源 | 文旅金山 i金山 花开海上生态园 上海廊下郊野公园
图 片 | 钱 浩 高建文 吴佳珺 郭新洋
编 辑 | 梁 群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 id="js_content">运河渔村说起来天津人肯定都不陌生,四代创业的百年老店【运河渔村】起源于丁字沽这个古老的渔村。元明时期诗人就称赞这里:“丁沽风物总闻名”。这里水草丰茂,鱼虾满河。运河渔村的创始人郭炳清顺应时代洪流,在靠近“西河码头”的地方开始摆起了自己的第一个饭摊。
郭家靠着地道新鲜的麦穗儿鱼贴饽饽,在码头人中间开始初露头角。传统天津食俗中,这种“一锅熟”,讲究的就是饽饽的“疙儿”脆,熬鱼的汤汁跟饽饽一起交融入味。“一锅熟”在南来北往的顾客中颇受欢迎。而郭家也凭借“一锅熟”熬鱼在红桥北开起了“郭家饭铺”。郭家放着赚钱的小菜不卖,偏要凭着自己的手艺在“熬麦穗儿”开鱼馆上一直保持初心,坚守这份美味。
郭家父子二人也于1915年在河边开起了“应时到节”的郭记饭馆,这一下就在周边轰动了,在运河边上搞出了名堂。“吃包子上狗不理,吃熬鱼上郭记”的口头禅在能吃会道的卫嘴子中间广为流传。后来受到日本侵华影响,郭家鱼馆被迫停业,让老顾客们扼腕叹息。
三代人积累下的饮食文化遗产,让郭家人始终忘不掉,于是在1995年郭绍武在河北区宇纬路开办了适合现代人消费的“运河渔村”。开业后便再一次轰动津门食客圈。运河渔村是走出天津,采集京杭大运河全线风味的鱼菜,不断推陈出新,形成适合天津人口味的,专属运河渔村的创新菜。如今运河渔村承载着几代人的辛勤耕耘,更是发展成为天津餐饮业界著名企业,享誉津门。
跨进大门的一刹那,文化带来的沉淀感扑面而来,历史的厚重给予运河渔村更深的文化底蕴。
文丨土豆泥
图丨anqi
本文由[天津美食]出品
其他公众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击上方“新好吃哒”免费订阅哦
二月二,龙抬头。
出了正月后的这个节日,天津卫老例儿不少。引钱龙,剃龙头,扫炕沿,忌针线,吃龙须面、烙“龙鳞饼”都是图个吉利,特别是这一天,天津人讲究吃煎焖子。
二月二的焖子讲求剔透薄如龙鳞,酱料得是适口的麻酱香,不少津城食客熟悉的老店“王老爹焖子”,自家研发的麻酱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在研究民俗文化的老先生看来,天津人讲究应时到节,民俗、食俗里藏着的都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讲吃会吃的天津卫,到什么时候吃哪口儿。”
老黄历看几龙治水
扫炕沿盼躲避虫害
“二月二龙抬头,所以也被称为‘剃龙头’,代表着地位高升,也是人们的一个心愿。”天津民俗文化学者张显明张老解释,此时天气逐渐变暖,冬眠的动物开始复苏,人们越发盼望着龙能醒过来,种庄稼的人家更是盼着龙能“抬头”下点雨。
在张老的印象中,过去老黄历有一篇就叫“龙治水”,根据年头不同推算出龙的数目也有所不同,“人们买来新黄历都习惯先看看今年几条龙治水,预测一下当年的庄稼收成情况。”通常认为两三条龙最合适,是个好年,正所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二月二一过,地气上升,复苏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人们希望有毒的害虫别来祸害人间。因此过去二月二这天还有个“妈妈例儿”——早晨起来,把火炕上的床单撩起来,露出木头炕沿子,拿着炕笤帚边敲打边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别露头。”对于妇女来讲,这天还是个放假的日子,除了做饭,不碰针线活儿,“别拿针碰伤了龙眼。”
渔民人家“领懒龙”
龙王庙这天香火旺
天津滨海渔民刘翠波记得,小时候每年二月二这天,渔民人家还有一种“领懒龙”的习俗。
类似的民俗,张老说清康熙年间的《天津卫志》中也有过描述,这也是有关天津二月二民俗活动的最早记载之一——每到农历二月二,家家户户都要“引龙”,“将锅台下的炉灰掏出,放到土簸箕里端着,从家门口一路撒到河边,到河边还会再念叨几句‘把钱龙引回家’,然后从河边引回家,围着水缸再撒一圈,仪式就算结束了。希望龙能庇佑一家人风调雨顺。”
旧时到了二月二这天还有庙会,龙王庙这天的香火尤其旺盛,“人们去烧香拜龙王,祈求新的一年能有好雨好丰收,天后宫里就供着东西南北四个龙王,各司其职。”
烙饼炒鸡蛋炒合菜
煎焖子保佑“大丰收”
用张老的话说,天津人讲吃,更讲究得应时到节地到什么时候吃哪口儿。
天津市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饮食文化专家部副部长、食文化学者赵永强解释,历史上天津就以渔盐、漕运为主,正月不能烙饼怕“翻个儿”,到二月二这天家家才开始烙饼。
清代乾隆年间《天津府志》和《天津县志》主修者、《津门杂事诗》作者汪沆就曾提到过天津人有过二月二的习俗,“二月初一烙糖饼,二月初二烙饼炒鸡蛋。也有配炒合菜的,绿色韭菜加上绿豆芽菜的炒合菜也被老百姓习惯称为‘蓝白馅儿’,有人加香干切丝,或把鸡蛋摊成饼切丝。”到了晚上想换换口味,有的人家会做碗捞面或面汤,长长的面条被认为是“龙须”的象征。
当然,二月二吃焖子,于天津人而言更是相当普遍的一大食俗。赵永强这些日子一直在整理关于天津饮食文化的资料,正好看到冯文洵《丙寅竹枝词》中就有和二月二这天相关的文字记载,“糖饼团圆煎饼薄,家家煎粉佐壶觞。”初二日龙抬头煎龙鳞,这里提到的“煎粉”也即现在俗称的煎焖子。
过去在渔村有这样一句话:“过了二月二,馋老婆掉了泪儿”,意思是说,民以食为天的新年食俗到这一天基本也就结束了。刘翠波说,在二月二这一天渔家人同样也讲究吃煎焖子,也就是“煎龙鳞”。“银白色的焖子切成扁块状,排在一起很像龙的鳞片,每片‘龙鳞’的两面都被煎出黄嘎嘣儿来,以表示对‘懒龙’的惩罚,督促它尽力治水,保佑渔民多打鱼虾。”
少油少翻动更好出嘎
独家秘酱申请了专利
天津卫传统焖子讲究选用绿豆来做,原料精细,成本也最高,制作工艺相对更繁琐。张老的记忆中,每年二月二从外面买回大块焖子,回家片成小块,抹上油搁锅里煎好后,盛出来浇上佐料,“通常拿香油或水把麻酱和稀,配点盐、蒜粒等小料,煎好的焖子略微带点焦黄的嘎,蘸着酱吃别有一番风味。”
在天津吃主儿心目中的吃焖子首选地,王老爹绿豆焖子占一号。这几年接管店面的已是“王老爹”王良钊的女儿王静。纯绿豆做原料,经过浸泡、脱皮、磨浆、过滤、沉淀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绿豆浸泡,至少也要达到10个小时左右,我们通常是今天泡转天再用,这样好剥皮。”
天津纯绿豆焖子讲究弹性大,入口筋道。王静解释,用干淀粉熬出来的浆,和鲜豆子做出来的浆无论口感还是筋道的程度都不一样。
至于“煎”这一步,也有小窍门,“一定注意少油,而且要等到焖子冒热气、闻到煎熟的焦香味时,再用铲子翘起来,看见上嘎再翻过来。煎焖子上嘎一次成型,如果半截翻动焖子就再也不好上嘎了。”少油少翻动,王静说,这样煎出来的焖子几乎块块有嘎。
步骤看来不难,要掌握好火候也不易。王静制作焖子的手法是静海老家祖传的手艺,配绿豆焖子的酱料更是独家秘方,也早申请了国家专利。“焖子好吃,是因为原料本身好,做成小吃在味道上的区别更多在于酱料。以前我父母用炒锅来加工这个酱,直接大饼抹酱就很好吃。”
几年前开始做焖子小吃生意,王静把原先家里做饭的这个小窍门做了改进。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研发,现在酱的味道和她小时记忆中的味道如出一辙。
原料很简单,就是用普通的花生酱和麻酱,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百分百纯的芝麻酱,磨出来的酱后口儿不是香味是苦味,花生酱的甜能弥补一下。”无论芝麻酱还是花生酱,基本没有炒全熟再磨酱的,那样同样会发苦,王静是磨完后再回锅炒,“这样就将香气都逼出来了。申请专利的正是这一套制作工艺。”
“王老爹”的秘制麻酱,不用再加水或油二次加工,这也是工艺上的特别之处,“煎焖子、拌凉菜、做麻酱面都可直接用,有人到总店甚至不买焖子,一捎就是好几瓶酱。”
监制 | 大睿
文 | 流食吴小兜儿
图 | 大睿
编辑 | 流食吴小兜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