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狂热到底是怎样的程度,我无法想象,比如美食狂热者。
民以食为天,自称吃货的人太多了,我从来不敢这样自称,试过后不留遗憾是我的美食信条,好像对任何食物都仅抱有三分钟热度。
直到我认识了一个词叫“吃冰”,我想,我能称作是个吃冰爱好者吧。
“走,去吃冰”
经常有台湾朋友说:热啊,去吃冰。
吃冰是台湾人习惯说法,意味去吃各式各样加工而成的冰制品,说起来还带有一种浓浓的古早味。
虽然现在吃冰品的店越来越高级,我脑海中还是浮现着红绿麻将配色的楷体字招牌,以及阿雅“红豆,大红豆,芋头”的《挫冰进行曲》。
越往南越会吃冰
炎炎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把台湾民众变成吃冰达人。越往南越会吃冰,要我说,浓稠细腻的红豆沙、糖水芋圆、牛奶绵冰,怎么做都好吃。
01
台北 台一牛奶大王
台大侧门运动场附近的台一牛奶大王,已是六十多年的老店。招牌特色红豆牛奶冰,记录着台大人的回忆。红豆熬的软糯细密,牛奶清甜醇香,再来一勺炼乳,浇在细碎的刨冰上,一口下去凉爽到头顶。
除了招牌红豆冰,还有各种水果、八宝牛奶冰、加一块布丁最好味。老店不仅贩卖冰品,熬制的红豆汤也是一绝。过滤后留下来的是浓稠又绵绵的红豆沙,配上手工糯米汤圆,老台味就在这一口中蔓延滋长。
地址:大安区新生南路三段82号
人均:26元人民币
02
台北 陈三鼎青蛙撞奶
台大果然是宝地,总是出个好吃好喝之最,比如陈三鼎,路边排着长队的店铺就是了。
一家无比接地气的店,用料不马虎。奶是纯鲜奶,糖是台湾黑糖,甜而不腻。黑糖不似糖精,清香甘甜带一丝红枣回味。珍珠也是黑糖口味,煮的Q弹无比,热珍珠冰奶茶,裹着棕褐色的黑糖在其中蔓延升腾,9元人民币的幸福感也是爆棚!
地址:台北市中正区罗斯福路三段316巷8弄2号
人均:9元人民币
03
台北 雪王冰淇淋
雪王,在一栋楼2F,外观不起眼甚至还有些陈旧,堂内倒是宽敞明亮,褐色的桌椅和贴面砖,总让人想到广州的糖水茶室。
推荐雪王除了冰淇淋醇厚,更是因为它一共有73种口味并且独创了肉松、猪脚、麻油鸡味,据说是为糖尿病患者研制。
冰淇淋浓浓的奶香,厚实平滑,没有颗粒感,常规红豆芋头释迦冰淇淋味道非常正,独创口味也值得一试,咸口推荐肉松冰淇淋,咸甜掺杂并不奇怪,味道反而很巧妙。虽然麻油鸡猪脚听起来黑暗,但是用料是实实在在的。就如老板所说:“每种冰淇淋都是真的用那样东西下去做的啦,肉松味吃得到肉松颗粒,酒味用58度金门高粱酒,吃完测吹气不会过的哦。”
地址:台北市中正区武昌街一段65号(近延平南路)
人均:30元人民币
04
台中 宫原眼科
最初听到卖冰淇淋的店居然叫宫原眼科,还非常诧异。实际上该建筑前身是日治时期,名叫宫原武熊的医生开的眼科医院,后来经过改建,成为来台买美食伴手礼的必去打卡地。
最出名的是冰淇淋,光是不同国家不同百分比含量的巧克力口味就有十几种,常常排队,排队过程中慢慢纠结口味吧。搭配冰淇淋的奶酪、小熊饼、土凤梨也是吸睛亮点,经常是客人吃完配料跑去买几盒凤梨、饼干回家。
地址:台中市中山路20号(第二市场对面)
人均:69元人民币
05
台南 太阳牌冰品
典型的古早味冰店,已逾六十年历史,市民总是论斤称一袋回家吃。店面不太大,也较为简陋,可是大夏夜常常热闹,堂内堂外的塑料凳子上坐满了食客,边吃边聊,闲适得很。
必点红豆牛奶霜和芋仔冰。霜,顾名思义是细腻绵密的冰,淋上粉糯口感的红豆沙和炼乳,唇齿间都是奶香味。
芋仔冰,是芋头、红豆、花生味冰淇淋冷冻成的冰砖,刚拿出来冻得很结实,稍微化开后能咬到实打实的芋头。口感纯粹,像极了童年的“一口奶”冰砖,味蕾被拉回到二十年前,差点哭出来。
地址:台南市中西区民权路一段41号
人均:11元人民币
06
高雄 渡船头海之冰
路口的海之冰,招牌还是照样旧,客人还是照样多。挑选台湾古早味老字号,几乎不会踩雷,毕竟存活的时间很能说明问题。
挫冰和红豆芋圆是台湾人民的强项,真是随便做都好吃,黑糖也是点睛之笔,不齁甜,有浓郁的炭烧香味。海之冰就是做最传统的挫冰,冰很粗,颗粒大,吃起来更爽口解暑,从1人份到10人份的挫冰都可以做,经常是看着老板端上脸盆大的挫冰,引得大家连连拍照。
不必多说,红豆芋圆冰软绵绵,奶香十足糯到粘牙;水果综合冰新鲜清脆,配上炼乳酸甜交融;黑糖牛奶布丁,布丁奶味浓郁爽滑细嫩,入口即化,欲罢不能。
地址:高雄市鼓山区滨海一路76号
人均:17元人民币
古早味冰店大多陈旧,仍然有很多追随者,不远千里来吃冰,可能总让人想起学校边,路口旁,三五成群结伴,拿出攒了几天零花钱解馋的学生时代,冷饮厅的大吊扇呼啦呼啦地吹,吹着满头大汗的青涩少女少年。
上海冷的猝不及防,夏天的尾巴没来得及抓住,就过去了,让人一下子忘记暴热的午后和夜晚。
那就去台湾吃冰吧,那里才刚刚开始。
>式弄堂与高楼大厦和谐共存,几所小学、几家老字号、几家酒吧和咖啡吧,构成了延平路上人们生活的底色。
与记忆中静安区的繁华富庶不同,这里在市井熙攘中又不失安静,而这平常日子里的嗲味道,懂经的人才晓得~
老赞面馆
最嗲的牛蛙面
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一家门面,就是上海滩鼎鼎大名的老赞面馆了,盛名在外的牛蛙面,藏着人们从小到大吃过的味道。
刚出锅的牛蛙面还冒着腾腾热气,香味四溢,让人胃口大开。汤汁金黄浓稠,酱香浓郁,面则是老上海经典的碱水面,煮得爽弹有嚼劲,滋溜滋溜轻松就吃光一碗。
超级多的牛蛙块挑也挑不完,一边吃一边在面里发现更多的宝藏,牛蛙肉很嫩,酸菜口味的更加舒爽,胃口也大增,浸润了汤汁的牛蛙肉鲜美更上一层。
一碗面还不满足,这时再点上一份上海小囡最爱吃的炸猪排。猪排炸得金黄,表皮酥脆,配上辣酱油,不要太幸福!
地址:延平路443号
穆氏葱油饼
握着葱油饼的早晨才是完整的
穆氏葱油饼在安远路与延平路交叉口旁,在上海人心里面,没有葱油饼的早晨总缺少些味道。葱油饼不只是一份小小的早饭,它还代表着一种记忆,那些悠远诱人的葱香,勾起人们许多儿时美好的早晨。
葱油饼在老板行云流水般的动作下诞生。先煎后烘,才是葱油饼最地道的做法。
刚出锅的饼冒着铮亮的油光,即使烫得呲牙咧嘴也要趁热咬上一口,这种焦香酥脆可是别的地方吃不到的。
一个小面团,抹一把油酥,洒一小撮细盐,抓一大把葱花,放一块肥五花,在铁板上煎得两面焦黄。每一天的清晨,就从这样一个简单的小店铺开始,无论过了多长时间,葱油饼从未离手,陪伴我们直到今天。
地址:安远路与延平路交叉口旁
吴苑饼家
八十年老字号
自1936年开办以来,吴苑饼家已经走过80个年头了,这里有着地道的滋味,是一代上海人的美好回忆,几乎每天都是顾客盈门。
松香鲜肥的蟹壳黄;松中有韧的黄桥烧饼;色泽金黄、层次清晰的萝卜丝酥饼;皮薄汁鲜的鲜肉生煎……只是站在橱窗边看着就忍不住流口水了~
蟹壳黄有甜咸两种口味,8.8元就可以买到四只。拿到手的蟹壳黄还微微热,一口咬下去,外皮脆得掉渣,内里是爆香的葱油味,还有满满芝麻的鲜香。
早上路过买两个烧饼当早点是再好不过了,正是这原汁原味的老味道,才能受到如此多老上海的青睐。
地址:延平路255号
饼中仙
五谷粗粮好味道
穿过一条十字路口,再向东走一些,就到了老上海主题餐厅。餐厅外卖窗口卖饼的小铺子号称“饼中仙”,摊位上印着一首打油诗:“欢喜何处有,把饼问青天。不知饼中仙,何谈赛逍遥”,可以说是非常洒脱了!
店面虽不大却很雅致,门头和饼摊前的小挂牌做得很讲究。这里大概有十多种口味的饼可以选择,让你每天都不重样。卖得最好的是最简单的萝卜丝饼和最实在的牛肉馅饼。
饼是偏松软的口感,两面金黄,软软的还带着酵母的味道。牛肉剁得烂烂的,口感很好,有点像肉夹馍的味道,但是面饼的奶香味更多一些。
一块饼配上一杯热豆浆,当早餐刚刚好。每天清晨到这里补充完满满的能量,开始一天的快意生活。
地址:延平路98号
阿德咖吧
《老娘舅》的满满温馨
来咖啡厅吃一碗本帮面,这才是《老娘舅》的风格!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老娘舅》里阿德哥的扮演者毛猛达大叔在上海居然有一家自己的咖啡店!咖吧位于三和大厦的一楼,要从小区兜圈到里面的大厦大门进去,前来吃饭的很多都是附近的老客户了!
门口阿德哥的招牌笑容瞬间把人们拉回到那个在电视机前守着看《老娘舅》的童年时代,"珍珠奶茶真好喝~"、"超市是你家,东西随便拿"……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又回到人们的耳畔。
除了咖啡,这里还提供了一些上海人爱吃的简餐:腊肉面、猪肝面、糖醋小排饭都是正宗的味道。满满的腊肉铺在汤面上,汤底咸淡适中,醇厚鲜美,青菜下还藏着荷包蛋,每一处细节都是满分!
人们或闲聊或吃饭,面前点一杯阿德咖啡,惬意自乐。时间一点点过去,咖啡也即将喝完,最初的苦涩味已悄然消失,只留下弥漫在空气里馥郁的醇香……
地址:延平路121号三和大厦1楼(近武定路)
在这不足千米的延平小路上,
有着上海人最平常自在的生活滋味。
-End-
内容来源:乐游静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源:新华社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问题,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关切”。
走进今日八闽大地,平野上稻浪千重,山林中茶果飘香,大海上渔排纵横……
“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对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进行着深邃思考和长远谋划,创造性提出并探索实践大食物观。
30多年来,福建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在大食物观科学指引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培育形成畜禽、渔业、蔬果、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破解粮源局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cript src="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cript>
观念引领:“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闽东宁德,山多海阔。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就沉到一线展开调研,当地耕地的稀缺与山海资源的丰富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长期以来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上世纪80年代食物总量匮乏、品种单一,肉类、水产品、蔬果等农产品种类少、产量低,每年需从外省大量调入粮食和蔬菜。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习近平同志从“山”与“海”的辩证角度鲜明提出:“闽东要想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就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
何为“大农业”?
习近平同志深刻揭示其中内涵:“大农业是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发展的立体农业。它区别于传统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经营的、单一的、平面的小农业。”
唤醒沉睡的山海资源!
习近平同志指出:“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福建人素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
在闽东人的餐桌上,长期有两样食物:一是“地瓜米”,就是把地瓜刨成丝,再晒干,作为粮食;一是大黄鱼,我国特有的海水鱼,俗称“黄花鱼”或“黄瓜鱼”。
2024年5月8日,养殖户在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挑选大黄鱼。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提起大黄鱼的故事,已年逾八旬的刘家富至今记忆深刻。
1988年底,时任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的刘家富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发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报告中提到野生大黄鱼因为过度捕捞日益濒危,而人工养殖存在技术缺失等现实困难,引起了习近平同志的高度关注。
让刘家富倍感振奋的是,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上作出批示:要集中资源进行科研攻关,解决大黄鱼不能人工养殖的问题。
“这一批示让福建大黄鱼迎来新生契机。”刘家富告诉记者。此后,他牵头攻关的批量繁育大黄鱼技术获得成功,研究成果逐渐推广到更多的养殖户。
2024年5月8日,刘家富在位于福建省宁德市科技服务中心大楼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了解大黄鱼的培育情况。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此后数十年间,宁德市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逐步扩大人工养殖大黄鱼规模,大黄鱼新品种和新品系选育不断取得突破。
如今,“宁德大黄鱼”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国80%以上的大黄鱼产自宁德,不仅是天南海北百姓的美味佳肴,也成为我国养殖规模最大的海水鱼品种之一和优势出口养殖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在福州乌山上,有一座“先薯亭”。这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一位福州人陈振龙的事迹。
明朝年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冒险从东南亚引进的甘薯种苗,经官方推广种植后,为缓解旱饥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这一高产耐贫瘠的作物经由福建走向全国,成为福建人千方百计拓展食物来源的见证。
在传统以粮为纲观念中,山多地少是绝对劣势;而随着观念转换到大食物观视角,劣势却成为了独特的优势。耕地给予不了的,海洋来给、山林来给……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深情回忆道:“我在福建工作时,在山区干过,也在沿海干过。当时我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这么一算,福建虽然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但食物来源就多了。”
这是2024年5月8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鸿瑞生态农业产业园内拍摄的转盘式奶牛自动挤奶设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在福建工作期间,从沿海到山区,从地市到省里,习近平同志不管走到哪里,总是牵挂着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宁德大黄鱼、古田食用菌、福安坦洋工夫茶、平和琯溪蜜柚……习近平同志关心和指导过的八闽“土特产”,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清单。
——推进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指导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山林之变;注重乡土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服务下乡,总结推广“科特派”制度。
——协调统筹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指导厦门偏远山村种植茶树“做到山下开发,山上‘戴帽’”;致力破解宁德食用菌产业中出现的“菌林矛盾”,推动菌草技术发展;在南平炉下镇调研时,嘱托“要认真走好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路子”。
——让群众“吃得好、吃得放心”。为破解福州群众“吃菜难”问题,推动郊区建立“菜篮子”基地、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大力推行“农改超”,在全国率先开展“餐桌污染”整治……
2001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亲自主持制定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在总体思路中贯彻大食物观,用有力措施推动大食物观落地落实。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的“大食物观”不断丰富发展,指引“三农”工作走向: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写入“树立大食物观”,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
观念引领变化,坚持必有所成。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福建践行大食物观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走俏市场,食物供给日益丰富多元。
“稳粮”有力:作为耕地面积仅占全国0.73%的粮食主销区,每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
“耕海”有方:水产养殖快速发展,水产品育苗覆盖鱼、虾、贝等120多个品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0余公斤,居全国第一。
“土特产”有市场:食用菌栽培种类全国最多,其中9个品种产量稳居全国第一。茶叶年产量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5万吨增长到当前50多万吨,产值、单产均居全国前列。
福建省农科院院长余文权表示,“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呈一体两面,前者侧重生产角度,后者注重民生需求。发展目标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消费结构从“粮食”向“食物”拓展,生产资源从耕地向更广阔的国土空间转变。
空间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耕地以外,我国还有40多亿亩林地、近40亿亩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资源。
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提出,“把农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发挥总体效益”。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30多年来,福建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大力实施“山海田”战略,努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吃得饱,粮食是基础——
南平市建瓯市东游镇的万亩玉米基地里,正处于成熟期的玉米长得郁郁葱葱。再有10多天,其中一部分就可以采摘了。
这是2024年5月8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东游镇拍摄的万亩玉米示范基地。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东游镇党委书记林武俊说,这是福建省农科院研发的鲜食玉米品种,不仅口感好,上市时间也与广东、海南、云南的玉米错峰,深受市场欢迎。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基地已建立起工厂化育苗、加工、秸秆回收等完整产业链,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种植成本,农户每季每亩的纯利润达到3000元。
东游镇发展现代化玉米产业,是福建践行大食物观的一个缩影。作为粮食主销区,福建努力扛起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真金白银”稳粮惠农,建成高标准农田超千万亩,2023年实现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单产“三增长”。
科学开发,向森林要食物——
广袤的森林,不仅让福建成为全国最“绿”的省份,同样蕴含着巨大的生产力,能够提供木本粮食、木本油料、蔬菜、菌菇、动物蛋白等。
在福建工作时期,习近平同志就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为科学开发森林食物资源提供了清晰指引。
“尝鲜无不道春笋”。油焖春笋、清炒甜笋、笋烧猪脚……茫茫竹海,鲜笋生产一年四季不打烊。
“相比富含纤维的春笋,这种在桃花盛开时节采收的冬笋颜色漂亮、口感更嫩。我们还利用新研发的急速冷冻技术,让消费者一年四季吃到口感更好的‘鲜笋’。”三明极野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逸平告诉记者。
2024年5月9日,福建省三明市极野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试吃竹笋食品。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2002年,赵逸平看中了这里的毛竹资源,从浙江杭州来到福建三明投资建厂。
“刚来的时候山里还没有进车的路。如今,这里已经有了高速公路。我们陆续开发了40多种笋产品,远销到其他省份和国外市场。”他说。
竹林摇曳,林果飘香。
林下空间是福建人的第二块“耕地”。福建充分利用森林立体空间,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林菌、林药、林蜂、林禽、林油、林粮、林果等多个系列的森林食物,打造天然的“绿色食品工厂”。2023年全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3000万亩,产值超800亿元。
耕海牧渔,向江河湖海要食物——
福建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有大小海湾125个、海岛2200多个。蔚蓝的大海,是蕴含着富饶海洋物产、丰美优质蛋白的“海上粮仓”。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
在习近平同志指导和推动下,福建积极建设海上牧场,推动水产种业振兴,加快渔业产业发展,努力做好海洋开发保障粮食安全大文章。
在福建连江定海湾海域,坐落着“闽投1号”“乾动1号”“定海湾1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从高空俯瞰,一座座篮球场大小的钢构平台卧于海上,大黄鱼等养殖品在深海“畅游居住”。
在福建连江定海湾海域,坐落着“定海湾1号”“定海湾2号”等深远海养殖平台(2024年5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在“定海湾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工作人员通过安装在水下的监控系统可以随时监测海水pH值等数据,观察鱼群生长情况。
平台负责人卢统辉介绍说,平台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所在的深远海水质更好、水流更急、空间更大,养殖的大黄鱼肉质口感接近野生,零售价高出传统养殖的大黄鱼。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广东考察时指出:“把远海深海养殖搞起来,把渔业‘种子工作’这一篇文章做精做好,对我们的粮食安全可以起到一个很重要的压舱石作用。”
如今,不仅是大黄鱼,“东优一号”“西盘鲍”“绿盘鲍”等几十个国审水产新品种,耐高温“福参1号”等近百个高产抗逆的水产优良新品系也陆续实现突破,主要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大幅攀升,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2024年1月11日拍摄的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海上养殖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福建省海水养殖产量近58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大黄鱼苗种产值达到2.37亿元,鲍鱼苗种产值超过28亿元,牡蛎苗种产值4.44亿元,海参年产值突破100亿元。
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
福建人今天的食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又科学合理。2023年,全省肉蛋奶产量首次突破40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约890万吨。
“舌尖上的安全”不容有失。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就对“餐桌污染”治理作出系统性、整体性批示。福建也成为全国率先治理“餐桌污染”的省份。
新鲜度检测、生物安全项目检测、安全风险项目检测……在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的安全保障检验室,几十台机器正在运行。每份奶产品出厂前,要经过几十道检测,出厂后实现了可追踪、可溯源、有监管。
2024年5月8日,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对乳品进行微生物项目检测。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近年来,福建省主要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产地水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加工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都稳定在98%以上,食品安全状况稳中向好。
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顺应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正是树立大食物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位于宁德市的溢源海洋食品有限公司,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着进行海带整理、系结等加工环节。成品展区内,海带苗、即食海带、干海带等产品琳琅满目。
据公司负责人苏少华介绍,近年来市场对海带、尤其是海带苗需求旺盛,农民就创新种植方式,在海带生长过程中割掉一部分海带苗,另一部分继续成长为大海带。通过产、供、销统筹发展,公司年产值超过1亿元,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
“‘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进一步强调,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在宁德市古田县大桥镇的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间间工厂化生产的菇房里,一簇簇胖嘟嘟、圆滚滚的洁白银耳在温度、湿度精准调控的环境里静静生长,40多天即可上市。
2024年5月10日,在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一家食品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挑选清洗银耳。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市场有什么需求,我们就研究什么品种。比如片状银耳产品需要耳片多、蒂头小的品种,而即食银耳羹需要多糖成分含量多的品种,我们就根据需求精准研发。”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院长孙淑静说。
坚持市场导向,围绕需求促进农业产供销协同发展——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的农业综合开发,从根本上讲,一是寻求大农业的广阔阵地,这就是农业的多层次开发;二是追求大农业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向农业的深层次进军。
“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书记强调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
农民种什么、养什么,跟着市场走;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多年来,福建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来到福安社口镇坦洋村这个古老茶村调研,要求当地因地制宜给茶叶分级,要成片、成规模地种植,科学管理,打出品牌,还亲自指导推进茶种改良,提升茶叶质量。
2024年5月9日,在福建省安溪县西坪镇珠洋村,科技特派员(中)在指导茶农使用机器科学化采收茶叶。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30多年过去,山上茶园多了,家庭农场发展欣欣向荣,历史悠久的福安市农垦集团坦洋茶场,制茶装备、工艺不断传承发展提升。孩子们把这里作为研学基地,体验制茶;年轻人在附近的奶茶店里品尝各色茶饮茶点。
“大食物”成长为“大产业”,不断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
近年来,福建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打造“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全省累计获批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3000多件,居全国第一位。
坚持科技支撑,聚焦瓶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人口多地少和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闽东区情,决定了我们农业的发展必须把科技兴农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科技兴农问题。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
行走在八闽大地,处处能感受到农业科技的力量。
看种子:在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的万农高科种业科研基地,黑色、黄色、白色、彩色的甜糯玉米加快选育提升,消费者舌尖上的幸福感不断满足;在宁德蕉城区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因组育种芯片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大黄鱼、鲍鱼等优良品种的选育效率。
看装备:在福州市连江县筱埕镇,浩瀚大海中,“定海湾2号”养殖平台宽阔平稳,2021年投产使用,网箱达17米水深,可以抗15级台风;在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碧绿山间的万亩设施葡萄产业园里,白色半透明“连排伞”整齐有致,这种避雨棚架栽培方式可以解决多雨气候的诸多问题,减少病害传播,减少农药使用70%,节省化肥,提高品质。
看成效:近年来,福建累计建设设施农业200多万亩,有效拓展农业生产空间,从“看天吃饭”逐步走向“知天而作”。20多年来,“科特派”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现代农业科技带到田间地头,把传统农民培养成“田秀才”“土专家”,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福建走向全国。
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是国家发展大计,连着千家万户的民生,是观念的变革、空间的拓展、资源的挖掘,更是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农业强国的生动实践。
放眼未来,践行大食物观前景广阔、潜力无限。
文字记者:齐中熙、涂洪长、于文静、胡璐、庞梦霞、唐诗凝
视频记者:房宽、宓盈婷、林凯
海报设计:孙瑶
编辑:吴晶晶、张爱芳、朱思明、张惠慧、包昱涵、古一平、孙鹏程、戚文娟、逯阳、刘莲芬、侯帮兴、胡碧霞
统筹:郜新鑫、周咏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