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11日)刚开始看到“反向抹零”的新闻,以为是上次新闻的后续。定睛一看,原来不是。
这次新闻说的是,最近福建厦门的一家餐饮店,因为“反向抹零”收款,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罚款4148.41元。
而这家餐饮店多收了多少呢?5毛钱。消费者在这里消费了189.5元,支付记录却显示被扣了190元。
并且店家拒绝退还这多收的5毛钱,理由是这是收银系统默认的“四舍五入”。
于是,在当地监管部门看来,店家这种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而且因为“反向抹零”却没有告知消费者,也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该罚。
2
厦门的这件事反映了一点,反向抹零的情况在餐饮行业比较普遍。
上次的新闻发生在2月7日的浙江慈溪。当时,消费者蒋先生到一家饭店用餐,结账后发现,账单上显示总金额1011.80元,应收金额1012元,被反向抹零多收了2毛钱。
< class="pgc-img">>这事当时闹得动静挺大,还上了热搜,各种声音都有,其中就有很多网友晒出了自己被薅羊毛的经历。
身边有朋友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去年她在一家比较出名的湘菜馆,有道菜标价29.9元,结账的时候被收了30元。
和慈溪的蒋先生一样,她当时一是感到不太舒服:不是明码标价吗?凭什么要多收1毛钱?二是感到不能理解:现在都是手机扫码支付了,又不需要找零,为什么还一定要取整?
3
被发现反向抹零之后,甩锅给收银系统,成了商家的统一说辞。
不管是慈溪、厦门的消费者遇到的,还是朋友在广州遇到的,商家无一例外,都说是系统的原因,是系统默认的四舍五入。
乍一看,这个理由很高级,很有技术含量,而且还能给人一种“我也无能为力”的感觉。
实际上呢?
一位开过餐饮店的朋友跟我说,他用的收银系统(也是市占率最大的那个),的确会有“反向抹零”这个设置,但是你商家可以选择不用。
所以,商家说是系统的原因,是在欺负人家系统不会开口说话吗?
这显然不好。而且还把自己的小心思暴露得更加明显了。
4
商家为什么要反向抹零?
无非是觉得一毛两毛的,一般人不会去计较。
这种感觉不能说不对。举个例子,在马路上看到一毛钱,相信现在很多人都不会弯腰去捡,至于交给警察叔叔这样的情况,更是只能停留在上世纪的儿歌中了。
于是,一些商家从中看到了“机会”:对单个消费者来说,反正他不会觉得损失什么;而对商家来说,如果能从每个进店的消费者身上薅到一两毛钱的羊毛,日积月累,那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即使被人说成是占小便宜,那也无伤大雅,不影响他挣钱。如果真碰上了那极个别较真的顾客,也大不了把多收的退回去;而且有些商家还会很理直气壮地反问:这一两毛钱你也好意思收?
像慈溪的事上热搜后,有一种声音就是在指责消费者,说他1000块钱都消费了,偏偏还计较这2毛钱,太抠了。
5
说的也是,为了一两毛钱,又是找商家理论,又是发视频闹得满城风雨,至于吗?
至不至于要看什么事,对于反向抹零,那就是至于。
这根本不是钱的事。
这是原则问题。
该你商家收的钱,我一分都不会少你的;但是不该你收的钱,你也休想从我这里拿走一分。
这也是法律问题。
反向抹零违法了,而且违反了不止一条法规。
首先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根据“消法”的规定,商家结账时采取“四舍五入”的方式抹零,“五入”必须经消费者同意,否则就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也侵犯了知情权。为什么很多人遭遇反向抹零后,会感觉不舒服?就是因为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侵犯了。
其次是《价格法》。依据该法,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反向抹零,属于“加价出售商品”。
再次是《银行法》。该法规定,人民币的单位为元,辅币为角、分。商家对零钞进行“四舍五入”计费,实质上是限制人民币的市场流通。
所以,反向抹零的商家,不要再以为自己只是占个小便宜了,你还违法了。
6
对商家来说,反向抹零还会因小失大。
一方面,会损失钱财。像厦门的这家餐饮店,因为多收了5毛钱,结果被罚了4000多,非常得不偿失。据说老板现在也是相当懊悔。
另一方面,会损失顾客。要知道,人们去餐厅消费,他的体验会遵循“峰终定律”,一个是过程中的最强体验,一个是结束前的最终体验。而结账恰恰就是最终体验,结账的体验不好,会大大影响他对这家餐厅的观感。
像慈溪的蒋先生,在那家饭店一顿消费了1000块,因为被薅了2毛钱,他就决定“再也不来了”。
可见,选不选择反向抹零,既取决于商家的格局,也取决于他的头脑。
真正聪明的老板,是不会这么干的。
7
上个月慈溪的事动静不小,不过后来没见到对饭店有什么处罚,不知道是不是不了了之了。
这次厦门的餐饮店被处罚了,算是给商家提了个醒。
同时也是给消费者提了个醒。
所以,还在反向抹零、并且心存侥幸的餐饮商家,赶紧改了吧。
近几年,开餐饮店的老板们恐怕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的,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又要关店了。
有时候,就算没有关店,但是消费者都不出来了,生意一样很差。
就在今天,我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无意间刷到了一个开餐饮店的老板。他表示,10月8日一天的收入才160元,这饭店还怎么开?一气之下,把炒菜的锅给扔了。
< class="pgc-img">>由于我们不知道这家饭店更进一步的情况,因此,没有办法判断他这一天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
< class="pgc-img">>一般来说,饭店的综合毛利润在50%左右,160元的收入,毛利润可以达到80元。但是饭店一天的房租可能就超过80元了,这还不包括水电费、物业费等。如果饭店是夫妻两个人,那简直是血亏!
按照当前的劳动力市场行情来看,夫妻两人外出打工,一天能赚500元左右。如果饭店一天只收入160元,这把两个人潜在的收入全都亏了进去。
就算你开的是一家小饭店,一天的收入至少应该是1000元,才能勉强维持着不太亏本,低于这个数字真的很难坚持下去。
对于一些大的饭店,那就没有具体的数字了,主要还是取决于房租和员工数量了,有的位于商场里的饭店,一天至少要营收1万元才能保证不亏本。
对于餐饮店老板扔锅的行为,有网友调侃道:别扔锅啊,要不然你又亏一个锅。
不过更多的评论是关于自己的经营现状的,因为有很多人的生意也好不到哪里去。
有网友表示,我已经亏了半年,消防一个月来两回,装完这个装那个,也不好过!
< class="pgc-img">>还有网友表示,自己也是开饭店的,投资了69万,一个月的房租是11500元,厨师工资8000元,服务员5000元,洗碗阿姨3500元,自己在店里配菜,一分工资都没有,关键还要倒贴。虽然生意不是很好,但是已经投了这么多钱,关了吧,并不死心。
< class="pgc-img">>就在这条开饭店的网友评论下面,另一个网友表示,他所在的饭店每个月房租12000元,员工工资6000元,水电费1000元,物业费不知道。老板还要自己进货,每个月算下来要亏15000元。
仅看网友的几条评论,很难判断餐饮业整体的情况。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疫情确实影响了一部分店铺的生意,这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看到实体店的老板们吐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无力感。
因为疫情什么时候走,没有人知道。可是大家好像只是在吐槽,除此以外,并没有做其他方面的努力。
我知道这样说可能会遭受到实体店老板的围攻,比如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就算你们会这样批评我,我还是要说出来,因为如果你们真的开始改变,说不定就真的会让事业出现转机。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它在逼迫着所有人进化,进化其实是多维度的,只要你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过得更好,这就是一种进化。
这一种进化跟生物意义上的进化不太一样,因为生活学上的进化是一个群体不需要做多大的努力就能发生的现象。可是疫情之下的进化,它是一种主动选择的行为,我们只有主动去寻找出路,才能更快度过当前的危机。反之,如果我们总是待在原地等着疫情过去,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
疫情之下,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进化,我们也并不会被立刻淘汰,但是我们却可能被同行给远远甩在后面。
< class="pgc-img">>如何在疫情之下进行进化呢?
首先,全面分析当地所有同行的状况。如果当地同行全部陷入到了濒临倒闭的状态,那么这充分说明疫情的影响是巨大的。可是万一只有你的店铺或者是只有你这一条街的生意不好,那你就要反思一下了?是不是店铺的位置有问题?又或者是营销方式出现了问题?
其次,向地区明星店学习。其实不管如何,每个地区都会在短期内出现一个明星店铺,客户天天排队,生意想不好也难。我们完全可以多到同行的店铺逛一逛,看看他们到底哪里比我们好,我们也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接着,多读书、多问人。你要相信,很多困惑我们的问题,早就有人已经经历过,有些人已经把解决方案写在了书里,只可惜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去得到这些唾手可得的黄金方案。可能你不知道该读什么书?那么你可以多问问专业人士的看法。
前几个月,有一个做巧克力品牌的创始人找到我,每天都在为巧克力的销路发愁。我给他出了一套365元会员制的营销方案,现在天天客流量爆满。这并不是说我有多厉害,而是我刚好有对应的解决方案而已。如果他不来找我,那么他现在恐怕依然在为怎么销售而头疼。
最后,借助杠杆的力量。很多实体店的老板可能是工作太忙,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关注短视频的发展,可是有些发掘短视频流量密码的人,却早就实现了店铺的逆转。短视频就是自己的一根杠杆,用不用是你的问题!
< class="pgc-img">>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资本思维与创新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业的世界里,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淘汰的产品和过时的商业模式,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上。
一家公司或一个老板,如果创新能力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请记住没有创新力,哪有想象力!
团日入3个亿,换来的是骑手的卑微,商家的抱怨,外卖越来越贵
美团发布了最新的2020年财报,公司全年营收达到了1148亿元,差不多日入3个亿,净利润47亿元,净利润同比大涨110.5%。其实,美团之所以可以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这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由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由于工作的繁忙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去自己做饭,另一个原因是懒人经济和单身经济的发展,现在独居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人生活时候很难愿意自己做些材米油盐的事情。
< class="pgc-img">外卖
>但是,外卖业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背后也不断激化着各种矛盾,比如骑手在美团平台面前基本毫无尊严可言,工作的十分卑微,由于美团扣点过高,很多商家不愿意在接受美团的存在,由于美团平团的扣点机制,造成外卖菜品越来越贵的问题,而且个别时候,商家还会被套路。
骑手为什么毫无尊严可言,工作的十分卑微?
首先,骑手是没有正规的保险的,最起码的社保和医保都没有。了解送外卖的人都知道,骑手有的时候为了赶时间,超速送餐,走街串巷,偶尔闯红灯,这虽然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这是没办法的事,一方面为了多送单能够做赚点,另一方面怕顾客因为时间投诉,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没有正规的医保,一旦送餐途中出了什么意外,基本就得自己承担了。
< class="pgc-img">社保
>其次,美团平团对专职骑手的考核扣款是十分严格的。比如,送晚了回扣多少钱,遭到了投诉回扣多少钱,很多骑手很有可能因为一个差评被扣了一两百块,一天的工作就会白干了,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因为一个差评让一天的劳动成果没了,真的是很无奈。
< class="pgc-img">美团
>最后,社会对美团骑手的理解容忍度不够。我们在新闻媒体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就是商家和骑手,物业和骑手发生矛盾的事情。有的时候因为商家做的东西晚了,这很有可能影响到骑手的利益,导致了矛盾;还有的时候因为骑手去送个餐,电动车临时停在物业不允许停车的位置,而导致了电动车被锁,从而发生剧烈矛盾。
< class="pgc-img">无助
>关于骑手,我希望大家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去做外卖骑手的人,大部分都是迫于生活的压力,要不然谁愿意忍受着平台的考核,商家和顾客的白眼去风雨无阻的送餐赚钱生活呢?
商家为什么抱怨连连,外卖越来越贵且质量无法保证?
第一,美团抽成比例越来越高,部分低利润商家叫苦不迭。现在对中小商家商家的大部分抽成比例维持在20%-25%之间,且保底不低于4-5元,对于大型连锁机构抽成比例在15%-20%之间。而大部分餐饮行业的毛利润在40%上下,当然分不同的行业,有的高一点,有的甚至还要低一点,但大部分都在这个附近。所以,在美团不断提高抽成比例后,商家的利润会越来愈低。
< class="pgc-img">抽成比例提高
>第二,有人会说,既然美团提高抽成比例,为什么不退出美团平台,这里的套路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平台是可以控制流量的,而且还可以控制商家的口碑,一旦强行退出,很有可能在平台遭到不好结果,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一旦平台采取什么方式让商家口碑降低,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商家的生意,而餐饮这个行业,口碑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才出现了部分地区联合抵制美团外卖的情况。
< class="pgc-img">很多商家都在抵制美团
>第三,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导致支付的外卖价格越来越贵,菜品的分量和质量无法保障。因为美团是商家和消费者通吃的,不仅从商家收取费用,还要从消费者这里收取费用。从商家角度来讲,商家为了保住利润和同行业竞争,就不得不在菜品的价格和菜品的质量上动手脚,要么选择提高外卖的价格,要么选择降低外卖的分量或者质量,从而保住自己的利润。所以,经常点外卖的细心的朋友会发现,现在外卖的价格不仅越来越贵了,有的小店的外卖质量也没有以前好了。
< class="pgc-img">外卖越来越贵
>最后,我想说凡事都有个两面性,美团外卖的出现,也确实让很多人可以凭辛苦劳动有一定的收入,尤其是对于没有什么学历和阅历又肯吃苦赚钱的人是一个相对不错的选择,也让一部分点的起外卖的人得到了方便。但是,美团一家独大的局面让其在外卖领域想怎样就怎样,确是也让很多骑手,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希望不管是平台也好还是法律也好,能够做出一个合理的平衡。
对于外卖行业存在的问题,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