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品类都值得重做一遍,而在2020年的餐饮行业,最亟待转型的莫过于火锅品类。《中国餐饮大数据2020》(←点击查看)中的数据显示,尽管火锅品类仍是中国餐饮行业最大的品类,但整体发展速度已经不如当年。在火锅细分品类当中,串串香连续数年占据发展速度榜首地位,这一趋势在2019也出现了放缓。2020年甚至更久以后,串串香还是一门好生意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内参君深入研究了一个现象级串串香品牌——钢管厂五区小郡肝,它的缘起、爆发、扩张和困境,精准对应了串串香这个品类的发展曲线,是一个完美的品类缩影。
总第 2486 期
餐饮老板内参 王菁 | 文
一个钢管厂,半部串串香品类史
2012年,成都的几个年轻人聚在一起打算创业,在选择品类时,不约而同地回忆起了儿时街边吃到的小郡肝串串香,最想念的,还是那口春熙路天桥下一位顾大姐卖的小郡肝串串香的味道。1987年,成都无缝钢管厂职工顾大姐,用重庆老外婆家陈素芬传下来的重庆火锅手艺,结合成都人喜欢的口味调制出了独特的火锅串串香,在春熙路天桥下摆起了小郡肝串串香摊摊,补贴家用。没想到却生意火爆,摊位前每天人山人海.......心灵手巧的顾大姐创造性地结合了其妹夫的品牌,耙子火锅的特色牛肉菜品和工艺配方,让小郡肝的整个菜品种类更加丰富,成了成都串串香的一块活招牌。2002年顾大姐带孙子去了,就不再摆摊。几个年轻人坚持认为,这就是火锅串串香最好的味道,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登门拜访,前往顾大姐生活的钢管厂生活区想请她加入,最终以诚意打动顾大姐重返餐饮江湖,在2013年又将公司成都钢五区顾大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注册了下来。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筹备,第一家钢管厂五区小郡肝在成都新华公园旁开业,和成都人常吃的串串香店不同,它不是一个简陋、狭窄的小吃摊,而是一间300多平方米的餐厅,近百种串串和特色火锅菜品整齐地码放在冰柜里,再搭配当下流行的甜品和小吃,兼具怀旧和时尚的工业风,更让这家店显得与众不同。作为第一家把重庆火锅的麻辣厚重味道,和成都串串香的麻辣鲜香味道融合在一起的,成为钢管厂五区小郡肝独创了口味独特的火锅串串品类。
< class="pgc-img">>“那个时候还不流行线上推广,我们只是印了一些传单在街边发了发,第一天开业就卖了100多桌,此后每天都排长队,最夸张排到凌晨1点”。钢管厂五区小郡肝联合创始人朱仁琦和魏明描述着当年的盛况,他俩就是合伙创业的年轻人当中的一份子。因为小郡肝味道特别好吃又特别新鲜,再加上团队准备充分,2016年迅速在成都开了10家店,并进军全国市场。深圳、北京、上海门店都出现排队到凌晨1点的景象。钢管厂五区小郡肝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串串香这个品类随后几年的燎原之势。
狂飙突进,一夜之间火遍全国的钢管厂五区小郡肝做对了什么?
钢管厂退休职工顾大姐的经历,一直被作为品牌故事反复提及,而这个品牌运营则是朱仁琦、魏明和他的合伙人们,他们大多是有着多年创业经历的资深餐饮人,回顾这几年品牌的发展,钢管厂五区小郡肝至少抓住了这些重要机遇:模式创新火锅串串有重庆火锅的麻辣鲜香,也有成都串串香的老味道,吃火锅的隆重热闹,和吃串串的灵活随意结合了起来。火锅串串的走红似乎是一种必然,它客单价低,却融合了火锅的特点,既能“一人食”,也能亲友欢聚;同时它的技术标准化程度高,开店成本低,具有快速复制的基础。朱仁琦说,在如今对品牌进行升级的过程中,团队也一直坚持,无论菜品和环境怎么改变,“丰俭由己”的模式不能变。这才是串串香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 class="pgc-img">>匠人匠心运营团队坚持顾大姐老一辈匠心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狠抓锅底味道、菜品品质,保持菜品新鲜卫生。在疫情期间餐馆经营逐渐解禁后,尽管按政府要求每桌间隔3米用餐,仍然率先恢复火爆排队场面,每天排队到22:30以后。明星流量钢管厂五区小郡肝的崛起,与明星流量不无关系。巴蜀笑星马维维和各位师兄师姐,师父李伯清老先生都积极为品牌代言。中国票房冠军《战狼2》的庆功宴邀请使得品牌名声大振。随后品牌又邀请了王迅代言,与全国不少明星的合作,都为品牌带来了了巨大流量。抓对人群近两年来餐饮人才普遍意识到,餐饮消费的决策主要是由女性来引导的。而像钢管厂五区这样的串串香品牌,却早已靠姑娘们的“香香嘴”获得了第一波流量红利。爆品战略成都美食如林,说是餐饮爆品战略的发源地也不为过。朱仁琦表示,当初把品牌名确定为钢管厂五区小郡肝,就是冲着打造爆品去的。小郡肝彼时处在有品类无品牌的阶段,正是抢占消费者认知的大好机会,凭借着顾大姐的小郡肝烹饪秘方,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爆品。大步快跑小郡肝一夜之间变得家喻户晓,仿冒品牌、跟风品牌遍地开花,甚至连商标使用权都出现了争端。这恰恰让团队确认了品牌的发展潜力。慢下来就意味着将阵地拱手让人,钢管厂五区小郡肝选择与时间赛跑,团队被逼成了“疯子团队”。他们深知,有品类风口助力时,必须舍命狂奔,对外抢阵地对内练内功,才有可能在品类体量急速扩张引发的洗牌当中存活下来。如今,钢管厂五区小郡肝已经有800多家门店遍布全球,稳坐串串香头部品牌交椅。
亟待“重做”,市场需要怎样的串串香品牌?
回顾过去几年里串串香品牌的狂飙突进,朱仁琦却表示,串串香必须“重做”!伴随着火锅大品类整体的增速放缓,遍布全国的串串香店也因为严重的同质化竞争而出现了洗牌,再不升级,可能会像曾经的潮汕牛肉火锅一样迎来全面的没落结局。通过法律手段彻底拿下钢管厂五区小郡肝商标后,团队也早已开始布局品牌升级。
< class="pgc-img">>钻研产品升级是第一步,但是却不能在这个过程中丢掉品牌的初心,“丰俭由己”是必须再次强调的,保证产品品质的绝对稳定,但是要在价格和形式上始终保持这种轻松随意的用餐体验,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平衡。提升钢管厂怀旧风的体验感是升级的第二步,在做整个升级的时候,着重于挖掘钢管厂的文化内涵,第一就是注重对老成都市井文化的汲取,同时积极拓展新门店风格。朱仁琦表示,对于“怀旧”应该正确理解,市井文化餐厅宜“旧”不宜“破”。“旧”代表着独特的体验感,而破和简陋则让人不适,许多串串香餐厅没想明白这一点。而作为一个加盟连锁品牌,整体的运营升级则有赖于管理团队的操盘能力,致力于帮助所有餐厅都实现产品标准化、运营系统化、布局全球化、品牌扩大化。在品牌升级完成后,钢管厂五区正在重新出发。除了高强度的工作让服务团队的每一个人都“一专多能”,他们同样以极高的标准来筛选加盟商,希望找到“对的人”来合作,力图给串串香品类带来新的高度。
钢管厂五区小郡肝作为火锅串串头部品牌,将在不断的“重做”当中拥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湃新闻记者 秦山 实习生 段景文
烟雾缭绕的餐馆包厢中,梁山眯着眼,一边抽烟一边不停地问记者的身份信息。
反复试探多次后,他确定记者不是“钓鱼”的警察,用眼神示意手下将纸袋装着的罂粟壳递给记者验货。他依旧不放心,让记者把手机放在一边,以防偷拍录音。验完货,他又立即让手下将罂粟壳揣在怀里带走。“说好听的是卖中药,说不好听的就是贩毒,比卖枪风险都大。”他吐出一口烟,幽幽地说。
作为一名拥有实体公司的中药材商,梁山自称手里有几百公斤的罂粟壳存货,每月会给做卤味熟食的摊贩及某知名餐饮品牌供货。
药材商梁山(化名)的罂粟壳。
这是国内罂粟壳“黑市”的一角。
2021年3月底至5月中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赴多地调查发现,多个国内的主要中药材集散地存在罂粟壳地下交易,多个药材商称他们长期以每斤500至700元不等的价格向从事卤味熟食、小吃早餐的摊贩或门店供货。
此外,澎湃新闻搜索发现,部分来自云南、甘肃的网络卖家直接搭建名称带有“罂粟、大烟、米壳”字样的QQ群,以寻觅买方、验货叫卖。更有专门配制含有罂粟粉的干货香料的卖家在网上出售各类“秘制”烧烤料、龙虾料、卤味料、麻辣烫料等。
对罂粟壳的市场需求,主要源于一些餐饮商家迷信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粉、籽)可“提味增香”,并使食客上瘾,但有专家告诉澎湃新闻,实验表明,罂粟壳的作用被过度神化,传言中 “提香上瘾”的作用实际并不明显。此外,有研究称,长期使用含有罂粟壳或其提取物的汤料,会出现发冷、出虚汗、乏力、面黄肌瘦、犯困等症状,并造成人注意力和记忆力功能衰退,严重时可能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成损害,出现内分泌失调,甚至导致呼吸停止而死亡。
“说不好听的就是贩毒”
梁山让手下递给记者的纸袋中装有七八个白褐色、品相完好的罂粟壳,摇晃间可以听到罂粟籽摩擦的沙沙声。
“都没刮过浆。”梁山说的“刮浆”指罂粟果成熟后割乳浆提取鸦片,割浆采集后罂粟果表面会有深色刀割痕迹。他指着其中一个罂粟壳给记者看,罂粟壳表面未有割痕。
罂粟是制取鸦片的主要原料,同时其提取物也是多种镇静剂的来源。罂粟壳(俗称大烟壳、米壳)即为罂粟果实成熟后经过干燥处理的果壳,呈椭圆形或瓶状卵形。罂粟壳内含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生物碱类物质,虽含量较鸦片小,但久服会对人体肝脏、心脏造成慢性毒害作用,属国家管制的毒品。长期以来,公安部门严厉打击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罂粟壳的违法现象。
梁山称,他现在手里还有600斤存货,手中的罂粟壳基本从农村偷偷种植罂粟的老人处收购而来,自己也少量地和其他中药材套种些,绝对比来自“金三角缅北”地区的走私货品质好。当地也就他和另外一家药材商有货。
“我们行话叫米壳,不叫大烟壳、罂粟壳,你一说这个(米壳)就知道了。”验货现场,梁山解释,这几年禁毒形势严峻,原先市场上每斤罂粟壳也就两三百元,现在涨到每斤六七百元,且在不断上涨,属于“有价无市”的东西。
梁山称,他的客户几乎都来自熟人介绍,一般是餐饮商家,以卖卤菜的居多,一个商家一次性要的不多,也就两三公斤。“昨天(3月22日)过来一个客户,拿了20斤货。”
根据梁山的说法,商家会直接拿罂粟壳煮汤,一般煮两次就要扔掉,或磨成细粉与其他调味料按照比例混在一起熬汤。“少放点有用且检测不出来。”梁山称,他自己在家做排骨、炖汤也会添加罂粟粉,或用馒头蘸罂粟籽吃。
交谈中,梁山多次声称,某知名火锅餐饮品牌的北京分部每个月至少从他这儿拿500多公斤的罂粟壳,然后分销给门店。记者对此表示怀疑,而梁山只让记者看了该买家的微信朋友圈,显示对方时常会发布关于该餐饮品牌的动态消息。
梁山称,客户买罂粟壳后并不能单独发货,还得买点八角桂皮草果等香料,混搭磨成粉发货。
此外,梁山称,发货时客户留的地址也不用写得很详细,他会用不验视的物流发货。“包装破破烂烂,没人管,物流到收货地后会打电话给收件人。”因为容易断货,客户要货需要提前说,他们好准备。
整个接头验货过程,梁山和他的手下格外警惕,并再三叮嘱,不能让同行知道在用这个东西,防止被“点炮”。如果生意被第三个人知道,就没办法做了。
“初次见面,怕你是条子(指警察)。”验完货后,梁山让记者打开与其联系的微信聊天页面,退回了先期支付的500元诚意金,并伪造了一份聊天记录:“我这里没货,抱歉。”随后让记者和他互删微信,称以后直接电话联系。
“只将微信记录删掉可以调出来。”梁山称,因为东西不正规,联系交易时一定要谨慎。“说好听的是卖中药,说不好听就是贩毒,比卖枪风险都大。”
梁山告诉记者一个171开头,显示地区为福建福州的虚拟号,和一个147开头的真实号码,称私下联系可拨打147的号码,谈货时用虚拟号联系。在微信上,发货时不能提“罂粟”,就说:“老板,货还有吗?”
因为梁山宣称有知名餐饮品牌从其处批量拿货,考虑到公众食品安全问题,暗访当晚,记者随即将掌握的情况反馈给了当地警方。
与梁山同处一个城市,微信名为“药聚堂药业”的张姓男子告诉记者,他这里的罂粟壳只要300元一斤。和梁山的货不一样,虽然也含籽,但都是打成一块块的碎片,可以发物流,客户也可以过来取。
“把上面(微信)发的文字您那边给删掉,在(再)说直接叫大料就行。”该张姓男子称,原本可以见面验货或将罂粟壳以拍图片、视频的方式发来验货,但现在警察查得严,也是第一次打交道,小心为上。
3月26日晚,禁毒民警和记者一同打开了张姓老板寄来的样品。包裹外层用绿色编织袋紧紧缠绕,撕开外包装后里面又用黑色塑料袋裹了一圈,割开塑料袋一个口子,露出白褐色碎片状物质。警方将该物质送检后发现,该张姓男子发来的样品的确为罂粟壳。
一张姓药材店老板用快递发来一个包裹,满是白褐色碎片物质,警方送检发现,确为打碎的罂粟壳。
目前,警方已就梁山和该张姓男子涉嫌的违法行为成立专案组介入调查。
罂粟壳“黑市”:多地药材商称长期供货
梁山和张姓老板的罂粟壳生意只是国内罂粟壳“黑市”的一角。记者调查发现,河北安国市、河南禹州市、江西樟树市等中药材集散地也存在这种生意。
3月24日晚9时许,从河北保定市到其代管县级市安国市的干道上,药材商杨琦挽起袖子,一边开着红色宝马轿车,一边向记者讲交易罂粟壳的注意事项。
“你别说你外地的了,当地去的也不给你卖(罂粟壳)。”杨琦个头不高,1998年出生,脸庞显得有些稚嫩。自2016年10月注册成立一家专营中药材批发生意的公司,杨琦往返于国内各中药材原产地,收购药材后向药厂出售。
他称,前些年该地交易罂粟壳的现象多,因为常接触,卖罂粟壳的药材商在外面吃饭都可以吃出有没有添加罂粟壳,“闻一下或吃一下就知道”。近些年,警方打击越来越严,大家都是偷摸在搞,没有熟人带路卖家不会承认有货。
一个多小时后,到了安国市一处名为“北港汽车租赁”的地方。夜色下,杨琦打了个电话,让对方装上两种不同规格的罂粟壳前来验货。
十余分钟后,一名男子驱车赶来。在车上,该男子拿出两包不同规格的罂粟壳。借着车内昏暗的灯光,记者看到,两个透明塑料袋中装有七八个完整的罂粟壳,品质好的那一袋个头更大。轻微摇晃,两包均可听到罂粟籽摩擦的沙沙声。
杨琦称,他给记者准备的30公斤罂粟壳分为两个规格。品质好带籽的一公斤1700元,不带籽或籽少的一公斤1550元,“再次一点里面都掺了东西,不拿出来出售。”杨琦称,手头的货都是找朋友托关系从其他药材商手中凑的,货大部分从缅甸过来。“如果货用完了,提前三天说,30、50公斤都行。”杨琦称。
河北安国药材商杨琦(化名)称,他们的罂粟壳大部分从缅甸走私进来。
杨琦称,在他这要货的基本是做餐饮的商家,往餐饮中添加的比例需要调试,尽量别多。
在安国市,罂粟壳卖家不止杨琦。记者咨询了安国多家药材商,对方均表示“有货”。
网名备注为“祁澳中药”的李贺声称可将罂粟壳帮忙打成粉,一公斤最低1000元,需要现金交易。他称,虽然交易罂粟壳违法,他可以以药材商的名义合法进货,主要是买家这边要保证不出问题。
“都是在当地收的,可在店内看。”安国市中药材国贸中心广场附近,“广太和冷背”药材店的老板在经中间人张英介绍后,也向记者表示有货。
安国市一个药材商给拿出小半袋罂粟壳。
3月25日上午8时许,在该药材店内,与记者交谈一番后,老板见四下无人,转身从店后面拿出一个蛇皮袋,解开封口,露出小半袋的罂粟壳。记者在袋子里抓起两三个,发现这些罂粟壳表层光滑,没有“割浆”后出现的一道道浅层割痕,有些罂粟壳已经破碎,漏出里面的黑籽。
待记者验完货,老板立即绑好口子,将蛇皮袋拿进店后。“要多少货,提前沟通就行。”他称,刚给记者看的货不到30公斤,都是“新货”,也就是2020年秋季收的货,每斤650元。现金交易后,他会帮忙磨成比面粉粗一点的细粉让记者带走,或者发物流,但物流一次只能发三五斤,多了太危险。
中间人张英称,买卖罂粟壳一定要谨慎,年后他们这里因此抓了好几个人。在他们这取货的基本都是开饭店、火锅店的,或者卖卤肉、卤菜、烧烤的老板。和客户沟通时,他们也不会多问,很直接:“有没有、转账、安排货。”
距离安国市直线距离500多公里,在另一个中药材集散地河南禹州市,同样存在罂粟壳地下交易。
3月21日晚,“禹州豫州兴药材行”的陈姓老板告诉记者,可以在他这拿货,每斤300元,都是村里老百姓偷着种,他们到村里收购而来。因为记者一次性要的有点多,他需要找人凑货。陈姓老板称,他的客户多来自餐饮业,保险起见,取货时需打成粉带走。
微信名为“禹州豫州兴药材行”的陈姓老板称,可以在他这拿货,每斤300元。
他谨慎地换了个微信号和记者聊,称取货时需要在货品上写“天麻”,支付货款时也要备注“天麻”。
4月30日上午,在另一个中药材集散地——江西樟树市,经营“樟树市五鑫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皮军同样声称手头有罂粟壳,有含籽和不含籽两种,每公斤800元左右,主要是一些做卤肉卤菜、烧烤、麻辣烫的商家一直从他这拿货。
皮军初次接触记者有些警惕,称担心将罂粟壳拿来贩毒,要先查看餐厅资质后供货。“首先要考虑风险,赚也赚不到多少钱。”皮军称,现在查得很严,不好弄,以前好弄就便宜。
有卖家网上叫卖,还有人专门配“秘制”香料
如果说药材商线下暗自销售罂粟壳还十分警惕,一些线上罂粟壳卖家则显得胆子更大。
记者以“大烟壳、罂粟壳、大烟果、米壳”等关键词检索,搜到几十个QQ群,成员数量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这些群的名称除了含有记者检索的关键词,多带有“香料、调料”之类的词语,暗示可在餐饮中添加。另有部分QQ群直接将罂粟果或罂粟壳图片作为群头像。
澎湃新闻记者以“大烟壳、罂粟壳、大烟果、米壳”等关键词检索,搜到几十个QQ群,成员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
“如果你是做小吃生意的,如果你是做熟食生意的,像麻辣烫、烧烤,如果你生意不好,那么你只要加入了我们的调料,保证你生意红火起来。”其中一个QQ群如此介绍。
记者咨询了其中的多名群主或管理员。3月20日,名为“香大姐”的一名群管理员告诉记者,她来自云南德宏州的芒市,手中的罂粟壳来自缅甸,走量每斤360元左右,散货每斤需要500元。她用“闪照”的方式给记者看了完整的罂粟壳样品后很快撤回了消息,称做餐饮、批发中药材的人都从在她这拿货,如果诚心购买可告诉具体使用方法。
QQ上的卖家均用“闪照”的形式展示了罂粟壳照片,然后快速撤回消息。
3月21日,另一名QQ群管理员也称手里有来自缅甸的罂粟壳,550元一斤包邮。他同样用“闪照”的形式给记者展示了完整的罂粟壳照片,然后快速撤回消息,也声称购买后可指导如何使用。
和前两位卖家不同,名为“君子”的另一个QQ群管理员称来自甘肃敦煌,她家的货从新疆而来,可以直接邮递完整的罂粟壳,也可以磨成粉再发货,550元一斤包邮。“写上土特产,或者药材、干货。”她称,为了躲避检查,需要在包裹上写上虚假发货信息。
向公安机关报备后,记者分别向这三名卖家购买了一斤的罂粟壳样品。三名卖家提供的物流单号显示,他们分别用百世快递、邮政、邮政的方式从云南昆明、四川成都、甘肃嘉峪关发货。到货后,收货地所在辖区民警将包裹带回警局做进一步处理,记者同步将涉嫌违法线索反馈给了警方。
4月29日下午,记者添加了一个微信昵称为“香料配料”QQ群管理员,其朋友圈中每天会发布数条搭配研磨香料的短视频,配文称是为帮客户配秘制精品香料,包括龙虾料、卤料、凉皮凉面料、烧烤料、炸串料、羊肉汤料、麻辣烫料等。
微信昵称为“香料配料”的卖家,在朋友圈中每天会发布数条搭配研磨香料的短视频,配文称为帮客户配好的秘制精品香料。
他发给记者一个显示为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锡宁路“朝阳副食品交易区”的地址,称和哥哥在此经营两家干货香料店,专门为商家配“秘制香料”。罂粟壳需打成粉,和八角、香叶、小茴香、肉桂、党参、草果等配料按照比例磨成粉发货,每斤罂粟粉280元,其他配料价格另算。他向记者展示了最近几日四名做凉拌菜之类小吃生意的商家向其要罂粟粉的微信聊天截图,称每个月会出40斤左右的罂粟粉,客户都来自网上,数量不固定,“有些用了一次之后就没来了,说太贵了,也看不见什么效果。”
其哥哥李某向记者称,很多做麻辣烫、烧烤、卤味食品的商家每次都是拿几斤的货,一般他们都会按比例和其他香料混合配合。如果要得多,他们可以磨成罂粟粉,买家自己搭配,不会走快递,会亲自送货。有的商家卖麻辣烫,他们就配上煮麻辣烫的料;有的商家做卤味,他们就配上卤制食品的料。大部分商家一个月也就用上一两斤,他现在不敢存太多货,手头也就剩20多斤罂粟壳,都是“割浆”后的,每次要货要提前一个星期说。
4月30日上午,李某向记者展示了一个配料研磨的视频,称是为广州一个商家做秘制烤鱼料,总共17斤的料,该商家让掺了3斤的罂粟粉。
4月30日上午,QQ名为“香料配料”的用户展示了一个配料研磨的视频,称为广州一个商家做秘制烤鱼料,总共17斤的料,该商家让掺了3斤的罂粟粉。
一位QQ昵称为“爱你没有错”的用户给记者看了他家的罂粟壳存货,称国内很多餐饮门店都从他这进货,每个月他都要出货几百斤。“保证好用,让你生意火爆。”他向记者推荐了其中一位QQ昵称为“嘉皇卤菜”的买家。
”“嘉皇卤菜”声称,她是湖南衡阳一家卤菜馆的老板娘,五年前和家人摆摊卖卤菜,同一市场八家熟食店的竞争环境让她的生意并不顺利。后来,她打听到有熟食店在用大烟壳,就多方联系供货商。
该老板娘称,用大烟壳的三年时间,换了三家罂粟壳供货商,第三家就是 “爱你没有错”,拿货了一年多。目前,她经营三个摊子的“嘉皇卤菜”,一次性大概买五斤罂粟壳,每斤600元左右,可以用上三个月。
(文中梁山、杨琦、皮军、张英为化名)
责任编辑:汤宇兵
校对:丁晓
源:钱江晚报
“我的店经营得好好的,大门口怎么被贴上了一张招租信息?”杭州滨江的李甜,这几天心里堵得慌。
这是一场乌龙还是有人搞恶作剧?
去年10月25日,李甜和老公在长河街道长江路1911号博邑商业中心租下个店铺,做餐饮,名叫“长河头”。
初入此行,夫妻俩从头学起,成本总共投入了93万。
去年店里主要做火锅,现在快要到夏天,他们考虑扩大经营范围。4月,店铺的门头重新装修,经营品种也从单一的火锅增加了小龙虾、炒菜、烤肉等。
夫妻俩挺拼的,每天下午4点开始营业,一直到凌晨一两点。
“今年1月那波疫情,我们店差不多暂停了一个月。后面疫情反复,店里断断续续的,没开多长时间,每天都在亏损。去年店里还有不少员工,被我陆陆续续回掉了,现在就剩下两名服务员和一个阿姨。厨房里都是我们夫妻俩自己在做。”尽管很难,李甜也没有考虑过要转租,打算一直坚持下去,毕竟花了不少心血在店里。
谁知道,5月9日下午,李甜到店里开门,大门上竟然贴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店面出租,只餐饮,诚意来询,并附有一个手机号码。
看到这个,李甜气到不行。“生意已经很难做了,怎么还有人来搞这出?实在太晦气了。”她说,要是被客人看到,对方肯定觉得这家店口味不行,谁还会过来呀。
这也让她想到了自己之前的创业,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2020年,李甜曾开过一家早教机构,规模不大,主营晚托和英语辅导。“做的就是小区里的生意。招生很快就满了。”没想到去年6月,门上被贴了一张“旺铺出租”。
“明明开得好好的,这是谁贴的?”当时李甜很不解,并发现周围店铺也都被贴了,有足疗店、铝合金店等。更奇怪的是,后面还被贴了三四回。
实在气愤的李甜,就拨打了纸条上的电话。对方不承认,发短信也不回复。后来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那一年,自从被贴了“旺铺出租”之后,机构里别说招生了,连个咨询电话都没有。“这和当时的双减政策有关,但是也不应该几个月里一个来咨询的都没有吧?”
那次投入了几十万,李甜为了及时止损,后来只能关门。
现在和老公重新开起餐饮店,没想到又遭遇了同样的事情。李甜去调看了监控,发现店门口出现了两个人,一个骑着共享单车在放哨,另一个眼疾手快,直奔目标,张贴小广告。
后来,李甜用租客的身份,拨打了纸条上的电话,并录了音。“我看到你们的广告,你们是中介吗?我很喜欢这个地方,觉得装修也合适,想租这个店铺。”
对方是个年轻小伙子,知道李甜的来意后,态度也挺好的。“姐,这个店铺是挺好的。就是价格有点高呀,租金25万,转让费30万。”
李甜也是震惊,自己都不知道的价格,小伙子的瞎话真的是张口就来。为了和对方周旋,她继续说:“价格可以商量的,这个店能不能先看一下啊?”
对方却开始各种推脱:“看不了”,“我人在萧山,过不来”,“我现在没钥匙”。
没几句话后,小伙子也直奔主题:“姐,你既然一直在找商铺,缤纷街那边考不考虑?”紧接着,他就开始介绍手上的商铺:“边上就是缤纷小区,滨江的三大回迁房之一,距离你那里也就四五千米。而且也符合你的要求,店面88平方米,户型很方正,可以做重油烟的,价格也便宜,年租金8.8万元,转让费11万。你觉得合适的话,我们可以加个微信,我把地址发过来……”
在李甜看来,这就是中介的套路。
没有心思再套话了,李甜挂了电话。可是越想越生气的她,随后又打了一个电话,跟对方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以后不要这样了。我知道,现在大家都不容易,你不容易,我也不容易,但是也不能这样干呀。为了自己的生意,给别人造成困扰,太不道德了。”
小伙子态度倒是好的,解释自己刚来杭州不久,一个劲的道歉。
“当时我和他说再不能这样干了,小伙子倒是一口答应了。”李甜说,事情过去几天,目前暂时没有再收到“旺铺出租”的纸条。她希望向有类似操作的中介喊话:做人做事要规矩、要有底线,这样随意张贴小广告不可取。同时李甜也想提醒开小店的各位店主:警惕这类奇葩事,关照好自己的店面。
5月14日下午,小时新闻记者也根据纸条上的联系方式,拨通了这个162开头的电话,接通电话后那头是一个小伙子,承认自己是中介公司员工,并非常熟练地推销:你好,各种铺面出租,轻餐饮、重餐饮都有……
当记者表明身份后,小伙子承认“嗯,那个纸条是我贴的”、“是别人带我这么做的”,也表示“那位大姐给我打过电话了,我知道的,以后不这么贴了”。
小伙子自称云南人,23岁,来杭州只有半年,朋友介绍入行,专门做商铺中介,“贴小广告只是一个让别人找到我的办法”,不过“贴了不少小广告,还一单都没成功”。
小伙子还说自己是学机电专业的,找份对口专业的工作太辛苦了。“做中介,也是自我挑战。”他说,目前还在贴广告,若是再没有成交、赚不到钱,就准备进厂找份工“去搬砖”。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