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个茶饮连锁老板讲的真实故事。
一个加盟商准备开店,和房东谈好了房租,可当房东得知他是做奶茶的时候,坚决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每年4万元的房租。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觉得这年头奶茶店很赚钱,所以房租就该多收。
最终,这个加盟商咽不下这口气,去了其他地方重新找铺面。
< class="pgc-img">>
为什么房东会觉得奶茶店很赚钱,这里还要再讲一个故事。
2009年左右,国内某大型商圈,一茶饮品牌为了拿到该地段的黄金铺面,与几个服装店老板竞标,最终一个30多平的铺面,他们用60万拿到。但同一条街稍微靠里的门面,当时的年租金仅20万。
经过该事件后,当地不少房东都知道了奶茶店老板出手大方,认为这行业好赚钱。而当时服装、小饰品等零售、百货行业竞争激烈,餐饮业需大铺面,商圈内一些20-30平米且禁止油烟的商铺常常成为奶茶店老板的“囊中之物”。
< class="pgc-img">>
品牌为了好位置不惜加租金,一边是房东认为做奶茶的有钱不断狮子大开口。一来二去,不少商圈、步行街的房租被抬到了“天价”,故事中的那个商圈,同类地段在一年后,房租飙升至了最高100万/年。
这样的事情,在2013年后开始升级。
2013年,受电商冲击,传统的鞋、服装等行业开始走下坡路。而此时,在商场、步行街中成为新“排队王”的奶茶店,受到这些老板们的关注。或加盟或代理,由于有经商经验、商铺资源,入行后成功率极高。
< class="pgc-img">>
这些“财富神话”让不少小白蠢蠢欲动,用了可能高出别人一倍或两倍的房租入了局。但进来后却发现,生意并不是想象中的好。经营几个月或一年后,只得忍痛转让。
曾问过一位转让费30万元的奶茶店老板,为何转让费这么高,他的回答很直白“我没赚到钱,得找人补回来啊!”但就是这样的转让费,在讲价不多的情况下,被着急找铺面的“新人”接手。
而这位“新人”高价接盘的勇气就如电影《大腕》中的那句台词一样“只选贵的,不选对的!”在他眼中,敢要这么多转让费的位置,必定不会差。要少了,心里反而有些不安!
< class="pgc-img">>
2016年,新茶饮时代让商场再次成为奶茶店的主要争夺战地。而与此同时,不少品牌则深耕校园、区域,然后下沉至三、四线城市甚至到县城、乡镇中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村包围城市”,在这一策略中,诞生了大量在当下门店数量过千的茶饮品牌。
这种情况下,造成了奶茶店在2018年的覆盖率达到历史以来最高,当年的统计数据是47万家,而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来看,虽然有大量店面倒闭,其增长率依然达到了20%。高速的增长,是否意味奶茶店在未来几年内无处可开?
< class="pgc-img">>这是北京、上海、成都、南宁四城的奶茶店数,与平均多少人拥有一家奶茶店的数量。最高值为南宁,约1006人拥有一家南岔店,而北京最少,2074人拥有一家奶茶店。
仅从数字看,奶茶店还远远未饱和,如果所对应的人数每3天消费一次,一次消费10元,那么南宁的奶茶店每天大约有3353元的营业额。而北京的奶茶店营业额则高达6913元。
但,我们需要认清两个现实:
1.拥有人数不等于顾客数
奶茶店的主力消费人群是15-35岁之间,以人均寿命70岁计算,这一消费人群不到1/3。也意味着依次计算,南宁一家店的目标顾客数大约只有330多人,而这些消费者3天消费一次,则营业额只有1100多元,北京则只有2300多元。
< class="pgc-img">>2.大量的竞争对手存在
当下,主流商圈、高校、步行街、社区能开奶茶店的几乎都开满了。能够开上一年且盈利的,只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周边竞争对手少或者没有。二是生意远超其他家。
我们在商圈常看到的景象是,几十家奶茶店,排队的只有2-5家,其他的则生意平平,甚至无人问津。
这也就表明,在大家公认的成熟商圈开店,除非你能成为全场焦点,否则基本上就是走上亏本转让的路。
< class="pgc-img">>
一位茶饮连锁负责人介绍,从2015年计算,商场的房租上涨30%。这一根据源于主流商场的租金递增为8%。除此外,人工的涨幅也较大,约20%左右。因目前整个行情的原因,转让费相较2015年几乎没什么变化,部分地方有所降低。
为了拓展,他们的重心也放在了下沉“乡镇”,以及一些新的区域,比如学校的宿舍区、新开发的商住区。虽然这些区域人流量不如成熟区域多,但竞争少,存活率会高出很多。
而商场、步行街则将是各大成熟品牌扬名立万的“名利场”。创业型单店或微小连锁进入,几乎是石沉大海。
< class="pgc-img">>
这一说法并非危言耸听,在这些地方竞争需具备两个因素:
一是知名度。知名度源于品牌数量及品牌所存在的时间所带来的影响力,现在一些区域品牌全国扩张时,所采用的“多店齐开”与各种线上推广的目的,就是为了知名度。
二是资源、资本的比拼。品牌之间的战争已不再仅仅是产品、营销的争斗,而上升至了原料采购、物料配给、线上推广、加盟商线下促销补贴等各个环节。换言之,没有采购量、没有推广费用的预算,这个持久战不好打。
< class="pgc-img">>
具备这两个因素的品牌,要么是多年耕耘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基础的加盟体系,要么是以资本助力快速创造出的直营总部。体系也好、总部也罢,在各自的阵地上与其竞争对手“斗法”。
而参与此次斗法的不仅仅是两个我们熟知的群体,还有第三方势力。
< class="pgc-img">>这张图片中的店售卖的是热狗,但同时还有多种茶饮出售。而其背后东家是双汇,这代表着小吃与茶饮业又多了一个有背景的竞争者。
< class="pgc-img">>
有背景的不仅是双汇,蒙牛在南京开了一家奶茶店,并计划2020年全国拓展。苏宁则以孵化出一个茶饮品牌,依托苏宁小店从重庆向外扩张。而茶颜悦色则与盒马鲜生牵手开店,这一消息后,全国有近2万家店的正新鸡排也进驻盒马鲜生,形成品牌与品牌之间的深层次互动、资源互补。
这些都意味着,新的茶饮单店或茶饮品牌所面临的对手越来越多、越来越强。
或许你仍可以拿重金去拿到一个好位置开店,但用什么去保证在万千对手中七进七出后仍屹立不倒,才是现如今开店需重点思考的问题。
< class="pgc-img">>
过去的好位置是人流多,现在的好位置则需要加上一条“竞争少”。而竞争少则包含你比对少强,以及该位置没有多少奶茶店竞争两层意思。
但,现在这样的好位置越来越少。未来,能保证开店盈利的将只剩在某方面或多方面优于对手,否则只能成为茶饮大战中的牺牲者。
>000多家倒闭,2万多家经营异常,奶茶这个看似暴利的行业,为什么超过九成的公司赚不到钱?
“这行没大家想的暴利。”
36Kr专访奈雪の茶创始人彭心后,这一句反常识的话被大家记住了。
在此之后,一组数据公布——截至2019年11月底,当年吊销、注销的奶茶企业达到3478家,经营异常的奶茶企业更是高达2.18万家(要知道,2019年新注册的奶茶企业一共就2.3万多家)。
独领残兵千骑归,这样的惨状,与我们此前接收的消息似乎有些出入:
就像雕爷曾在文章里讲过,传统饮料行业2-3元的产品,可以卖到20-30元,10倍加价率是行规。
一些内行也会谈到,传统珍珠奶茶的毛利在90%以上。就算是加点鲜果制作,也能保证70%毛利。
这个看似暴利的行业,为什么超过九成的公司赚不到钱?
01 症结在于经营思维
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2019年,我们曾在一个小县城聚集到几十个老板,举办了一场接地气的创业沙龙。这次沙龙讨论,有两种经营思维碰撞出火花。
第一种可以概括为:租金即广告费
这个观点由一位大学肄业者提出,他从加盟地产中介开始,先后涉及了奶茶店、咖啡馆、茶楼、按摩洗脚等业态的投资。
跨业态投资,这位老板有一个统一的生意法则,即门店选址必须要好。
以其中一个奶茶店为例,他把店开在一个城郊购物中心,这里是城乡结合部的交通要道,商圈半径预计能覆盖30公里,停车位在500个以上。
初步估算,这样一个购物中心每天的流量能在20万人次以上。
他的经营逻辑很简单:
假如每天有20万人流入这个购物中心,10万人会来到门店区域,5万人会留意它的存在,5000人能产生购买欲望,500人会走到店里,最后200人会点单。
具体数据无需细究,逻辑大致如此。
那么这样一来,其门店租金就是为那10万曝光量付出的广告费用。只要有千分之二的转化,这家门店就不赔钱。但做生意是动态的过程,当下不赔钱,未来呢?
这家门店如今正面临一些问题:购物中心租金有上扬趋势;同一个商场类似奶茶店增开近10家;2个店长的工资也承诺每年上涨一定比例。
可变成本在提升,转化率被其他奶茶店稀释,租金即广告费的逻辑似乎站不住脚了。
第二种思维大致是:选址其实在选朋友圈
首先提出这个观点的,是一位开了30多家连锁餐馆的老板。
比如他的第三家餐馆就开在某政府机构旁边。开业1个月里,他凭借在当地的人脉请来了几十个官员领导来店里吃饭。他们是这个餐馆的种子用户。
这位老板说,只要把这些人服务好,之后无论是他们请客吃饭,还是别人请他吃饭,都将首先想到来这家店。这叫种子用户的裂变。
如果这些由种子用户带来的新用户同样觉得服务不错,这些人有可能还会带来更多的用户前来。这是二次裂变,互联网称“三浪叠加”。
虽然这样的模式存在市场偶然性,但也并非只出现在餐馆业态:
多年前,白酒每进入一个新市场,也都是重点拉拢政府官员等当地消费力Leader,行业称之为“盘中盘模式”。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盘中盘”营销对象的类别更多,他们大多是该领域的KOL、KOC。
必要商城创始人毕胜,在他的新书《流量是蓝海》里同样讨论了这两种思维模式。他将其分为流量漏斗模型和流量梯形模型:
显然,在梯形的流量模型下,客流将拓展得越来越多。那么,奶茶行业能不能用这样的流量模型做生意?
答案是肯定的。
通过“拉新—留存—裂变”这个传统的用户运营路径,喜茶、奈雪の茶等新式茶饮玩家,就在这个近1000亿元的奶茶市场找到了立足之地。
沿着这条用户运营路径,我们将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 如何拉新实现市场冷启动?
- 如何提升用户留存率?
- 如何实现幂次级用户裂变?
02 该靠爆款拉新还是营销?
8年前,喜茶还叫皇茶Royaltea。当时,喜茶售价9元,隔壁几家售价仅4元,以至于喜茶开业前6个月门可罗雀。
这时,老板Neo开始不停的调制配方。据喜茶002号员工介绍,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调配6次。
一次偶然的机会,Neo在微博发现网友对芒果、芝士的搜索频次最高。结合当时流行的奶盖茶形式,他便自创了芝士奶盖茶(又是一个靠微博起来的品牌)。
芝士奶盖茶一经面世就深受用户喜爱,不少人开始在第一消费后,将这个产品“安利”给微博好友。
之前我们就谈到,这群玩微博的年轻人,不仅是每一个品牌的种子用户,还是一群文化风潮的塑造者。
一时间,大批年轻人跑来尝鲜喜茶,远的甚至来自隔壁省市。
后来,排队买喜茶成为了一阵风潮。排队点餐20分钟,取餐等待40分钟,用户一个小时等待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拍照发朋友圈。
喜茶外排着长队,图片来自876交通之声
总结喜茶的拉新套路:
它就是通过产品口碑吸引种子用户,再由排队消费产生的多次曝光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放大品牌,从而完成整体营销。
爆款拉新适合于品牌初期的运营。如若在沉淀到线下门店连锁经营,就要落脚到“如何为每一家店找到种子用户”上。
后来者奈雪の茶,目前在全国布局了320多家门店。每到一个地方开店,这个品牌都会在当地做一场跨界活动。
比如在奈雪の茶大量开店的2018年:
- 3月底重庆新店开业,奈雪の茶与一场户外花事品鉴会合作,圈粉活动里的女性粉丝
- 4月底参加草莓音乐节,一间名为“蹦迪·奈雪解忧贩卖铺”的快闪店被年轻人们捧上微博热搜。
- 5月又在深圳与万科合作,联名插画外包装让这个品牌打入了万科社区内部。
奈雪的营销套路在于:
通过与当地拥有潜在用户群的品牌跨界,放大品牌声量,再从合作对方的流量池中圈拢该城市的第一批种子用户。
奈雪の茶与深圳万科联名款,图片来自大众点评
无论是爆款产品还是多样的营销,最考验这些奶茶店的,其实是如何留住他们不至于掉粉。
留存环节考验这门生意的方方面面。
03 用户心智只留给最好的品牌?
用户留存与否,在于他对整个消费流程的体验评判。如果在你的奶茶店消费体验不好,就没有留存可谈。
体验从哪些细节入手?
- 进店环节的空间体验
- 等餐环节的时间体验
- 用餐环节的产品体验
1. 年轻人更喜欢欢脱些的第三空间
新式茶饮领域,奈雪の茶一直对标星巴克。
创业初期,赵林和彭心抵押名下房产,在深圳连开了三家店。它们选址在A类商场中心位置,与星巴克“门当户对”且面积超过200平米。
位于北京西单大悦城的奈雪门店,更是选址在了显眼的三层中庭,比二层的星巴克更靠近“客流节点”。
这里比星巴克更欢脱,两三个女孩子围着小桌子,有说有笑有自拍。而楼下的星巴克里,常常是安静的人群各顾各的PPT。
显然,对于愈加反感商务化的90后95后而言,奈雪の茶更适合他们。
为了尽量满足这些年轻人的空间需求,奈雪の茶门店有的超过500平米,甚至有复式结构双层独栋。
门店内,就算是只为让女孩子能拍出美美的自拍照,其所有的灯光都要请专业灯光公司进行调试。
奈雪の茶北京西单大悦城店,图片来自大众点评
2. 排队1小时取餐势必影响体验
一个舒适的空间,可以让沉浸其中的人忘却时间。但如果这个时间是60分钟,那就不一定了。
新式茶饮无论水果茶还是纯茶,都没有类似咖啡机这样的标准化机械操作,全靠人工。这就带来一个尴尬的事实:排队点单排队等餐成为现象。
你们看到喜茶、奈雪の茶门口排着长队,不全是因为用户太多,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制作太慢。
这种日常消费品中,其实60%的用户看到排队现象都会选择其他商家。如何缩短排队时间?
喜茶在获得美团点评投资后,入驻了美团外卖。如果你不愿意排队等餐,那就让外卖小哥帮你吧。
此外,通过小程序等应用技术,我们去喜茶点单无需在排队,而是直接扫码点单。据说这些数字化操作1个月后,喜茶不仅收获了50多万用户,还提升了2倍以上的复购率。
奈雪の茶则直接建了一个1万平米的中央工厂。在原料运往那300多家门店之前,很多水果和茶叶已经在这个中央工厂进行了精加工,最终制成半成品。
彭心之前就做出过承诺:用户等待超过10分钟,可免费喝一杯。
等了1小时的外卖小哥被取消订单,图片来自微博
3. 产品是一切体验的基础
关于产品体验,Neo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皇茶Royaltea时期,Neo总会收到用户反馈,今天有人说奶味太重,明天又有人觉得奶味淡了。
有一天晚上,Neo看到一条网友评论,他的女朋友说喜茶挺好喝的,但他觉得不行,因为喜茶没有恋爱的味道。
这句话让Neo气得睡不着觉,但后来仔细一想,他觉得:千口百味,世界上没有一杯可以满足所有用户的奶茶,但更好的口感可以追求。
麦当劳鸡翅外脆里嫩、法式布蕾入口即化,这些口感让大批粉丝拜倒在品牌的石榴裙下。
喜茶的口感,来自于茶叶的拼配。喜茶招牌金凤茶王,就是乌龙、金轩、绿茶等拼配,再加上一道烘焙工艺才制成的。
为保证口感,聂云宸甚至出资改良土壤、改进种植和制茶工艺。
产品的比拼,最终要延伸到了上游供应链的打造。
奈雪の茶亦然——就拿单品霸气芝士莓莓莓来说,为了保证全年供应这款产品,彭心在四季适合草莓生长的云南,投建了168亩的草莓园。
04 裂变持续性决定品牌生命周期
生意规模的扩大,在于种子用户的裂变力。连咖啡的“口袋咖啡馆”,算得上整个餐饮领域的裂变样本。
当年,连咖啡上线“口袋咖啡馆”功能。用户可以在自己的虚拟咖啡馆,装修和上新5个货架,其中有一个特定品类每天更新,官方价31元,口袋咖啡馆里只需9元。
如果用户卖出1杯饮品,他就可以提成10%的咖啡成长值,卖出10杯后就能够免费获得1杯饮品。
提成制度刺激开店引发分享,低价折扣刺激新客购买——口袋咖啡馆推出当天18:00,明星李诞的店卖出了596杯。
但这种类似分销的营销手段,在品牌成长过程中的竞争壁垒并不高。在更持续的裂变方面,如果要想用户为品牌背书,除了利益驱动,还有情感共鸣。
连咖啡口袋咖啡馆活动页面截图,图片来自36Kr
喜茶的玩法可以借鉴。
之前,这个品牌在其小程序“HEYTEA喜茶星球店”上新了波点手机壳、贴纸等周边产品。那些模仿PVC材质的透明包、联名出品口红等,受到用户的秒杀和抢购。
圈层文化的输出,更能有效与用户沟通,并裂变出更多志同道合的新用户。
这一点还是要讲到江小白。玩街舞、说唱、涂鸦、动漫,与年轻人打成一片后在推出T恤、手提袋、手机壳等周边,江小白的用户裂变很大程度源于文化输出。
江小白有其优势,传统白酒行业像它这么玩儿的没有几个。从营销角度来看,其竞争压力并没有多大。
但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在近1000亿奶茶市场,现制奶茶门店超过了40万家。如何在这40万个竞争对手中玩得出彩?这就需要更具匠心的内容了。
作者:黄晓军;公众号:新商业要参(ID:xinshangye2016)
本文由 @新商业要参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 class="tt_format_content js_underline_content autoTypeSetting24psection " id="js_content" style="">上海多个谢谢茶智能奶茶站已撤走
记者曾就上述多个问题致电谢谢茶官方,电话均未能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