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8日,中国微商诚信誓师大会暨诚信品牌颁奖典礼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中国大酒店隆重召开。俏十岁董事、副总裁邱煊女士亲临此次发布会,以俏十岁深厚的品牌文化和影响力,向中国微商领域传递诚信经营正能量,打造健康微商生态圈。
俏十岁董事、副总裁邱煊女士亲临发布会
此次发布会,俏十岁创始人、董事长武斌先生通过VCR传递了对此次发布会的关心,武斌先生在VCR中说:“此次大会是全国工商联首次发起的盛会,意义非凡。微商领域自此有了政府和组织的支持,指导微商做诚信、做市场,促使微商行业更健康发展,使微商行业走向更灿烂的未来。”武斌先生讲话结尾处,一句荡气回肠“我为诚信微商代言”的心声把大会气氛推向了至高点,现场掌声如潮。
发布会现场:俏十岁创始人、董事长武斌先生VCR
在微商十大领袖分享环节中,俏十岁董事、副总裁邱煊女士讲到:“俏十岁是微商的开创品牌,也是把微商模式商业化并落地的品牌。作为注重产品品质与诚信的企业,俏十岁为了微商持续、诚信的发展会贡献一切力量。”
俏十岁董事、副总裁邱煊女士发言
诚信是微商蓬勃发展的根基和生命力。中国微商诚信誓师大会启动仪式,在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会长马娅女士和十大微商领袖的参与下正式启动。这意味着微商领域,有了政府与组织的支持和指导会迎来更高层次的发展和更美好的未来。同时,被社会誉为“微商鼻祖”的俏十岁,将以其高端的品质追求,引领中国微商领域进入诚信的黄金时代。俏十岁将再次发挥微商领域先导者的作用,积极带头诚信誓师,号召中国微商严把质量关,以诚信铸造中国微商领域辉煌的未来。
中国微商诚信誓师大会启动仪式
除了中国微商诚信誓师大会暨颁奖典礼,发布会上还公布,将有强大的明星阵容助阵此次中国微商诚信誓师活动,为中国微商诚信发声。中国微商诚信誓师大会暨诚信品牌颁奖典礼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主办,将于5月19日在广州举行。
中国生活消费,关注生活,引导消费;更多内容请关注中国生活消费网微信公众帐号:chinaxiaofei
日,杭州结束4个月禁渔期后迎来开渔。杭州人心心念念的那一口江鲜味道又回归餐桌!昨日,开渔节上的渔民们满载而归,不少人赶来抢“鲜”,当日的“鱼王”也诞生了......
“41斤!”
昨日清晨,钱塘江边杨公渔码头
传来一阵响亮的欢呼——
当日的“鱼王”诞生!
捕获“鱼王”的渔民李建华
笑得合不拢嘴,
“这么大一条花鲢,
这下我也出名了。”
摄/李忠
昨日,上城区九堡杨公第二届钱塘江开渔节热闹极了,现场设置鱼王称重、“九味江鲜”美食争霸赛、江鲜鱼市等多样活动,让渔民、百姓共享开渔之乐。
1900多公斤渔获2小时卖光
老主顾提前一天来电预约
6点多,当日“第一捕”归来。船刚靠岸,一网50多公斤的渔获就被翘首以盼许久的食客一抢而光。
“今年前期雨水多,钱塘江上游开闸放水,江水流速仍旧很快,今天渔获总计3800余斤,比去年开渔节当天渔获少了一半。”杨公社区渔业队队长王林海说。
扛着渔获满载而归的渔民们 摄/胡鉴
鱼少,食客多,但今年江鲜的价格却没涨。
近年来,钱塘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如今钱塘江水域的鱼类品种达100多个。其中最贵的依然是“野生软黄金”——江鳗。“整个鱼市就两三条,不多,网捞不住,得靠钓。”王林海解释道。
经典吃法当属清蒸江鳗,肉质鲜嫩,口感细腻。“蒸的时候不要放生姜,也不要放料酒,这种野生江鳗一点都不腥的,蒸熟后加一点点酱油,味道最鲜美。”听着渔民介绍,路边的王大哥直叹,“口水都要掉下来,可惜我来晚了没买到。”
开渔节“第一捕”满载而归 摄/李忠
稳坐第二把交椅的要数刀鱼,大的300-400元/公斤,小的50-60元/公斤。刀鱼相对好捕,卖得也最俏。满载而归的还有30元/公斤的包头鱼,200元/公斤的鲈鱼,100元/公斤的鳊鱼和白条……
短短两个多小时,还不到9点,全场渔获几乎售罄,人气火爆。熟门熟路的老主顾更“聪明”,没到现场前就找相熟的渔民早早预订了鱼。王林海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都是在他那买了六七年的老客。
摄/李忠
江鲜回归
这几天,杭州的鱼市情况如何?
先跟着小微去探探路
杨公村农贸市场热火朝天
识货的老饕们早已出动
这几天,上城区九堡街道的杨公鱼市场里人头攒动,识货的老饕们都出动了!
虽然一进门就有不少水产摊子,但是如果想吃到钱塘江中新鲜捕捞上来的江鲜,还是要认准位于市场西南角的“杨公鱼市”。
上午7点左右,“杨公鱼市”一片热闹场景。胡先生每年这个时间都会赶来买鱼,最近看到钱塘江开渔,他第一时间就赶来尝鲜了。他说,杨公鱼市的口碑很好。“现在鱼不多,上午10点不到大部分摊位卖完就关门了。”看来这几天想尝鲜,要趁早了。
前来买鱼的顾客不少,几乎每个摊子前都挤着不少人。大家往往一问价,就果断出手。“我经常来买,这些江鲜的大概价格心里都有数的。”一位阿姨听完摊主“鳊鱼50元一斤,白条25元一斤”的报价后,立刻选了三条白条,作为入夏的第一口江鲜。
吴大爷就住在附近,骑着小电车来逛杨公农贸市场是他的日常。他买下一条一斤多的鳊鱼,准备回去红烧。他一边把装好的鱼塞进自带的布袋里,一边评价:“江鲜好吃,不仅没有腥气,肉质也细嫩,红烧、清蒸、煲汤,都行。”
滨江的鱼市抢货急
大家惦记的就是那一口“鲜”味
早上6点半,滨江浦沿码头的鱼摊上,鲜活的江蟹、白鲈鱼、刀鱼、鲢鱼、包头鱼、江鳗等,每一种都显得格外诱人。
走进码头渔市,每个鱼摊前都围着不少来抢“鲜”的市民。来来往往的三轮车在渡口和摊位之间来回,各种江鲜们跟着渔网被倒进塑料盆,还没来得及分类、打氧,大家就一股脑拥上去询问价格,砍价打包,急着收获今年的第一波江鲜。
作为老饕客的徐先生,早早过来挑选,他年轻时就是江鲜的忠实爱好者,“这两天我都会来这里买鱼,就想尝第一口江鲜。”
隔壁摊主王阿姨,在这里卖了40多年的鱼,正忙碌地为顾客处理新鲜的白鲈鱼,刮鳞、划肚、去内脏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今年受到梅雨的影响,这两天捕获的鱼和往年相比,数量要少一些,但江鲜嘛就胜在一个‘鲜’。”
再来到缤纷农贸市场,八点左右,专门售卖钱塘江本地江鲜的摊位前已热闹十足。摊主表示,想要买鲜货可得趁早,这两天迟了就基本售罄了。
“第一口江鲜当然要清蒸才能体现出鲜味了。”正在挑选江鳗的陈女士仔细地观察着每一条鱼的眼睛和鳞片,最终选择了一条大小适中的江鳗。“贵是贵了点,我们家那口子惦记了很久。”
下半年的第一口江鲜
你安排上了吗?
你觉得怎么做好吃呢?
资料/杭州新闻、上城发布、滨江发布
文字/吕烨珏
来源: 杭州发布
华社上海1月16日电 题:“进博同款”、文化年货:这些不一般的年货,真俏!
新华社记者
春节将至,年货热销。年货消费红红火火的同时,也冒出了不少“新花样”:“进博同款”、文化年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真俏!
“进博同款”:进口“尖货”进入寻常百姓家
欧洲的红酒、牙买加的咖啡、日韩的人气面膜、加拿大的野生北极海参礼盒……这两天,在上海杨浦的五角场商业区,一场进博会优选商品跨年集市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500多款进口商品,主打“进博同款”的概念,有不少是首次走上国内货架。
“2019年是进博会顺利举办的第二年,越来越多的境外客商参与这项盛会。但受限于主场馆人数限制,许多市民没有机会真正近距离看到、摸到、买到进博会的各种商品。”活动主办方东方国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出进博会优选集市的目的,就是解决进博会商品从“展”到“销”的最后一公里,将进博会效应转化为节假日市民消费的新动力。
新西兰奶制品企业纽仕兰,在2019年进博会期间全球首发了一款乳蛋白纯牛奶。当年的11月,消费者已经可以在海南省海口市的盒马超市买到这款“进博同款”牛奶。2020年,不仅仅是海南省,宁夏平罗、黑龙江鹤岗等相对偏远的地区都能第一时间买到“进博同款”牛奶。借助进博会效应,纽仕兰打通了从北上广深到四五线城市的渠道。企业原先可能要花2到3年才能落地的地区,现在只要1个月。
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正通过春节这个窗口持续释放。第二届进博会后,乌克兰的葵花籽油、波兰的牛奶、西班牙的橄榄油、葡萄牙和丹麦的曲奇等来到了内陆城市武汉。在武汉的汉口北市场,进口商品销量占市场全品类年货的25%左右。
“总体而言,进口消费品这几年更加‘亲民’了。”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从供给层面看,随着我国商品关税持续降低,进口渠道更加畅通,有效拉低了进口商品的成本。从需求层面看,随着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不少进口商品的价格显得没那么贵了。像智利车厘子这类进口商品,春节期间已经成了“家常菜”。
消费扶贫: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快递加速“上行”
“这是我刚买的青海牦牛肉,准备过年的时候给家里人尝尝鲜,还能支持一下贫困地区,一举两得!”在近日举行的上海新春农产品大联展上,上海市民郭先生精挑细选的年货菜篮里面,有不少来自上海对口帮扶地区的特色商品展区。
大城市越来越倾向于“原生态”的食材追求,与“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形成了天然契合的供需关系。近年来,消费扶贫年货集市出现在很多大中型城市,带着“泥土味”的特色农产品成了城里人竞相购买的“抢手货”。
线下集市忙,线上直播热。不少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搭乘互联网快车,一下子从“深山隐士”变成了“线上网红”。2019年12月31日,淘宝主播薇娅的“跨年直播”中,河南确山县的一款特色扶贫产品红薯干成为当晚“网红”,上架3秒4万包红薯干全部售罄,带动12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而在“四川扶贫好产品迎春年货大集”上,还特别设立了一个短视频平台的直播间,邀请短视频主播线上讲解四川特色产品,半小时5000多单的成绩,让扶贫集市上的产品一下子流向全国。
“打开一些购物网站,也能看到电商平台特别设立的年货扶贫馆等,点击下单,这些贫困地区的土特产就能轻松寄到家。”北京姑娘陈婧说,“现在的扶贫特产也注重包装设计、产品溯源,好看也放心。”
文化年货:为厚重的春节描上轻盈颜色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年货逃不过吃穿用的范畴。随着消费升级,“年货”的概念也在不断延伸扩展。在各大电商平台的消费数据里,“文化年货”已悄然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天猫发布的数据显示,年货节期间仅海外华人就购买了超过80万盏灯笼,而以故宫文创、敦煌文创为代表的新年文创礼盒亦成为热门商品。在一款敦煌藏经洞文献春联产品下,不少消费者留言“贴一副与众不同的春联才叫过年呀”“春联也要有内涵有格调”。
春节期间一家人去看场电影已成了新年俗,这也使得贺岁档成为不少大片竞相角逐的“黄金档期”。2020年的贺岁档还未开启,但计划上映的《中国女排》《囧妈》《唐人街探案3》等早就在社交平台上引起热议,仅淘票票平台上点击“想看”这三部电影的人数目前已超过了500万。
不只是电影院,博物馆、艺术馆、剧院等也愈发成为春节期间的热门场所。“最开心的是我‘抢’到了大年初一上海京剧院的京剧演唱会门票。”上海市民李心悦说,“带家里的长辈去听听戏,这样过年才有意思。”
传统戏曲、悬疑话剧、交响音乐会……2020年春节期间上海各大演艺场所的舞台都将呈上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不少场次都是“一票难求”。有了这样“轻盈”的文化年货,历史积淀厚重的春节也愈发多姿多彩起来。(记者何欣荣、程士华、王默玲、王雨萧、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