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餐饮业的人性弱点营销术:巧妙提升业绩的心理学策略
引言:
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如何在众多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业界的佼佼者?答案可能隐藏在深入理解消费者心理中。餐饮业者通过洞察人性弱点,运用一系列心理学策略,不仅增强了顾客的就餐体验,也巧妙地提升了业绩。本文将揭秘这些策略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满足即时满足感:限时优惠与特价菜品
人们对即时奖励的反应远比对未来奖励更为强烈。餐饮业者通过设置限时优惠和推出特价菜品,利用了人们的“现在得到”心理。这种策略激发了消费者的紧迫感,促使他们做出快速决策,增加了短期内的顾客流量和销售额。
二、社交认同与群体效应:打造热门氛围
人们天生渴望社交认同,喜欢光顾那些看起来人气旺盛的地方。餐厅通过营造热闹的氛围,如设置排队等候区域,播放欢快的音乐,以及展示其他顾客的点评,都在无声地告诉潜在顾客:“这里是大家的选择”。这种群体效应的心理暗示,让顾客更愿意加入其中,从而提升了餐厅的吸引力和业绩。
三、锚定效应:菜单定价的心理战术
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会受到首先接触到的信息的影响。餐饮业者在设计菜单时,往往会设置几个价格较高的菜品作为锚点,使得其他菜品相比之下显得更加实惠。这种策略引导顾客感觉中间价位的菜品更具性价比,从而促进了中等价位菜品的销售。
四、视觉诱惑:精致的菜品摆盘
人们往往先以视觉评判食物,精美的摆盘能够刺激顾客的食欲,激发他们对食物的期待。餐厅通过对菜品进行精心的摆盘和装饰,利用视觉诱惑来吸引顾客,这种对美的追求是人性中的一大弱点,也是提升消费体验和业绩的有效手段。
五、情感联结:讲述食材背后的故事
故事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餐饮业者通过讲述食材的来源、厨师的烹饪理念等故事,建立了顾客与餐厅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策略满足了人们对食物背后故事的好奇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增强了顾客的忠诚度,间接提升了复购率。
六、选择困难的解决方案:套餐推荐
面对众多选择时,人们往往会感到困惑和不安。为了缓解顾客的选择困难症,餐厅推出了各种套餐组合。这不仅简化了点餐过程,也为顾客提供了价值感。通过这种方式,餐厅能够有效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平均消费额。
结语:
餐饮业者通过对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和巧妙应用,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无论是限时优惠的刺激,还是社交认同的渴望,或是视觉诱惑的美感,这些都是餐饮业者精心设计的心理学策略,旨在提升顾客的就餐体验和业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策略应当以诚信和顾客价值为基础,才能真正赢得顾客的信任和支持,实现长期的业绩增长。
着线上餐饮服务的兴起,实体餐饮门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名人餐将探讨门店如何在线上冲击下通过多种策略提升客单价,以增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 class="pgc-img">>一、提升客单价的策略
优化菜单结构:调整菜单,增加高价值菜品,同时确保价格合理,以吸引顾客消费。
提升菜品质量与服务: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菜品和卓越的服务,提升顾客的就餐体验,从而增加客单价。
个性化推荐:利用顾客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引导顾客尝试更高价值的菜品或套餐。
增加附加服务:提供额外服务,如现场烹饪、私人定制等,以提升顾客的就餐体验和消费意愿。
二、案例分析:门店提升客单价的成功实践
案例一:某高端餐厅的菜单改革 该餐厅通过引入季节性特色菜品和高端食材,成功提升了客单价。同时,通过提供专业侍酒服务,增加了酒水销售,进一步提升了整体收入。
案例二:某快餐连锁的附加服务 面对线上外卖的竞争,该快餐连锁推出了“家庭套餐”和“节日特别套餐”,通过增加菜品种类和提供节日装饰服务,成功吸引了家庭和团体顾客,提升了客单价。
三、结合线上线下的优势
线上预订与线下体验:鼓励顾客通过线上渠道预订,到门店享受独特的就餐体验。
线上营销与线下活动:利用线上平台进行营销宣传,同时在门店举办特色活动,吸引顾客到店消费。
会员体系的线上线下融合:通过会员体系,实现线上线下积分互通,增加顾客粘性。
四、持续创新与顾客关系管理
持续创新:不断推出新的菜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的新鲜感和探索欲。
顾客关系管理:通过CRM系统,收集顾客反馈,优化服务和菜品,提高顾客满意度。
在线上冲击下,餐饮门店通过优化菜单、提升服务、增加附加值服务、结合线上线下优势以及持续创新,可以有效提升客单价。案例分析表明,通过这些策略,门店能够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吸引并留住顾客。关注名人餐,2024餐饮经营不走弯路!
竞争激烈的国内餐饮市场中,市场集中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升,一些头部企业为此纷纷将融资目的地瞄准了港股市场。
不过近两年鲜有企业能成功获得港交所入场券,例如,小菜园、捞王、七欣天、乡村基、杨国福、绿茶餐厅等餐饮企业向港交所递表后都未获进展。
曾三度冲刺港股市场的休闲中式餐饮品牌绿茶集团(以下简称“绿茶餐厅”),于6月19日再度于港交所更新了招股书,重启港交所上市计划,花旗及招银国际为公司联席保荐人。
对比此前的招股书,绿茶餐厅更新数据后的财务数据及运营数据颇为亮眼,同时还向市场透露出了公司野心勃勃的扩张目标。
疫后强劲复苏,去年赚近3亿
在2008年,以融合口味的绿茶餐厅诞生。作为初代网红餐厅,绿茶餐厅走融合大中华餐饮路线,价格亲民、菜品丰富,单在2023年公司就推出了168道新菜品。
绿茶餐厅现已成长为国内休闲中式餐饮赛道的龙头企业之一。目前其国内餐厅网络达382家,分布在国内21个省、四个直辖市及两个自治区。根据灼识咨询报告,在2023年中国休闲中式餐厅品牌中,绿茶餐厅按收入计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0.7%,次于太二酸菜鱼和小菜园均为0.9%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则品牌是西贝莜面村。
尽管“网红效应”逐步消退,但在疫情影响消除、门店扩张带动下,绿茶餐厅在去年摆脱了增长乏力的困境,经营业绩相当亮眼。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绿茶餐厅收入分别为22.93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23.75亿元及35.89亿元,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利润分别为1.14亿元、0.17亿元及2.96亿元。
在2023年,公司收入及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利润同比增幅分别高达51.1%及1682.6%,增速均优于太二酸菜鱼母公司九毛九(09922.HK)。此外,绿茶餐厅2023年的收入及利润水平,已达到有记录以来(2018年以来)最好水平,意味着公司业绩不但已恢复至疫情前,还达到记录以来最佳水平。
绿茶餐厅2023年的运营数据也强势回温,其中总接待人数由2022年的3778.6万人提升至5792.2万人,翻台率由2022年的2.81次/天提升至3.3次/天。
不过,绿茶餐厅2023年的翻台率还尚未达到2018年及2019年的水平。绿茶餐厅的翻台率虽然在2023年快速提升至3.3次/天,但与太二同期4.1次/天的翻台率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与绿茶餐厅扩张迅速及市场竞争加剧有关。
欲靠小店模式打天下
休闲中式餐饮市场已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面对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品牌纷纷优化适合县城的小型店铺模型,以此迅速渗透下沉市场。
与小菜园主攻三线及以下城市市场不同,绿茶餐厅的门店当前主要集中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2023年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门店数量为187间,占比达51.9%。不过近两年来绿茶餐厅加速布局三线及以下城市,这些市场的门店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一二线城市。
为抢占市场,太二今年2月选择开放加盟,借用社会资本加快品牌扩张及区域渗透,绿茶餐厅和小菜园则坚持直营模式打市场。为加速下沉市场拓店,绿茶餐厅正以小店模式进行布局,过去两年小型餐厅门店数量增长了86间,同期大型餐厅仅增长了38间。
绿茶餐厅在招股书中表示,未来计划专注开设面积较小的餐厅。“预期小型餐厅的翻台率较高且经营成本较低,因而使公司得以实行更具灵活性的扩展战略。”
对于未来拓店计划,绿茶餐厅也以小型餐厅为主。公司计划在2024年至2027年期间分别开设112家、150家、200家及213家新餐厅,其中小型餐厅占的比重较高,在2027年213间的开店计划中,就有184间为小型餐厅。
过去大店模式对绿茶餐厅的市场扩张及资金流都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公司已实现现金投资回收的餐厅中,过去运营中的餐厅的平均现金投资回收期高达19个月。尽管2023年疫情影响消退,但公司在2023年开设、当前在运营中的餐厅的平均现金投资回收期也有15.5个月。
相较于其他同行,绿茶餐厅的门店回收期较长。根据小菜园招股书,于往绩记录期间(2021年至2023年前三季)开设并已实现现金投资回收的“小菜园”门店的平均现金投资回收期约为13.6个月;根据九毛九2019年提交的招股书,太二的现金投资回收期仅7个月,表现更为优异。
在当前消费市场复苏乏力、餐饮业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绿茶餐厅选择以小店模式深耕下沉市场,这一战略不仅明智,更是其持续增长的关键。然而,随着“网红”光环的逐渐淡去,绿茶餐厅面临着市场不断涌现的新模式和新菜式,这要求公司不断创新以维持其市场竞争力。
本文源自财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