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的厨房,大厨的身影无处不在。
但现如今,在这家餐厅,一个厨师没有,却可以生产出1000多种菜品,高峰期可以瞬间做好100份热乎的“现炒”菜端上桌。
而如果你错过了门店营业时间,还可以通过24小时的智能小吃机,打包一份现制现售的汤面或菜饭。
这个充满机器臂、智能化的无人厨房餐厅,正是上海虹桥的一家AI社区食堂。它不仅设有自助中餐区、自助浇头面档、网订柜取、24小时智能小吃机等,还实现了全程数字化管理和无人烹饪。
究竟无人厨房AI餐厅的庐山真面目是怎样的?
它是否会引领整个餐饮行业,向“无人厨房”创新升级呢?
“煎、烤、蒸、煮”全自动无人厨房
一次可以做好100份菜,满足1000人就餐
这家不一般的社区AI餐厅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面积大约130平米。
门店内,机器人现场烧制的早餐、中餐、晚餐,可以自助选取,结账时AI(人工智能)“慧眼”识别,“刷脸”即可买单。
1、机器人当大厨,煮面、炒菜、出餐全智能
当职业餐饮网小编来到这家AI餐厅,发现明档内全都是机器臂、机器人在操作。
比如在自助中餐区,有机器臂在现炒菜肴,面档区也有机器臂在压面、煮面。
机器人会将中央工厂配送的净菜放入对应的智能烹饪系统中,系统会自动根据当日菜单识别食材并进行煎、烤、蒸、煮等操作,一次可以同时完成100份菜品烹饪,而且系统会自动根据当日菜单识别食材并进行煎烤蒸煮、收汁回温。
在面档区,用餐者只需要将碗放在“取面位”,机器人便能“感知”订单来了,去压面机前取面放入汤篓自动烹饪,然后将面倒入碗内后,面碗自动运至面汤龙头前加汤,并自动出餐,同时,还配有10多种自助浇头可供用餐者自行选择。
据了解,自助生产区可以烹饪1000多道菜品,用餐高峰时期一次能够满足同时完成100份菜品烹饪。
2、30款精选早餐,还有中式快餐、小吃
目前,虹桥AI无人厨房餐厅有超过30款精选早餐,以中式早餐为主,西式早餐为辅,覆盖鲜奶、面条、粥、健康谷物等。
同时还有各种中式快餐,比如番茄炒蛋、木耳肉片、西芹腊肠、青椒银芽肉丝等小菜配米饭。
未来还会增加特色麻辣烫、冬阴功汤面、各式小吃。
3、面6.6元一碗,荤素菜搭配5元,人均10元
在价格上,这家AI餐厅主打性价比,物美价廉,最高的荤菜比如大鸡腿、黄鱼片只要8元,普通的蔬菜比如蒜泥杭白菜只要3.5元。
如果是荤素搭配的套餐菜,只要5元;米饭2元,一顿下来吃饱饱也就10元左右。
4、24小时现制现售小吃机,菜品可打包带回家
除了在餐厅堂食,如果错过了门店的营业时间,顾客还可以通过24小时开放的智能小吃机,吃上热乎的现做现售汤面。
不用安排服务员、大厨24小时等候,这个自助小吃机,可以完成点单、机器人制作、打包、收银等全流程。
顾客在屏幕扫码点单,付账后,菜品会现做好,然后打包好从出餐口自动出餐,顾客拿着打包好的菜品就可以回家享用了。
从“人机协同”到机器人炒菜、上菜一条龙,
餐饮“无人厨房”时代来了
提到机器人、智慧餐厅,放在前几年觉得离餐饮很远,感觉它只是一个概念,“高大上”的餐厅也许会尝试一下,但很多餐企还是会望而远之。
但现如今,我们突然发现,从最初的“人机协同”尝试,到现在厨房全部机器智能操作,也许正如扫码支付、智慧收银一样,我们的厨房也在一步一步走向无人机器化时代。
而这或许也将成为很多餐企,尤其是拥有上百家、千家连锁门店的餐厅,在未来会选择的厨房模式。
1、“人机协同”开启餐企智能化的第一步
对于高科技的机器人,我们餐饮人最初还是持有“保守”态度。
一方面是因为不知道如何结合,一方面是部分机器造价高,成本不低,用不好反倒是累赘。
所以很多餐厅选择人机协同模式,比如部分面馆配上面条机,解决压面、煮面的环节,火锅店后厨上线机器臂,完成取货配菜,利用送菜机器人减少服务员压力。
像是海底捞的智慧餐厅,就有一个可视化智能厨房,数十只白色的机器臂从货架上取货配菜,还有菜品传输机,机械手臂会将选好的菜品放到传送带,再由机器人送到顾客面前。
厨房的运作不仅更顺畅,还可以实时监测配菜间菜品剩余数量,以及是否有超过48小时的过期菜品。
还有西贝、京东机器人餐厅等都利用机器人送餐、配菜。机器的加入,释放了一部分人力,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
2、餐厅逐步走向“无人厨房”模式
而当科技足够成熟,包括根据餐饮特定需求而研发的机器人、机器臂越来越智能。
餐厅在逐步完成“无人厨房”的递进,潜移默化中让机器承担更多的任务。从最初的简单传菜、捡取配菜,到如今的一台机器可以现炒众多菜品。
机器臂会精确捡取净菜,系统会根据当日菜单识别食材,然后进行煎、烤、蒸、煮等操作,加上之前拟定好的大厨配方,一次同时完成100份菜品,还会收汁回温,调节温度、湿度。
厨房真正实现了无厨师化,而且就连外卖打包的部分也一同解决,实现24小时全时段餐厅。
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餐厅选择“无人厨房”?
近几年,餐饮从业人员越来越难招,工资给的不高,活又脏又累,愿意应聘后厨的人越来越少。这给很多餐企都带来用工荒。
而随着90后、00后的崛起,对于90后的员工的管理难度也在增加,90后有自己的主见、思想,老板没辞员工,但员工很可能撂挑子走人。
再加上后厨本来就是劳动密集型的,人员成本高,占营收比例也高。
所以越来越多的餐厅开始考虑,用无人厨房,用机器去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职业餐饮网总结:
虽然依旧有很多餐饮人对“无人厨房”、“机器操作”持反对态度,觉得它没有了中餐的灵魂。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趋势是不可逆的。
亦如我们对互联网、扫码支付一开始也是抵触的,但它如今已经成为主流。
也许未来无人厨房会慢慢渗透更多餐厅,从前沿趋势变成越来越普遍的存在。
来源:职业餐饮网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李倍 摄影、视频 张力伟
2022年北京冬奥会,除了运动员的风采,科技感也是一大特色。冬奥食堂的机器人餐厅就是其中一大亮点,偌大的食堂炒菜送餐的都是机器人,这让一众外国记者拍照拍到停不下来,甚至都顾不上吃饭。
“咱们青岛也研发出了炒菜机器人,不仅能炒菜,还能刷锅,最后还能‘倒垃圾’。”青岛美餐即享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卫台说,“只要一键启动炒菜机器人,5分钟就能炒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家常小炒,260道美味佳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在即墨区跨境电商小镇,记者看到了这个外貌酷似“冰箱”的炒菜机器人。餐厅员工将配比好的菜品原料放进机器人“体内”,再扫描食材餐盒上的二维码并点击“系统启动”,机器人就开始自动操作,鱼香肉丝、腰果翡翠虾仁、麻辣小龙虾、蒜蓉西蓝花......每道菜只需要5分钟就能摆上餐桌。
而这短短的5分钟就是科技改变生活的真实体现,或许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正是这些高科技产品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我们这个机器人将来是要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待量产以后价格也会很实惠,让老百姓在家就能体会到冬奥会机器人餐厅的科技感。”李卫台说。
260道家常菜随你挑 美餐机器人5分钟烹出红烧肉
走进美餐即享餐厅,10台机器人一次排列在大厅中,这四四方方的方盒子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每餐魔方”自来美食机器人。“这是我们的餐盒,里面把每道菜所需要的调料和食材都按比例配好了,餐盒是真空密封的,现在我把餐盒放进机器里。”在李卫台手上有一个蒜蓉西蓝花的餐盒,里面配有油、盐、西蓝花、大蒜等食材,这些食材的源头是公司自有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加工基地、蔬菜配送中心,消费者可以通过公司的电商渠道下单,并提供农残检测、冷链配送、“拼单优惠”等服务,每个菜品上唯一的“二维码”可以让消费者“全程质量溯源”。
餐盒放进机器3分钟,蒜蓉的香气飘来,又过了不到两分钟,机器提示蒜蓉西蓝花已经做好,可以品尝了。李卫台拿起一个盘子放在出菜口,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家常小炒就“出锅”了。“你来尝尝味道怎么样?”记者试吃了一块西蓝花,软烂适中,咸淡可口,味道非常不错。
“机器人不仅可以炒素菜,还能做鱼肉,我们现在有260道菜的餐盒,想吃什么都能满足,耗时都不超过5分钟。”李卫台说,家常菜中比较难做的红烧肉,鱼香肉丝等,炒菜机器人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最难得的是,每炒一道菜,机器人都会自动刷一次锅,餐厨垃圾会一并碾碎清理,“吃完饭只需要洗洗碗就行了。”
“理工男”为了母亲搞研发 花六年时间造出机器“厨师”
一届冬奥会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力量,其实会炒菜的机器在国内并不少见,市面上现有的炒菜机、料理机都是机器烹饪的“行家”,那“每餐魔方”的优势在哪里?
“我母亲年纪很大了,我工作很忙,平时没办法照顾老人,所以就请了保姆照顾她。”青岛美餐即享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葛武说:“但是人年纪大了,脾气会古怪一些,难免会跟保姆闹矛盾,最重要的是,在没有保姆照顾的日子里,我发现我母亲做饭经常会忘了关火,这一点我非常担心,就萌生了研发机器人帮她做饭的想法。”
彼时已是不惑之年的葛武作为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专业的高材生,擅长的就是工业互联及智能制造,这位科技人才不仅为国际知名企业打造生产线,同时也是西门子特聘自动化技术专家。
“让机器更适合老年人使用,是我研发炒菜机器人的初心,只要一键控制就能省去所有人工环节,这也是‘每餐魔方’相比其他料理机的优势所在。”葛武说,如今已经50岁的他,花了六年时间才研发出这款炒菜机器人,而“美餐即享”这样的机器人餐厅仅仅是一个试点,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要将这项创新之举推向每个家庭,成为家家“标配”的日常电器,把人们从琐碎的买菜、洗菜、做菜等环节中解放出来,“让机器服务于人,而不是人服务于机器。”
冬奥会机器人“平替”青岛造!厨房“新人”有望走进百姓家
记者了解到,“每餐魔方”自来美食机器人全数字餐饮产业链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整合农业种养加工环节;冷链物流;工业4.0智能制造;数字AI餐饮场景模式全产业链。实现数字化现在农业,机器人智能制造,智慧餐饮服务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系统性全产业链。
“目前,即墨的创智新区、青岛的三甲医院食堂都在应用,下一步我们希望将机器人推进寻常百姓家中。”李卫台介绍,2022年冬奥会让中国科技站在了世人面前,而作为冬奥会机器人餐厅的“平替”,“每餐魔方”自来美食机器人更想让科技改变每个中国人的生活。
美餐即享公司总经理葛武表示,与传统料理机相比,“每餐魔方”自来美食机器人在节约粮食方面更有作为。有机构研究数据显示,蔬菜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中,大约有30%的蔬菜是在物流过程中损耗的,还有20%是在制作过程中损失,而“每餐魔方”自来美食机器人是直接将订单需要的蔬菜由田间地头运送到工厂中加工成净菜,再按照订单需要进行配比,大大减少原料食物的损耗,同时把所有下脚料集中处理成动物饲料,大大减少了食物加工环节的浪费和后端垃圾分类处理的压力。
“‘每餐魔方’不仅仅适用于老年人,现在也有很多不会做饭的年轻人,每天依靠外卖,或者说两口、三口之家,买的菜可以说吃得少扔得多,有了‘每餐魔方’吃几个菜买几个菜,不用去菜市场也不用洗菜、备菜,20分钟一键搞定全家伙食。”李卫台说。
如此场景,是否会令人忍不住畅想一个从厨房油烟中解放出来的未来?美食与机器人的结合,智能炒菜机的兴起,是近年来不断向工业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的中国餐饮行业的缩影,也将是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精深加工、农业标准化的集大成之作。
绿色餐厅”已经成为了快餐连锁巨头们加快布局的方向之一。
9月20日,麦当劳中国宣布北京麦当劳首钢园得来速餐厅正式开业,将成为中国首家LEED认证“零碳餐厅”。而在今年4月,肯德基曾宣布在北京、杭州两地落地首批肯德基创绿先锋店——“小绿店”,绿色餐饮、绿色餐厅成为未来行业发展新趋势成为业内共识。
“绿色低碳是全球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以及我们努力目标,麦当劳作为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必须肩负起这个社会责任以及整体行业的引领,可以说,未来如何加速餐厅的绿色化、智能化以及低碳化,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
此前由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也显示,绿色化是未来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餐饮企业将主动履行绿色发展社会责任,打造环保餐饮、放心餐饮、健康餐饮环境。
据了解,麦当劳首钢园餐厅参照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评级)零碳排放标准和零能耗标准进行设计、施工,预期将于12个月后获得认证,将成为亚太地区首家同时获得这两项认证的餐厅。
麦当劳中国董事会主席、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表示:“今年是麦当劳中国进入‘金拱门时代’的五周年,过去的五年里,餐厅数量达到近5000家,翻了一番。在业务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我们积极承担更多企业社会责任,坚持以‘绿色增长引擎’驱动未来的绿色发展。”
此前,麦当劳与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及凯雷资本于2017年8月实现战略合作,共同发展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业务,开启麦当劳中国的“金拱门时代”。
公司方面表示,过去五年,麦当劳中国利用本地资源,捕捉快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机会,以更本土化的模式在中国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以“绿色餐厅”的理念不断带动各地消费者及上下游合作伙伴提升节能减排意识,鼓励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今年4月,另一家连锁快餐巨头也宣布落地创绿先锋店。2022年4月,百胜中国旗下肯德基宣布在北京、杭州两地落地首批肯德基创绿先锋店——“小绿店”。餐厅通过集成采用屋顶光伏、IOT物联网等节能减碳技术,推动绿色环保科技在餐厅实际运营中应用。
据悉,两家肯德基创绿先锋店分别坐落于杭州高教园区和北京首钢园区。这两家实体“小绿店”在整体设计、设备研发选择和材料应用上遵循了减量(Reuse)、回用(Reuse)、循环(Recycle)、替代(Replace)的4R原则,有效实现餐厅运营减少碳排放。
肯德基中国总经理黄进栓彼时表示,“肯德基多年来致力于打造绿色餐厅,肯德基创绿先锋店不仅是环保科技的集成展示店,也是一个未来绿色餐厅的体验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