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楠
截至2023年11月7日,北京市共有餐饮服务单位10.11万户,其中今年新设餐饮单位2.39万户。新设餐饮单位增长快,离不开市场监管系统一系列“线上办”服务。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在餐饮服务安全监管领域推行数字化改革,创新推出“餐饮开店掌中宝”小程序和“云踏勘”远程核查新模式,推行“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效能。
今年11月,北京顺意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通过首都之窗申请食品经营许可“咨询服务”。顺义区市场监管所采取线上审查申请材料的方式,指导企业对食品加工操作区域不合规等问题进行整改。市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协调处工作人员介绍,食品经营许可“咨询服务”是在餐饮单位正式提交食品经营许可申请前,按照申请人需求和意愿从线上线下双渠道对选址、审图、筹建、施工等环节提供的针对性指导服务。食品经营许可“咨询服务”今年在全市推广以来,累计服务餐饮单位9000余次。
餐馆布局,如何既有自己特点又符合相关要求,是许多开店人所关心的。今年5月,市市场监管局设计制作的“餐饮开店掌中宝”小程序新版上线,为餐饮开店及后续经营遇到的常见问题提供更加快速便捷的查询通道。“‘掌中宝’小程序里有布局流程图和实景图,还有现场视频,又直观又清楚,施工师傅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干活。”北京鸟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姚先生说,借鉴“餐饮开店掌中宝”,餐馆开业筹备时间大大缩短。
据了解,市民或企业只需登录“京通小程序”、“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或微信公众号等掌上服务,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专属布局流程图,还能一键查询《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布局设置与加工配送管理规范》《网络餐饮服务餐饮安全规范》等6部北京市餐饮业地方标准,进一步降低了企业合规成本,便利了企业开店运营,目前小程序累计点击量7.8万次。
一切准备停当,可以申请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了。对于申请许可证,也有线上通道。本市在经开区试点开通了“云踏勘”模块。据经开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辖区内企业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除了通过线下窗口,还可在“首都之窗”登录经开区“云踏勘”模块、尚亦城APP办事模块提交申请。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将采取线上方式进行核查、签字确认和整理归档,实现食品经营许可“线上办”。“云踏勘”方式减少了企业等待时间。目前,经开区已有251家企业通过“云踏勘”,取得食品经营许可。
在日常监管方面,一系列“非现场监管”模式也正在试点。昌平区市场监管局试点先行,借助“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通过摄像头对2166家餐饮服务单位进行日常监控,率先自动识别不戴口罩、抽烟、打电话、厨房操作台及地面不整洁等不规范行为。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可在线上对图片进行分析研判,并根据违法行为类型进行分类处置。
石景山苹果园街道则在今年上线了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和信用监管平台,全面整合餐饮领域数据资源,形成了辖区内342家餐饮单位全生命周期动态全景画像。同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从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五个维度评价企业风险,并对食品经营许可证、人员健康证过期等情况进行弹窗提示和短信告知。
市市场监管局表示,今后,本市将推动市场监管部门准入登记信息、食品经营单位自行填报信息、消费者投诉举报信息、执法人员监督检查记录和网络检索抓取信息关联互动,形成各辖区餐饮企业动态全景画像,为风险预警研判工作提供支撑。
无后厨 无名火 5分钟出餐”这样的智慧餐厅你见过么?
近期,在北京朝阳、海淀、东城等各大区域繁华商圈,出现了越来越多北京全荟美邻小厨智慧餐厅的身影。顾客在扫码识别放置产品后,智能餐饮机器人就会自动烹饪,仅需3~5分钟就可享受一道现做美食,便捷美味的餐饮体验,受到顾客和商户的广泛好评。
在商圈、写字楼、机场等人流密集场所,餐饮是刚需。满足消费者对食材口感、卫生、价格等多元需求成为餐饮企业要解决的核心课题;另一方面,受限于场地租金、厨师员工成本等成本压力,许多餐饮经营者很难做到二者兼顾。北京全荟美邻小厨智慧餐厅的出现,无疑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优先解决方案。
智慧餐厅:多元场景适配,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通常情况下,想投资开一家餐饮店并不容易。后厨明火需要办理各种证件,而且为了满足上下水排污、排烟消防要求,通常还需要进行装修改造,加之厨师、房租、食材三座大山,不仅让餐饮商户头疼,也让很多想要跨界投资餐饮的人士望而却步。
而北京全荟美邻小厨智慧餐厅解决方案,可在零人工、零损耗、零培训的情况下,实现一平米开店,灵活投放,轻松满足各行业多场景下的用餐需求。通过结合了先进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自动烹饪设备,搭配与设备配套的高品质、标准化预包装半成品食材,能够在省去厨房、省去厨师、省去厨余的情况下,仅需3~5分钟,轻松提供一站式【餐+饮】服务。此外,用户还可通过北京全荟美邻小厨官方小程序线上点餐购买,切实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鲜速食”模式:标准化出餐 科技还原美食本味
对于消费者而言,菜品的口感品质决定了是否下次还会购买。北京全荟美邻小厨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烹饪技术,创新实现“美食胶囊”产品形态,通过邀请业界烹饪大师对餐品进行前置研发,产品食材科学配比,采用先进的智能烹饪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识别美食胶囊后智能匹配烹饪曲线,注水到滴、加热到秒,同时精准控温,切实保证了每一份美食的口味品质统一。
除了智能烹饪,食材安全也更是美邻小厨的一大亮点。美邻小厨与拥有30年经验,为国际一线品牌雀巢、沃尔玛等企业进行食品代加工的知名的供应商合作。选用新鲜、安全、营养的食材原料,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测和筛选。在产品流通的全过程,还采用了智能化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统,对食材的贮存、运输、加工和烹饪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食品安全无死角。
智慧餐饮解决方案:打造餐饮行业第二增长曲线
餐饮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工智能的应用,餐饮业正向着多元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家以数据为驱动的美食新零售科技公司,北京全荟美邻小厨通过‘智能电器+食品供应链+线上云端’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一站式智慧餐饮解决方案,通过自身数字化技术优势和先进业务模式,实现对整个餐饮行业的改造升级,切实助力餐饮企业降本增效。未来,随着北京全荟美邻小厨智慧餐厅出现在更多影院网咖、宾馆酒店、景区等细分场景,势必为推动整个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广告】(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城区积极探索养老服务升级,倡导“全龄友好”服务,让养老资源和社区居民互惠共赢。截至目前,东城区已有15个养老助餐点升级为“社区餐厅”,在服务好养老刚需的基础上,让更多居民得到了实惠。
助老餐也合年轻人口味
位于景山街道大学夹道甲10号的便民老年餐桌,是由东城区“小棉袄爱老”团队运营的一家养老助餐点。为方便更多居民,最近“老年餐桌”已升级为“社区餐厅”。这家社区餐厅占地面积150平方米,服务覆盖周边8个社区,堂食日均接待量达150人次。每到饭点儿,这里便格外热闹。
对于普通人而言,老年餐少油少盐、太过软烂,称不上合胃口。怎么能吸引这么多人来“蹭饭”?原来,这里的大厨结合多年的老年餐制作经验,通过不断改良,菜品的口味不但老人喜欢,普通人也爱吃。就拿招牌菜糖醋鱼来说,选择的是没有刺的巴沙鱼制作,通过减少糖的配比,注重火候的掌握,做出来外酥里嫩,酸甜适中。而且,一整条鱼才28元。
因为实在物美价廉,糖醋鱼成了这里最抢手的一道菜。“工作人员会用专门的长餐盒给包装好,家里来个亲友,待客也特合适。”居民王大爷说。
暑期孩子们也有需求
“这个餐厅位置好,不想做饭也不用走出这片儿,方便了我们好多老年人。”年过九十的张老说,这里不但离家近,还有许多优惠。首先,老年人持“养老助残卡”消费,能享受9折优惠。居民来堂食,主食2元一位,不够可以免费加,还赠送一道免费汤。最贴心的是,餐厅还有送餐服务,餐厅专门定制了保温箱,每餐都有专人负责送餐上门。
为了支持和鼓励运营团队更好地为居民服务,社区餐厅的服务场地由景山街道无偿提供。有了街道的场地支持,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运营方就把这部分利润补贴到了饭菜上。据了解,餐厅每日提供两餐,菜单每日更新,搭配不同的主食、粥和汤品,一餐的价格在12元到28元不等,还能提供半份菜。“有的老人饭量小,还吃得清淡,打半份菜,再来份主食,配上免费汤,十块钱就能吃饱。”餐厅负责人介绍。
营养均衡、经济实惠,这家由养老助餐点升级的社区餐厅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光顾。随着暑期的到来,那些跟着爷爷奶奶或是独自在家的孩子们,也经常出现在社区餐厅里。
成了社区餐厅后还是优先服务老年人
截至目前,东城区117个养老助餐点已有15个升级为社区餐厅。养老助餐点升级后,如何能优先服务老年人?东城区民政局与餐厅运营方一道,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据介绍,社区餐厅根据各自情况,纷纷张贴告示,号召大家错峰就餐。一些社区餐厅优先服务老年群体,引导年轻人在中午12点之后就餐。人多的时候,由餐厅工作人员引导大家排队,并根据情况“手动”安排老年人优先。有的餐厅还安装了自动叫号机,让老年人可以在等候区稍事休息。
东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年餐桌升级“社区餐厅”后,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受众群体进一步扩大。在妥善解决好“老年资源优先老年人使用”的前提下,不断增长的客流量有利于社区餐厅的持续健康经营,让老年餐的制作成本进一步降低,饭菜的花样和品种更加丰富,从而带给老年人的实惠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