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近日,广东一女子发布视频称,归还租用的共享充电宝时,前后加起来折腾了四五十公里,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归还点。一怒之下,她直接砸坏了充电宝。
共享充电宝让我们的日常生活更便捷,但也出现了“好借难还”的现象,大大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此外,收费乱、充电慢、押金不退等问题也时有发生。情况究竟如何?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刘女士称,5月26日下午,她的母亲路过深圳时,为了应急,在福田口岸出关处租用了一个共享充电宝,之后因为找不到原先租借的地方,就委托自己帮忙归还。
刘女士说:“5月26日22时左右,我的丈夫就带着小孩去找充电宝的充电柜,差不多找到了凌晨1时40分,还没找到,我们就联系了客服。”
期间,刘女士的爱人曾多次咨询“来电”客服,寻找附近的归还点,但是查询到的门店,有的超出了营业时间已经闭店,有的门店则根本没有共享充电宝的机柜。
刘女士的丈夫说:“有一些充电柜是虚假的,我去问了店里的工作人员,他们说这个充电宝早就下架了,但是来电科技没有把信息从小程序上删除。”
目前,刘女士的母亲租借的充电宝已经损坏,无法归还,但该订单在客服的协助下进行了更改,没有支付额外的费用。
刘女士说:“如果我的视频没有火,其他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都是要被扣费的。刚好我如此幸运地被发现了,所以才不会扣我的费用。”
与刘女士有相似经历的人不在少数。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发现,与关键词“共享充电宝归还”相关的投诉已经超过8万条,主要集中在归还困难、收费过高、押金难退等方面。合肥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上周末她和朋友在逛街时扫码租用了充电宝,边逛街边给手机充电,没想到归还时却并不顺利。
王女士表示:“我跟朋友去逛商场,然后手机就没电了,我就随手从旁边扫了一个充电宝,准备充半小时,在时间快到的时候去归还,发现充电宝的槽已经放满了。我就去商场里找别的地方归还,但是因为品牌跟型号不一样,都归还不了。我想着我就再逛一会,等电量差不多充满的时候再去归还。关键是等待的过程中,充电宝一直在计费,而且还白白耽误了我如此长时间。”
记者在北京、广东、安徽等地走访发现,充电宝是否“好借好还”,与区域内站点的数量密切相关。部分相对小众一些的充电宝商家,设备点较少,这也导致了归还时选择的余地有限。此外,部分商家虽然在小程序中显示有大量站点,但实际上部分站点已经是“空壳”,站点的临时调整时有发生。
消费者葛女士表示:“我有一次在游乐场借了一个充电宝,回家的时候忘记归还了,第二天就想着在家附近的小超市归还,可是当我到达小超市的时候,我发现归还站点已经没有了。我只能重新定位别的地方归还,可是我定位到下一个地方,下个地方又还满了。后来就接着跟着地图找,骑车二十分钟,好不容易找到下一个站点,到那里发现就剩最后一个位置了,我终于把充电宝归还了。”
5月31日傍晚,记者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的几个商圈内走访发现,市面主流的几个共享充电宝品牌的设备点中,可借数量通常多于可还空位,在商场、超市、餐饮店内的借取以及归还相对便利。但如果是沿街在小商店内借取后,离开一段距离再寻找新的归还点,则并不容易,部分商家的小程序内,站点的定位并不准确。此外,受制于商家的营业时间,大部分站点会随着商家闭店休息而无法使用。
一位消费者表示:“我准备归还充电宝的时候,我发现那个小店关门了,充电宝的机器已经断电,归还不了,附近也没有那个牌子的归还充电宝的站点,我就打电话给了客服,客服跟我说可以帮我暂停使用,于是我就带着充电宝回家了,等到第二天早上我就归还了。”
一位奶茶店店主告诉记者,充电宝机柜是由充电宝商家自行运营,如果出现站点内充电宝都被借出等极端情况,会联系商家进行处理。“正常情况下,我们投入的24个充电宝的使用率特别高,但是有时会出现充电宝全部借出的情况,这时我们就会通知合作商再多投入几个充电宝,但有时会出现顾客归还的时候,已经插满的情况,一时归还不了。我们会及时联系第三方,多腾出几个插口。”
有充电宝商家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前公司会安排兼职人员去尽可能填充各站点的机柜,让机柜内尽量没有空余的归还位置。
就以上现象,记者也通过充电宝商家的小程序反馈给客服,但大多都是自动回复,并没有能第一时间解决具体问题。
对此,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因为归还困难而产生的费用,应该由企业来承担。
陈音江介绍:“消费者花钱购买充电宝的租借服务,充电宝的运营企业就有责任和义务为消费者提供正常的归还功能。如果消费者使用完之后,因为企业的原因无法及时归还,企业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消费者租借充电宝之后,归还的时候柜机满了,在这个地点根本归还不了,或者按照APP上的地图提示找到了相应地点,仍然归还不了,这会导致消费者推迟归还时间。延迟归还的时间并不是消费者正常使用的时间,按道理来讲,这样的时间所产生的费用不应当由消费者承担,而是由企业承担。”
陈音江建议,遇到此类情况,消费者要保留好证据,依法维权。
陈音江表示:“如果消费者遇到这样的情况,要收集好相关证据。比如,通过拍视频、拍照片,跟充电宝的运营企业协商,要求退费。如果协商不成,也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投诉,请求监督管理部门协调解决,同时也要求有关部门责令相关的充电宝运营企业去整改落实。”
综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总台记者钱成 王利)、央广网
来源: 央广网
外卖打包费有时候真让人不知道钱花在了哪里!”今天,北京海淀某高校的大四学生李秀向记者反映,她和同学常点的一家麻辣拌店的打包费收得不明不白——“点0.01元的素菜福利,能多加一片青菜,但订单同时增加了1元的打包费,连选择口味都会再被收取1元打包费,不仔细看很容易忽视。”她对此感到难以理解。
家住北京昌平回龙观的卢女士的外卖订单也显示:一份酸菜鱼加上一份米饭,店铺优惠后全单共35.3元,其中打包费3.5元,餐具包再另收0.3元。“这些费用超过餐费的10%。”卢女士感慨,“原来我在外卖打包费上花了这么多钱。”
选个口味也要收打包费、收取打包费但不一定提供包装、到店自取与外卖打包费用不一致……不少消费者表示,能接受外卖包装的成本,但打包费经常是一笔“糊涂账”,让人摸不着头脑。
“早餐的茶叶蛋每个收取1元打包费,买两个就是2元,送到一看,装在一个塑料袋里。”河南郑州的周女士感到疑惑,“那我的打包费究竟花在了哪里?”
这类情况在烧烤外卖订单里更为明显。消费者王天雨收到一份外卖炸串后发现,订单页里,打包费每串收取0.3元,自己点了十几种不同菜品,打包费叠加,而实际到手只有一张锡纸包在一起。
也有不少消费者注意到,奶茶饮品存在多杯叠加收取打包费的情况。而如果到店购买奶茶,同样的包装却不收打包费。
采访中,提到打包费,一些商家表示也有“委屈”。北京市东城区一家羊汤店的店长解释道:“餐盒、打包袋、一次性筷子、汤匙都有成本,再加上平台的订单抽成、消费者的红包补贴,为了补回成本,打包费会加一点。”
对此,消费者并不买账。卢女士认为:“外卖餐盒批量采购,成本并不高。如果是因为活动和红包补贴,商家可以不参加,而不应把成本转移给消费者。”
对于外卖打包费的收取标准,河北厚诺律师事务所律师雷家茂表示,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证、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商家在收取打包费时应明确告知。他提醒道:“一些商家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看似写明了相关类目及费用,但并未标明该服务的具体内容、包装方式及规格等信息,本质上仍不属于明码标价。一些商家企图用‘浑水摸鱼’的方式在消费者不知情的状况下多收取打包费,有变相强制消费之嫌。”
雷家茂建议,平台要进一步规范外卖打包费,商家要综合商品特性,餐食、打包袋的实际用量等因素合理计价打包,并明确告知消费者。
作者:周子元
来源: 工人日报
作坊化身大门店,商家地址“实地查无”
莫让“造假的外卖”忽悠消费者
月销过万的外卖店铺,无法根据平台注册地址找到实体店铺;平台展示的沿街店铺,实为“藏在”美食城一角的小窗口;网上店铺图片环境干净卫生,实地探访卫生状况堪忧……“外卖店铺看似大门店实则小作坊”“你点外卖会在意店铺环境吗”“原来外卖店铺照片可以造假”等话题近日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热议。
平台多品类业务吸引入驻
如今,外卖配送越来越方便快捷,通过外卖平台下单一日三餐、甜品零食、奶茶咖啡等,已成为众多用户的消费习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21亿,占网民整体的48.8%。
“健身需要精准控制饮食摄入,但自己做健身餐不仅费时费力,口味、食材丰富度与专业门店配好的健身餐相比也有所欠缺。”对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健身爱好者小谭来说,外卖APP“几乎是每天必用”。
在上海市徐汇区工作的金融行业白领小段向记者介绍,虽然在公司食堂也能解决一日三餐,但有时加班太晚或是周末休息时,一顿外卖就成了调剂生活的选项,“点几道家乡菜,或是自己爱吃但食堂不常做的菜,既省去了饭前饭后的准备与收拾过程,也是对自己的一次犒劳。”
外卖的便利性吸引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而庞大的用户群体又为外卖平台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近几年,外卖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外卖平台快速发展,通过拓展早餐、下午茶、夜宵等多品类业务,迭代营销工具帮助商家吸引并留存客户、提升运营效率等方式,不断优化平台用户和入驻商家的使用体验,并推动着餐饮行业数字化转型。
店铺照片与实际不符
下午3时,在外卖平台上点一杯奶茶为自己“充充电”,是北京市海淀区一家互联网企业员工小袁的日常。“工作到下午,一杯冰奶茶或冰咖啡就是最大的慰藉,没想到我常点的品牌近期也出现负面新闻,虽然不是自己经常下单的这家门店,但心里多少也有点不舒服。”小袁说。
小袁提到的“新闻”是近期引发关注的外卖“照骗”相关事件。“有网友探访发现,一家小小的店铺竟然挂了两个奶茶品牌的招牌,在某本地品牌的大招牌下,我常点品牌的‘小招牌’就孤零零地挂在一角,这与外卖平台上光鲜亮丽的门店照片简直是天壤之别。”小袁向记者描述了新闻里的相关场景,他认为,类似情况可能是少数,但这种“照骗”行为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一种不负责,辜负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一家月销量2000+的连锁寿司店,店招海报精致、宣称上海直营门店22家、外卖80元起送,然而根据地址找到线下门店时,传说中日式装潢的门面大堂不见踪影,只有一家挂着“不接受堂食”的简陋小店。在“外卖店铺照片可以造假”的相关报道中,媒体探访结果令人担忧。
除了门店照片造假,还有不少网友分享了另一种造假乱象——地址错乱。有网友发现,月销过万的外卖店铺根据平台注册地址根本找不到实体店,费尽周折终于找到后才发现,原来是在一个集中了数十家品牌的美食城里。“如果是美食城里倒也罢了,可有些商家甚至连正规档口都没有,只是躲在地下室的一个小作坊。”不少网友在评论区说,外卖乱象频发,诸多问题亟待规范优化。
常态化巡检保证食品安全
外卖乱象由何而来?一方面,在注重口碑的读图时代,店铺照片及视频、网友评价已经成为众多用户选择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中心地段的店铺租金成本越来越高,外卖门店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外卖商家“退居‘幕后’,配上‘照骗’”的现象并不少见。
在此背景下,甚至催生了“PS餐饮外卖门头照片”的业务,在相关网购平台的评论区,不乏“简直就和真的一样”“一次通过”等反馈,还有不同商家购买了同一张门面照片。
“当用户点外卖‘只敢点自己去堂食过的饭店’时,用户与商家、用户与平台间就已经产生信任裂痕。”业内人士认为,面对海量的入驻商家,平台的管控治理存在一定难度,彻底解决“照骗”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治理。餐饮品牌方需加强对加盟方的审核力度,强化日常监督;外卖平台方也应发挥自身技术和平台优势,既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对“照骗”进行识别判定,也要组织平台工作人员、外卖骑手进行常态化巡检,更要注重用户反馈,多措并举,规范入驻商户的经营行为。有关部门应当不断追踪外卖行业的新问题,依法依规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好“互联网+监管”,推进从入驻资质审核到生产制作、运输配送再到消费者监督反馈的外卖全流程智慧监管,将食品安全“晒在阳光下”,各方齐发力,方能构建一个透明、安全的网络餐饮环境,让消费者能够真正放心享受外卖带来的便捷。(记者 徐嘉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