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不够,营销宣传来凑
出行要错开高峰期,租房要错开高价区。但选址决定一半以上的客流,所以一味的求便宜并非好办法。
但是如果自己真的没有办法负担过重的租金,要想降低风险选了一个比较一般的位置也并非不可以。
那可以通过营销的方式来拉动客流。通过线上建立社群,线下采取活动进行了有效的导流。
一店多用,合伙经营
与其独力难撑,不如暂且寄生。曾听说过一个案例:一店三开,早上老板卖早餐,下午另外一个老板卖午餐和晚餐,然后晚上租给其他人做宵夜,分摊了租金水电,多好啊。
而这种模式很多小店都在借鉴,比如广州一个城中村的早餐店,他们早上卖早餐,中午就卖豆腐、丸子之类的,下午到晚上就租给宵夜摊主做麻辣烫或者烧烤。
< class="pgc-img">>这玩法,让其节省了选址和装修的时间,也降低了租金成本,更享受到了原有客流的辐射。这种看似抠门的举措,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形象,反而让顾客觉得菜式丰富。
餐谋军师:百万餐厅的军师谋士。订阅关注餐谋军师微信(canmoujunshi),每天为百万餐饮人解答正餐管理、轻餐管理、外卖管理、新店管理的经营策略。
><>人在商场开餐厅,天天排队;有人却只能看着人来了又走开。购物中心越开越多,餐饮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到底要不要选择在商场开餐厅?又如何计算自己的租金承受力?
< class="pgc-img">>首先,你要清楚租金与成本的关系,接着才能决定要不要进入商场。
在租赁面积既定的情况下,租金标准水平与毛租金收入水平呈现完全线性正相关关系。
租金标准,通常由两个概念组成,一个是由有效购买力决定的基础租金,一个是由区位、商场产品、业态组合、租约特征和运营能力这些特征变量决定的租金边际价格。
这些特征变量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租金的定价能力。
基础租金
对基础租金标准的测定,人们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成本计价法、投资回报计价法和市场计价法。
租金边际价格
基础租金通常反映项目无差别化产品和市场特征的租金水平。但是,每个项目仍然因许多个性化的因素,影响了租金实际价格的变化,因此就必须对这些个性化因素的特征变量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并导出租金的边际价格。
所谓个性化因素,就是项目区位特征、商场特征、业态组合、租约特征和运营能力。
小结
商场人流量集中,基础设施完善,有助于打造品牌。加上街边店被整改搬迁居多,所以即使商场租金成本比较高,很多人依然会愿意选择商场。
找到一个好位置是很关键的,但是进入商场重要的还是要看商场方的设施以及运营能力。而懂得租金成本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风险,做好风险管控。
><>国历来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一直在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8 年,餐饮行业更是突破了四万亿人民币规模,成为“热门”行业之一,餐饮老板们生活状况到底如何?周天财经团队联合多位券商分析师,实地调研走访了超过 50 家餐饮商户,对这些作为微观样本的商家进行了深度访谈。
房租快速上涨,最高可占比营业额四分之一
这些年,伴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餐饮行业也越发感受到“三座大山”的压力,而首当其冲的是房租成本。据餐饮老板内参调查,对餐饮产业来说,10%~15% 的房租占比相对合理,如果占比超过 20% 经营压力就会很大。
韩威的档口是实地走访的餐饮商家之一,位于中关村大恒科技大厦地下一层,并且距离楼梯隔着二十多米的距离,韩威的档口每个月租金要两万人民币,并且仍然在以每年 5% 的幅度递增。
韩威的美食档口,拍摄/周天财经
韩威告诉周天财经,现在算是淡季,工作日能做到三千多的流水,双休日少一些,最后算下来一个月是八万多的营业额。这意味着,仅租金一项成本,就占到营业额中的 20%~25% 左右。
站在路边吃早餐,是小摊能给予的最大“体面”
比起韩威的档口,“襄阳来了”也有着同样的房租成本烦恼。“襄阳来了”有着临街淡黄色牌匾,近 100 平米的堂食空间,还有一位热情、大嗓门并且带着地方口音的老板,更符合人们印象中对于一家餐馆的定义,也意味着“襄阳来了”有着更高的经营成本。
“襄阳来了”老板李玉给周天财经算了一笔账,每个月的房租成本 8 万元,人力成本 6 万元,食材成本基本稳定在营业额的 40%,如果再算上其他杂费,每个月的营业额要做到 30 万才能勉强不亏钱,刚好是每天一万块。而且,房租还要以每年 3% 的幅度上涨。
也正是因此,53 岁的李玉不得不将营业时段放宽到 6 点到 24 点,以便拓展早餐以及一部分夜宵时段的收入。晚上 12 点打烊,李玉擦擦桌子、扫扫地,半夜 1 点多就在店里打地铺睡,然后早上 6 点起来,周而复始。“睁眼睛就开始忙,有时候脸都忘了洗”。
在一份由多家常青藤高校社会学博士生组成的调研团发布的考察结果显示,以北京为例,78.7% 的街道已经难以找到可以“坐下来”吃早餐的纯早点店铺,这个数字在重庆仅为 15.2%,对于很多城市来说,能站在路边吃到冒着热气的早餐,是手推车小摊所能给予高级白领们的最大“体面”。背后原因是,单一的早餐行当已经无法 cover 掉店租成本。
研究发现:外卖成为餐饮行业新增量
现在,外卖已然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DCCI 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 6 月,中国已有 45.4% 的网民使用过外卖服务,外卖用户规模达到 3.6 亿。更重要的,我们通过调研发现,外卖成了餐饮行业新的增量,抵消了一部分因为成本上涨带来的经营压力。
消费习惯的改变,随着而来的,每家餐厅实际上都需要有“两张门面”——一张在线下,另一张则在线上。线下的门面仍然需要注重选址,以便吸引商圈内的客流量,但线上的门面却可以借助配送服务,打破“旺铺思维”的空间限制。
经历过外卖业务的从零到一,韩威总结出自己的选址生意经:“主流商圈的末流位置”,将精力放到整个商圈的人流量上,没必要为了太好的位置支付房租溢价。
2012 年,李玉在车公庄租下店铺,开了一家襄阳牛肉面,这也是襄阳来了的前身,生意最好的时候,李玉也曾拿出几十万在北航附近开过分店,但由于分店是从二房东手里租来,李玉后来才知道房主不允许做早餐生意,经营阻力很大,而且当时分身乏术,李玉需要每天骑电瓶车早上在分店,下午再回车公庄看店,也找不到合适的人合伙,心力交瘁,不到一年只好将分店匆匆关掉。
懂摄影的儿子将李玉端着面的照片挂在餐厅墙上,李玉说,自己这么拼命都是为了儿子,拍摄/周天财经
李玉并非孤例。在我们的走访过程中,不少餐饮老板都有过扩店失败的经历。和想象中最主要的选址造成的客流问题不同,谈到失败原因时,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提到“心累”,因为餐厅经营中太多事需要自己上阵,管理难度的线性增加让他们不堪重负,用韩威的话来说,“还不如就开一个,钱没多赚,罪没少受”。
外卖,实际上是在不增加管理难度的前提下,提升了单店的服务能力。一位建国门的食客给李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经常点我家(外卖)”,前两天特地来到店里第一次堂食,“还说鲫鱼做得不如点外卖好吃”。建国门距离双井 3.5 公里,步行走过去需要花费 45 分钟,显然,已经超出了一家餐厅在线下的服务半径。
像这样素未谋面的“熟客”还有很多,智能手机操作不太熟练的李玉感慨,“这么说吧,前几年我停掉外卖都没问题,现在肯定是不行,已经(占到营业额)三分之一了”。
外卖这一业态已经囊括了包括商家、用户、骑手、生态伙伴在内的完整角色链条,在推动行业变革以及促进就业等社会效益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19 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