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商业机密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
在这里,我们根据餐饮企业的运营特点,来分析涉及“商业机密”的几个主要的环节和内容:(1)原材料的采购途径及标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材料是制作菜品的首要条件。原材料的好坏对菜肴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少“名菜”对所用的原材料有着更为苛刻的要求,甚至对原材料的生长周期、新鲜程度、产地、养殖种植技术都有明确要求。
(2)烹饪技术。这可以说是某些餐饮企业的“命脉”所在,制作这些菜肴的“秘方”一旦流失,那么餐厅所独具的优势也就随之消失,甚至面临倒闭的风险。在数年前,我国南方某市,一个主厨因为违约辞职,而被法院判决赔偿餐厅500万元人民币,如此高额的个人对企业的劳务违约金在我国尚属首次,这个案例在餐饮界广为流传。由此不难看出,菜肴烹饪技术是一个餐饮企业核心的“商业机密”。
(3)客户档案。不少客户的饮食习惯、联系方式及其他的一些资料,是餐厅的工作人员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长期积累、整理而来,可以说它凝聚着餐厅工作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如果这些资料被竞争对手窃取,继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公关”,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就获得成功,给原来拥有客户资料的餐厅造成重大收益损失。
(4)餐饮企业的重大决策。如新的投资方向、菜品结构的调整、某项营销策划活动的内容、重要的培训计划等。
(5)企业的薪酬标准。包括所有员工的薪资、福利、待遇和期权、奖金等激励措施。
(6)餐饮企业的一些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也是各级管理人员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有些餐饮企业的规章制度包含了很多管理技巧、管理窍门,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才达到相对完善的水平。
避免机密外泄的几种措施:(1)将各类信息以重要程度进行分别保存,餐厅的管理人员应根据级别权限进行调阅。
(2)与涉及商业秘密的员工签订保密合约或在用工合同中详细签订相关的条款,如合同期内不得私自离职,离职后几年之内不得从事相关的行业,以及违约的责任。
(3)对全体员工进行教育,内容包括餐饮企业商业机密的重要性,以及泄密后的法律后果。
(4)减少员工的流失率。即使是普通的员工,也会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机密”。同在一个屋檐下,掌握“机密”的人员也可能无意中把“机密”泄露给普通员工,普通员工得来的小道消息也许正是企业的“机密”。保证员工队伍的稳定,为企业的内部信息流向建立一道屏障,避免“机密”的外泄。
(5)对极其重要的保密资料,加强看管,必要的可以划定“警戒区域”,增设监控设施,加强人员看守。
《新连锁新零售》之创新商业模式
【主要内容】:①连锁企业如何结合互联网、金融工具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供应链、产业链升级;②单店盈利的提升,标准化打造,督导体系,连锁六大系统建设;③连锁招商资源盘点,招商策划,连锁扩张模式设计,招商运营等;④连锁股权合伙,人才激励,股权激励,企业融资,企业估值,门店众筹等;⑤如何快速实现规模收益,连锁体系规划建设,连锁企业爆品打造方法等;⑥连锁人才复制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招商运营实操,经典落地案例分析等内容。
新连锁,新零售,全球化,心沟通,心共享,心服务,更多连锁专业分享请关注,运营人Wechat:i256936
>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张悦)2月6日报道随着近日回到成都的居民越来越多,面对餐饮需求,成都餐厅也逐渐有序开放、部分餐厅开启外送服务。但你知道餐厅营业的背后需要多少道“抗疫”工序吗?记者从成都商务局获悉,成都餐饮同业公会近日发布《成都市餐饮业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的经营服务规范(暂行)》(以下简称《规范》),内容对餐饮企业食材购买、餐具消毒、配送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详细具体的要求,如消毒柜消毒餐具需设定120℃以上10分钟、外送保温箱需每天消毒至少3次、传菜过程中需罩住菜品等,严格规范餐饮企业,做好疫情防控。
测体温、建记录
员工、顾客都得严格防控
首先在内部员工管理上,《规范》要求餐饮企业须要提前摸查回蓉返岗人员情况,对于14天内有过疫区旅居史、与湖北等地区人员有接触史的人员等,应要求在家自我隔离14天以上;应每天对在岗员工进行晨检记录,在进入工作场所前,进行体温检测;员工需配戴口罩上岗,并及时更换,加强洗手及消毒频次。
红杏酒家为上岗员工测量体温
对于到店消费者,就餐区域入口处宜设置体温检测设备,对消费者进行体温测量。为避免出现无症状携带者的隐性传播,对体温正常的消费者,在征得顾客同意及私人信息保密承诺的基础上,建议登记至少一人的姓名及有效联系方式,建立可追溯制度。
餐具消毒精确到时间、温度
外送保温箱需每天消毒3次以上
餐厅需确保餐用具严格清洗消毒后使用,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将餐具完全浸泡在水中煮沸10分钟以上;二是洗碗机消毒,洗出的餐用具表面温度需达到71℃以上,最后漂洗温度达到82℃以上;三是红外线热力消毒柜消毒,需设定120℃以上10分钟;四是使用有效氯浓度为250 mg/L以上的含氯消毒液,浸泡5分钟以上。若选择外购消毒餐具,需检查资质,并保留同批次餐具合格证明或者检测报告。
除此之外,食品加工用具、盛放器皿、布草等也都需严格消毒。对于外送餐食的保温箱、物流车厢及物流周转用具应每天清洁消毒。外送保温箱建议每天消毒不少于三次,其他每天不少于一次。
食材采购需正规
不采购、使用需现场宰杀的活禽畜动物
对于食材来源,企业应严格执行食材进货查验,禁止经营、贮存野生动物或野生动物制品。不采购、使用需现场宰杀的活禽畜动物。
同时食品、非食品需储存得当,散装食品拆包装以后,要留存产品原始包装信息,确保做到可追溯。加强对原材料的储存管理,确保原材料保持新鲜。坚持覆盖储存(如使用保鲜膜等方式)防止食材交叉污染。
密闭性包间禁止接待顾客
环境通风、消毒需加强
具备条件的就餐场所可采取减少桌椅摆放、加大就餐者之间空间距离的措施,尽量阻隔病毒传播。密闭性包间,禁止接待消费者。在餐具摆放上面,需在顾客入座后再摆放餐具,做到一客一餐。
同时加强就餐场所和加工场所的空气流通,以及就餐区域、人员通道和洗手间等场所的消毒灭菌。洗手间物体消毒每日不少于一次,废弃口罩、手套需消毒后分类丢弃。
外卖配送要重视
建议“无接触配送”,增加“外卖安心卡”
配送员在配送过程中全程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并定期更换、做好送餐箱、配送交通工具等的消毒,平台应为其提供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
大龙燚外卖安心卡
建议使用“食安封签”对配送餐品进行密封。增加外卖信息追溯卡标明制作人、装餐人和送餐人姓名和体温状况。配送过程中,尽可能采用无接触配送的形式。
菜品需烧熟煮透
传菜要加盖,支持客人分餐
菜品需烧熟煮透,加热时中心温度达到70℃及以上。传菜员工必须佩戴口罩和手套,并在菜品上加一个盖子或者使用保鲜膜罩住菜品,确保菜品在传菜过程中不被污染。
上菜的员工也要佩戴口罩,戴手套,覆盖在菜品表面的盖子或保鲜膜不要提前剥离,等放到客人的桌子上再揭开。应给客人提供公筷、公勺便于分餐时使用。
除上述内容之外,《规范》中还提到了餐饮企业成立防疫小组、提前置备防护及消毒用品、做好店内消杀培训和防疫宣传等要求和建议。
日,一则“厨师拌黄瓜被原公司起诉索赔10万”的新闻引发关注,甚至被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小案大道理 时代新风尚”栏目收录。
今天,“保密观”与你一起了解这起竞业限制纠纷案的前因后果,以及如何判定劳动者是否负有竞业限制义务。
案情回顾
刘某原是A餐饮公司的冷菜厨师,在入职时与该公司签订了《保密及竞业禁止协议》,约定其负有保密义务和竞业限制义务,在职期间接触的技术信息(如烹调方法、配方、技术诀窍等)及其他方面的秘密,仅用于完成A餐饮公司分配的工作任务。在劳动合同终止后2年内,不得直接或间接参与、进行或牵涉进任何与A餐饮公司业务相竞争或相似的业务。刘某若不履行协议所规定的保密义务,所取得的利益归A餐饮公司所有,且应支付违约金5千至1万元。
2022年5月,刘某从A餐饮公司离职,该公司未向其支付过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后刘某先后入职两家酒店从事配菜及冷菜厨师工作。2023年4月,A餐饮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刘某支付违约金1万元,并赔偿损失9万余元。该公司主张刘某在公司从事海鲜类菜品的制作,属于餐饮服务中的小众领域,刘某经过培训和长期工作后已掌握了其中的菜品制作技巧。刘某离职后继续从事厨师工作,违反了竞业限制义务。
刘某陈述其在公司上班时,仅是从事拌黄瓜、毛豆等常规冷菜的制作,没有做过海鲜类的冷菜。
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虽然刘某与A餐饮公司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但刘某仅是一名普通冷菜厨师,并不会接触和掌握公司的商业秘密,餐饮公司也未提供证据证明刘某在工作期间获取了菜品制作技术秘密。餐饮公司将刘某纳入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不当限制了刘某的权利,协议应属无效。故对餐饮公司要求刘某支付违约金并赔偿损失的诉请,法院不予支持。一审判决后,A餐饮公司上诉,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警惕竞业协议滥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从法律性质看,竞业限制制度设立的基本目的在于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维护劳动用工、人才流动和市场正当竞争的法律秩序,防范与遏制其他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违反市场公平竞争与职业伦理,损害原用人单位的正当合法权益。尽管竞业限制制度的保护对象是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及市场公平竞争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可以随意滥用这一制度。
因竞业限制协议对劳动者的生存权和就业权构成极大限制,使劳动者在较长时间内不能从事擅长或熟悉的工作,故应对有关约定的适用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实践中,用人单位常以“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作为主张竞业限制赔偿的依据,以致滥用竞业限制条款。那么,“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该如何判定?
在审查竞业限制的适用主体时,首先要分析该主体“接触信息的可能性”,只有有机会接触用人单位保密信息的劳动者才具备约定竞业限制的前提;其次要分析劳动者“利用信息的可能性”,如果劳动者虽有机会接触保密信息,但并非相关领域专业人员,了解信息未构成重新择业的便利条件,重新择业后利用信息的可能性也不大,则通过签订保密协议就足以保护相关信息,此时也不应再约定竞业限制条款来不当限制劳动者的择业权利。
一些用人单位不能打着保护商业秘密的旗号,滥用竞业协议,随意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对于劳动者而言,如果“无密可保”,即使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也不负有竞业限制义务。
(文章部分资料源自“最高人民法院”“江宁开发区法院”等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