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报讯(记者 张晓荣)麻辣烫行业的两大龙头,你站张亮还是杨国福?12月27日,在第五届餐饮创新大会上,张亮麻辣烫CEO姜柏东向新京报记者透露,明年计划突破6000家店,但尚未考虑万店规模,要保证加盟商盈利。
根据天眼查信息,张亮麻辣烫的母公司为黑龙江省张亮餐饮有限公司,注册时间为2013年,主要通过加盟进行快速扩张。张亮麻辣烫CEO姜柏东向新京报记者透露,2019年新开加盟店1000多家,目前门店总数约为5100家,明年计划突破6000家。
张亮麻辣烫CEO姜柏东。
今天上午,杨国福麻辣烫创始人也称,目前公司有5000多家店,并公布了其发展规划,明年将新开1200家店,且预计2025年门店数量突破9000家店,若发展良好,门店数量则会超过10000家。但对于“万店计划”,姜柏东则表示:“万店还没有想,两三年内的目标没想开这么多。”他表示,目前对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求店面盈利性在行业内要好,保证加盟商的盈利,等开到六七千家店时,要看开新店对现有店面营业额是否造成影响,如果有影响的话不开。对于未来的发展目标,姜柏东说:“一直没有把数量定为长远目标,哪怕有一天到六七千家店停滞不再加盟了,也要保证盈利性要好。”
加盟是张亮麻辣烫的主要拓展方式,省会和一线城市的加盟费用为19800元,而其他地域是1万元。新京报记者注意到,今年瑞幸咖啡旗下小鹿茶开启了“零加盟费”模式,也引发餐饮业内广泛关注。对此,姜柏东认为,零加盟费不应该是一种趋势,正常企业盈利分为前期加盟费收取,后期的原料配送。如果本身加盟费定得不高的话,其实也可以不收,收加盟费是为了后期的扶持,或者为了前期的速度更快一些。但对于“零加盟费”,姜柏东说张亮麻辣烫现在和未来都不会考虑。他解释说,目前23个分公司经营压力比较大,而且加盟费不高,未来也不会提升,最大程度上让利加盟商。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杨国福麻辣烫和张亮麻辣烫看似都是东北起家、靠加盟迅速扩张的企业,但从整体运营和架构来看,杨国福麻辣烫是集团化运营,后台和加工厂模式比较重。而张亮麻辣烫属于轻运营模式,主攻餐饮品牌运营。对于在供应链方面的规划,姜柏东称,目前尚未确定,但未来也许会做,不过要到国内物流行业逐步发展和成熟时,才会参与进来。
新京报记者 张晓荣
图 企业供图
编辑 彭雅莉 校对 李立军
辣烫是人们最喜爱的美食之一,但一直伴随着汤料长期煮沸、食品卫生安全等问题。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麻辣烫也在消费升级。
「林小鹿」于2015年推出,在传统麻辣烫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和创新,想要为年轻人打造出更健康、营养的品质麻辣烫。创始人李巍龙向36氪介绍,区别于夫妻店和快餐店,林小鹿主要有以下特色:
林小鹿与业内知名供应商合作,采购高级进口食材,当天进货、当天处理,从源头保证各类食材的新鲜和品质;
融入虾滑、牛肚等精品火锅食材,满足对品质有较高需求的顾客群体,形成差异化的食材组合。团队定期开发创意烫捞品类,每半年进行一次产品更新;
汤底精心熬制,有番茄汤、骨汤、麻辣、干拌四种口味,相比传统长期煮沸的汤底更营养健康;
在店面装修设计、菜品口味设计以及品牌运营上,都更迎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和喜好。
林小鹿食材
麻辣烫的目标群体与火锅较为重合,从现有的数据来看,林小鹿的消费客群主要为18-35岁的年轻女性,小孩、老人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林小鹿目前共有4家店,第一家店开在杭州城西欢乐城,单店面积30平米;街边店客单价25-30元,商城30-40元。
林小鹿门店
李巍龙表示,麻辣烫客群广泛且鲜明,而且可烫捞的品类非常多,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很多好玩的创意菜品。此外,林小鹿还能进行很多零售方面的延伸,比如销售半成品,把店里的特色食材洗净装盒,消费者可以买回家自己烫煮;也可以贩卖自制辣椒酱、周边零售等。目前林小鹿开放加盟,除了加盟费用之外,也考虑提供后续的代营销、物料等增值服务。
火锅食材
特色汤底
经过两年的沉淀,团队在餐饮小吃的选址装修、供应链、运营、口味创新以及品牌打造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流程,接下来公司还想在林小鹿的基础上,做一家餐饮品牌孵化平台。
李巍龙曾在知乎回答“如何开一家麻辣烫”,吸引了很多想要开麻辣烫小店的人前来咨询。两年来,林小鹿陆续提供培训服务,截止目前已经帮助孵化了20多家麻辣烫店。此外,团队的另一个自营煎饼品牌“饼记”也正在筹备中。
李巍龙认为,餐饮创业环境正在升级,尤其是数量众多的小吃品类,创业门槛低、覆盖群体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朝九晚五上班,而开餐饮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开店可以同时兼顾工作和生活,只需3-5人,每年的利润也很可观。林小鹿想利用过去积累的实战经验,帮助他们实现“轻创业”。
林小鹿团队目前共有10人,base杭州,创始人李巍龙曾就职于华为。根据团队提供的信息,去年林小鹿总营业额超300万,公司一直处于盈利状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主席说:广袤天地,大有可为。
这句话放在麻辣烫赛道,似乎并不成立。
接地气、受众广、门槛低是A面,事实上,连锁难、品牌难是B面。
总第 2831 期
餐企老板内参 王盼、孙露露 | 文
现实:“贫富差距过大”
有人万店连锁,有人踽踽独行
今年6月,小蛮椒麻辣烫放出消息,完成A轮融资。这是麻辣烫品类首家、也是唯一一家获3轮融资的品牌。
这一消息让麻辣烫这条赛道掀起了些许波澜。
用“些许”这个词来形容,并非凭空而来。因为麻辣烫赛道一直以来都较为“沉静”。
有同行戏称,麻辣烫品类有两大“阵营”——以杨国福、张亮为代表的两大“巨头”稳坐江山,实现全国连锁;以福客、小蛮椒、觅姐、亲爱的麻辣烫等为代表的创新型品牌,走一条新型路子,其中福客、小蛮椒分别获得融资。
从数据可见,杨、张两家的门店数量呈现压倒性优势,门店数较多的觅姐、刁四,加起来的门店总数也不及杨、张的一半。
除此以外,能够广泛被业内认知并引起关注的品牌,少之又少。据悉,目前麻辣烫门店大约有20万家,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但连锁化率极低,大部分都“散落”在全国各地,以夫妻店、小型创业店存在。
接地气、受众广、高性价比、门槛低是A面,但与此同时,这条赛道长期处于“有品类无(少)品牌”的状态。
连锁难、品牌难,是麻辣烫的B面。
同时,麻辣烫品类特性开放,很多类似业态都可从中“汲取”精华。比如很多成熟品牌会在火锅、串串的基础上“衍生”出类似产品,比较典型如呷哺呷哺的“呷煮呷涮”、新辣道推出的“梭边鱼套餐”,把鱼火锅“大菜改小”做外卖;小龙坎甚至直接开了个“MINI小龙坎”……种种压力下,麻辣烫被同类产品“围剿”,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境地。
困局:“高不成低不就”
深扒麻辣烫的“软肋”
“麻辣烫这个品类,其实挺尴尬的。看起来门槛挺低,谁都能做,其实,负担比较重,对供应链的要求和挑战不少。”连锁运营体系建设专家林鲁敏告诉内参君,他曾任职7-11、争鲜寿司,并帮助过正大集团制定餐饮板块发展规划,也曾操盘过一个数百家连锁的麻辣烫区域品牌。
在他看来,麻辣烫品牌分层非常清晰,杨国福、张亮加起来约1.2万家店,是绝对的头部品牌。但放到快餐这个大品类来看,尤其是对标粉面等,麻辣烫这条赛道的规模,远远没能达到天花板,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供应链制约了品类的发展。
数据来源:窄门
>麻辣烫最大的痛点在于三方面:
1、缺乏供应链的延伸力。目前,供应链能够解决的主要是汤料、底料、酱料,但是冻货类产品,以有限的客单价,很难支撑高额的物流成本(尤其当品牌规模较小时)。导致这个环节品质不可控,这一点在加盟类品牌中格外明显;而干货、新鲜蔬菜类,又因各地的饮食习惯、季节性差异,影响整个SKU的规划和标准,门店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问题。
“麻辣烫的供应链依托于火锅,但是为什么难以发展?因为SKU太多了,平均下来多达120种,很难形成品质化的连锁。”小蛮椒创始人郭博楠告诉内参君。
受到种种限制,麻辣烫真正做到全国连锁的品牌少之又少。杨国福为了做到全国“统一”,投资4亿在成都建立自己的供应链工厂。但这样的“大手笔”,是基于其已经有了数千家店、达到了相应的规模。对于其它零散的小品牌来说,供应链板块往往成为最大的难点。
餐饮老板内参·72餐访营深入杨国福工厂 所有节点可在“工艺控制室”实现智能化监控
>2、全国品牌很少,大多都是区域性“闪耀”。在下沉市场,许多城市有原生的麻辣烫品牌,在封闭的区域内,10-15家店就形成了品牌势能。“一些特色品牌,拓店的速度赶不上品牌势能的扩散。比如说小蛮椒获得了融资、受到关注,但目前只有200多家门店;福客麻辣烫几十家门店也主要集中在广东。这些品牌虽有势能,但是三四线城市的顾客也没有机会吃到;相比来说,他们更青睐当地的夫妻小店。”林鲁敏说。
亲爱的麻辣烫约有300家门店,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省,品牌负责人李纳认为,区域品牌可以深耕更垂直的需求,更了解地方口味特色。比如亲爱的麻辣烫诞生于厦门,当地人对麻辣烫的味型认知,不是传统的川味,因此,亲爱的麻辣烫改良了口味,油性减弱,骨汤打底,体现食材本身的鲜度。
3、品类形象低端,客单价上不去,且各方成本都高。在消费认知中,麻辣烫是实惠、好吃的代名词。“被标签化”的麻辣烫,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一方面,从街边“脏摊”发家,难以走高端路线,客单价很难真正突破;另一方面,麻辣烫的SKU比较多,备货压力大,同时,对商圈、人流要求高,导致房租和人力成本都不低,这就形成了强烈对比。
突围:“不服气”的“麻辣烫们”
如何寻求高端化升级?
小蛮椒创始人郭博楠认为,麻辣烫的升级是必要的,也是对的路子。但是每个品牌选择升级的方向不一样。
内参君盘点了数十家麻辣烫品牌,发现升级和突围,大致有3个路子。
在食材、味型上做花样
近几年增加番茄、咖喱、冬阴功等多种锅底,更有不少品牌尝试添加海鲜、饺子等“配菜”,丰富产品。比如北京一家金烫烫麻辣烫推出了一款卡通饺子麻辣烫,吸引了很多食客前往打卡。
在这其中,“海鲜”的加入刮起一阵风。
今年年初,张亮麻辣烫的哈尔滨旗舰店开业,占地1500平米,号称“全球最大的麻辣烫店”。在食材方面做出组合创新,鲍鱼、龙虾、虎虾、红虾、清虾、螃蟹、八爪鱼、乌鱼、扇贝等一些不多见食材都被列入菜品名单。这家店被网友称为“麻辣烫高配版”,根据大众点评显示,客单价哈尔滨其它张亮麻辣烫店高出1.5倍左右。
张亮麻辣烫旗舰店
>张亮麻辣烫旗舰店
>其实海鲜麻辣烫由来已久,在沿海地区早已有尝试。内参君采访到的一家位于广州的西丽丰味麻辣烫,老板从五六年前就开始加入海鲜食材,反响一直很好。而近来,亲爱的麻辣烫上线蟹蟹你沙茶套餐、食三姨麻辣烫也推出海鲜麻辣烫,海鲜麻辣烫似乎成为新升级方向。
此外,越来越多创新突破争相涌现麻辣烫市场,或小或大,都在努力求创求新。比如亲爱的麻辣烫推出“亚洲精选系列”,研发出厦门港沙茶口味、泰式冬阴功、韩式泡菜口味等味型。北京的一家苏皮儿烫特别加了咖喱和叻沙口味,超级泰麻辣烫则是打出了北京首家泰式麻辣烫的名头。这些特殊口味,虽然小众,却也都各自拥有了一批受众。
亲爱的麻辣烫推出多款创新口味
>做“麻辣烫+”
比如福客麻辣烫,进驻北京的首家店定位“麻辣烫+烧烤”主题,客单价在53元。评价多是围绕环境颜值高、服务好、菜品新鲜且种类丰富这几点。同时,不满足于线下的麻辣烫门店,有意识地延伸麻辣烫品类相关副产品,探索餐饮零售新模式;小蛮椒在产品组合上也做出创新,围绕品类定位和辣椒属性,打造半成品肉等核心蛋白矩阵,同时部分门店推出辣卤、锅盔等经典地方小吃,拓宽品类流量。
从模式上创新、效率上突围
采访中多位麻辣烫经营者表示,传统的“大锅式、地摊围炉式”麻辣烫似乎找到了一种新的回归和升级。“这个不难理解,麻辣烫原本就是这样起家的,顾客心里有记忆认知。但是放到当下,需要换一种方式重现。”一位品牌策划机构负责人告诉内参君。
比如,“椒太后”麻辣烫,将老式的“大锅围炉”麻辣烫搬进商场,目前已经连锁21家门店,在老板王志会看来,麻辣烫的定位就是快餐,进驻商场这种环境,如果不能给顾客一些新奇体验,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于是,他将传统的路边摊模式搬到商场:大锅提前烫煮,顾客可直接去挑选成品,快速取餐和结账。一方面实现“随时取菜”的灵活,另一方面,效率极高。
“只做30-40平米的小店,人均达到37元左右。进驻商场,意味着更高的房租成本,需要更好的盈利模式。椒太后是自取成品模式可实现高坪效、高翻台。一个店3名员工,一个月流水20万。”王志会说。
亲爱的麻辣烫,则通过复合店型做效率优化。品牌负责人李纳告诉内参君,新店型会通过“套餐”等方式提高效率,并在收银台区域增加水果茶、小零食等产品,增加坪效的同时,带给客户更丰富的体验感。“麻辣烫未来会走一个更‘轻’的模式,但这个模式的背后,效率和体验感一定是并行的。”李纳说。
质疑:怎样的“突围”是正确操作?
对于不同的突围和创新,业内人士持不同的态度。
在采访中,一部分人认为,食材的升级,可以作为一个创新,获得更多流量。但,如果过分依赖食材的丰富,从某个角度来说会进一步增加备货、耗损的压力。毕竟,麻辣烫作为“快餐”属性的品类,标签化很重,食材的升级未必能被大众认可。
“食材的升级可以从品质上,而不一定是数量上。”小蛮椒郭博楠说。目前,小蛮椒SKU保持在60道左右,减少SKU的同时,增加食材的精选程度。并在门店设计上,将常见的4层风冷柜减少至1-2层展示柜,凸显视觉上种类丰富。
小蛮椒店内的双层展示柜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麻辣烫不应该一味做“加法”,而要做“减法”。在客单价相对浮动空间较小的情况下,优化售卖形式,简化SKU,同样的面积做更高坪效。“杨国福和张亮,他们的模式相对传统,自选、现烫,顾客从进店到离开起码要半小时,但是传统的地摊大锅式,则通过持续烫煮的方式,将后厨工作提前,同时具备‘走食’的优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麻辣烫品类的困局。”一位麻辣烫店主说。
林鲁敏认为,当品类感知有一个惯性之后,应该多做一些衍生品(比如零售等),从这方面入手或许更有效果。比如杨国福在线上售卖自热麻辣烫、火锅底料。在一些线下门店内,也设有专门的货架,陈列着这些零售商品。而福客也曾推出了一款可以冲泡的麻辣烫。它们的对手已经不只是麻辣烫品牌,是已经一片红海的自热食品、方便食品。
一位供应链专家告诉内参君,高端化,不仅仅是把价格提上去就了事,任何餐饮品类的高端化一定是个系统工成。比如门店的高端化、食材的高端化、氛围的高端化以及服务的高端化。也需要背后有强大的供应链作为支撑。“比如杨国福的工厂吧,最大的亮点是生产的规模化和设备的智能化,已经达到了行业其它竞争品牌甚至品类很难到达的地步,未来可以支撑2万家门店的供应,非常具有前瞻性。”
餐饮老板内参·72餐访营深入杨国福工厂 全自动包装生产机
>小结
至于未来,大家普遍认为,麻辣烫赛道,以杨国福和张亮为代表的头部品牌会持续扩张,甚至突破万店。同时,不排除其它“黑马”也会杀出一条规模化的道路。这些品牌,将会经历不同的升级迭代过程。
当然,市场也会继续分化,会有更多的创新品牌、特色品牌、“区域王者”出现。
总的来说,规模化or创新化,将会是麻辣烫未来的两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