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杯果味奶茶降降火,冬天一杯轻乳奶茶暖暖心,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更不能少。“奶茶续命”已成了年轻人的“刚需”,寄托了情绪消费的奶茶——新茶饮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美团发布的《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新茶饮2023年市场规模约1498亿元,其中合肥市在2023年的新茶饮门店数接近3000家,每万人近3家门店。
巢湖姥山岛岸边被丢弃的奶茶杯 (图片由合肥善水环保组织提供)
新茶饮包装对塑料制品有高度依赖性,环保组织合肥市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曾做调研,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4月合肥市四大行政区内卡旺卡、沪上阿姨、蜜雪冰城三家新茶饮连锁品牌共有309家门店,仅一天消耗的一次性塑料杯就有12.97万个,在“限塑令”政策下,“一管一袋”多采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但杯体、杯托、杯盖等仍使用一次性塑料,因使用方便、个体体量小等原因,其带来的“白色污染”并未被关注。
“一管一袋”之外杯体等均不可降解
近年来,新茶饮行业快速发展,被赋予了情绪与社交价值的奶茶,成为年轻一代喜爱的饮品。《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新茶饮市场规模约1498亿元,2023年8月31日在业的新茶饮门店总数约51.5万家,其中作为新一线城市的合肥新茶饮门店数接近3000家。
新式茶饮门店的数量之大,间接地导致塑料市场规模扩大,塑料的使用和消耗量呈指数增长。
2020年我国出台“史上最严限塑令”,同年10月安徽省也出台了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提出了分阶段治理的任务:到2020年底,全省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2022年全部地级市建成区的商超、药店及餐饮外卖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目前,合肥市奶茶店的吸管和打包袋基本都使用可降解塑料PLA。”去年上半年,合肥市善水环境保护发展中心项目主管陈娟娟带着团队就合肥市新茶饮行业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在“一管一袋”之外,杯体、杯托、杯盖、小食盒、勺子等,均为一次性塑料用品,原料主要为PP(聚丙烯)或PE(聚酯),不可降解。
“其实吸管与袋子的塑料用量相对并不算多,不可降解的杯体才是大头。”调研团队比较发现,在一套奶茶包装中,粗吸管重2.55克/根,单杯包装袋重约2.9克,双杯包装袋重约5.7克,“而不可降解部分,其容量500毫升的杯体重约18克,700毫升杯体重约27克,仅杯体的塑料用量就是吸管的7~10倍。”
奶茶外卖包装中的杯子、杯托、勺子等 都是一次性塑料制品,不可降解
合肥主城区三品牌日用奶茶杯12万余
“有报告显示,新茶饮行业2023年至少使用72.5亿个一次性塑料杯等一次性塑料制品。”陈娟娟表示,如此庞大的总使用数量,却因为个体体量小等原因,使得新茶饮行业带来的“白色污染”并未被关注。
陈娟娟带着志愿者在2022年至2023年共走访了160余家门店,并结合外卖平台等,对合肥市知名度较高的三大连锁品牌进行了统计,包括安徽本土品牌卡旺卡、沪上阿姨、蜜雪冰城。
据其不完全统计,2023年4月份,在合肥市蜀山区、庐阳区、包河区、瑶海区四大主城区内,该三大品牌共有309家门店,仅一天消耗的一次性塑料杯就高达12.97万个,另有封口膜、杯盖、杯托、搅拌棒、勺子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庞大的消耗数字,可以看出减塑是多么迫在眉睫的事情。”
奶茶已经成为情绪“刚需”
有商家向记者表示,也曾考虑过使用可降解的奶茶杯,但不仅成本会数倍增加,在使用上也受限——不能盛装热饮,会变软、坍缩、泼洒。
在电商平台上,同一家生物材料企业销售的500毫升奶茶杯,PP材质的50个售价10元左右,PLA材质的则56.8元,成本增至5倍多,且特别标注“冷饮杯”“不可热饮”等,并提醒:高温超过35℃会出现粘连无法使用。
除了一次性塑料杯外,一些热饮也会使用纸质杯,纸质杯虽然是由纤维素组成,但内部均有涂层,成分为聚乙烯,陈娟娟表示:“这造成了纸杯在环境中同样不能完全降解,最终处理方式与普通的塑料制品一样,所以一起统计。”
知道有污染但还是会“直接扔掉”
曾有人在网络上做过调查:在街头买了一杯包装很精致的奶茶,喝完以后奶茶杯怎么处理?不少网友回复“直接扔掉”。
安徽本土奶茶品牌卡旺卡在合肥很受欢迎,几乎每家门店都有“奶茶党”排队,但很少看到有人自带杯子,“自带杯子会环保一些,但那样很麻烦,而且没氛围了。”消费者陈女士说,走进奶茶店都比较随机,随身携带杯子不方便。
记者走访发现,很多门店的工作人员会事先询问:直接喝吗?大多消费者选择了“打包带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打包带走的话,会多消耗一个打包袋,有时还会有杯托,但“要尊重满足消费者需求”。
“毕竟是塑料,应该是会造成白色污染,但只能扔掉,好像也没更好的办法。”在奶茶店门口,记者随机采访几位消费者,大家都表示最后奶茶杯、包装袋都直接扔掉了。消费者小王告诉记者,曾购买过桶状杯子的奶茶,觉得杯子可以再利用,洗了留下来,“在橱柜放了很久,最后还是扔了。”
目前我国对奶茶行业产生的废塑料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分别是焚烧和炼油。据了解,目前合肥市城区虽然大多数小区执行垃圾分类,但奶茶杯等也只是作为“其他垃圾”,最终集中焚烧。
长期关注水质环境的陈娟娟表示:“在一些城郊接合部或乡镇,路边或水体里丢弃的奶茶杯等塑料垃圾很常见。”
多方呼吁宜“源头减量+末端回收”
如何降低新茶饮产业在快速发展中对环境带来的白色污染?多方人士普遍认为,当前最好的办法是源头减量+末端回收,以及提升聚乳酸的综合性能。
记者走访发现,多家奶茶品牌门店也会有意识引导消费者,鼓励堂食和不打包,从源头减量。
据了解,卡旺卡在全省范围内有近260家门店,平均每天卖出奶茶10多万杯。“我们在多个环节上落实减塑,将减塑安排进入职培训、晋升考核等。”该品牌相关负责人介绍,门店工作人员会引导建议消费者不打包,在一些社区门店中,会添置马克杯,引导堂食消费者使用马克杯。其芜湖市的门店中,可降解塑料制品已扩大到勺子。据了解,该品牌还计划在今年三四月份起,推行双杯纸袋。
“现阶段,如果不使用塑料制品,其他替代品对环境的影响可能会更大。”清华大学2019级环境学院在读博士生胡宇鹏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综合比较禁限、替代、回收等环节,认为促进新茶饮的杯子回收再利用是重点,可利用现有销售网点开展鼓励回收的工作,“资源化利用应该是潜在重点。”
就PLA无法兼顾“降解”与“耐用”,且优势没有完全发挥的问题,“建议不断完善可降解塑料的标准体系。”安徽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红枫认为,应在可降解塑料研发环节注重对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评估,“提升可降解塑料的收集、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的规范性,加强对废弃可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处理效果的评估与监管。”
“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考虑老化PLA微塑料与不同污染物联合暴露对生物体的毒性。”记者采访时高校教授表示,在现阶段,最好的办法就是“源头减量+末端回收”,为了更好地回收利用,企业应生产透明度高、少色彩包装的易回收、易再生的奶茶杯等产品。
八成消费者愿力所能及参与环保
据了解,我国塑料制品年消费量超过1.6亿吨,其中1600万吨制品最终成为“白色污染”。在今年的安徽省两会上,省人大代表、安徽泰格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柯丹丹建议,加快省级层面禁限塑立法,推广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应用。
安徽是可降解材料的大省,有着产业优势的蚌埠市拥有规模以上生物基材料企业30家,2022年,蚌埠丰原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北京冬奥会唯一指定生物降解餐具供应商,目前该市正推进建设生物降解材料全产业链,提高可降解材料性价比。我省科研人员也在研究提高塑料制品的性能,开展含碳材料高质化利用的课题,以期提高塑料、轮胎等含碳材料的强度、熔点,并解决降解慢等问题。
陈娟娟在调研中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80%的消费者表示愿意力所能及地参与并为环保做点事。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文/摄
原标题:“限塑令”下,被“遗忘”的奶茶杯
来源:安徽商报
于植脂末在奶茶中的使用标准、是否公开含量,目前并无行业要求,消费者难以知情。(视觉中国/图)
2022年9月22日,平价茶饮品牌蜜雪冰城正式预披露招股书,拟于深交所上市。这家网红公司通过招股书公开了一项年产10万吨植脂末的计划,意外地引发关注。
简单来说,植脂末是一种仿乳制品,也被称为“奶精”。根据招股书,蜜雪冰城采购的主要原料之一是植脂末,2021年度的采购量达到4.92万吨。
在奶茶市场,植脂末奶茶占据了半壁江山。南方周末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询问了18家奶茶品牌的工作人员,8家表示奶茶中使用了植脂末,9家宣称用的是鲜奶,1家不清楚。
事实上,在奶茶的发展史中,植脂末从未缺席。佳禾食品(605300.sh)是国内生产植脂末产品的龙头企业,已创立二十多年。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其下游客户既有“奶茶鼻祖”香飘飘(603711.sh),也有CoCo都可、沪上阿姨、古茗、益禾堂、蜜雪冰城等现制奶茶品牌。
这些使用植脂末的奶茶品牌正通过加盟模式快速扩张。美团美食联合咖门公司发布的《2022茶饮品类发展报告》显示,蜜雪冰城近三年门店数增长都保持在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沪上阿姨。截至2022年3月末,蜜雪冰城已有2万余家门店。
植脂末的需求还会继续增加。根据《中国食品报》发布的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植脂末产品的消费量为57.65万吨,预计2023年中国植脂末产品的消费量达76.82万吨,复合增速维持5.91%的较高水平。
公众担忧的是,植脂末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奶茶行业中,是否会损害身体健康。
从食品安全的角度看,“量”是作出判断的前提之一。那么,当消费者喝下一杯奶茶时,能够清楚当中的植脂末含量吗?
1/3奶茶中并没有“奶”
植脂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在被雀巢(Nestle)收购前,卡纳森公司利用食用植物油等原材料开发了一种具有类似于乳制品口感、易溶于水的产品,并于1961年以咖啡伴侣(coffee-mate)的标签投入到市场。
在中国,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植脂末属于“食用油脂制品”,而不是一种食品添加剂。
植脂末早期是被用在咖啡中,但进入以茶饮为主流的中国后,被大量应用于奶茶里。
根据国海证券于2022年4月发布的研报,奶茶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粉末时代(上世纪90年代至2005年)、街边时代(2006年至2015年)和新式茶饮时代(2015年至今)。
粉末状奶茶,是90后对奶茶的最初印象。此时,所谓的“奶茶”实际上没有奶和茶,而是由各种粉末冲调而成的。其中,白色粉末就是植脂末,它能够增加奶香味。香飘飘、优乐美等企业就顺势推出了杯装粉末奶茶。
“一年卖出12亿杯,能绕地球4圈。”从香飘飘的这句广告词可见,当时市场对植脂末的需求之大。正是在这一时期,无锡超科、佳禾食品、广东文辉、江苏皇室等植脂末生产企业纷纷成立。
国海证券的研报指出,进入街边时代,CoCo都可、一点点等奶茶品牌从台湾进入内地市场,奶茶行业的竞争变得激烈,开始采用真正的茶作为基底,但植脂末依然是替代“奶”的主流选择。
上海食品安全研究会理事刘少伟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植脂末具有稳定性好、分散性佳、增香增脂、储运方便、加工性好、价格便宜等优点。
佳禾食品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公司与CoCo都可、沪上阿姨、古茗、益禾堂、蜜雪冰城等茶饮品牌都有合作。
这些奶茶品牌都以加盟模式扩张,店铺下沉至二三线城市,运输方便、储存容易的植脂末是比鲜奶更佳的选择。
再以价格优势为例,佳禾食品旗下的植脂末品牌叫晶花,在淘宝的晶花官方旗舰店,销量第一的产品是“晶花T90植脂末”,容量20kg,原价475元。根据商品详情页提供的奶茶配方,制作一杯约400g的奶茶,茶水用量为100g,可添加45g植脂末。也就是说,475元的植脂末可做约440杯奶茶,每杯奶茶的“奶”成本约为1元。
若继续使用100ml的茶水作为基底,按常见的奶和茶比例1:1来调配,奶茶店常用的味全鲜牛乳在淘宝上的售价为68.7元/2700ml,这大概可做27杯奶茶,每杯奶茶的“奶”成本约为2.5元。
随着消费需求升级,近年来主打真奶调制的茶饮品牌崛起。奈雪的茶(02150.hk)、喜茶的公关负责人均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公司旗下奶茶产品全部使用鲜奶。但对于行业情况,他们不愿多说。
由于采用了成本较高的鲜奶,这类奶茶的售价在20-30元之间。通过产品定价,可以大致判断茶饮品牌是否使用了植脂末。
今年9月,广西消委会随机购买了价格从7元至23元不等的30款奶茶做了测试。结果显示,10款奶茶样品的蛋白质含量为0g/100g,说明没有添加牛奶成分。
这10款“无牛奶”成分的奶茶售价相对较低,除1款价格为17元,其余9款价格在7-12元。大多数价格较高的奶茶,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高。
但真奶不是主流。
上述国海证券的研报指出,新式茶饮根据客单价可划分为低端茶饮(0-10元)、中端茶饮(10-20元)和高端茶饮(20-30元),拥有超过30万家门店的中低端茶饮优势显著。截至2022年3月,奈雪的茶与喜茶的门店数之和不到2000家。
近几年,佳禾食品正在重点推进“年产十二万吨植脂末生产基地建设项目”。2021年,佳禾食品售出16.84万吨植脂末产品,创造营收18亿元。
目前,不少奶茶品牌开始提供植脂末和鲜奶两种选择。
南方周末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向多家奶茶品牌询问得知,茶百道、快乐柠檬都是加3元可将植脂末换成鲜奶。CoCo都可的媒体关系负责人也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公司会提供0反式脂肪酸植脂末和鲜奶两种配方供顾客选择。
奶茶在中国的市场规模已达数千亿。(视觉中国/图)
“零反式脂肪酸”植脂末在量产
奶茶行业如此大量地使用植脂末,引起了公众对反式脂肪酸超标的担忧。
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有天然来源,如反刍动物制品;以及加工来源,如油脂的部分氢化。
刘少伟表示,生产植脂末会经过一个油脂加氢的过程,如果不能够完全加氢,就会产生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
大概在12年前,中国掀起过一轮对反式脂肪酸的全国性讨论。2010年6月,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卓越研究所(NICE)发布了一份有关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报告,提出了多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建议。在饮食方面,该报告建议取消在食品中使用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酸。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反式脂肪酸一度被看作“新一代DDT(杀虫剂)”。
尽管已有不少研究指出,过量摄入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有关联性。但在十多年前,中国人对自身摄入反式脂肪酸的水平还不清楚。
当时中国针对反式脂肪酸的管理也主要在婴幼儿食品上。比如,在GB10765《婴儿配方食品》中,明确规定了原料“不应使用氢化油脂”,且产品中“反式脂肪酸最高含量应小于总脂肪酸的3%”。
为了弄清情况,2010年底,原卫生部将反式脂肪酸风险评估列入2011年风险评估优先项目,并成立了专项工作组。该工作组于2012年12月发布了《中国居民反式脂肪酸膳食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 2011年北京、广州两城市居民总人群及各年龄组人群的反式脂肪酸平均供能比为0.3%(指膳食摄入的反式脂肪酸提供的能量占总膳食能量的百分比),未超过WHO建议的上限值(
报告还指出,美国反式脂肪酸供能比为中国大城市的8.3倍,日本是2.7倍。但该对比结果因评估时间、评估方法等各异,具有不确定性。
报告认为,中国总体居民膳食中反式脂肪酸的健康风险很低,但不能对它的危害掉以轻心。建议食品工业界应进一步研发、推广植物油精炼的新工艺,在保证各种脂肪酸比例适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水平。
刘少伟介绍,随着植脂末加工工艺的进步,基本能让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保持在安全范围内,达到国家标准所提出的“零反式脂肪酸”的要求。
中国于2013年1月起实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当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等于0.3g/100g食品时,可标示为“无或不含反式脂肪酸”。
佳禾食品董秘办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公司拟于2022年末,以基于精炼代可可脂生产的零反脂植脂末全面替代基于氢化大豆油生产的含反脂植脂末产品。
目前,佳禾食品的零反脂植脂末产品已量产并推向市场。在2022年上半年,公司已实现97.50%的销售收入来源于零反脂产品。
据佳禾食品董秘办介绍,零反脂植脂末产品的生产风味与氢化大豆油产品接近,且价格与被替代产品的价格相差不大,成本影响较小。
奶茶添加植脂末无标准
已有国家和地区禁止或限制在食品中使用加工来源的反式脂肪酸。
最早行动的是丹麦,该国于2003年立法规定,提供给消费者的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不得超过2%。随后,冰岛、阿根廷等都采取了相似的立法或监管行动。
加拿大、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则禁止了作为反式脂肪酸来源的部分氢化油的使用。例如,台湾卫生福利部门规定,自2018年7月1日起,食品中不得使用部分氢化油,限期内不改正者,处3万新台币以上300万新台币以下罚款。
虽然佳禾食品等企业声称已研发出零反脂植脂末产品,但这不意味着反式脂肪酸会在下游的食品行业中消失。
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宁德师范学院蔡烈伟教授向南方周末记者指出,植脂末在食品行业运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蛋糕、面包、饼干等制作中,目前国内针对食品中植脂末的含量还没有标准。
换言之,奶茶品牌可以自由选择是否使用植脂末、使用何种类型的植脂末。与此同时,下游企业也有成本上的考量。
以淘宝上一款月销量3000+的浓香型植脂末为例,其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为8.2g/100g,价格为21.5元/kg。佳禾食品所售的零反脂植脂末价格在23.8元/kg-29元/kg之间。
从单价来看,差异并不大。但对于连锁奶茶品牌来说,若一次购入20kg,按前者的价格,成本为430元,后者则是476元-576元。
今年6月9日,喜茶发布品质真奶标准,并与权威机构共同发出倡议,呼吁行业普及真奶应用、拒绝植脂末。但该公司一位高层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称,响应者寥寥。这些企业无法改变自身的成本结构。
佳禾食品在2021年7月接受券商调研时透露,多数大客户愿意接受损失部分风味以及部分成本上涨来主推健康概念,但在部分门店对价格变动和风味变化比较敏感、对健康概念的推崇度不高时,企业就会再对此进行方案定制。
业内有过奶茶中是否应使用植脂末的讨论。2021年5月,由奈雪的茶牵头,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发布了《茶类饮料系列团体标准》(下称《标准》)。
蔡烈伟作为专家小组成员参加了《标准》的制定。他回忆,在标准制定中,有专家和茶饮品牌企业家提出新式茶饮的概念,即用新鲜水果、牛奶等原料,不使用植脂末。
“但如果标准确定奶茶不能用植脂末,就会将很多奶茶企业限制在标准以外。”蔡烈伟说。
最后,《标准》根据饮品中蛋白质的来源不同,把现制奶茶分为含乳奶茶、植物蛋白奶茶、奶味奶茶以及复合奶茶四类。其中,含乳奶茶应符合“蛋白质≥1.0(g/100g)”的要求。
蔡烈伟认为,现制奶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不同企业对其产品的定位和理解都不相同,各项理论参数都还有待规范。
消费者知情权缺失
除了加工来源,反式脂肪酸还有天然来源,因此在饮食中难以完全避免反式脂肪酸。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反式脂肪总摄入量限制在摄入总能量的1%以下,即以每天摄入2000卡路里总能量计算,相当于将每天反式脂肪摄入量限制在2.2克以内。
针对反式脂肪酸的管理,中国主要采取标签标示的方式。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强制标示内容规定:“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时,在营养成分表中还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
该通则也规定,能量和营养成分功能声称时,使用“每日摄入反式脂肪酸不应超过2.2g”“反式脂肪酸摄入量应少于每日总能量的1%”等标准用语。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约有15个国家实行此种措施。这让消费者能够选择没有反式脂肪酸的产品,保护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不过,《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范的是预包装食品,奶茶作为现制食品并不需要遵守该标准。
刘少伟表示,奶茶作为现制现售的食品,对其进行规范的难度比较大,即使奶茶配方固定,因为是人工操作,制作结果都会有误差,不能达到机器生产的标准化水平。
《2022茶饮品类发展报告》显示,现制茶饮2020年市场规模1136亿,到2025年预计会达到3400亿,复合年均增长率25.5%。
发展到如此规模,消费者也开始提出规范行业的诉求。《中国消费者报》于2022年6月发布了《2022现制奶茶奶原料消费者认知调查报告》,报告对8000余份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超七成消费者希望商家明确标示奶原料使用情况。其中,78.4%的受访消费者希望商家能够在点单页面明确标注。
CoCo都可的媒体关系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家未要求奶茶经营者标注成分表或配方,公司非常重视并参照各地政府对新茶饮制作标准的要求与建议,并制定了内部食品安全操作规范。CoCo都可门店伙伴会告知顾客产品原料。
当南方周末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向18家不同奶茶品牌的店铺询问时,沪上阿姨、蜜雪冰城、茶百道、古茗、茶米茶、快乐柠檬、CoCo都可的工作人员都会如实告知产品中含有植脂末。
此外,一点点奶茶还会在点单小程序中写明奶茶的主要原料,如有饮品使用了植脂末也会注明。
目前来看,消费者要清楚喝下的奶茶中是否含有植脂末,仅赖于企业自律。
曾有奶茶品牌被检出反式脂肪酸“超标”。2017年7月,上海市消保委在一次奶茶比较试验中测出4件样品含有较高的反式脂肪酸。测试结果显示,来自“卡旺卡”和“阿姨奶茶”品牌的样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在3.7g/杯-6.2g/杯之间,目前这两家品牌在上海仍有奶茶店营业。
南方周末记者 封聪颖 南方周末实习生 许愿
段时间, 网红奶茶“茶颜某色”竟然上了微博热搜,Dr.X震惊了!查了下才知道,深圳一家大楼 “茶颜某色”开业,竟然有5万人排队拿号。更离谱的是还有黄牛从凌晨4点就开始排队代买,一杯奶茶代购价也被炒到200-300元。
< class="pgc-img">>奶茶已然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饮品,大家如此迷恋奶茶,真的就对吗?
一杯奶茶里究竟有哪些成分?
分解下就是:奶茶=牛奶+糖+脂肪+咖啡因
- 牛奶
初代奶茶的有效成分确实是牛奶和茶,但是后期人们发现一种可以替代牛奶的物质——植脂末。植脂末不仅口感细腻香甜,和牛奶类似,而且稳定性好,能长时间保持风味不散,更能大大节约高昂牛奶的成本,所以植脂末就登上了奶茶主要成分的舞台。
植脂末这个物质大家一定很陌生,但是它有一个昵称,叫奶精,也就是假奶。
植脂末(奶精)的主要成分中有一种叫做氢化植物油的物质,问题也就出在氢化植物油。
由于生产工艺的原因,生产出100%的氢化植物油还是不可能的,中间多多少少都会夹杂有反式脂肪酸。所以,如果食物中使用了氢化植物油,就意味着不同量级的反式脂肪酸会危害你的健康。
< class="pgc-img">>摄入较多的反式脂肪酸会影响心血管健康,引发冠心病、促进动脉硬化、诱导血栓形成,让心脏病危险大幅度上升。
不仅如此,反式脂肪酸的过量摄入也会诱发肿瘤、哮喘、2型糖尿病、影响胎儿或婴儿的发育、对精子的活跃性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生育等多种危害。
国际上、国内给出的每日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标准统一都是不超过2克,很多国家甚至已经有相关规定,严格控制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但是我国目前还比较松散。
2017年,上海市消保委对上海27家知名网红奶茶店中51款奶茶样品进行了一次成分检测,检查的结果真的触目惊心。其中,反式脂肪酸含量严重超标。
< class="pgc-img">>反式脂肪酸过多摄入,真的危害很多。喝了这样一杯奶茶,不仅没有补充到蛋白质,反而增加了身体的负担和隐藏危机,实在不可取。
对于这些被检测出反式脂肪酸超标的奶茶,绝对不是用的牛奶,而是奶精!
2、糖
对于不缺糖分摄入的中国人来说,目前每天糖分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 class="pgc-img">>来看看上海市消保委的检测结果,27件标榜的正常甜度奶茶中,平均含糖量为34g/杯,是的,你没看错!一杯奶茶下肚,一天的量就稳了!
更绝的是,有些商家的奶茶糖分含量已经是2-3天所有糖分的需求了。天啦,怪不得现在胖子那么多,都是奶茶惹的祸~~
当然,你完全可以选择“无糖”或者“少糖”的奶茶,但是实际上这类检测数字同样令人心寒。
< class="pgc-img">>检测的20件宣称无糖的样品,竟全都有糖分测出。
以一杯奶茶500ml为例,这20件“无糖”奶茶样品中平均糖含量为12g,最低也有6g。其中,LE LE CHA、希望先生、卡旺卡和喜茶等品牌的4件“无糖”产品,含糖量在16.5g-25g之间,这样恐怖的含糖量,难怪你长胖。
所谓的“无糖”奶茶并不真的无糖,为了追求口感,欺骗消费者,是不可取的。
3.脂肪
人体每天正常的脂肪摄入量不超过60克为宜。
奶茶中有一种“奶盖奶茶”因为其浓厚鲜香的味觉享受而备受消费者的喜爱,对于市面上近6成消费者选择有奶盖的奶茶,殊不知奶盖在其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脂肪含量却很高。
< class="pgc-img">>上海市消保委在检测的6件含有奶盖奶茶样品中,发现平均脂肪含量达6.3g/100mL,相当于一杯500ml的奶茶脂肪含量31.5g,这样的量已经是一天合理脂肪摄入量的二分之一。
4.咖啡因
市面上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有很多,除了熟知的咖啡外,茶、可乐、红牛、奶茶中同样含有咖啡因。
适当使用咖啡因可以驱除睡意振奋精神,但是大剂量或长期使用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成年人每天的咖啡因摄入量应不高于400mg,每次摄入量不应超过200mg。
< class="pgc-img">>按照奶茶容量500ml折算,一杯奶茶咖啡因含量平均135mg,最高的咖啡因含量达到414mg/杯,检测的51件样品中大多数都不符合单次摄入量不应超过200毫克的标准。甚至说,最高咖啡因含量的奶茶一杯下肚,已经超过了一天的安全咖啡因摄入量。
这样一杯高浓度奶茶=4杯咖啡!(咖啡因)=8罐红牛!(咖啡因)
可想而知,喝了8罐红牛下肚的你,今夜是否还能入眠!
而前文所提到的日均摄入400mg的咖啡因含量只针对成年人。儿童和青少年因为正在长身体,头脑发育不完全,所以尽量避免摄入咖啡因,如果真要摄入的话,青少年的每日摄入量控制下100毫克以下。
咖啡因本身是一种兴奋剂,摄入人体后会导致精神亢奋、血压升高、心跳加速,所以为了身体着想,心脏病患者、高血压人群要远离咖啡因,对奶茶say“NO”!
心脏病、二型糖尿病的人群、孕期或哺乳期妇女每天的安全咖啡因摄入量不应超过200毫克,且在摄入前一定要咨询医生。
Dr.X说
综上,Dr.X给大家的建议是——
1、咖啡因含量是心悸、失眠的祸根,广大青少年、孕妇、心脏病等特殊人群请远离奶茶!
2、奶盖奶茶虽然很美味,但是真的长胖!所以,如果您正在艰难的减肥历程中,或者在控制体重,请拒绝奶盖!
3、因为奶茶成分的不可控性,反式脂肪酸含量超标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一定不要频繁饮用奶茶,一天喝几杯、或者一天喝一杯的习惯最好还是改掉。
4、奶茶DIY不香吗?初代奶茶才是最健康的,自己控制牛奶+茶叶的比例,再适当加点糖,健康又美味。自己动手,美味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