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记者 许洁 见习记者 李静
近日,有消息称,奶茶连锁品牌古茗选择了高盛和瑞银推进公司在香港IPO,预计将在明年初上市。
针对赴港IPO一事,6月30日,古茗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予置评。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4月古茗成立,总部位于浙江温岭大溪。随后,古茗第一家合作店于2011年开业,并正式开启连锁经营模式。截至目前,古茗的门店已达到7000多家,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天眼查信息显示,古茗共完成两轮融资。2020年7月份,古茗完成首轮融资,投资方为红杉中国、美团龙珠、冲盈资本。2021年1月28日,古茗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Coatue Management(寇图资本)。
(编辑 何帆)
位观众向我们反映,他们通过杭州一家公司加盟了一个叫做“快乐方程式”的奶茶品牌,但公司没有如约提供服务,奶茶店生意一直不好。
01
网上寻找加盟“一点点”“古茗”
“快乐方程式”主动联系过来
陈女士是安徽滁州人,去年她打算开一家奶茶店,在网上搜索奶茶品牌的加盟信息,之后,杭州新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联系了她。
陈女士:“就搜了一点点,他们就打电话告诉我,说是一家的。我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加盟一点点 ,他说我们现在有个新的品牌是一点点旗下的,他说叫快乐方程式。”
温州的孙先生也有类似的经历,他说自己想加盟古茗品牌,在网上搜索信息后,也是杭州新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联系了他。
孙先生:“他说现在它这个就是古茗旗下的新品牌,他正在全力扶持它。接下来的话,比如说我们是浙江温州的,在浙江温州的古茗门店会更换门面,换成快乐方程式,来扶持我们这些新品牌。”
在微信上,新锐的工作人员给陈女士发了一点点单店加盟要求、一点点投资计划书,随后却开始介绍快乐方程式品牌。
孙先生的微信上,工作人员发来介绍快乐方程式的视频,并说这是“集团为了应对饱和的古茗市场以及奶茶行业同质化严重而打造的全新升级品牌”。
02
自称和“一点点”“古茗”有关系
查询后事实并非如此
记者查询到,一点点奶茶属于生根餐饮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而古茗奶茶属于浙江古茗科技有限公司,这两个品牌都和新锐餐饮没什么关系。
陈女士和孙先生说,关于餐饮加盟行业,他们是门外汉,当时只顾听新锐餐饮工作人员的介绍,没有想到去查询相关信息。陈女士签了区域代理服务合同和快乐方程式品牌授权合同,交了118000块的运营指导费和10000块的品牌使用许可授权费。
孙先生签了三份单店服务合同,总共交了174000块的运营服务费。按照合同约定,新锐方面应该提供营建、开店、管理及店面后续运营等方面的指导和咨询,还提供产品操作标准流程和店铺运营手册。
03
加盟商不满意指导服务
指定产品成本太高都在亏?
陈女士:“从北京那边找了一个所谓的老师过去给我们选址,那个老师过去以后,他也没给我们跑地方,就给我们随便选了个地方,我们现在就在那个地方做,那个地方是一个人没有 。”
孙先生:“他发过来的地址就58同城页面上的前三个地址,根本就是没有经过任何地址和人流量的勘察,给我随意的找了58同城上三个位置 (就是已经开过奶茶店的地址吗)不不不,什么都有,只要是能开餐饮的,他就给我找过来。”
陈女士说,新锐方面收取加盟费用后,提供的服务就像是走过场,而合同中约定的店铺运营手册,新锐方面并没有提供,另外,新锐方面提供的物料也比较贵。比如一个普通的奶茶杯子,单价一块多,比如用来装杨枝甘露的塑料杯,俗称胖胖杯,每个单价两块多。
陈女士:“就是让我们必须从他这边进物料,还让我们承担运费,我们整个进来物料,再卖到市场上去,我们整个都是亏本的。比如说一个贴了内膜的杯子,总部让我们这边拿的话,就是一块多,两块多;市场上有很多厂家,找到我们直接开店的,都是几毛几毛的。”
陈女士和孙先生都表示,店铺开起来以后,基本上是入不敷出的状态。杭州新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位于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大厦,记者和陈女士、孙先生来到这里,发现还有多位加盟商在这里讨说法。记者希望向公司核实一下陈女士等多位加盟商的说法
杭州新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工作人员:“有没有经过我们允许(我们想了解一下这个情况)。”
工作人员随即掉头就走了。
04
“新锐餐饮”一位王先生出面
加盟商现场否认关于“物料采购”的说法
有几位加盟商找到了公司的一位负责人王先生。
杭州新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王先生:“(他们说在开店的过程中,你们到店的指导几乎没起什么作用 说你们给的材料也比较贵)你说到店指导,比如说开业,上门到店指导有没有去。(说确实去了,但是这个选址比较敷衍)选址敷衍这个东西 ,就是说做餐饮行业服务很简单的, 每个人说的话都不一样的 ,现在很简单,客户站的是对立面,有些说服务好,有些人说服务不行。(客户:服务好我们就不来了)”
新锐餐饮的王先生提供了一些关于快乐方程式品牌的复印材料,从材料来看,该品牌由香港鲜够生活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后转让给广州云帆天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新锐从广州云帆天纵获得商标许可使用授权。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查询到了快乐方程式商标,申请人为广州云帆天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至于广州云帆天纵有没有授权杭州新锐使用这一商标,记者在广州云帆天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网站上查到联系方式,打过去一直无人接听。新锐餐饮的王先生认为,关于选址指导和运营服务,公司方面做到什么程度才算符合双方的合同约定,并没有一个可以具体量化的标准。
杭州新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王先生:“(陈女士:你们让我们从你们这边进货,你们不仅让我们承担物流费用,而且我们在你们这边进的货 一个杯子多少钱你知道吗)我不知道啊。(一块多一个,手拎袋是两块七)这个东西比如说产品贵,之前我们没有硬性要你们非得在公司采购。(客户:你们说了必须的,培训完了马上就给我们引到屋里, 我们当时加盟商基本每个人都进了四五万块钱的货)。”
有多位加盟商表示,当初签好加盟合同后,工作人员就和他们沟通了物料采购的事项,明确说过所有物料在新锐公司购买。
加盟商们希望新锐方面退还加盟费用,王先生没有答应。陈女士等人考虑走法律途径继续维权。
< class="pgc-img">>加盟为主的现制茶饮品牌商业模式基本一致——门店越多,企业越赚钱,拼的是产品背后的供应链
文 | 《财经》研究员 辛晓彤 记者 王颖 实习生 毛诺静
编辑 | 余乐 杨秀红
2024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茶饮赛道上演了开年大戏——内地门店数量排名前两位的现制茶饮企业——蜜雪冰城和古茗在同一天递交了招股书。加上2023年8月递交招股书的茶百道,港股已经有三家头部茶饮品牌在排队,此前,内地的众多新茶饮品牌中只有奈雪的茶成功上市,也是在港股。
值得一提的是,蜜雪冰城也曾冲刺A股。公司在2022年9月首次披露A股招股书,计划登陆深交所主板,拟募集64.96亿元,按此计算估值超600亿元,但随后没有了音讯。
截至2023年9月,蜜雪冰城共有36153家门店(包含旗下咖啡品牌“幸运咖”的2900家店),其中超过3.2万家在内地,海外11个国家约有4000家门店。根据灼识咨询提供的行业报告,现制饮品行业里,这一数字排在全国第一、全球第二,仅次于星巴克(全球约3.8万家门店)。
把视角缩小到现制茶饮行业,蜜雪冰城在门店数量方面暂无对手。招股书显示,古茗和茶百道的门店数量分别为9001家和7117家,从窄门餐眼可以看出,这两家品牌的门店数量排在内地现制茶饮二三位。
根据灼识咨询,以现制茶饮行业2023年前九个月的终端零售额计算市场份额,蜜雪冰城约占20%,古茗和茶百道分别占8.3%和7.6%,外加排在第四的沪上阿姨(约占4.2%),三家品牌整体的市场份额与蜜雪冰城相当。
可以看到,蜜雪冰城、古茗以及茶百道的商业模式基本一致。三家品牌的加盟店数量均占到总门店的99%以上,95%及以上的收入来源是向加盟商出售商品,另有小部分来自加盟费和服务费,没有销售分成。因此品牌的盈利模式简单明确——门店越多,企业越赚钱,拼的是产品背后的供应链。
< class="pgc-img">>营收和利润持续增长
蜜雪冰城、古茗和茶百道均有超过十年的发展历史。蜜雪冰城脱胎于1997年郑州的一家刨冰店,古茗2010年起源于浙江温岭市,茶百道则是2008年在成都开设第一家店。三个品牌都是在近几年经历了大规模的加盟扩张。
按照价格带划分,蜜雪冰城处在平价赛段,单品价格多在10元以下。提到蜜雪冰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5块钱的柠檬水和3块钱的冰激凌”。根据招股书,2023年前九个月,其“冰鲜柠檬水”内地总销量约为9.13亿杯。蜜雪冰城甚至是全国最大的柠檬采购商。
古茗和茶百道同属于中价赛段,产品单价都在10元-20元之间,因此他们也是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古茗主要经营果茶、奶茶和咖啡三类饮品,其中果茶销售占总杯数的51%,“超A芝士葡萄”和“超A芝士桃桃”颇为畅销,被消费者称为“喜茶平替”。不过单品中最畅销的是“古茗奶茶”,2023年前三季度卖出3.09亿杯。
茶百道则聚焦茶饮,产品组合包括经典茶饮、季节性茶饮及区域性茶饮,其中经典茶饮约占单品总数的60%。最畅销的单品为“杨枝甘露”“招牌芋圆奶茶”和“茉莉奶绿”,分别卖出6680万杯,6240万杯和6280万杯。
单品价格在20元以上则属于高价赛段,代表品牌有奈雪的茶和喜茶。
从招股书数据来看,三家冲击港股的新茶饮品牌的收入均连年增长。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蜜雪冰城的营收均超百亿,分别为103.5亿元、135.8亿元及153.9亿元。
古茗期内营收为43.8亿元、56亿元和55.7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几乎赶超2022年全年。茶百道2021年和2022年的营收分别为36.4亿和42.3亿,2023年只公布了一季度的数据,为12.46亿元。
三家品牌的利润也在不断增长,而以直营为主、第一个登陆港交所的奈雪的茶却遭遇持续亏损,直到2023年中期才看到些许利润。
显然这一波是加盟模式的胜利。灼识咨询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加盟店占中国现制茶饮连锁店总数的91.8%,品牌可以利用加盟商的本地经验及资源,以较低的资本投入,实现快速增长。目前奈雪的茶也已开放加盟。
< class="pgc-img">>开店、开店、还是开店
品牌收入和门店数量呈正相关。蜜雪冰城的近些年营收和利润超过古茗和茶百道的总和,同样的比例也体现在门店数量上。
在内地32180家蜜雪冰城门店中,有57%分布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新一线和二线城市占比20.9%和17.7%。古茗在三线及以下、新一线、二线城市的门店数量比例分别是46%、18%和30%。
旗下三万多家加盟店,蜜雪冰城几乎在各个省份都排在现制饮品门店数量的榜首,只有少数例外,其中就包括浙江省和福建省。这两个省都是古茗的大本营,也是古茗门店数量最多的省份。2023年,古茗在浙江的门店数超过2000家,在福建的门店数超过1000家。
古茗和蜜雪冰城都有一套标准化的门店模式。古茗现有门店主要包括建筑面积约为30至50平方米的标店和建筑面积约为70至80平方米的大店。大店一般拥有更宽敞的布局,供用餐使用的桌椅,以及品牌周边的展示,而标准店没有桌椅,且空间较为有限。
蜜雪冰城跟瑞幸咖啡类似,其门店面积极小,一般在20平米左右,开在客流量大的位置,包括商场、写字楼、街边、社区等等。
由于蜜雪冰城对于加盟商并未有严格的区域保护限制,一条街可能会有好几家蜜雪冰城,但这几家也可能属于同一个加盟商。此前有加盟商对《财经》表示,为了在位置较好的区域增加门店密度,品牌会优先让附近加盟商开第二店、第三家店;如果老加盟商不愿意开,才会把位置放给其他加盟商来开店。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3年9月,蜜雪冰城3.6万多家门店分属1.6万个加盟商,平均每个加盟商手里有2.25家门店。
蜜雪冰城一家门店的前期准备金大约30万元。根据招股书显示,蜜雪冰城的加盟费用按城市级别划分,分别是省会城市1.1万元/年,地级市9000元/年,县级市7000元/年,3年起签。管理费每年4800/元,培训费则为2000元/年。此外还有门店设备购置7万元,经营所需材料、物料5万元,装修费用6万元。同时,加盟商还要提交保证金,届满时若无违约行为会返还,蜜雪冰城的保证金为2万元。此外,加盟商还需支付店铺租金、转让费以及雇佣员工的费用。
古茗的价位比蜜雪高,开店的成本也更高一些。品牌要求前期基础资金28万元,具体根据当地市场决定,但第一年的成本大约50万元。其中包括品牌合作费用1.88万元一年,运营、培训、开店服务费8万元,装修费用和设备费用各10万元,原料费用2万元-4万元,开业营销8000元。另有培训保证金与合作保证金各5000元,履约可退还。外加店面租金和转让的费用。
古茗的招股书中提到,2023年,品牌加盟店的平均经营利润达到37.6万元,其中四线及以下城市达到38.6万元,“超过该地区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0倍以上。”
此外,古茗和蜜雪冰城也对加盟商股权合伙提出一定要求。古茗提出,经营一至二家店时,自己单干或夫妻最佳,禁止与他人合伙;经营三家店及以上时,可以寻找志同道合的商业合作伙伴。蜜雪冰城表示两家门店就可以“寻找合伙人”。
持续寻找增量市场是新茶饮品牌保持营收增长的最关键路径。由于具有价格优势,蜜雪冰城已经扩张到海外“下沉市场”,海外门店接近4000家,大多分布在东南亚地区。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以门店数量计算,截至2023年9月30日,蜜雪冰城是东南亚市场排名第一的现制茶饮品牌。
古茗目前只覆盖了中国一半的省市,北方地区几乎为空白,品牌在内地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古茗也提到,未来准备进军海外市场。
< class="pgc-img">>决战供应链
开店保证了现制茶饮的规模优势,但企业的利润更多是“省”出来的。
蜜雪冰城向来以完整的供应链著称,这是其低价的保障。灼识咨询提到,蜜雪冰城目前拥有业内最大和最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覆盖采购、生产、物流、仓储等。
2012年,蜜雪冰城开始自建工厂,加工原材料,基本实现现制饮品、现制冰淇淋核心食材的自主生产,目前公司在河南、海南、广西、重庆、安徽有五个生产基地。采购则面向全球六大洲、35个国家,进行产地直采。
解决了生产问题,其次是物流。“2014年左右物流成本很高,一车货发过去可能一半都是物流费。”品牌总监白砥介绍,当时公司大约有1000家门店,大多围绕河南省。也是从那一年开始,蜜雪冰城开始在全国建立仓储物流基地,城区设“前置仓”模式,“从门店下单到拿货不超过24小时。”仓储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招股书,蜜雪冰城的配送网络在覆盖广度和下沉深度层面行业内最高。
与蜜雪冰城相比,古茗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其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包括原料采购、加工、仓储和物流。根据招股书,古茗在中国现制茶饮店品牌中拥有最大的冷链仓储及物流基础设施,可向超过97%的门店提供两日一配的冷链配送服务,超过75%的门店位于仓库的150公里范围内。
然而极致的供应链既是铠甲也是软肋。古茗依赖自己的物流和仓储体系,在浙江、福建等地密集开店,门店向北方城市扩张时,物流和仓储必然要先行,走蜜雪冰城扩张的老路。
蜜雪冰城出海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一位越南加盟商告诉我们,公司在河内建了物流仓,尚无自建工厂。柠檬等水果在当地采购,奶茶粉、冰激凌粉等则需要总部发货,这就增加了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
蜜雪冰城在越南采用与内地相同的策略,低价+铺店。有加盟商抱怨门店过于密集导致同行竞争加剧,不仅要和当地的品牌竞争,还要和“自己人”竞争,这与内地加盟商抱怨的问题如出一辙。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提到,茶饮企业未来竞争的核心在于供应链的完整度。产品、模式、价格都可以复制,但供应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复制的。“未来,只有头部企业才有对供应链进行完整布局的能力,而整个供应链的完整度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可持续性。”
< class="pgc-img">>当前是上市好时机吗?
自2021年6月奈雪的茶登陆港交所后,不少新茶饮公司屡屡被传上市,而港股成为新茶饮公司上市的首选。除了已递表的茶百道、蜜雪冰城和古茗,沪上阿姨也传出拟赴港IPO(首次公开募股)的消息。
对新茶饮赛道而言,目前是上市的好时机吗?
“不太乐观。”有投行人士表示,新茶饮和咖啡品牌越来越多,内卷严重,很容易碰到天花板,消费者忠诚度低。
在他看来,港股IPO有其优势,比如上市周期短、速度快,上市标准相对宽松,而且更加国际化,“但不足之处在于,企业不一定能拿到理想的筹资额,上市估值可能比较低,而且现在港股二级市场大环境不好,流动性差。”
Wind(万得)数据显示,2023年,香港市场共有70家企业首发上市,同比下降21%;筹资额为462.95亿港元,同比下降56%。
若同行业对比,以“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的股价为例,上市后股价一路震荡下滑,截至2024年1月3日收盘,股价报收于3.13港元/股,较发行价19.8港元/股,已跌去约84%。奈雪的茶在2021年1月完成了上市前最后一轮融资,估值约130亿元,但如今公司总市值仅剩54亿港元。
蜜雪冰城和古茗的融资估值情况又如何呢?根据招股书,2020年,古茗获得美团旗下龙珠、红杉中国、Coatue 34和Abbeay Stree的投资:龙珠持股8%,投资金额约4.05亿元;红杉中国持股4%,投资金额约2.09亿元;Coatue 34持股1%,投资金额约5065.22万元;Abbeay Street持股0.2%,投资金额约956.52万元。据此推算,古茗彼时的估值在50亿元-53亿元之间。
蜜雪冰城背后则站着美团旗下龙珠美城、高瓴资本旗下高瓴蕴祺及CPE源峰旗下天津磐雪。三家投资机构均于2020年底完成蜜雪冰城股权认购,持股比例分别为4%、4%、2%,对价分别为9.33亿元、9.33亿元、4.67亿元,据此推算,完成该轮融资后,蜜雪冰城估值为233亿元。
伴随着公司业绩的增长,蜜雪冰城的估值近年来大幅提升。
2021年-至2023年9月前九个月期间,蜜雪冰城的营收分别为103.51亿元、135.76亿元和153.93亿元,同比增速为121.18%、31.2%和46%,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19.12亿元、20.13亿元和24.53亿元,同比增长202.53%、5.3%和51.1%。
在赴港上市之前,蜜雪冰城也曾冲刺A股。公司在2022年9月首次披露A股招股书,计划登陆深交所主板,拟募集64.96亿元,按此计算估值超600亿元,但随后,其A股上市之旅没有了音讯。
此次赴港上市,蜜雪冰城估值能否达到2022年拟赴A股融资时的水平?
“我们估算蜜雪冰城的估值估计在800亿元左右。”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财经》表示,“相较古茗,我们更看好蜜雪冰城,它的门店超过三万家,品牌效应、规模效应、粉丝效应是最强的,在现在经济下行,消费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像蜜雪冰城这一类国民大众品牌有望受到资本追捧。而古茗的供应链、护城河还没建立起来,综合实力不够强。”
亦有业内人士表示,若按照2023年全年营收200亿元,净利润30亿元,港股35倍左右的市盈率估算,蜜雪冰城的发行估值大约在1000亿元左右。
但也有投行人士,对其估值并不乐观,原因是当前港股市场不景气,流动性较差。
《财经》统计发现,2023年登陆港交所的消费类公司,其首发市盈率差距较大,百果园集团和珍酒李渡的市盈率在30倍左右,燕之屋的市盈率为21倍,而锅圈的市盈率则超过60倍。
其实,不仅仅是蜜雪冰城,不少消费类公司的IPO之路同样波折不断。
2023年初就有A股主板IPO“红黄灯”窗口指导意见流出,称“食品、家电、家具、服装鞋帽等相对传统、行业壁垒较低的大众消费类企业”和“快消餐饮连锁业务”属于限制类,但对于前述审核标准,尚未有正式规定发布。自2023年8月证监会表示“阶段性收紧IPO”以来,“吃穿住”传统企业行业开始扎堆撤单。
2023年,有35家消费类公司撤回A股IPO,行业覆盖食品制造业、餐饮业、饮料和精制茶、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珠宝零售等。有不少投资机构抱怨称,消费类项目融资退出艰难。
对此,有投行人士对《财经》表示,“消费类企业现金流不错,是否上市对公司现有经营状况影响不大。资源有限,就要更倾向于国家战略方向,比如高科技企业或战略新兴产业。”
但也有分析师持不同观点,“在内地这么‘卷’的消费市场,哪家企业能率先上市,就意味着能储备足够的‘弹药’进行扩张,抢占市场份额,这对一家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来说,很重要。”
深耕消费赛道的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宋向前告诉《财经》,消费创造了就业,解决了民生问题,科技代表效率的进步,但它解决不了海量的就业人口,“发展消费服务业,吸纳海量就业,创造海量税收,税收归集到政府后,政府也会更有财力支撑科技发展和进步。没有了消费,科技就没有了源头活水。消费企业也有平等使用资本市场的权力继续做大做强。中国需要自己的可口可乐,需要自己的麦当劳,需要自己的肯德基,需要自己的苹果。”
“短期来看,资本市场发行资源有限,扶持卡脖子的科技公司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长期来看,消费和服务业就需要支持和发展。不能把消费和科技对立起来,比如搞科技的就看不上搞消费的,搞消费的就觉得科技不靠谱,应该二者协调发展。”宋向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