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健康饮食观念日益风行
“0糖”“0卡”“0脂肪”
已经成为很多饮料的卖点
怎样才能让消费者在选购时
准确了解这些信息呢?
日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启动“首批营养健康指导试点项目”,指导居民如何选择健康食品。而在这些试点项目中,就包括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试点。这是我国首次推出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综合反映饮料中的糖、脂肪等含量。
饮料分级,究竟怎么分?
试点之后的市场反响如何?
为什么要推出分级标识?
一起来看↓
首个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
饮料营养分级,具体怎么分?据了解,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等4种成分含量,评定等级从高至低,标识ABCD四级,推荐程度逐步递减。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营养科主任 臧嘉捷
此次分级考虑的4项成分都是需要适量或限量摄入的,因此我们在评定等级的判定上,需要取最低等级作为最终的总体级别。例如某饮料非乳源性糖含量为5.6g/100 ml,非乳源性糖等级为C级,饱和脂肪含量为1.2 g/100 ml,等级为B级,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g/100ml,等级为A级,不添加非糖甜味剂,等级为A级,最终该饮料的总体评级为C级。
据了解,如果按照分级的标准,一瓶常规的可乐可能被分在C等级,一瓶0卡无糖的可乐可能被分在B等级。
消费者:感到新鲜和期待
试点的第一个周末,一些市民表示,对新试行的饮料营养分级感到新鲜和期待。
据介绍,首批参与饮料“营养选择”标识试点的奶茶饮料品牌企业有4家。记者在实体门店看到,这些品牌已经陆续在饮料包装、点单程序、菜单等地方,标注A、B、C、D“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这些字体更大、更醒目的字母,就是饮料对应的营养等级。
在上海读书的奶茶爱好者博文(化名)表示,分级标识试行后,打开某奶茶品牌的小程序点单页面,可以用它自带的健康计算器对GI值、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进行计算。而点进饮品详情,在图片的一角就可以看到该饮品的营养选择等级,更加直观和简洁。“大部分都是B和C,只有纯茶是A。”
“现制奶茶”营养分析结果
令人担忧
在这次饮料分级试点之前,上海疾控部门曾对市场上部分“现场制作的奶茶”进行营养分析,结果令人担忧。
上海市疾控中心曾对全市13个品牌销量前三名的现制奶茶,共计122款产品进行营养分析,结果发现,93.3%标称“不额外加糖”的奶茶,实际总糖大于0.5g/100ml,47.4%标称“三分糖”的奶茶,实测总糖大于5g/100ml。这也就是说,按照上海最新试点的饮料分级,仅含糖量一项,93%以上标称“额外不加糖”的奶茶,可能被评为B级以上;将近一半“标称三分糖”的奶茶,可能被评为C级以上。与此同时还发现,一杯奶盖茶的饱和脂肪含量,是人体一天摄入量的三分之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苗青
我们内分泌的门诊当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年轻人是以饮料来代替饮水,现在的高糖高脂的饮食会引起我们血糖的升高,但是运动的大量减少,以及现在的压力和精神因素,也综合影响了糖尿病的发生。
糖和脂肪相关指标
是饮料分级重要依据
“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这些饮料配料表的常客,对很多消费者来说,看得到,喝得到,却熟悉又陌生。这些成分摄入过量,可能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哪些影响?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非乳源性糖指的是除了乳制品当中的乳糖之外其他添加糖。专家告诉记者:
2022年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当中规定,一个成年人每日摄入添加糖的总量必须在50克以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对于反式脂肪,我国的要求是每个成年人每日摄入在2克以下。
对于饱和脂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规定的是,每个成年人每日摄入的饱和脂肪总量为膳食总能量的10%以下。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每日摄入的饱和脂肪应该在20~28克之间。
专家介绍,饱和脂肪也叫饱和脂肪酸,是油脂的基本成分,一般来说,猪油、牛油中的饱和脂肪含量较高,还有一些植物性食品,如饮料中常用的椰肉及其制品的饱和脂肪含量也较高。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表示,饮料分级试点为期一年,试点期间将充分收集各方建议,努力完善分级标准、设置规范和监管机制等,总结经验为上海市和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广决策提供依据。
面对五花八门的饮料
这次你知道怎么选了吗?
偶尔喝饮料
确实能增添幸福感
但如果长期大量饮用饮料
一定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影响
甚至有生命危险
因此
大家一定要少喝饮料
不要“贪杯”
养成喝白开水的好习惯哦
你喜欢喝那种饮料?
综合 | 央视网、央视新闻、潮新闻、上海疾控
来源: 郑州共青团
天来临,空气中带着丝丝凉意,走在街头总能看到一群人手捧奶茶,仿佛这就是秋天的标志之一。然而,当我们享受这一杯热气腾腾的饮品时,是否真的了解“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背后隐藏的深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流行的梗,以及它所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情感。
< class="pgc-img">>首先,大家一定都听过“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口号。每当秋风起,许多人都会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的奶茶,配上一句“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我来了!”这样的表达其实不仅仅是单纯的分享心情,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和对季节变换的感悟。
在生活中,奶茶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繁忙的工作还是学习,随时来一杯奶茶,既能提神又能放松心情。但是,随着秋天的到来,大家也开始对这杯奶茶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再只是简简单单的饮品,而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体现。
< class="pgc-img">>那么,“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梗最初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它源于网络文化中的一种调侃和幽默,反映了现代年轻人在面对快节奏生活时的一种自嘲态度。随着社交平台的普及,这个梗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了人们秋季的标志性话语。
不过,除了调侃,大家在享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的同时,也开始关注起健康与饮食。有些人会提醒:“别乱喝了,你知道这个梗背后的含义吗?”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奶茶好喝,但不应该盲目追求,尤其是在饮食上要保持理智。
< class="pgc-img">>确实,奶茶虽然好喝,但往往含有较高的糖分和热量,过量摄入可能导致健康问题。这就引发了大家对生活品质的思考:我们在追求美味的同时,是否也考虑到了身体的负担?因此,在享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时,也许我们该尝试选择一些健康的替代品,比如低糖、低卡的奶茶,或者加入一些新鲜水果、坚果等元素,给自己一个更加健康的秋日体验。
此外,随着各大奶茶品牌纷纷推出新口味、新搭配,不少人也开始了“奶茶测评”的热潮。在社交媒体上,各种奶茶评比层出不穷,消费者分享自己的购买体验,讨论口感、价格、包装设计等,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不过,这其中也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智消费,不要被眼花缭乱的营销策略所迷惑。
说到这里,或许有些朋友会觉得,这样的讨论是不是有点儿太严肃了?其实不然!“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也可以是一种轻松的生活哲学。在享受美好时光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关注自己的健康,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
比如,选择支持本地店铺购买奶茶,不仅能享受到新鲜的饮品,也为周边的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甚至,我们还可以尝试自己在家制作奶茶,控制材料和糖分,既安全又健康。而这一切,都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梗的核心理念相呼应,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随着“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个梗的流行,许多人开始思考秋天的意义。对于不同的人,秋天可能象征着不同的情绪:收获、怀旧、惆怅,甚至是希望。在这个季节里,让我们好好把握这个属于自己的时光,享受一杯暖心的奶茶,留住美好的瞬间。
总而言之,“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暂时停下来,享受生活的细腻与美好。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关注健康,思考消费的理智与价值。下次当你举起那杯奶茶时,不妨思考一下它背后的意义,或许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悟。
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个秋天,喝到属于自己的第一杯奶茶,感受到那份温暖与甜蜜,当然,也希望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这个秋天更加精彩!
了奶茶后为什么会失眠?一杯奶茶到底有多少咖啡因?记者走访松江奶茶店发现,如今,为了让消费者更直观地了解奶茶中的咖啡因含量,部分茶饮品牌选择从点单环节开始,将产品中的咖啡因含量进行分级公示,以供消费者自行选择。
8月15日上午,记者在喜茶松江开元地中海门店看到,点单大屏上已经推出了“咖啡因红绿灯”的介绍页面,饮品中的咖啡因含量被划分为无咖啡因、绿灯、黄灯和红灯四个级别,其中绿灯代表一杯饮品的咖啡因含量小于50毫克,黄灯代表一杯饮品的咖啡因含量在50毫克到100毫克之间,红灯则代表一杯饮品的咖啡因含量大于100毫克。在此基础上,商家还提供了不同饮品的饮用时间指引,消费者在购买完饮品后会获得一张咖啡因红绿灯标识卡片以作提示。
事实上,喝奶茶导致消费者失眠、心悸等事件在这几年频频引发关注,越来越多消费者呼吁茶饮行业公开饮品的咖啡因含量。因此,喜茶此次推出的“咖啡因红绿灯”分级标识,也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肯定。“现在这样标识得很清楚了,尤其是对‘上班族’来说,不用因为不知道喝下去了多少咖啡因而焦虑,确实是非常友好。”市民顾小姐说。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企业愿意主动标注含量不仅能提高消费者知情权,也有助于消费者更合理地安排饮食,理性消费。
文字、图片:张立
编辑:沈莉娜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