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速扩张、持续亏损、流血上市,颇具“瑞幸色彩”的奈雪的茶志在做“中国版星巴克”。
观察者网讯(文/卢思叶 编辑/庄怡)新消费公司的上市队伍中又迎来了“新茶饮”。2月11日,新茶饮头部品牌奈雪的茶提交招股书,在港交所申请IPO。
这个主打高端现制茶饮和软欧包的茶饮店已经在全球开出了500余家店,去年前三季度营收超过20亿元。但扩张飞速的另一面,2014年成立至今的奈雪的茶仍未实现盈利,三年累计亏损超过1亿元。
连续亏损下,奈雪的茶不得不抢跑IPO,争当“新式茶饮第一股”。但冲击IPO前夕,创始人退出董事、投资人离场增加了市场对其上市意义的质疑。
上市并非解药,赚足眼球之后,奈雪的茶还要寻找自己的续命良方。
上演“速度与激情”
自2014年5月成立以来,奈雪的茶就融资不断,门店数也是一路狂飙。
启信宝数据显示,2017年7月,奈雪的茶获得天图资本1亿人民币A轮融资;2018年3月,天图资本再投数亿人民币A+轮融资;2020年6月,奈雪的茶获得来自深创投的近亿美元B轮融资。
据彭博社消息,在今年1月获得PAG、云锋基金C轮1亿美元融资后,奈雪的茶估值已经接近20亿美元(约130亿人民币)。
门店扩张速度几乎与融资进度一致,增速惊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奈雪的茶门店数量为155家、327家和422家。
其中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相比上一报告期门店分别净增172家和95家,几乎是每两天开出一家店的速度。
奈雪的茶门店
国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奈雪的茶聚焦一线和准一线城市,计划21-22年新开门店300/350家(70%为Pro店),2023年相对不低于22年。通过初步模型测算未来3-5年门店规模有望上看近1500家,有望迎来显著加速开店。”
目前,奈雪的茶有两个子品牌:台盖和梨山。其中,梨山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已退出市场。截止2020年9月,奈雪的茶与台盖两个品牌的营收占比分别为93.9%和5.3%。
从开店计划可以看出,目前奈雪的思路是铺大规模,以此提升盈利能力,被业内认为与“瑞幸模式”类似。
此前浑水在做空瑞幸咖啡时曾明确指出,瑞幸存在根本性缺陷的商业模式,即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平台充满了没有品牌忠诚度的机会主义客户以及疯狂的开店速度。
现在的奈雪也面临着相同的模式困境:门店数量逐年增加,公司营收高速增长,但盈利情况却不乐观。
持续亏损,上市输血
招股书数据显示,奈雪的茶2018年-2020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分别为10.87亿元、25.02亿元和21.15亿元。
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130.2%和20.8%,增速出现大幅下滑;净亏损0.70亿元、0.40亿元、0.28亿元,合计亏损1.38亿元。
截自奈雪的茶招股书
基于现制茶饮的特点,导致奈雪的茶持续亏损背后,离不开三大成本的支出——材料成本、员工成本和使用权资产折旧。
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三项成本合计占营收比重分别为77.70%、77.07%和79.06%。
在成本支出之中,原料成本占比最大,2018年至2020年均在35%左右,2020年前三季度更是达到38.4%。
实际上,在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下,为了保障毛利,奈雪的茶提高了单品售价。去年4月,奶茶涨价的消息曾受到广泛关注,奈雪、喜茶纷纷迈入30元/杯的时代,两个品牌曾对外回应称,“主要受到成本上涨影响,与疫情无关。”
根据招股书,奈雪的客单价在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前三季度分别是42.9元、43.1元和43.3元,目前客单价在现制茶饮里是平均客单价最高的茶饮品牌。
然而,高客单价是由门店位置、装修、原料成本、包材、用工等多个因素共同决定,奈雪目前的客单价并不足以帮助赚取不错的收益。招股书显示,其2020年前三季度调整后净利润仅为0.2%。
奈雪的茶在此次招股书的风险因素中表示,“我们过去曾产生过净亏损,日后我们可能会继续产生重大净亏损。”
此外,奈雪的茶在面临如何实现盈利压力的同时,也面临较大的短期偿债风险。
截至2021年1月,奈雪的茶账面上有13亿流动资产,将近9亿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动负债高达23亿。这也是奈雪的茶如今要抢跑上市的重要原因。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指出,奈雪的茶急于通过上市解决连年亏损的问题,但在业绩不靓丽、年年亏损的情况下,上市的意义存疑。
股权结构上,创始人彭心、赵林夫妇通过林心控股持股为67.04%,奈雪的茶的持股平台Forth Wisdom Limited持股为8.32%,投票权归彭心、赵林夫妇管理。
另外,天图实体通过天天图兴立、成都天图、天图东峰、天图兴南及天图兴鹏一共持有奈雪的茶13.04%的股份,天图资本也将成为奈雪上市后的一大赢家。
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赵林夫妇
值得关注的是,在冲击IPO前夕,奈雪的茶经营主体深圳市品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在去年10月29日发生工商变更。创始人赵林退出董事,投资人曹明慧、北京天图兴北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成都天图天投东风股权投资基金中心(有限合伙)退出。
此举值得玩味,“投资人在IPO前夕退出,一方面因为基金投资期限到期;另一方面,投资人可能并不看好上市之后的估值,事实上有很多企业上市前就是最高点,现在获利退出可能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决定。”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向观察者网表示,“至于创始人退出董事,大概率出于后期资本运作的布局,比如股票减持套现”。
茶饮市场群雄逐鹿,产品同质化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零售消费价值计算,中国现制茶饮于2020年的市场总规模约为1136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4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4.5%。
可以说这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市场,正是千亿市场前景吸引着层出不穷的新品牌争相进入。
格隆汇《2020中国茶饮十大品牌榜》显示,喜茶、蜜雪冰城、奈雪的茶、CoCo、1点点、茶颜悦色分列前六位。
其中,蜜雪冰城是主打下沉市场的品牌、茶颜悦色、CoCo、1点点以街边店为主,喜茶、奈雪的茶等高端茶饮则在大型购物中心设店。
在资本支持上,奈雪的对手们也筹集到了充足的“弹药”。2020年3月,喜茶获得Coatue和高瓴资本的战略投资,投后估值160亿人民币;今年1月,蜜雪冰城完成首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200亿元。
另据《2020消费领域投融资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全年,茶饮品牌一共有18起融资,披露总金额达17.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700%,占到当年食品/保健品赛道融资总额的36%。
其中,喜茶无疑是奈雪在同一纬度最大的竞争对手。招股书显示,目前在新茶饮行业的头部中,奈雪占有17.7%的市场份额,次于喜茶25.5%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
门店数据上,截至2020年底,喜茶在61座城市开出695家店;截至2021年2月5日,奈雪的茶门店总数为507家,门店数量上喜茶更胜一筹,行业内喜茶估值已经达到了250亿元。
喜茶门店
为了在诸多茶饮品牌中保持竞争力,奈雪除了努力提高客单价,在店型与产品也尝试了创新。
目前,奈雪的茶门店有两种类型,即奈雪的茶标准茶饮店(包括奈雪梦工厂、奈雪的礼物店及奈雪Bla Bla Bar)、奈雪PRO茶饮店。
其中,奈雪BlaBlaBar提供多种酒类产品,奈雪PRO提供咖啡及早餐服务,奈雪梦工厂则为“新品实验室”,提供了超1000个SKU。
在招股书中,奈雪的茶在未来两年计划门店中,约70%将为去年11月刚推出的奈雪PRO茶饮店。
奈雪PRO店将产品经营模式分为咖啡、茶饮、轻烘焙、零食零售四大模块,进驻商务办公区、高密度社区,将去除大面积的烘焙厨房,意在降低房租和人工成本。
然而这些调整收效如何还有待验证,2018-2019年,现制茶饮与烘焙产品及其他产品的营收贡献比例约为7:3,并且在2020年前三季度这一比例在向8:2靠拢,这意味着奈雪的消费者更多还是冲着一杯茶而来。
茶饮方面,过去五年,以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为代表的高端新式茶饮在整个茶饮市场风头无两,各家都有水果茶、芝士奶盖茶、牛乳茶等招牌。
但综合来看,各家产品仍然缺乏壁垒,配方和形式易被模仿,同质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朱丹蓬指出,高端茶饮的壁垒在于单店投入门槛较高以及品牌调性差异,但奈雪的茶产品和喜茶相似,价格也比喜茶高,竞争力不强。
此外,高度依赖人工也是茶饮行业的一大痛点,曾有人调侃“一杯茶有多甜,完全取决于店员放糖的手抖不抖。”
高端茶饮产品同质化
产品缺乏独特竞争力、平台及用户忠诚度低,未能掌握定价权的奈雪的茶,要如何在竞争激烈情况下长期保持生长态势,可能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如果说奈雪大概率要拿下“新式茶饮第一股”头衔,来争取溢价空间的话,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奈雪实际的经营情况,是否真实反映出了新式茶饮头部品牌的基本面?赚足眼球之后,是否能够持续构建品牌长期生命力?
在前期网红营销和开店覆盖的竞争阶段过去后,高端茶饮如何打开天花板,是下沉还是拓展海外,边界的延展是接下来的挑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有13年投资经验的潘攀,2014年加入天图投资任合伙人,被称为最懂吃喝玩乐的投资人。
他主导投资了百果园、奈雪的茶、松哥油焖大虾、笑果文化、乐行天下等一批吃喝玩乐的项目,这些项目均成为了各个细分领域的佼佼者,潘攀也因此成为累计估值百亿品牌的幕后推手。
潘攀说他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在考察项目时,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使用或者食用这家公司服务或产品,是他是否投资的第一原则。
最近两年,包括天图投资在内的多家机构,都在积极布局饮品赛道。潘攀认为,饮品尤其是茶饮,在中国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正迎来创业的黄金时期。跟其他品类相比,这不仅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还将有机会诞生一家超越星巴克的品牌。
饮品升级释放千亿级机会
寻找中国创客:这两年,奈雪的茶、茶颜悦色、喜茶、瑞幸咖啡等多个新饮品品牌出现并受到关注,为什么饮品领域这么火?
潘攀:从客观因素看,在中国消费升级大环境下,饮品市场释放出了巨大机会,而过去的品牌逐渐跟不上消费者对品质提升需求,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产品力太弱。
寻找中国创客:产品力弱怎么理解?
潘攀:过去,饮品主要是以走零售渠道,包装以瓶装、听装为主,保质期通常是半年甚至一年,为了长时间保存和保持口感,通常会用牺牲品质来换取。
另外,传统饮料会被贴上“屌丝”标签,品牌影响太弱。反观当下,一些茶饮已经变成了年轻人的社交产品,
寻找中国创客:整个饮品市场到了转型升级的周期吗?
潘攀:是的,中国的消费需求已经升级,而传统的品牌还没有跟上,这也是奈雪、喜茶这些品牌迅速成长的背景。
寻找中国创客:投资机构纷纷入局这个市场的原因是什么?
潘攀:首先,是大家都明白这是一块大市场;其次,是因为这一波创业者让投资人相信了,饮品这块市场可以被做大做好。
寻找中国创客:你认为饮品市场的创业空间有多大?
潘攀:咱们可以看一下目前的市场,目前世界排名前十的消费品公司里,其中有五个以上主业是做饮品的,单个公司市值均在千亿美金以上。
中国未来有机会出现最少一家这样量级的公司,也会有很多公司享受到饮品升级带来的红利。
寻找中国创客:在你投资饮品品牌时看重哪些?
潘攀:第一,创业者坚信要做长久的品牌、成为长久的企业,有志于成为星巴克或者或可口可乐那种行业标杆;第二,他们自身作为消费者,要问自己和家人是否会一直用;第三,他们的产品,会用消费者最能接受和喜欢的原材料,而价格是次要考虑因素。
寻找中国创客:有很多茶饮企业通过加盟把规模做得很大,投资机构不会投这样的项目吗?
潘攀:我们不会,其实过去基本没有机构投资这一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人把此当一个生意做,把赚钱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志在做一个百年品牌,出发点就决定了走不远。
排队真的不值得炫耀
寻找中国创客:这两年火起来的饮品品牌,都出现了大面积排队现象,排队好像是成为网红品牌的必要条件,你怎么看?
潘攀: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第一,说明还是市场上缺好东西,很多消费需求没有被满足,突然出现了满足需求的产品,产能跟不上自然会形成排队现象;第二,会有很多消费者是跟风排队,大家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尝一尝,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消解了排队等待的时间;第三,商家怎么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很关键。
不过,排队真的不值得炫耀,因为这对消费者来说并不是愉快的体验。
寻找中国创客:但还是有很多企业把排队当作宣传点。
潘攀:确实有一些饮品品牌把排队做营销噱头,出茶慢一点、把两个收银机减少成一个肯定排队巨长,但实际上你去看下它的营业额到底有多少、每天到底做了多少杯茶给消费者,业内人走一圈看看都明白的,这不是长久之计。
如果是假排队,那就是在愚弄和欺骗消费者,世界上哪有不透风的墙,你糊弄得了一时糊弄得了一世吗?当消费者知道真实情况后一定会厌恶这种行为,导致影响对品牌的认知,得不偿失。
寻找中国创客:过去饮品市场是国外品牌为主导,为什么消费者也开始愿意排队买国产饮品了?
潘攀:我认为是文化的觉醒,在十年前,消费者一定认为进口的东西比国产的好,但现在年轻消费者对国货的认知完全不同,只要你能提供好的产品,消费者是有判断力的。
寻找中国创客:奈雪的茶、喜茶等品牌迅速“成名”的原因是什么?
潘攀:好的东西永远都会有自传播力的,这也是我们前面说的产品力够强。奈雪的茶第一家店开业第一周,生意只能说一般好,但是从第二周就开始有消费者排队了,因为第一周传播做完了,后面就是只能让好产品帮你说话。
寻找中国创客:对比可口可乐、娃哈哈这样的公司,这一波饮品创业对标的更像过去的的街边、商场里的奶茶品牌?
潘攀:他们的模式看起来是过去街边或者商场里传统奶茶等类型饮品店,但他们的目标用户是所有不想继续喝传统饮料的人。
寻找中国创客:跟过去的饮品从业者相比,创业者想做成一个品牌是更容易还是更难了?
潘攀:想做好一个饮品品牌更难了。
消费者是个复杂的大命题,大命题下面有足够大的市场,但让创业者要找到合适的方向,然后要找到你存在的独特价值,还要管控好更加复杂的供应链等环节。
中国的星巴克将在茶饮领域产生
寻找中国创客:中国的很多饮品品牌对标星巴克,你怎么看?
潘攀:世界上有咖啡、茶和可可三大无酒精饮料类型,咖啡和可可代表的是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中国公司尤其是创业者想要在这个领域超越难度很大。
而茶起源于中国,也是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代表,但中国确实没有出现一家茶类品牌的世界性企业。随着中国消费升级,包括文化自信以及民族品牌意识的崛起,中国市场绝对有机会出现一家超越星巴克的企业。
寻找中国创客:你的意思是中国的星巴克将会出现在茶饮领域吗?
潘攀:是的。想要成为或者超越星巴克,首先就要做到像星巴克那样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茶饮最有机会真正变成中国年轻人喜欢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过去的那种茶馆。
中国如果出现一个咖啡企业去美国,美国人会喝吗?真的要打个问号。但中国茶去美国的话,美国人会试一试吗?肯定会,除了可能好喝,还有文化藏在里面。另外,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创业者来说也是天然优势。
寻找中国创客:国内的这些茶饮品牌短期内有可能超越星巴克吗?
潘攀:还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是品牌成长。星巴克经过了近50年的沉淀才到今天的位置。对于茶饮创业者来说,出名只是第一步,如何做强、做久还需要踏踏实实去做。
寻找中国创客:这一波饮品创业者身上的哪些特质或者优点,让他们有机会跟“星巴克们”竞争?
潘攀:创业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他们有可能成功的关键因素。比如奈雪的茶,两个创始人年轻、高学历、认知力强、进步非常快,综合能力很强,尽管之前并不做这个领域,但他们用数据证明了可以做好。另外,他们是真的热爱这个行业,把这当做一辈子的事业与梦想。
寻找中国创客:创业者在茶饮市场的机会还多吗?
潘攀:我认为茶饮市场留给创业者的机会不多了。茶饮市场上已经有一波企业跑出来了,每个细分领域均有特色品牌出现,他们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优势。
另外,这波创业者跑出来是因为他们本身基于产品力的提升、产品的差异化,想在短期内再进行产品力提升、做出产品差异化,理论上可能出现,但在我目前的想象和认知的范围之内没看到,也很难。
记者 / 赵雷
编辑 / 魏佳
着手机吆喝,一天总计能卖400万元
百位“茶主播”活跃浙南茶叶市场
浙南茶叶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绿茶产地市场,每年春茶上市季节,天南地北的茶商云集于此。今年浙南的春茶采摘早,茶叶市场正月初三就开始交易了,较往年稍有提前。与往年不同,今年市场里多了一些拿着手机、对着屏幕不停吆喝,还不时翻看新茶的茶主播。“‘家人’们,我在茶叶原产地,今天给你推荐的是……”2月24日,记者来到市场,走在人群中,耳边不时飘来这样的声音。据不完全统计,每天有100多名茶主播活跃在浙南茶市。
“汤水清澈透亮,小芽嫩叶,这是正儿八经的丽水松阳乌牛早新茶,全都是批发价。”人群中,一位小伙儿一手举着茶杯、一手拿着手机,“拼命”地推荐着眼前的新茶。他叫傅永强,是松阳“茶二代”,虽然只有28岁,但做茶、卖茶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了。
去年,家中茶叶滞销,效仿同行,傅永强也试着“触网”销售茶叶。他一边寻找主播帮忙卖茶叶,一边学习直播技能,半年时间,卖了近8万斤干茶。今年茶叶市场一开市,他就注册了抖音号,自己当起了“茶主播”,妻子和妹妹做客服,父母负责发货。凭借专业的茶叶知识,开播仅一周,傅永强就积累了1.1万粉丝,卖出了1500斤新茶,销售额近75万元。
“原产地卖货”“价格透明、无中间商”,打着这样的卖点,“茶主播”们卖火了松阳春茶。“价格很亲民,让我也闻闻今春的第一抹茶香。”一位观看直播的网友这样感叹。
不仅网友喜欢,市场内的实体经营户们也高兴。“他们收购茶农的干茶,我们提供过磅、现金支付等服务,收取1%的服务费。”市场内,孟记茶行老板孟际新说,“茶主播”们卖得越好,他们收益也就越高。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日,这些“茶主播”每天能卖出春茶400余万元,占整个市场日交易额的20%左右。
“2020年,松阳共培育茶叶网店1300余家,网络零售额10.86亿元,与往年相比增长84.69%。”松阳县经济商务局副局长潘先宝介绍,仅网上卖茶叶就带动了5600余人就业。(记者 黄彦 共享联盟松阳站 叶琳 通讯员 付军杰)
来源: 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