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店里,想和店员交流一下,最近哪些菜受欢迎,大家都点些什么。从店员那里获得菜品建议,是很多人聚餐点餐的重要方式。但近些年,这种点餐的方式已经彻底消失了。
二维码,在一定程度上让这种食客和店员的交流越来越少。
走进一个店铺,坐下正准备点餐,你可能看不到菜单。店员笑眯眯地对你说,扫描桌上二维码就可以看到菜单,直接点菜。社恐一瞬间感觉又能呼吸了,喜欢和人交流的食客则怅然若失。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越来越多的店铺都开始让食客线上点单,很多甚至违规地不提供纸质菜单。
在这种情况下,腾讯要求各大公众号开启自查,禁止强制关注公众号。
没有纸质菜单,违规
作为一个加快效率、方便人们点餐的工具,扫码点餐一开始出现的初衷是很好的。
社恐可以自己完成自助点餐过程,越来越多的用户自助点餐解放了人力,也不用服务员在点餐后再度和食客确认菜品是否正确。甚至于,食客直接可以再手机上看到菜品的进度,自助加菜。
< class="pgc-img">>一个初衷好的产品,后面遭到声讨,大多是因为使用的人钻了空子。
有了扫码点餐,大部分商家就让用户扫码关注公众号才能完成点餐,多了个步骤,就变成了诱导用户关注公众号,给品牌累积了一大波私域流量。此外,由于用户自助点餐节约了人力,提升了效率,很多餐厅老板选择直接不提供纸质菜单,让用户全部扫码点餐。
但这是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
< class="pgc-img">>▲ 扫码点餐不应该成为单选题
而不提供纸质菜单就是在损害消费者公平消费的权利。尽管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了 95%+,但仍有部分老年人、青少年使用的是没有扫描二维码功能的手机,部分甚至不是用手机。不提供纸质菜单和线下点单方式,对于这类消费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也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然而很多扫码点餐公众号首先就会收集你的昵称、头像、性别、电话号码、生日等信息。
虽然这些对于品牌之后召回用户是有用的,但确实有过度收集信息的嫌疑。
< class="pgc-img">>核查强制关注公众号,以后我们可以……
强制用户关注公众号点餐、且不提供纸质菜单的违规商户行为自然也引起了消保委的关注。
3 月 25 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就表示扫码点餐不应成为单选题,消费便利不应该变成消费烦恼。上海市消保委也认为,扫码点餐应以不获取或尽量少获取消费者信息为前提,同时应提供人工点餐选择。5 月,深圳消费者委员会也联合相关单位推出全国首个关于扫码消费的行业自律承诺。
在诸多消费者协会的呼吁之下,大家扫码点餐时使用最多的微信也相应作出了调整。最近,腾讯公司向开发者推送了关于自查「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的通知。
< class="pgc-img">>扫码点餐就像直播带货一样,早早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成功的出海产品。它只改变了中国的餐饮业吗?不,美国的餐厅也席卷了一股扫码点餐的风潮。毕竟店主们都很精明,什么更高效,什么省成本,它们门儿清。
按照微信一贯的做法,在整改后应该还会设置相对应的投诉通道,用户如果发现有强制要求关注公众号点餐的行为也可以进行投诉举报。
目前,我们在公众号右上角的「投诉」按钮已经看到了「诱导」入口,点击就有诱导分享、诱导关注两个选项。1 月 17 日后,如果你在用餐时发现还有商家在强制你关注公众号点餐,请大胆投诉,一起为自己之后的不再关注尽一份力。
当然,这个问题也不仅有我们有,美国餐厅也有。
< class="pgc-img">>扫码点餐就像直播带货一样,早早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成功的出海产品。它只改变了中国的餐饮业吗?不,美国的餐厅也席卷了一股扫码点餐的风潮。毕竟店主们都很精明,什么更高效,什么省成本,它们门儿清。
美国的扫码点餐也和国内一样,遭遇了相同的困境和指责。《餐厅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the Restaurant)》作者 Rebecca Spang 就提醒称,现代餐厅文化来源于共享公共空间的理念,而掏出电子设备来开始或中断进餐的行为是具有破坏性的。
缺乏交流会整件事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也会让为餐桌服务的人变得不像真实的人——越来越像机器人。
只能说,食客的烦恼和商家想要多赚点钱的愿望是共通的。但至少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期待未来不强制关注公众号的餐厅了。要是关注公众号才能点餐,你也可以立刻投诉。
源:【宁夏日报】
在餐厅吃饭后想要开具发票,对方却表示“不关注微信公众号就无法开具发票”?8月4日,中卫市居民张某通过宁夏通信管理局设立的移动应用检测便民服务点反映,他和朋友在某餐馆用餐,结账开发票时发现,扫描商家提供的开票二维码并不会直接进入开票界面,而是先跳转到广告界面,强制用户观看一些视频广告,同时,还必须授权获取一系列的个人信息。
8月13日,宁夏通信管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接到群众举报后,已及时督促二维码开发运营企业取消了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和浏览广告的环节。
“强制要求用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才可开具电子发票的现象并不少见,但这显然是‘霸王条款’”。宁夏通信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部分商家提供的开票二维码?往往要经过扫码后浏览广告、?关注公众号、登录注册等多个流程后方可使用,这种不合理的行为,不但侵犯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也为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埋下了隐患。?
针对此类乱象,宁夏通信管理局已联合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多次对属地的移动应用程序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及应用安全风险评测,督促相关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运营单位按照“合法正当”“最小必要”“不得强制”等原则及时整改存在问题的App和小程序。宁夏通信管理局工作人员提醒,商家“求关注、拉会员、搞推送”等建立私域流量的行为本无可厚非,但以上所有活动都应以不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前提。只有尊重消费者、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是正确而有效的引流方式。(宁夏日报记者 张涛)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岛全媒体记者 陈源
图 视觉中国
当下,有不少消费者吐槽“外出就餐,不是在扫码,就是在授权”。去餐厅吃饭时,扫码关注公众号、再授权个人信息、最后才进入点单页面,这几乎成为大部分餐饮商家的点单流程。接下来的日子里,消费者就会收到这些公众号各式各样的推送……而这种行为将被受到约束。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文称,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对此,半岛全媒体记者展开了调查。
便利变“累赘”?
消费者孙女士的微信里总有各种各样的餐厅公众号推送消息,“每去一家餐厅,就要扫码关注公众号才能点餐,现在微信里光餐厅公众号就十几个了。有些常去的店还不能取消关注,但是推送的信息太多了,经常淹没重要信息……”。白领小刘也有同样的困扰“有时候晚上刚睡着,手机就响了,以为是什么重要信息,爬起来才发现是商家公众号的广告……真的很无语”。
孙女士和小刘的吐槽不是偶然现象,“扫码点餐”在成为一种时尚的同时,也开始走向另一面——有些餐厅不再提供人工点餐服务,甚至不提供纸质菜单,消费者只能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后进行点餐,对此,很多消费者还提出了疑问:老人不会用智能机点餐怎么办?扫码点餐会不会泄露个人信息?商家公众号推送信息太多,经常被打扰怎么办……
除此之外,比起公众号的推送,更多消费者担心的是个人信息的泄露。因为很多商家扫码后必须要消费者“同意获取个人信息”“同意获取用户位置信息”“同意第三方获取信息”,或者要求消费者必须先注册会员,通常要获取消费者姓名、出生年月、位置等信息才能点单。“有时候为了点餐只能点同意,但我个人是非常抵触的,为什么不能扫码完就直接进入页面点餐呢?”消费者李女士也对这种强制的同意表示不满。
扫码点餐暗藏套路
记者随机选了青岛几家餐厅,发现很多连锁餐厅确实存在需要关注了公众号之后才告知排队进度和点餐的问题。很多青岛商场内商家的在线排队取号都通过一个叫“美味不用等青岛”的公众号来实现。虽然取号自由,但是想查看自己的排队进度必须要先关注此公众号,否则很有可能过号。记者发现有300多位好友关注此号,这个公众号的历史推送基本都是相关商家的广告资讯以及一些产品售卖链接,而从公众号名称历史记录最早注册名称为“云排队”可见,不少消费者都是因为其排队功能而关注的。
除此之外,有的餐厅有相应的点餐小程序,小程序名称也为“点餐”但是实际进去后却发现小程序不能单独使用,需要扫店内二维码。但在关注该餐厅公众号之后才发现,从菜单栏里的选项却可以直接实现点餐,只要关注了公众号就不需要扫二维码,可以说是明显的“区别对待”,而这样的商家也不止一家。
除此之外,即使餐厅有多个点餐方式,但店员往往也会首先推荐扫码点餐,人工点餐显得有些“懒惰”。只有在追问之下,店员才表示可以到柜台直接点餐。“如果是老年人,我们会拿菜单或者在前台帮着点餐,年轻人一般都喊他们直接扫码了。”有店员如此说。
对“强制关注公众号”说不
其实,不只是餐饮,市民们在停车缴费,购物时都遇到过类似情况,消费者在扫码关注后,常常会受到公众号发送的大量广告、优惠券等无关信息的侵扰,还有可能在申请各种权限的过程中面临个人信息泄露和落入消费陷阱的风险。基于上述背景,近日中消协决定开展这次“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
采访中,半岛全媒体记者也了解到,一般而言,扫码点单的侵权行为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如果商家强制要求消费者扫码点单或拒绝提供纸质菜单,则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其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在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后,经消费者同意,方可收集消费者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曾明确,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不少商家在扫码点餐或扫码支付的过程中获取顾客的头像、性别、手机电话号码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显然已是侵权行为。
虽然扫码点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商家和顾客提供便利,但当它成为“单选”或“必选项”,甚至有商家对此进行追踪营销或“大数据杀熟”时,“扫码点餐”就沦为了“扫码侵权”。如果你在消费时遇到强制性扫码点餐,作为消费者你有权利也有理由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