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四种形式优缺点分析
第一种外卖大平台:百度外卖、美团外卖和饿了么。
优点:巨头利用资本占领和瓜分市场,培养了大批用户手机叫外卖的习惯,解决了用餐方便性和及时性的问题,让就餐者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缺点:对于用户来说,提供外卖的餐厅过于依赖平台监管,入驻平台的第三方餐馆鱼龙混杂,外卖干净与安全问题屡屡出现漏洞,使用户心理存在信任危机。特色服务和产品匮乏。
而对于商家来说,外卖平台会弱化商家自身品牌,使得客户留存到平台上而没有沉淀给自己,最终会导致商户逐渐丧失品牌的主动权进而沦为外卖大平台的附庸。
对于外卖大平台来说,最终可选择的盈利模式收个佣金(年费)或者沦为外卖中的百度竞价排名。
机会:这个基本可以说没有机会了,BAT(百度、阿里、腾讯)全都参与其中,后面进去的要和他们竞争几乎没什么空间了。
第二种自建外卖品牌。这种模式主要以外卖为侧重点,线下体验店为辅助,力求用外卖创造四两拨千斤的商业模式。产品主要由中央厨房统一制作成半成品或成品配送给用户。
优点:对于用户来说中央厨房安全相对可控不存在鱼龙混杂的局面,统一的制作和配送最大限度的保证了食品安全。对于品牌自身来说,不管是依附于第一类外卖大平台还是自建APP入口都能不断强化品牌的声音,不会完全沦为大平台的附庸。
缺点:自建中央厨房成本非常高。配送成本非常高,在配送地点分散的情况下不管是使用第三方配送团队还是自建配送团队都需要付出高昂的配送成本,并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后期需要专业人员去运营和推广品牌,人力成本比较高。
机会:目前互联网+餐饮业的主打模式,寻找某个餐饮中的独特细分场景单点突破,比如做小龙虾、沙拉、素食等应该是很好的选择。或选择外卖预购模式提前预定,这样可大大降低外卖配送成本。
第三种传统餐馆做外卖,代表有海底捞、白鹿。以线下传统餐馆为主,依靠传统线下实体店进行食品制作和配送。
优点:对于用户来说线下已经形成品牌优势,安全信得过,对于品牌商家来说也可以依靠积累的品牌优势扩大势能和利润。依托于线下连锁的实体店可以方便产品的配送。
缺点:因为外卖和堂食餐点时间基本一致,外卖容易影响点餐和备餐效率,降低堂食服务水准也影响外卖出餐速度。
机会:堂食和外卖属于不同属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属性提供不同的服务。餐馆要根据自身优势开发少量适应外卖的新产品和爆品一定能增加餐厅产能和效应。
第四种私厨外卖。这种模式建立在共享经济基础上,美食达人入驻平台后,根据客户的订单在家里把美食做好,然后外送给客户,或者由客户备好食材,上门烹饪。
优点:有利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使私厨、用户和平台等多方获益。
缺点:大部分私厨外卖尚未有持续的盈利模式。另外,共享经济追求大量的私厨外卖提供者,前期推广阶段肯定需要大量烧钱。烧钱之后,盈利模式是否可持续现在还不好说。还有就是私厨共享平台的合法性和食品安全性问题也困扰其发展。
机会:私厨外卖最大的优势就是——人。当平台积累了大量的私厨和用户后,可以选择走美食社交路线。不仅仅要做一个分享美食的平台,还可围绕美食做社区和社交,例如在线上平台围绕社区提供综合类的服务,在线下组织社交活动,增加家厨和用户黏性的同时,产生附加值。
互联网+餐饮的模式,地方特色餐饮美食或者细分场景单点突破,比如小龙虾、素食、特色面食、特色小吃、卤味等等,按照区域设置,每个区域内选2-3家特色店,收取一定的入驻费用,后期规模扩大后慢慢开始收广告费、促销费、顾客会员卡等等,利用单店点餐小程序,收集客户资源,利用监控阳光厨房展示,进而提升销售额;同时这个过程会积累大量的用户和特色美食制作者(私厨)入驻平台,可以走美食社交路线,不仅仅做一个美食分享平台,还可以围绕美食做社区和社交,搭建一个商户和顾客互动平台,增加顾客黏性,产生附加值。
天是外卖营业第十天结束了,靠到了12点,将将好做到了101单,刚好比昨天多了一单,并没有做一个特别好的递增。因为白天的时候特别好,到晚上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单,但是今天我一个霸王餐都没有放。因为今天是礼拜五,营业额也做到了将近2000块钱,还离距离我目标很遥远。
明天是周六、周日,看看能不能迎来压力测试。现在这个状态还是一般,不管是我的认知还是网上这些教运营的老师们说的,都是第7天开始冲刺,9天、10天的时候能看起没起来,我也不知道我打没打起来,但是应该不会再低于100单了。
< class="pgc-img">>以这种情况往下做,而且我的好评还算不错,除了落了一个东西被挨了一个差评以外,97条评价当中有96个好评,什么三星、四星都没有,证明我的这次品出品品质都还算过硬,还算过关。
< class="pgc-img">>就看一下明天能做成什么样了,明天如果做成了,我再把我的经验用心的分享给大家。如果明天还是100单,那只能证明我这个是一个普通的外卖店,并没有做的很成功。所以就先这样给大家看一下我今天的单量和推广。
者:常莹
今天你是做饭还是叫外卖?
据报道,近日发布的《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中国外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近几年国内餐饮外卖产业的规模逐步扩大,预计2020年线上餐饮在整个餐饮行业中的占比将超过20%。
外卖业蓬勃发展,既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想必也在人们的预料范围内。鲜花外卖、蛋糕外卖、生鲜外卖到现在的书籍外卖甚至宠物外卖,外卖服务的边界一扩再扩,有种万事皆可外卖的观感。
外卖本不是个新鲜事儿,从古至今都有,可近几年,外卖却成了个热词,得益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外卖催生了新业态。说到外卖,首先想到的是外卖平台,几年前外卖远没有现在方便,而后互联网公司纷纷成为入局者,资本方一路高歌进场,外卖平台互相补贴厮杀,一方面抢占商家,一方面抢占用户。后来,外卖平台品牌的竞争日趋冷静,市场渐渐成熟,外卖服务也越发智能化、多样化,服务范围的触角也从一线大城市的写字楼延伸到山脚下的小镇上。无论从介入商家还是服务流程,“叫外卖”这件事都在消费者与新兴产业的磨合中不断进步。
如今,大街上随处可见骑着电动车的骑手小哥,坐在家里等外卖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现在人们提及外卖,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个词。当看到线上餐饮在整个餐饮行业中的占比将超过20%这一数据,还真不必惊讶。其实,外卖早已贯穿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消费者餐饮需求、消费需求的一种便利解决途径,对于一些人来说,甚至是一种贯穿早餐到晚餐的生活方式。人们庞大的餐饮消费需求一直都没变,变化的是,在这种新型消费形式普及后,外卖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商家特别是餐饮类商家,外卖已与其共生。从以前抢用户到现在留出用户,商家们如今拼的是质量。其实这正是一个产业链条不断成熟的自我更新佐证消费模式的不断演变,让外卖成为了社会中的“刚需”。新业态催生新职业,外卖骑手这一新职业也为求职者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一项研究显示,数字经济每100个就业人口中,72个为升级原有就业,28个为新增就业岗位。外卖的庞大需求也解决了一部分城乡就业问题。
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为新业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则成为催生新兴行业的直接诱因。涉及这一新兴行业的话题,无论正面负面,都不断刷新人们的视野。外卖小哥的“飞速”、外卖商家的“黑幕”、消费者的隐私保护等问题时而上了热搜,引发公众讨论。
而在这其中,骑手、商家怎么做,平台如何服务,相关单位如何监管引导,都是这一常“新”的行业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完善的问题。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包装环保,如何保障骑手的权益、保障消费者权益,如何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如何以智能、安全、便捷的方式提供外卖服务?这些问号需要时间不断被拉直。
科技的车轮一直向前,一行行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智能的代码,一个个穿行在楼宇之间的外卖小哥背影,让人们碎片化的消费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让食物和商品唾手可得。过去,人们对外卖的认知存在错位,有人不看好,有人觉得有食品安全的隐忧,的确这些问题仍旧存在,也在探索解决方案。而当外卖业已成为新经济浪潮的一部分,人们对外卖重新定义,外卖不仅是人们解决一餐一食的一种方式,它已经符号化,成为了数字经济时代,人们步入“云端”商业生活的小小缩影。
无须急着否定,不妨换一种视角看待外卖,它平常无奇,也重塑着消费场景的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