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缴费、点餐、购物……扫码支付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做法。然而,部分场所要求消费者通过关注公众号来缴费,导致消费者遇到强制授权个人信息、日常频繁被推送广告等情况。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消费过程中,强迫或变相强迫消费者扫码关注的行为是否违法?该行为又给消费者和消费市场带来哪些危害?
消费者被迫关注商家公众号,专家:该行为涉嫌违法
01
商家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
专家:该行为涉嫌违法
扫码消费原本是为了方便消费者和商家,但不少商家却要求消费者必须关注商家的公众号才能点餐、结账。很多消费者反映,他们关注公众号后经常会收到广告推送,甚至接到不少广告骚扰电话。
除了广告骚扰,有的市民更担心泄露个人隐私。河北邯郸市民赵先生表示,“关注公众号后,商家能获取我的个人信息,感觉隐私都被泄露了。”
< class="pgc-img">>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商家此举是为了获取流量,加大广告推送,甚至还衍生出了另一类“黑灰产业”。
“商家公众号获得大量阅读量和关注量以后,就能用广告和信息推送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更多关注和复购,把流量转化为销量。更过分的做法就是‘养号’,商家把公众号‘养肥’以后再高价卖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此外,《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也明确表示,未经互联网用户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订阅关注其他用户公众账号。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指出,商家强迫关注公众号的行为已经涉嫌违法。
02
中消协:涉及消费者信息的过度收集
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除了推送骚扰广告之外,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监督部副主任陈昂指出,消费者可能在申请各种权限的过程中面临个人信息泄露和落入消费陷阱的风险。
例如,商家要求消费者填写个人信息成为会员享受折扣,或者通过公众号和小程序自动获取消费者在平台关联过的电话、生日、性别等个人信息,都可能涉及对消费者信息的过度收集。
< class="pgc-img">>陈昂表示,经营者将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小程序作为消费者行使权利或享受服务的前提,并在此过程中获取与服务无关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03
中消协:消费者如被强迫关注公号
可明确拒绝并投诉举报
据了解,北京、上海、江苏、深圳等地的消协组织已经就“扫码强制关注使用”发声,通过发布倡议、组织经营者进行自律承诺、开展专项消费监督等维权工作,呼吁商场、餐厅、停车场等商家在扫码缴费过程中不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不过度索取消费者个人信息。
中消协:将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
中国消费者协会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消费者可将遇到的此类问题通过电子邮件(ccaxfjd@cca.org.cn)方式向中国消费者协会进行反映。
中消协消费监督部副主任陈昂认为,中国消费者协会将委托专业维权志愿者对线索进行汇总、分析、整理,并视情节采取提示警示、约谈劝喻、支持消费者诉讼、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等方式,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 class="pgc-img">>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建议,消费者如果被强迫关注公众号,可以明确拒绝并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在促消费、拉内需、恢复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如何平衡商家广告宣传的需求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指出,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实践和司法实践,通过建立独立、公允、非盈利性的商业信息登记平台,为商家提供广告分发渠道,由消费者自主登记和选择广告推送内容。
▌本文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餐得先关注公众号
餐馆扫码套路
又有了新花样
《中国消费者报》调查发现
一些餐馆开发票
也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
甚至还要关注好几个
开纸质发票
也得扫码关注公众号
7月12日晚,记者在位于北京万寿路凯德晶品购物中心三层的滇草香云南原生态汤火锅店就餐后,要求开具餐费发票。餐厅服务员表示,发票是纸质的,但也需要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记者疑惑
既然发票是纸质的
那为什么还要扫码关注公众号?
< class="pgc-img">>在餐厅收银台,记者看到一块印有二维码的牌子,牌子上面写着“微信·开发票”。记者手机扫描了该二维码后页面跳转至“开票助手”。记者按步骤填好发票信息点击提交按键后,手机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二维码。二维码上方有“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字样,下方则提示“请到商家前台领取发票”。
< class="pgc-img">>记者:“为什么还要关注公众号?”
服务员:“这个软件就是这样麻烦。”
记者:“不能开电子发票吗?”
服务员:“软件升级后才能开电子发票,现在还只能提供纸质发票。”
记者长按二维码进入“老王价值投基”公众号,记者关注该公众号后,页面提示“点击此处,完成开票”。点击后,餐厅开票机打印出了纸质发票。
开票二维码扫出5个公众号
服务员表示
不扫码就无法开具发票
8月2日,记者再次来到该餐厅。这次不同的是,记者扫描二维码提交开票信息后,出现的并不是上次关注的公众号,而变成了“北京心选”。记者反复多次扫码,跳转出来的公众号二维码也发生变化,出现了“潮级吃喝玩乐”“北京同城指南”和“Life北京”三个不同的公众号。至此,加上第一次开票扫码关注的公众号,记者在这家餐厅扫码开票的二维码上共扫出5个公众号,这5个公众号下面标注的公司名称均不相同。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记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服务员:“我们也不清楚”
记者:“不关注公众号,就不能开发票吗?”
服务员:“不行的。”
扫码开票变成
企业公众号的推广方式
律师表示
企业行为涉嫌欺诈
北京汇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刘涛告诉记者,消费平台拉新一般都会向承接相关业务的企业支付一定费用。刘涛表示,根据5月1日起实施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第九条和第十一条的相关规定,他认为,开票公司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开票二维码作为公众号推广窗口,强制消费者成为公众号的粉丝,并由此获利的行为涉嫌欺诈。
消协指出
商家在开具发票过程中
强制或诱导消费者关注公众号
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北京市消协曾发文指出,经营者将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小程序作为消费者行使权利或享受服务的前提,是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涉嫌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通过扫码关注公众号、使用小程序获取与服务无关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涉嫌违反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
江苏省消保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徐悦表示,为规制这一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应对企业在非必要情况下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加强监管;另一方面,企业也需严格依法经营、恪守商业伦理,优化消费环境,保障消费安全。同时,微信官方专门在公众号的投诉入口中新增了强制关注行为的专门投诉通道,如果用户在消费过程中发现商家要求强制关注公众号才能完成服务的情况,可以对其进行投诉。
中国消费者报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记者桑雪骐)】
岛全媒体记者 陈源
图 视觉中国
当下,有不少消费者吐槽“外出就餐,不是在扫码,就是在授权”。去餐厅吃饭时,扫码关注公众号、再授权个人信息、最后才进入点单页面,这几乎成为大部分餐饮商家的点单流程。接下来的日子里,消费者就会收到这些公众号各式各样的推送……而这种行为将被受到约束。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文称,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对此,半岛全媒体记者展开了调查。
便利变“累赘”?
消费者孙女士的微信里总有各种各样的餐厅公众号推送消息,“每去一家餐厅,就要扫码关注公众号才能点餐,现在微信里光餐厅公众号就十几个了。有些常去的店还不能取消关注,但是推送的信息太多了,经常淹没重要信息……”。白领小刘也有同样的困扰“有时候晚上刚睡着,手机就响了,以为是什么重要信息,爬起来才发现是商家公众号的广告……真的很无语”。
孙女士和小刘的吐槽不是偶然现象,“扫码点餐”在成为一种时尚的同时,也开始走向另一面——有些餐厅不再提供人工点餐服务,甚至不提供纸质菜单,消费者只能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后进行点餐,对此,很多消费者还提出了疑问:老人不会用智能机点餐怎么办?扫码点餐会不会泄露个人信息?商家公众号推送信息太多,经常被打扰怎么办……
除此之外,比起公众号的推送,更多消费者担心的是个人信息的泄露。因为很多商家扫码后必须要消费者“同意获取个人信息”“同意获取用户位置信息”“同意第三方获取信息”,或者要求消费者必须先注册会员,通常要获取消费者姓名、出生年月、位置等信息才能点单。“有时候为了点餐只能点同意,但我个人是非常抵触的,为什么不能扫码完就直接进入页面点餐呢?”消费者李女士也对这种强制的同意表示不满。
扫码点餐暗藏套路
记者随机选了青岛几家餐厅,发现很多连锁餐厅确实存在需要关注了公众号之后才告知排队进度和点餐的问题。很多青岛商场内商家的在线排队取号都通过一个叫“美味不用等青岛”的公众号来实现。虽然取号自由,但是想查看自己的排队进度必须要先关注此公众号,否则很有可能过号。记者发现有300多位好友关注此号,这个公众号的历史推送基本都是相关商家的广告资讯以及一些产品售卖链接,而从公众号名称历史记录最早注册名称为“云排队”可见,不少消费者都是因为其排队功能而关注的。
除此之外,有的餐厅有相应的点餐小程序,小程序名称也为“点餐”但是实际进去后却发现小程序不能单独使用,需要扫店内二维码。但在关注该餐厅公众号之后才发现,从菜单栏里的选项却可以直接实现点餐,只要关注了公众号就不需要扫二维码,可以说是明显的“区别对待”,而这样的商家也不止一家。
除此之外,即使餐厅有多个点餐方式,但店员往往也会首先推荐扫码点餐,人工点餐显得有些“懒惰”。只有在追问之下,店员才表示可以到柜台直接点餐。“如果是老年人,我们会拿菜单或者在前台帮着点餐,年轻人一般都喊他们直接扫码了。”有店员如此说。
对“强制关注公众号”说不
其实,不只是餐饮,市民们在停车缴费,购物时都遇到过类似情况,消费者在扫码关注后,常常会受到公众号发送的大量广告、优惠券等无关信息的侵扰,还有可能在申请各种权限的过程中面临个人信息泄露和落入消费陷阱的风险。基于上述背景,近日中消协决定开展这次“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
采访中,半岛全媒体记者也了解到,一般而言,扫码点单的侵权行为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如果商家强制要求消费者扫码点单或拒绝提供纸质菜单,则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知情权。其次,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并在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后,经消费者同意,方可收集消费者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曾明确,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不少商家在扫码点餐或扫码支付的过程中获取顾客的头像、性别、手机电话号码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显然已是侵权行为。
虽然扫码点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商家和顾客提供便利,但当它成为“单选”或“必选项”,甚至有商家对此进行追踪营销或“大数据杀熟”时,“扫码点餐”就沦为了“扫码侵权”。如果你在消费时遇到强制性扫码点餐,作为消费者你有权利也有理由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