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pgc-img">>内卷成为常态,摆在餐饮人面前的只有一条路:熬下去。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何沛凌;编辑:王秀清。
餐饮业有句老话叫“神仙难过三四月”,3、4月是传统淡季,但今年的3、4月似乎更加难熬,再加上传统旺季的“五一”假期“不旺”,不少餐饮店都出现了营收下滑,一些撑不下去的餐饮人只能闭店离场。
< class="pgc-img">>淡季更淡、旺季不旺
“五一”后餐饮生意断崖式下滑
今年餐饮消费旺季不再?
近日,南方迎来强降雨天气,不少餐饮老板纷纷吐槽称,“龙舟水,无运行(粤语俗语,大意为:连日降雨,行情很差)”。
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是南方的雨季,餐饮消费冷淡,但今年很多餐饮人感触跟往年有着明显的不同,自4月下旬到“五一”假期都在下雨,生意受到了不小影响,好不容易放晴几天,又迎来了雨季。
对于很多餐饮人来说,“五一”假期是一年中位数不多的旺季之一。成都豪虾传创始人蒋毅向红餐网透露,3、4月,有不少同行向他倒苦水称营业额持续下滑,大家都盼望着“五一”能回血。然而,今年“五一”却让很多餐饮人失望。即使在未受降雨天气影响的北方,生意也没有太大起色。
事实上,“五一”期间这种惨淡局面,可能只是今年餐饮业的一个缩影。一些餐饮老板甚至对接下来大半年的生意都不抱期待,“今年没有淡季,因为全年都会是淡季”。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 摄
1、神仙难过三四月,五月也不好过
“今年3-4月业绩比去年少了三分之一。”在北京郊区开粉面小吃店的刘君(化名)告诉红餐网,他的店50平左右,全年租金12万元。去年3月收入17万元左右,今年3月只有11万多元,4月有所回升,达到13万元左右,但也比去年同期少了5万多元。
店里生意不好,刘君原本雇了2名店员,今年换成了小时工,人不多的时候就靠他和妻子打理,这样可以省下一些人工成本。
经营馄饨店的沈馨(化名)也表示,今年4月前每天营业额约1000元,进入4月生意开始莫名其妙地变差,一天营业额只有600元左右,“同行也个个都叫苦连天”。经营烘焙店的刘永强(化名)更是直言,“四月业绩腰斩。”
好不容易熬过3、4月,原本期待“五一”能大卖一场,不少餐饮人却落了空。
小悠(化名)去年10月在佛山开了一家奶茶店,没有加盟,主要做周边社区的生意,根据她在小红书上晒出的门店营业额来看,今年“五一”的生意断崖式下跌。
据粗略统计,小悠的奶茶店生意高峰出现在4月29日和4月30日,分别收入2996.67元和3496.38元。随后,5月1日营收突然大幅下滑至2156.25元,共售出114单,这一数据仅与其平时工作日的营收大致相当。5月2日-5月5日,营业额维持在2000元上下。
“五一”过后,小悠形容她的门店“很安静”,营业额遭遇断崖式下跌,5月9日营业额仅为1478.31元,比4月7日下大雨那天的营业额1680.39元还差。
开快餐的何乐(化名)在社交媒体透露,近期每天的营业额都在1500元以内,只到去年同期的一半,“都在说生意不好,顾客跟人间蒸发了一样”。
2、1-4月倒下的餐饮店,比去年同期还要多
当一批餐饮人还在苦苦支撑的时候,还有一批撑不住的餐饮人选择了闭店离场,一些热门商圈也面临着客流下降、铺面难转租的局面。
从大数据的角度看,对比去年,今年1-5月,新入局的餐饮企业更少,但倒下的却更多了。
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5月16日,全国注吊销餐饮企业数为72.3万家,去年1-5月这一数据为67.7万家,相当于今年5月刚过半,就比去年多倒下了4.6万家餐企。
< class="pgc-img">>具体来看,今年1月、3月及4月倒下的餐企数量均高于去年同期,其中,1月的倒闭情况最为严重,全国注吊销企业数为17.28万家,同比去年增长了211.6%。
也就是说,今年1月倒下的餐企数量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要知道,去年1月,全国餐饮市场才刚开始复苏。
对比去年,今年新入局的餐饮玩家却在大幅减少。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1-4月,仅1月新增餐企数量比去年多,2-4月均出现了同比下滑。
截至今年5月16日,全国新增餐企数量为97万家,而去年1-5月这一数据为139.7万家,差额足足有42.7万家。
传导到线下,一些热门商圈的商铺也陷入了转租难的境地。
比如西安,红餐网专栏作者邹通表示,今年3、4月其考察市场时发现,西安西安东北大街、大华1935商场、唐延中心城等热门商圈,有不少商铺都在空铺状态。
西安东北大街属于热门商圈,今年4月,从东大街地铁口的一家Biáng Biáng面店的大门上,已贴上“旺铺转让”的广告。根据门上纸张的痕迹,类似的广告应该张贴过好几次,但依然没有人接手。旁边一家店铺老板表示:“这家店关了很久了”。在这家店不远的街道转角处,也有3家门店在招租中,但装修已被撤掉,属于空铺出租的状态。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 摄
西安唐延中心城曾是餐饮商家争抢的热门地段,但近些年来,商场人气逐渐冷淡,如今,商场内的许多餐饮、服饰纷纷闭店撤场,大部分店都属于围挡或关闭或者转让状态,场内还剩一些连锁品牌如魏家凉皮、傻得冒、汉堡王等,店内人气也比较惨淡。
在北京的红餐网专栏作者翟彬表示,今年以来,北京一些热门购物中心几个入口处的核心点位,空置时间均超过3个月,这一现象即使在疫情期间也不常见。
3、高端、精致餐厅和连锁品牌也撑不住
即便是连锁品牌,日子也不并一定好过。回顾今年1-4月,已经有不少餐饮品牌“倒下”,其中不乏知名品牌。
比如曾经年入8亿的明星品牌熊猫不走蛋糕,在今年突然倒下,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员工讨薪;一度在全国开出200多家门店的伏小桃,今年大规模关店,总门店数已不足30家;九毛九、奈雪分别“砍”掉旗下子品牌那未大叔是大厨和台盖……
< class="pgc-img">>同时,不少高端餐厅也在今年“闭店告别”。比如有着“北京意大利菜餐厅天花板”之称、曾摘获米其林一星的Opera BOMBANA,在4月宣布停业;在上海经营了15年的Osteria生蚝海鲜餐厅也计划于5月30日正式停业;还有业内人士向红餐网爆料,上海外滩的一家于去年年末开业的高端餐厅,也在4月正式闭店了,存活时间不到半年......
一批定位精致餐厅的品牌也接连遭遇挫折,比如号称一天翻台16轮的“早餐界爱马仕”的桃园眷村,如今仅剩4家门店;拥有50多年历史、在美国门店300多家的“汉堡界爱马仕”哈比特汉堡,在国内也只剩1家门店......
无论是小餐饮店还是连锁品牌,今年餐饮人的一大感受就是市场冷淡,开餐饮店更卷、更累了。不少餐饮人直言,今年餐饮淡季更淡,旺季也不如往年旺。
“今年做餐饮,不赔就等于成功。”餐饮二手设备回收商“狗哥”在其短视频账号中表示,从业6年来第一次见到今年这样内卷的情况,不赔等于成功,小赚就值得放鞭炮庆祝,如果门店天天排队,那么这家店的运气和实力简直像“开了光”。
< class="pgc-img">>餐饮行业两极分化,
普通餐饮人只能“熬”着等机会
今年为什么有很多餐饮人感到生意比之前更难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消费习惯变化、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从消费端来看,随着社会财富效应减弱,不少企业裁员、降薪,人们的消费欲望受到了一定的抑制,通过储蓄抵抗未知风险的意愿增强。同时,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过去人们倾向于追求消费的附加值,如高大上的环境等,而如今的消费者更关注餐饮消费的本质——产品和价格,要求产品有性价比、好吃不贵。
“当下是消费升级和消费降级并存的状态,主要表现为需求的升级,而非预算的升级。”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管清友表示,消费者过去花100块钱吃东西,现在花100块要吃到更好的东西。
如此一来,大量餐饮店只能选择降价,或者花更高的成本去提升品质,利润空间被缩减。
从餐饮供给端来看,近两年,一批失业人群持续涌入餐饮行业,摆摊、开小店或者小成本加盟连锁品牌等,推高了餐饮的供给量。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 摄
广州番禺区的林先生表示,地铁4号线海傍站附近的夜市,去年还只有十来家餐饮地摊,今年以来夜市的摊位已经增加到30多个,“一开始只卖烤串、烧饼、凉面、牛杂、麻辣烫、柠檬茶之类的,今年以来陆续多出了小龙虾、冰淇淋、广西酸嘢、新疆烧烤等摊位,几乎每个月都有新摊位加入进来。”
而地摊往往在房租、人工成本上比餐饮店低,价格上也能做到更低,自然分流了一批消费者,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竞争。林先生称,随着夜市规模的扩大,在夜市消费的打工人、白领也越来越多了,周边实体店餐饮商户的生意有所下滑。
“对于没什么特殊优势的底层餐饮来说,它们争夺客户的方式只有不停内卷,或降价压缩自己的利润换取订单量,或降低自己的经营成本,比如原来4个人开店变成2个人,原来营业8小时现在10小时。”智胜餐饮品牌战略咨询创始人寿文彬告诉红餐网。
除了地摊,还有不少餐饮店也通过价格战获取订单量,在团购平台上,一线城市卖100多元的3、4人团购套餐并不罕见,以广州为例,某知名烤鱼品牌推出了199元的3-4人套餐;某牛蛙品牌推出了179元3-4人餐;某牛杂品牌推出了168元三人餐......
此外,头部品牌“跑马圈地”式下沉,还大打价格战,进一步挤压中、尾部品牌的生存空间。
比如今年,品牌对加盟商的争夺战趋于白热化,不少品牌通过“0元加盟”“分期付”“小店型”等降低开店门槛的策略加速抢占市场,有的品牌还大打价格战,用规模优势换取定价权,用总成本领先淘汰对手,最终垄断人们对这一品类的认知。
价格战的背后往往是残酷的认知战,更是头部品牌对价格体系的重新塑造。如今,头部品牌依靠规模化、低成本实现技术和经营模式的升级,正在玩一场以快打慢,加快淘汰进程的游戏。比如瑞幸的9.9元活动,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许多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咖啡不全是卖30元左右的“高档产品”,而很多中、小咖啡品牌也不敌“9.9元”,被大量洗牌。
结 语
外部经济、消费环境的遇冷,和内部竞争的激烈,都让当下很多餐饮人倍感压力——眼看着行业洗牌变得更加残酷,而门店却无法吸引来更多顾客,营业额的提升很困难,下滑却很容易,今后该何去何从?
“餐饮人可能需要管理好自己的预期,餐饮这门生意远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好做,洗牌是常态。”寿文彬表示。
当内卷、洗牌成为常态,对于仍在坚持的餐饮人来说,摆在面前的终归只有一条路:活下去。不管今年的餐饮如何难做,都要“熬”下去,先“熬”着,慢慢找机会。因为只要不下牌桌,一切皆有可能。
封面图来源:图虫创意
有绝对成功的生意,只有经营不足的决定。餐饮是一个拥有庞大的消费人群,和老板群的行业,再加上互联网的冲击,整个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一些新开小店的关门率已达到70—80,能撑到四五年的更是少之又少。银行信息港认为想要成功,你必须具备以下五条因数:
一、品牌定位
食客的人群非常的广,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1岁的幼儿都是消费者,而在这一群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非常重要。
60-70年代的人群,早已功成名就,成家立业。再加上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外就餐的几率不大,除去商务洽谈,一般家宴,宴请的主流都集中在家里。而就个人的一日三餐而言,更是以家为中心。
80-90年代的人群,这群人基本上属于事业上升的高峰期,商务、宴请,的时间非常多,而愿意在家做饭就餐的人不多,所以外出就餐成了第一选择。
二、核心竞争力
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你的味道。虽说众口难调,但只要紧紧抓住一部分的味蕾,那就算是成功。
大众口味,这一类受众非常的广。但是用户的忠诚度不高。用户的选择非常的多,想要留住,你必须在服务、装修上狠下功夫。
小众口味,虫宴、花宴、或极致的味道等,比较小众,用户的选择少,所以忠诚度高,但比较尴尬的就是,用户也少。
以特色菜带动整体消费,何为特色菜?就是独家专有,味道难以复制的。但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感觉大家的特色菜都差不多,更多的都是虚头,用户的体验感差,难以留住用户。所以在厨艺上狠下功夫,才是关键。
三、地理位置
店面的选择,和品牌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家小面,要开在高档的购物中心合适吗?高昂的租金和装修费平摊在每碗小面上,那你面的定价是多少?几十元,上百元的面,有几个人愿意埋单的?就连孟非小面,在明星的光环下,生意也不见多好,更何况普通人。相反,一个定价高端的餐厅开在小巷里,又有多少人愿意屈尊就餐?所以店面的选择,切记“高攀”、“低就”。
本文源自银行信息港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近期,疫情地图又出现了大片红色。本轮自10月17日由西北开始的新冠疫情,截止到11月15日24时,已经波及了20余省区,本土确诊达到925例。
不到1个月的时间,近千例的确诊,全国不少地区的餐饮业再次因为新冠疫情有了隐忧。红餐网观察发现,这2年经历了4轮疫情反复冲击的成都餐饮业,受伤尤其惨重。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周沫。
从11月2日报告确诊首例,到“1传14”的相关消息传出,成都目前累计报告确诊病例达到了26例。
红餐网(ID:hongcan18)观察发现,疫情反扑后,成都餐饮再次跌落冰川,身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成都餐饮人一片哀嚎!
< class="pgc-img">>众多餐饮品牌主动闭店
成都餐饮再遭重击
11月10日,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行业疫情防控组(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室内娱乐消费场所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表示成都中高风险区周边酒吧茶楼等暂停开放,其他区域全面实施限流限量。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红餐网(ID:hongcan18)观察发现,目前即便当地政府没有明文要求餐厅暂停营业,不少成都本土大型知名餐饮企业仍然主动选择了关店抗疫。
首个官宣暂停营业的是川西坝子火锅。11月9日,川西坝子火锅在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暂停营业的通知,宣布自2021年11月9日起,成都地区所有门店将暂停营业,恢复营业时间另行通知。
11月10日,大龙燚、谭鸭血等火锅品牌也各自在公众平台上官宣将对成都地区的部分或全部门店进行停业处理。其中谭鸭血关停了位于太古里的门店,而大龙燚太古里HOYO店、春熙店、春熙潮流店、盐市口店均自11月9日起暂停营业。
成都当地一些品牌老店因顶不住疫情的压力,也选择了暂停营业。比如主打小龙虾单品的豪虾传龙虾馆,由于品类的特殊性,原本计划在今年冬季期间测试新品,如今也被疫情打乱,门店决定于11月10日临时开启放假模式,重开时间待定。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16日红餐网发稿,包括大龙燚、豪虾传、谭鸭血、贤合庄、川西坝子、贰麻酒馆、堂口等十多家知名餐企和品牌老店,相继通过自有平台和朋友圈渠道发布了“暂停营业”的相关告示。
< class="pgc-img">>政府没有明文禁止,餐饮企业却主动关店停业,一方面体现了成都各大餐企配合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大局观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成都餐饮人在疫情的轮番暴击下的无奈和心酸。
< class="pgc-img">>餐厅生意断崖式下滑,
闭店也是无奈之举!
“这个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这是大龙燚发文官宣成都太古里商圈4家火锅店暂停营业后,其创始人柳鸷在朋友圈写下的一句话。
不得已而为之,短短6个字,既是柳鸷对疫情反复的无奈,同样也是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成都餐饮人的心声。
在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位成都餐饮老板告诉红餐网,11月初成都宣布确诊一两例时,大家原以为只是零星爆发,疫情很快就会过去,所以都是照常上下班,逛街约会,吃饭聚餐。
“但随着病例的增加,尤其是成都警方宣布排查发现当地有8.2万人存在‘时空伴随’风险,很多人的天府健康码一夜之间变成黄码后,蓉城的气氛便一下子紧张起来了,大家才开始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而疫情带来的寒潮,成都餐饮人也很快就感知到了。
红餐网专栏作者、豪虾传创始人蒋毅在11月7日所写的《成都餐饮,立冬!》一文中提到:
成都的餐饮“温度”,每天都在骤降!第一天公布确诊病例时,很多餐厅生意只是下降40%左右,第二天下降60%左右。然而在通宵做核酸检测后的周末(11月7日-8日),原本应该是餐饮生意最好的时候,而成都大多数餐厅的生意,却下滑了80%以上。
在观察太古里商圈的人流量和餐厅情况后,蒋毅更是直言,11月6日-7日周末期间,不少餐厅营业收入下降比例超过90%,很多餐厅业绩甚至可能挂零,也就是一桌客人都没有。
蒋毅表示,“社区餐饮可能相对好点,最惨的可能就是太古里商圈,平时主要客群是本地年轻人和外地游客,但疫情来了之后,这两个客群都‘消失’了。上周末太古里商圈的人流,以及周边餐厅生意的惨状,可以用‘跌入冰点’来形容了!”
而蒋毅在11月6日晚上十点发布的一张朋友圈照片,也很直观地反映了疫情对成都的影响和冲击。
< class="pgc-img">>△蒋毅于11月6日晚上9点摄自成都
据蒋毅解释,这是成都市中心的红星路下穿隧道,贯穿着成都南北的主通道,就在成都最热闹的春熙路和太古里底下,原本是全成都最拥堵的下穿隧道,然而周六晚上却出现了只有一辆车穿行的情形,这是他在成都生活20多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每年的12月中下旬开始,是餐饮行业一年之中最黄金的经营期,很多餐厅,尤其是聚餐性质的中餐酒楼都会迎来大量的宴会,特别是每年的元旦和春节档更是每家餐饮酒楼一年营收的关键。
蒋毅担心,“如果这次疫情的影响延续到元旦后,那很多餐饮人坚守的信心,可能会被彻底击垮,成都餐饮,也将有可能迎来超级倒闭潮!”
11月12日中午,大龙燚柳鸷给红餐网记者传来的一张图片和两则短视频,也证实了目前成都餐饮市场不容乐观的现状。
< class="pgc-img">>△成都人流量最大的太古里,宛若一片空城
柳鸷表示,11月11日-12日期间,虽然成都两天没有新增病例,但餐饮市场依然惨淡,社区店稍微好一点,因为老百姓有吃饭的刚需,但商场几乎没人,商圈店就非常痛苦。“面对每天几千块的营业额,水、电、气等能耗费用和基本的人工费都打不平,开店对员工还有风险,开门不如关门,被迫无奈下,我们只能选择把商圈店全部关停。”
红餐网了解发现,不止是管控严格的区域和核心商圈,也不止是火锅、中餐等具有聚集性质的餐饮业态,自这次疫情爆发以来,成都各区餐饮业都比较惨淡,几乎所有的餐饮品类和业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在武侯区盛和三路、海翠屏湾开店的餐饮老板黄旗告诉红餐网记者,虽然该区域没有确诊病例,但自从被确定为确诊病例轨迹信息涉及区域以来,武侯区餐饮业同样跌入了冰点。
成都本土茶饮品牌书亦烧仙草品牌相关负责人透露,奶茶行业虽然没有像火锅、中餐等一些品类受到的冲击大,但自从首例确诊病例公布后不久,位于成都各区的奶茶店生意也均出现了几近腰斩式的下滑,书亦烧仙草不少位于成都各区的门店的日均营业收入锐减幅度在40%-50%之间。目前成都区域暂停营业门店14家。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原本夜生活相当丰富的核心商圈,如今空无一人,即便是没有确诊病例的区域,餐饮生意同样大打折扣。可以说,这次疫情的反扑,确实给成都各区餐饮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 class="pgc-img">>2年经历4次疫情暴击,
成都餐饮人何去何从?
疫情反反复复至今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之久,而每一次黑天鹅的反扑,餐饮业都首当其冲。而这一次,也是成都去年以来的第四次、今年的第二次爆发疫情。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成都的疫情就会卷土重来一次,狠狠磨练着餐饮人的信心和耐心。”
成都餐饮人将何去何从?
红餐网了解到,在这波疫情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很多成都餐饮企业也都在积极想办法应对,比如书亦烧仙草除了将配合政府做好防疫放在首位之外,还对各门店进行了更加严格的防疫防控,比如在外卖上采取无接触取餐、配送,堂食推小程序无接触点单的方式,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还计划将一些线下活动带到线上,以此引流。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大龙燚、小龙坎、牛华八婆麻辣烫、川西坝子、万勇超黄喉火锅等餐企则通过无接触式线上外卖服务,推出了外卖优惠活动。
然而,对于疫情的反复无常,不少餐饮人觉得,上述这些的所谓应对策略,只是餐企缓解焦虑、不安的无奈之举,甚至是餐饮老板们证明自己“努力过了”的“心理安慰”。
蒋毅认为,像疫情这种随机性事件,餐饮人无法控制,也完全没解决办法,“面对疫情的风暴,餐厅犹如海中一舟”。
柳鸷也表示,疫情反反复复对于餐饮的影响确实太大了,无论是连锁企业还是单店都有所波及,有新零售业务板块的企业还应该稍微好一点,但是平台的费用也是相当大,要做到短时间盈利也非常困难。
柳鸷告诉红餐网记者,“去年疫情爆发时,其他商家原本没做过外卖,也不太具备做外卖的条件,没有运营经验,所以大龙燚抢占了先机,但现在大家都是惯性思维,外卖已经变成常态了,即使现在外卖收入比平时增加了两倍左右,仍然是杯水车薪。”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柳鸷看来,餐饮最需要的是人流量,而成都作为网红城市,对游客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本地消费者不出来就餐,外地游客也不敢来旅游,人流量都没有了,又有什么办法呢?”
包括柳鸷在内的很多成都餐饮老板都期待,接下来当地政府能出台减免税收、稳岗补贴以及减免房租等相关扶持举措,和成都餐饮企业共度难关。
去年年初疫情席卷全国,导致武汉封城,全国餐饮停摆,到去年五月第二波疫情反扑,再到今年石家庄、广州、南京、成都……疫情反复虽早已成为常态,而每一次黑天鹅所到之处,当地餐饮业都要面临大劫。
不过,今天(11月16日)成都也传来了好消息,成都本轮疫情首个中风险小区金牛区顶峰水岸汇景小区(一期、二期)已连续14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目前已解除相关风控管理。
最后,红餐网也衷心希望,疫情的风暴能尽快过境,成都餐饮业和全国餐饮业能够尽快回归正轨,恢复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