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年12月31日,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郭河镇丰美农业示范园里,员工们正在大棚里采收白菜、黄心乌等当地绿色种植特色农产品蔬菜。
左学长摄(人民视觉)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发展农产品加工,助力群众脱贫致富。图为龙山县茅坪乡干坝村村民在用蔬菜、瓜果等原料,加工五彩面条,供应春节市场。
曾祥辉摄(人民视觉)
买年货、备年菜,临近春节,农产品采购进入高峰期。与以往相比,不少人发现如今的年货采购有了一些新变化:大米白面,主食也有了挑头,超市的货架上多了不少小包米;新鲜蔬菜品种越来越多,小镇的年货大集上出现千里之外的韭黄;网购羊腿,竟然成了电商平台年货节上的爆款……
从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到一桌健康美味的好菜,老百姓对食品的需求从“吃饱”转为“吃好”,对“餐桌”要求逐步提高;与之相呼应的是,农产品种养结构持续调优,全产业链加速升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大量涌现,满足了更多消费者舌尖上的新期待。品质佳、卖得俏、还能卖得上好价钱,是优质农产品供需两旺的真实写照。
一袋米——
“体形”小了,更受追捧
最近,上海市民马姝婷又采购了十几包大米。“这米一包一斤,吃起来不仅口感好而且方便存放,一次拆一包,正好够我们三口之家吃一天。”
马姝婷介绍,现在她身边不少人开始买这种小包装米,再小一点还有200多克一包的,拆一包吃一顿。种类方面,除了日常吃的大米,还有糙米等品类。“价格稍高点我可以接受,关键是要吃得健康、安心。”
顺应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市场上大米的供应越来越丰富多样。江苏射阳大米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苏阳说:“射阳大米占供应上海品牌米市场的约1/3,公司产的约60%大米都销往了上海。针对上海消费者需求,我们专门做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多种包装形式的大米,包括1斤、2斤、5斤、10斤、20斤及各类礼盒装。”
2019年底,徐苏阳的公司在上海推出了虾田米系列、富硒米系列、生态米系列12个新品。“当时我们进行现场推介,十几个电饭煲一起开锅,不少人都被香气吸引了过来。”徐苏阳说,现场订货超过1.2万吨。
随着消费者对“餐桌”要求逐步提高,不仅有大米产品包装和品类的创新,稻田“私人订制”近两年也开始流行。消费者只需在种植基地订制稻田,拿起手机就能看到订制田里的水稻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新米加工完成就可以送到家,享受“专属大米供应”。
徐苏阳表示:“我们已形成了育种、种植、仓储、加工、销售、研发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种植到加工全产业链管控,这为我们搞‘私人订制’提供了支撑。目前我们已经提供了近千亩专属大米供应基地,还有新的‘私人订制’合作在洽谈中。”
“近年来,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食品供给实现从匮乏到富足的转变,老百姓对食品的需求从‘吃饱’转为‘吃好’,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升级倒逼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由此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包括大米等主食以及蔬菜、瓜果、肉类等。”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说。
一把韭黄——
技术助力,“身价”在涨
“你那边能尽快给我供应些韭黄吗?我的一个客户说他酒店里的很多客人点名要吃你们普定白旗韭黄,但是断货了。”2019年5月,贵州普定茶山荷海扶贫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元兴接到了一位采购商的电话。
回忆起那通电话,熊元兴至今很兴奋:“那时候我们的韭黄进入市场才半年左右,能得到消费者那样的认可实在是不容易,这也坚定了我们推动韭黄产业升级的决心。”
普定县地处黔中腹地,韭黄种植历史悠久。过去,老百姓用土办法种出来的韭黄产量低、品质不高,每斤韭黄批发价两三元左右。
熊元兴所说的“韭黄产业升级”给这里带来了转机。2018年,普定县开始改变韭黄种植方式,并推动规模化种植。“以前都是用泥土一层一层覆盖到顶端,或者是用土覆盖到一半再用沥青油毡纸盖上,周期长、工序多而且不环保。现在我们使用自己研发生产的食品级软化桶覆盖,种出来的韭黄很嫩、粗纤维少,一年可以多收两三茬。”普定县焦家村村民陈开江对此深有感触,现在的韭黄批发价便宜的也在每斤5元以上,贵的能达到每斤10元。
如今,普定白旗韭黄身上到处都是技术的身影。在熊元兴公司的韭黄种植基地内,随处可见一块块黄板整齐地插在地里。“这是我们利用理化诱控技术进行绿色防控,安装可降解黄板有效控制蚜虫、蓟马、潜叶蝇害虫基数。”熊元兴介绍,普定县制定生产标准,不用农药、不施化肥、不打除草剂,采用物理杀虫、人工锄草等,提高韭黄品质,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为了更好实现产销对接,普定县针对各个乡镇种植的韭黄面积和产量不同等情况,建立了大数据调度平台,依托这个平台对全县韭黄进行相关数据追溯和生产、销售等调度,既可以根据订单进行生产调度,决定哪个地方来进行生产,生产量是多少;也可以根据全国市场的销售价格、销量需求来调度韭黄销往哪里。
“现在,我们的韭黄可火了,不仅卖到了北上广,还进入香港市场,春节后要销往新加坡,出国喽!”熊元兴对普定韭黄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一只羊腿——
“触网”之后,叫好又叫座
“东来顺涮羊肉是出了名的,在北京经常和朋友去吃。要过年了,我想着买点羊腿寄回农村老家,一起感受感受东来顺的味道。”老家江苏的宋明轩日前从电商平台拼多多上下单买了2只东来顺羊腿。
从线下到线上,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拼多多年货节负责人唐江介绍,从线上反馈的数据来看,消费者喜欢三五斤重的羊腿、羊排等,做菜煲汤,剔肉涮火锅,吃法丰富。
“东来顺以前一直是线下餐饮,更依仗传统羊肉卷等产品,对羊排、羊腿分割很少,全部都是剔骨,然后就把肉用尽。”东来顺内蒙古肉类加工基地总经理高连军介绍,“这次通过与拼多多联手,我们借助大数据进一步了解了消费需求,在年货节期间,东来顺既准备了看家的羊肉产品,也推出了全羊或半羊的年货礼盒,羔羊切片、上脑、羊腿、羊排、羊蝎子等一应俱全。”
从草原到餐桌,效率更高了。检验、排酸、分割、包装……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的东来顺羊肉加工基地内,工人们加班加点,忙的时候一天要加工超过1000只羊。高连军介绍,这些加工后的羊进入冷库,再借助冷链物流,可以实现最快2天从草原到北京消费者的餐桌。“我们现在是拉一车就卖一车,东来顺羊腿、羊排抵达了很多新消费市场。”
拼多多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月7日,东来顺单品羊腿的销量已突破1万件;从地区来看,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的消费者在东来顺店铺的消费表现最为亮眼。
在董超看来,随着电商、直播、物流等快速发展,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最后一公里”逐渐被打通,那些过去“走不出去”的优质农产品,如今可以快速精准地送达老百姓的餐桌。“未来,随着种养结构的进一步调优、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应用以及全产业链的升级和有效监管,农产品的产销衔接将会更加紧密、高效,更多优质农产品将能产得好、卖得俏、卖得上好价钱,消费者也能够买得更放心、更开心。”
民网成都4月30日电 近日,四川省首批35个“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正式公布,广元市朝天区平曾蔬菜现代农业园区被命名为四川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时下,正值高山露地蔬菜(莴笋)上市,朝天区平曾现代农业园区大面积越冬莴笋进入了丰收期。连日来,郁郁葱葱的基地里,随处可见菜农们忙碌的身影,采收、打捆、装车……一派繁忙。
“今年莴笋有价,菜贩上门收购均价都超过了1元一单斤,绿色、有机、无公害的高山蔬菜,城里人都喜欢!”4月28日,天刚亮,蔬菜种植大户侯春兰就带着5个工人,来到园区采摘莴笋。侯春兰今年共种植莴笋20余亩,预计可以采收3万斤莴笋,按照现有市场价,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莴笋收完后,我就开始种植辣椒、萝卜、甘蓝等蔬菜,相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侯春兰眼睛笑成了一道弯弯的曲线。
“现在上市的越冬莴笋,根本不需要做杀虫工作,低温就是天然的‘杀虫剂’。”侯春兰介绍,曾家山平均海拔1400米,年均气温12摄氏度,昼夜温差大,这样的环境,蔬菜的病虫害极少。此外,该园区在高山露地蔬菜生产过程中,积极引进蔬菜良种,推广杀虫灯、黄蓝板、防虫网等绿色防控技术,加强蔬菜生产源头质量监管,确保每一颗蔬菜都是绿色、无公害产品。
好的产品,销路是关键。该园区推进“合作社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的高山蔬菜发展经营模式,园区内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与农户建立了订单种植、保底回收、积分返利等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外接市场、内联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合发展格局,既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又推进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确保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以前都是自己种自己的,采了也没有统一的销路,只能自己拿去市场上卖,也很难卖到好价钱。”曾家镇金龙村菜农罗贤钦说,现在村里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与合作社签订种植合同,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实行整体规划连片种植,合作社负责菜种发放、技术指导和统一收购,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所卖蔬菜的价格也很“俏”。
“由于生长环境佳,高山种植的蔬菜同市场上普通的蔬菜相比,以其品质优,营养成分高,深受消费者喜爱。”朝天区蔬菜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徐波介绍,该园区的蔬菜,不仅走向了香港、澳门市民的餐桌,还通过精加工,制作成脱水蔬菜,远销日本、韩国等地。目前,该园区共带动2600余农户种植蔬菜,共种植蔬菜1.2万亩,户均蔬菜收入达3万元以上,收入最高的农户年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
据介绍,平曾蔬菜现代农业园区是朝天区2019年培育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是规划建设20万亩曾家山现代农业产业园中的万亩园区之一,也是在原平溪蔬菜现代农业园区、曾家山土鸡现代农业园区基础上,通过整合、扩张、提升而建成的一个园区,园区覆盖曾家镇山峰村、响水村等3个乡镇11个村77个组,建设面积约1万亩。园区以高山露地有机蔬菜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土鸡、肉羊养殖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基本建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区、脱贫摘帽的示范区、乡村振兴的先行先试区、农旅文深度融合的试验区。(鄢怀林)
林向来以江水清、山峰秀、岩洞奇、石头美而闻名天下。而马肉米粉则是桂林吃食中的一绝,可堪与这里的奇山丽水相媲美。游桂林不吃马肉粉,当是一件憾事。桂林的马肉米粉历史悠久,据说明代已有,而其全盛时期是在,抗战以后一段时间。当时-群众云集桂林,又因战争蜂起,兵马来往日多,马肉来源甚易,马肉米粉生意兴隆。制马肉米粉最有名者,莫过老字号店家“又益轩”。“又益轩”位于今依仁路口。当时慕名而来的文人骚客不乏其人。据说,当时某大画家在桂林,以卖画为生,家书数填,屡催不返,问其缘由,答曰:我就是舍不得桂林的马肉米粉。足风马肉米粉的魅力了。制作方法:马肉米粉的马肉,制法在传统上分腌、腊、卤、酱等多种。目前,常彩腌、腊两种方法。腌制的马肉味偏甜,腊制的马肉偏香。通常把马宰杀后,多将马肉切成条状,拌好调料等配料,放在缸里腌3~~5天,取出在沸水锅里涮一下,再放北风天里晾10天左右。用时再用温水洗去灰尘,然后去油,捞起切成薄片,就可以食用了。这样制成的马肉,色泽似玛瑙,入口细嫩、味赛火腿,多吃不腻。马越肥、肉越香。马肉米粉所用的米粉,是特制的。桂林米粉本来就以质佳味美著称,而用来制马肉米粉的米粉,盘力要格外好,色泽白亮,一碗米粉只能有一个条,长度在一米以上,并用人工绕成团。帮这种米粉的成本较一般米粉高4~8倍。下米粉的汤,系用马骨等连续煮4个小时而成,味极鲜美。马肉米粉的食用方法是:将绕成小团的米粉放在笊篱内,入滚沸的马骨汤内冒一冒,然后连汤一起盛在碗内,俏上马肉,撒上葱花、芫荽,淋上花生油,放少许辣椒酱和蒜末就可食用了。米粉要烫热,吃起来才有味道。按老规矩,盛马肉米粉的碗是特制的,很小,一碗米粉只有15克,一般要吃一二十碗,才算懂得吃。马肉米粉的俏料不仅有马肉,还有马肝、马肺、马肠等上、下水。这些上、下水的味道比马肉还好,因而其价格比马肉还贵。旧时吃马肉米粉,只吃二三碗,是吃不到上、下水的。店家在看到你吃下几碗以后,才渐渐给你加点上、下水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