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瑞幸和库迪们激战正酣之下,从2017年自助智能咖啡机起家的小咖咖啡,2022年开始打磨线下门店模型,一年多的时间,以北京为起点,突出茶咖产品定位,复制某咖成长期的打法,迅速成为当下市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品牌。
2024年,小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百城千店”,全年新增门店突破1000家。一方面在国内市场加速快跑;另一方面全面开启出海计划,海外首店将会在柬埔寨落地。而在近日的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暨合作伙伴大会上,小咖创始人朱保举放话,小咖未来3年的规划是,2024年年底开业门店达到1500家,2025年做到4000家,2026年达到8000家,2025年能够启动香港主板上市的进程。
而在当前,星巴克、瑞幸、库迪、Manner、挪瓦咖啡……国内咖啡门店能够突破千店的品牌已经不少了,且已经历轮轮下沉、价格战。上市品牌也屈指可数。
咖啡赛道越来越卷,崭露头角的小咖咖啡看上去野心不小,想要加速快跑,讲出高增长故事。
不过,正大步向前跑的小咖对自己的评价也不乏客观。小咖咖啡联合创始人、原美团早期核心成员杨果告诉钛媒体APP,在自助咖啡机领域,小咖咖啡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一匹黑马,但在门店层面,其实还是一匹“小马”。
从To B转To C
2017年,小咖咖啡成立,而彼时,也是瑞幸咖啡开始起步的时间点。小咖咖啡一开始并没有做To C的门店,而是先从自助咖啡机设备,在银行、加油站、高校等渠道切入市场。小咖咖啡联合创始人杨果告诉钛媒体APP,做咖啡机是To B加To C的方式,拿到了一些结果。
但很快,小咖发现,To B加 To C做的再厉害,也只是一个隐藏在品牌背后的供应链选手,市面上很多人根本并不知道小咖是谁。
2022年开始,小咖咖啡开辟第二条业务线,To C领域自己开门店。但很快,团队又发现,仅仅只是利用To B的渠道资源做小店的路子,也不适合早期产品还没有打出来的阶段。“比如今天你在高校里开小店了,但生意好的时候,只要引入一家瑞幸或者库迪,还是会产生竞争。”杨果说。
To C跟To B不一样。To B是靠资源整合,渠道能力是第一位的。第二,有绝对的领先技术和独家优势的产品,就可以利于不败之地。而To C是一个很综合的板块,组织力、技术、设备领先性以及管理能力都不能有短板,需要好的品牌力和产品。
“在产品层面,如果只是采取跟随连锁品牌爆品策略的话,其实是决定了生命上限的天花板。消费者,为什么要买你呢?”杨果表示。
小店在前期进展并不是那么顺利。在2023年7月前后,那时团队在重点调研的是彼时火热的二三线下沉市场。但最后团队认为,一线城市才是当前更适合小咖加速开拓的区域。
于是,2023年8月之后,此前按照To B优势来做门店的小咖,开始做了调整,一方面是场景层面,从渠道店中店向商场写字楼店型转变。
另一方面,小咖在产品层面选择聚焦茶咖,借助自身自助咖啡机的软件优势,产品同时采用IIAC金奖豆和优质原叶现泡茶研发。
在定位中国咖啡茶咖前,小咖做过很多数据调研,发现茶咖相比供应链成本更高的果咖,是新品牌最有可能跑出来的品类。
不过,难点在于,茶咖这一品类也还处在需要很多品牌去共同教育用户的阶段。而一线城市写字楼,通常是咖啡品牌争夺的黄金铺位。
但咖啡的市场节奏已经变了,调整注定不可阻挡。小咖咖啡联合创始人杨果告诉钛媒体APP,现在,在小咖内部,咖啡机设备和门店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事业部。整个团队未来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会放在门店。
门店破千的野心
点位位置对于咖啡门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咖啡门店的位置跟火锅店的逻辑很像,产品交付没有独特优势时,位置便是第一位。类比很多瑞幸咖啡的门店,三家门店的直线距离甚至都不会超过100米,但只做100米的生意,对很多咖啡门店来说,其实就足够了。
杨果对钛媒体APP表示,两家品牌位置挨着的时候,就看谁的品类产品做得更好。所以,在一系列调整过后,小咖今年针对产品的主要策略,是投入对茶咖产品力的打造。
更高效方面,咖啡师行业通常的标准是,从营运管理到产品制作,至少需要一个月培训时间,小咖员工完成产品制作培训的时间是三天,能力在于小咖自身对咖啡机软件的整合和机器的升级改造,以更好的优化产品标准化出品,提升效率。
对小咖咖啡来说,产品从研发室复刻到门店,全自动茶咖机也在门店员工制作中里发挥着提效作用,这一点带来的直接数据转化是,出餐效率提升50%、培训成本降低80%以及人工成本降低50%。
有一个细节是,和很多连锁咖啡品牌如出一辙,小咖咖啡透明杯子也会标注着刻度线,更方便添加冰、奶、糖浆等不同原料物料的量数。
杨果认为,过去一年,小咖是走过弯路的。去年小咖做了很多营销活动,但市场反应不大。今年,小咖咖啡转变思路,在游戏、音乐、体育领域花大手笔营销投入,找王者荣耀联名找头部IP破圈。这与小咖的现状相匹配——小咖目前绝大多数门店还是开在大学高校内的,大量王者荣耀年轻玩家群体,也是小咖当下最主要的消费群体。
眼下,对小咖咖啡来说,最要紧的是门店规模先冲到1000家店以上。杨果告诉钛媒体APP,在小咖要新开的1000家门店里,40%将开设在商业商场店,大店占比不会很高,面积集中在50~80平;40%开在写字楼商业体园区,面积集中在50平左右,20%则开在高校。写字楼、高校店面积会更小,集中在30~50平。产品整体客单价都在15元上下。
从自助咖啡机设备的盈利和融资资金中,以加盟模式为主的小咖计划拿出3亿元用于门店补贴,扶持品牌端和营运端,其中门店的营运补贴为1亿元。在全国门店布局上,重点放在华东、西南、华北等区域筹备分公司。这也意味着,未来需要倾注大量精力在加盟商门店盈利和扶持层面。
钛媒体APP了解到,小咖今年要新增至少500名新员工,且将全员持股。这种互联网式打法,受到团队早期核心团队高管来自美团的影响。
小咖咖啡并不想隐藏自己加速奔跑的野心。小咖创始人朱保举在今年品牌战略升级发布会暨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布了品牌雄心勃勃的开店计划,并有每个阶段明确的时间表。
联合创始人杨果告诉钛媒体APP,今年,小咖最主要的定位是上牌桌,先冲到1000家店以上,然后再去冲击咖啡赛道的第一梯队。而明年,这匹小马对自己的要求是,快速爆发增长。
所以,2024年,将是小咖蓄力爆发的一年。不过,加速快跑,快节奏铺开,形成规模的路子也意味着一定的风险,会更加考验创始团队的管理能力。
机遇与挑战并生。在可预见的广阔增量的咖啡赛道下,小咖,这匹想要加速快跑的小马,也将在愈加内卷的市场环境中,迎接更多挑战了。(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柳大方,编辑|房煜)
料图/IC
茶饮降价,咖啡来凑。
近日,茶颜悦色南京首店开业,买家排长龙、黄牛“天价”代购之外,这一网红品牌最终落下一枚咖啡棋子。
从调整薪资、产品涨价到走出湖南拓土、上新咖啡,茶颜悦色摆脱颓势的姿势与一众同行别无二致。近年来,越来越多茶饮企业盯上了咖啡生意。其中,奈雪精品咖啡系列8款产品单杯价格为15元至22元不等。喜茶5款咖啡产品数量不占多,但价格带更低,单杯价格低至8元。
前有中国石油、中国邮政、同仁堂入局,后有茶饮企业扎堆进军,对于大部分跨界企业来说,杀入咖啡这一行业绝不是只为了卖一杯饮料那么简单。
“企业跨界布局咖啡时,看重的是自有连锁网点,提供新的增值服务,带给消费者新体验,起到引流或者让客户停留更长时间的作用。吸引客户、留住客户就能产生更多生意机会,以及让消费者体验感更佳,提高用户黏性。”品牌管理专家伍岱麒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低至4元/杯,奶茶店吆喝咖啡
低价正成为打开咖啡市场的一张王牌。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看到,目前,主流茶饮品牌均已开启卖咖啡模式,不同于星巴克30元+,瑞幸普遍20元+,茶饮品牌中单价大多不超过20元的咖啡为市场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
奈雪咖啡系列产品单杯价格为15元至22元,喜茶咖啡则从8元至19元不等。相比之下,CoCo和蜜雪冰城同样咖啡产品选择不多,价格却也更为亲民。CoCo以拿铁为主,单杯价格在12元至17元之间,加料可能超过20元,蜜雪冰城美式4元/杯,拿铁6元/杯。
自营之外,设立子品牌或并购也成为快速扩张棋子——蜜雪冰城推出咖啡子品牌“幸运咖”,乐乐茶打造专业咖啡品牌“豆豆乐”,今年4月,书亦烧仙草入股“DOC咖啡”。追溯至去年7月,精品咖啡品牌Seesaw完成A+轮过亿元融资,由喜茶领投……
“转战咖啡市场是我们拥抱变化,也是自救的一种方式。” 茶颜悦色的鸳央咖啡媒体关系负责人罗艳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在大环境稳定向前的情况下,咖啡和茶作为功能性饮品有很大上升空间以及发展潜力。”
疫情之下,新茶饮行业出现增速阶段性放缓,受主要原材料、人工、运输、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影响,香飘飘、茶颜悦色等纷纷涨价,而喜茶、乐乐茶、奈雪等高端品牌则放低身段,打出“降价牌”。实际上,这本质上也是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真实写照,头部企业正急于打赢这场流量战。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咖啡产品有成本定价、行情定价和定位定价三种方式,具体采取哪种定价方式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于奶茶企业而言,应该采用的是行情定价,咖啡和店内奶茶产品价格带基本重合,体现了消费人群对价格的承受能力”。
“至于低价格带会不会带动更多的消费群体,理论上肯定会的。但是,不同企业的定位不同,所以也不能用价格这个单一因素判断对消费群体的确切影响。”江瀚称。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当前“茶咖”类产品逐渐成为奶茶店或者咖啡店柜台上的主打之一,伴随咖啡产品“奶茶化”和奶茶产品“咖啡化”,两者边界慢慢模糊,这或许也为企业未来在产品研发方面制造了更多可能性。
在伍岱麒看来,茶饮连锁企业涉足咖啡有优势明显。一方面,连锁管理经验成熟,另一方面,产品(奶茶和咖啡)消费人群接近,在营销和传播上有共通点。此外,从业人员也是同一人群层次,企业有管理经验。
不过,伍岱麒认为,这种跨界也有一定劣势,“首先,这两种产品相互有一定替代性,相当于自家企业的门店相互竞争;其次,毕竟是一个新领域,也需要做相关行业的学习,奶茶企业成功不代表咖啡赛道也能成功”。
引流利器,咖啡“基因”被激活
茶饮企业转战咖啡赛道“曲线出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邮政、同仁堂、华为、李宁等各行各业同样重金布局涌入咖啡赛道。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称,李宁虽然没有做咖啡的直接经验,但是在做大消费和连锁零售业方面,与做咖啡产业相通。包括李宁、中国邮政、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同仁堂等在内的龙头企业之所以钟情咖啡市场,一方面因为咖啡行业具有较强的成长性,另一方面,它们自身作为实体商业服务业,具备一定规模的网点优势与消费场景,和咖啡业有着较高的契合度和协同性。因此,咖啡才成为这些企业跨界的香饽饽。
咖啡热度已经升温。企查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企业状态为在业/存续的咖啡相关企业超16万家。从投融资情况来看,2013年以来,国内咖啡项目共获得融资237次,披露总金额超两百亿。
从融资轮次上来看,咖啡品牌在国内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早期融资占比超70%,种子轮/天使轮、A轮以及B轮分别占34%、32%和7%。
江瀚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众多企业选择跨界咖啡,不仅仅因为这是一个增速很快的市场。“咖啡的确是一种能让人上瘾的饮品,大家对于咖啡的消费是不断提升的,而且这种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有不断蔓延的趋势。”
在其看来,咖啡的外延已经被不断扩张,大多数城市的咖啡市场中,人们对于咖啡的需求不仅仅是喝一杯,而是一种服务。此外,咖啡已成为线下场景吸引流量的利器。无论邮局、书店、加油站、药店、服装店,发展咖啡业务目的在于更好地吸引用户来店内消费。
伍岱麒介绍分析国内咖啡赛道时称,单从咖啡连锁企业来看,已经形成了以星巴克、瑞幸等头部品牌为主流,区域性品牌争雄的竞争格局。其中,头部品牌以一二线市场为主,逐渐下沉到三四线。当前,咖啡店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较低,人均消费尚有很大发展空间。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和Statista数据,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为861亿元,预计2021年达到1130亿元,同比增速超过30%,远高于全球市场中个位数增速。
创业诱惑,30万元投入半年回本?
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朱保举,在上个创业项目被互联网巨头收购后,开启了新的创业征程并瞄准咖啡。
朱保举坦言,这一选择与其是朝阳产业关系很大。“这是一个具有千亿规模的市场,预计到2025年可能达到万亿,盘子足够大。近年来,中国咖啡市场已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对于创业者而言是很好的机遇。”国内咖啡消费占比不高等多重利好,都让朱保举动心。据了解,朱保举的小咖咖啡,自2017年创立以来,先后得到黑马基金、风云资本、水木资本等多家资本投资。
对于市场上众多玩家入局咖啡赛道,朱保举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利润可观是诱惑之一。“咖啡产品的平均毛利率在70%左右,一线城市开一个50-70平方米的小店,选址合理,供应链稳定又没有什么意外的情况下,前期投入大约需要30万元,预计6到8个月可以回本”。
不过,朱保举也指出,咖啡行业的入行门槛并不低,“相比于奶茶,从原材料选择和筛选、咖啡师培训、供应链保障、产品研发到门店的选址和运营,咖啡行业都有较高专业性要求”。
据朱保举介绍,对于一家咖啡店而言,固定成本包括租金、装修、原材料、员工工资等,如今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营销成本也在上涨。
朱保举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建议跨界玩家以与咖啡品牌合作的方式入局,至于原因很简单——自己摸索耗时长,成熟的咖啡团队可以发挥优势,提升成功率。
创业潮中,咖啡品牌同样嗅到这样的商机。一个创立了14年的上海咖啡品牌的市场部工作人员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现在开一家咖啡店特别简单,只要你资金充足,不当甩手掌柜,从门店选址、人员培训、原料供应、产品研发到市场营销,我们都能帮你搞定。”
目前,这一品牌对于加盟商的开放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做区域总代理,一种是开加盟店。据其介绍,区域总代理需要至少开一家加盟店,但是不需要支付加盟费,“代理主要靠模式赚钱,可以发展下级加盟商来收取加盟费,还可以享受供货的返利,包括后期的管理费。”
这位工作人员给贝壳财经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南方某新一线城市为例(不同地域加盟费、代理费不同),该地区的代理费是35万到40万,加盟费为单店25万起,返利三成的话,也就是25万返7.5万。“发展5到7个加盟商,你的代理费就回本了。这些店平均每个店每月可以进3万-4万的原材料,按照返利10%计算,代理每年获得的供货返利就有30多万。”
不同于做代理可以“坐着数钱”,在这位工作人员口中,加盟店同样利润丰厚。以北京为例,加盟费为13.8万元(面积在50平米到70平米),外加装修费(预计10万)、租金、设备费(预计6万)、物料费(预计1万元用2周)、员工工资等总成本预计达到30万左右。
“在北京地区,我们品牌的咖啡客单价在20元-25元之间,参照以往数据,每天大约可以出售300杯咖啡,日流水在7000元左右。我们品牌的咖啡毛利约为75%。”按照这位工作人员的账本,不管是代理还是加盟,貌似都是一笔好生意,“投资小、回报大、盈利周期短。”
事实上,虽然咖啡行业的市场规模足够大,但是随着各路玩家纷纷涌入,咖啡赛道竞争加剧,行业“内卷”已经越来越严重,这无疑增加了个体经营者的入场风险。
市场上一直流行一个段子:“奶茶蛋糕咖啡厅,10个加盟9个坑”。
据业内人士透露,市面上很多加盟广告都是快招公司发布,其打着知名品牌的名头招商,但是往往是子品牌或者旗下品牌。对于不收加盟费的公司,保证金、管理费、物料费、设备费、装修费等一堆名目可以收钱。“很普遍的乱象就是总部卖给你的物料,会比市场上贵很多,而你又必须买。还有品牌口头承诺2公里内不开第二家,但是不写进合同,如果你的客流量做起来了,就会在你旁边开直营店抢生意。”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小红书上不少博主分享了创业开咖啡店倒闭的经历。一位名为“恒星”的博主称,自己第一家咖啡店3个月便倒闭。而其描述的细节也似曾相识——冲动裸辞,半个月调研,学习咖啡知识,开始选址,正式营业后第一个月收入是负数。“第二个月靠平均每天七八杯的量要死不活的经营着”。直到第三个月,各种问题爆发。
根据餐宝典2021年9月发布的报告,在餐饮业门店淘汰率较高的品类包括咖啡、面包、茶饮等。其中,11.5%的咖啡店活不过三个月,而42.4%咖啡店持续运营时间超过2年,已经属于“老店”。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阎侠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
融易资讯今日话题
---
中国咖啡店数量超过美国成全球第一
在过去一年里,我国咖啡店数量增长58%,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品牌咖啡店最多的国家,超越了美国。瑞幸咖啡和库迪咖啡等外卖连锁品牌是推动这一增长的主力。预计到明年11月,东亚咖啡店数量将突破136,500家,未来五年将达到181,500家。星巴克在我国排名第二,但本地竞争对手正在夺取更大市场份额,并积极向国际市场扩张。
新茶饮赛道大洗牌要开始了
新茶饮赛道向来善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进入2023年以来,随着消费市场回暖,茶饮和咖啡赛道变得更加热闹。
茶咖行业的“热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行业玩家积极拓店,通过直营、加盟等形式扩大市场,另一方面是行业热度空前高涨,新品、爆款、联名等消息层出不穷,成为各社交媒体热搜的常客。
《2023新茶饮研究报告》,全年新茶饮消费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98亿元,已恢复到三年复合增速近20%的水平。同时,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3年中国咖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806亿元,过去三年复合增速为23.5%,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
今年以来,市场上相继传出了茶百道、古茗、沪上阿姨、霸王茶姬、蜜雪冰城以及新时沏6家新茶饮公司正在准备港股或美股IPO的消息,可谓掀起新一轮上市热潮。其中,有几家已与相关辅导机构商讨上市事宜。
但一级市场的投融资消息也大幅减少。过去一年里,新茶饮赛道仅有1笔亿元级别融资,来自5月底的茶百道战略融资;咖啡赛道也十分冷清,仅有小咖咖啡获得近5亿元融资和弄咖咖啡战略融资1.2亿元截至11月15日,瑞幸咖啡已开店14446家,单在10月一个月内,全国就新开3221家门店。库迪咖啡在全国已开店7097家,单在7月份就新开了1755家咖啡店。可以看到,2023年跑马圈地开门店已经成为最有效抢占市场份额的做法,茶咖玩家集体冲刺“万店”让茶咖赛道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国内茶咖市场已进入下半场,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当然有,头部品牌们齐齐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其实,以蜜雪冰城为代表的中国现制茶饮品牌,多年前就已在开拓海外市场。数据显示,目前蜜雪冰城已在越南、印尼、新加坡、泰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开设门店,海外门店总数接近4000家。
但是,新茶饮门店数量“狂飙”背后,活得好的却寥寥无几。艾媒咨询数据指出,活过一年的奶茶店仅为18.8%,近八成的新品牌茶饮店倒闭。
另一方面,更多企业看到了其中的机会,今年8月来伊份入局咖啡赛道、9月良品铺子入股咖啡品牌“啡行家”,几乎同时老乡鸡试水茶饮和咖啡业务。
如奈雪的茶配备IT团队研发出了自动制茶设备与云端配方,让自动化设备完成泡茶、打奶盖这些原本复杂、耗时的后厨工序,优化了门店的生产效率;蜜雪冰城2022年申请IPO的募资中,计划将2.7亿元用于数字化构架项目;茶百道的招股书中也透露,打算将钱投入数智化系统的搭建和完善。星巴克更是在深圳落地落地星巴克中国创新科技中心,在顾客体验、咖啡、伙伴、生产效率等5大方面进行创新研发;Tims中国早在2020年获得来自腾讯的数亿元级别投资时,便计划利用这笔资金进一步扩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预见的是,茶咖行业下半场将会维持“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格局,资源向头部集中、中小品牌逐渐淘汰。
股融易资讯:科技、资本与经济动态
---
分析师:巴菲特投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市值明年或突破1万亿美元
投资网站The Motley Fool的分析师Anthony Di Pizio预计,巴菲特旗下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最快将于明年加入到苹果、微软、亚马逊、Alphabet和英伟达俱乐部,成为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的首家非科技公司。
中关村人工智能大模型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宇蕾在工信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关村持续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产业“双引擎”,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服务业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大模型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2022年创新医疗器械、AI三类医疗器械上市品种和数量均居全国第一,2023年已有3款创新药、14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11月全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同比增长29.18%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2023年11月二手车市场简析。数据显示,2023年11月,全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165.15万辆,环比增长2.64%,同比增长29.18%,交易金额为1070.01亿元。2023年1-11月,二手车累计交易量1675.23万辆,同比增长14.65%,与同期相比增加了214.1万辆,累计交易金额为10707.52亿元。
空客:未来二十年中国或成为最大航空服务市场
从空客年终媒体交流会获悉,根据空客最新的全球市场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或成为最大航空服务市场,中国的航空客运量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2%,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两倍,中国新飞机的需求量将超过9000架,占全球同期新飞机需求总量的23%。
名创优品美国第 100 家门店开业
名创优品在美国开设了第100家门店,位于奥兰多佛罗里达购物中心。店内提供超过1000种生活潮流产品,包括独家全粉色系列新品,这些产品是与三丽鸥、迪士尼等热门IP的联名合作成果。今年第三季度,名创优品在海外市场净增126个门店,创下2020年以来最高纪录。目前,全球门店数量已突破6000家,正朝着全年350-450个海外门店净增长的目标迈进。
便携式AI系统可将大脑思想翻译成语言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日报道,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科学家开发出了首款便携式、非侵入性的人工智能系统,可解码无声的想法并将其转化为有形的文本。这项技术可帮助那些因疾病或受伤(包括中风或瘫痪)而无法说话的人进行沟通,也有望实现人与仿生手臂或机器人等设备之间的无缝通信。最新研究代表了将原始脑电图(EEG)直接翻译成语言的开创性努力,标志着该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以下是【股融易资讯】为您整理的今日股权融资事件
---
卡尔动力获地平线战略投资
12月11日,卡尔动力宣布获得来自地平线的战略投资,双方将推进在高性能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上的技术合作和商业合作,加快卡尔动力智能编队系统在干线物流领域的规模无人化商业化落地。据悉,卡尔动力是滴滴自动驾驶孵化的公司,从2021年2月以来主要进行L4级别干线货运的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运营。
「氦舶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2轮融资
近日,北京氦舶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氦舶科技”)已完成数千万元A2轮融资,由中信建投资本与京科新材智共同发起的新材料科创基金投资。
杭州天卓获数千万级投资
近日,科创板日报消息,某国有金控平台对互联网品牌运营服务提供商杭州天卓的数千万级C+轮投资,估值近10亿元。
圜晖科技完成 Pre-A 轮融资
国产三维数据转换技术企业圜晖科技近日完成Pre-A轮融资,由中科创星领投,北京深赛基金、南京临界创投等跟投。融资将用于产品化、平台化升级,吸纳专业人才及市场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