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饭点,点哪家外卖是每个打工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从凑起送、凑满减到货比三家,“打工人”在外卖平台上与商家斗智斗勇。
当外卖平台上各类餐饮打起价格战,咖啡、奶茶9.9元变得不足为奇,一平台的“拼好饭”已经把餐饮价格卷到了6.9元,甚至1.9元。
“几十块在其他外卖平台也就点一餐饭,在‘拼好饭’能点‘满汉全席’了。”一位“拼好饭”资深用户说道。
这个曾在2020年面向下沉市场推出的业务,如今正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悄悄流行,甚至成为打工人的新“求生指南”。那么,“拼好饭”的菜品与正价餐食有何区别?为何商家们愿意自降单价?海都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现象
热门套餐低至6.9元
“拼好饭”质疑声不断
记者通过“拼好饭”点外卖发现,在新人红包、社群红包的优惠下,一杯品牌连锁店的奶茶价格可低至1.9元,其他品牌连锁店的热门套餐也低至6.9元。“拼好饭”囊括早午晚餐、下午茶、夜宵等,推崇“拼单买更省钱,9.9元吃好”,正成为当代打工人、学生的点餐“神器”。
拼好饭上餐食低至6.9元、奶茶低至1.9元
“几块钱的外卖你敢吃吗?”
“桶里是拼好饭的,桌上是神券的,原价买的才是锅里的。”
“低价外卖的卫生状况和食物品质令人担忧。”
……
随着“拼好饭”的推广流行,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那么,“拼好饭”真的能吃吗?
自2020年平台试点“拼好饭”业务后,“热门餐品推荐+拼单点餐+统一配送”的方式逐渐来到消费者的身边,这种下单模式需要消费者“拼着买”。在该模式下,使用“拼好饭”点外卖时,消费者需自行发起拼单或与平台上已点餐的订单拼单。当然,如果消费者不想等待拼单,还可花几毛钱买一个免拼,直接下单。
通过用户集中下单、商家集中出餐、骑手一次集中配送多单,商家也提高了出餐效率,由此成为“拼好饭”低客单价配送的主要原因。
实测
包装、内容物等与正价商品无区别
相较于外卖店铺中琳琅满目的菜品,“拼好饭”的可选套餐种类明显少了很多,几乎都是商家搭配好的热门套餐。
记者在“功夫卷凉皮”店铺分别下单了一份“拼好饭”的“功夫卷凉皮+烤肠”(11.2元)和一份正价的“功夫卷凉皮+烤肠”(17.8元),收到外卖后发现两个订单在包装、内容物等方面都毫无区别。但相较于“拼好饭”只有两款卷凉皮可供顾客选择,外卖店铺的各类凉皮制品让顾客拥有更多的购买自由。
下图为拼好饭餐品,上图为正价商品
记者下的两份订单相差6.6元
除了早中晚餐,各类奶茶饮品也可以在“拼好饭”中买到。记者加入“拼好饭”社群并领取3元社群红包后,在“拼好饭”成功下单一杯连锁品牌的大杯珍珠奶茶,售价仅为2.9元。其产品外观、口味与正价产品没有任何区别。
记者通过拼好饭下单了一杯奶茶仅2.9元
商家
没必要砸自己招牌
薄利多销走量引流
福州一位外卖商家说,“拼好饭”的产品和店铺正常购买的产品没有任何区别。“我们的粉和量都是一样的,只是里面的配料根据套餐不同会有区别。‘拼好饭’只能上架几种套餐,我们会挑销量好的来冲量。”
另一位主做泉州美食的商家表示,闽南咸饭是他们店铺的特色,月销能达到1000单以上,所以就把咸饭放在了“拼好饭”上用来引流。“咸饭做一次可出一大锅,相比其他下单现做的商品,(咸饭)更适合走量。”
“虽然价格会比正常的低一些,但是拼单的形式一次最少卖两单,相当于薄利多销了。开了这么多年,没必要砸自己的招牌。”一位商家直言,外卖商家在选择套餐上架“拼好饭”时,大多会选择销量好、制作快的套餐。“卖得多了,顾客在点外卖时会更容易刷到我们,对店铺会更放心,就会有更多人下单。”
专家
“拼好饭”模式是双刃剑
食品安全是底线
对此,福建江夏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刘名远教授表示,“拼好饭”模式商品性价比高,不失为一种好的营销方式。它的模式以低价优势吸引客户流,以“标准化、批量化”作业降低成本,并通过“拼购”营销方式实现薄利多销。通过引流,提高消费者对商家的关注度,在满足部分消费者差异化消费的同时,也有机会增加“正价”商品的销售量,其目的就是提高商家整体盈利水平。
然而,任何低价商品都受限于成本。为了满足低成本要求,此模式可能存在压低配送单价、“偷工减料”甚至牺牲食品安全质量要求的情况。如果商家突破食品安全底线,该营销模式将难以持续发展。
刘名远教授认为,“拼好饭”的模式具有双刃剑效应。如果执行得当,可能会带来大量流量;但如果执行不当,可能导致负面影响。平台和商家一定要根据消费者评价,评估“拼好饭”商品质量和价格是否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并进行动态调整。
价格是优势,质量是关键。商家应在质量保障的前提下,助力“拼好饭”模式持续发展,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
来源:海峡都市报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当选奶茶时,
中杯大杯超大杯摆在面前
你或许也会面临“罗老师之问”
许多品牌都是中杯和大杯
中杯嘬几口没了
大杯短时间之内喝不完
总觉得大杯比中杯实惠
那么到底谁更划算呢?
大众网·海报新闻小编测评了六个全国连锁奶茶品牌
揭晓中杯大杯之迷迷迷迷迷迷……
“一点点”的四季奶青(无配料),中杯每10毫升0.24元,大杯每10毫升0.23元
coco奶茶(无配料),中杯每10毫升0.24元,大杯每10毫升0.23元
喜欢把奶茶当粥喝的“i小料人士”看这边:有小料的奶茶,中杯大杯表现如何?
“沪上阿姨”的芋圆奶绿,中杯每10毫升0.26元,大杯每10毫升0.25元
“茶百道”豆乳玉麒麟
(因第一次送错,又点了一次,所以与上图杯杯有差异)
(奶盖等小料添加前)中杯每10毫升0.36元,大杯每10毫升0.36元
(奶盖等小料添加后)中杯每10毫升0.28元,大杯每10毫升0.32元
由此可见,几款品牌的中杯大杯的单价相差不大,甚至有的品牌中杯大杯没有差别,因此并非买大杯更优惠。为了优惠买大杯的话,大可不必呀。
还有追求(心理)健康的网友,在线求小杯:
所以问题来了:奶茶有中杯大杯超大杯,为什么就是没有小杯?“没有小杯”最早是从星巴克开始的。星巴克的咖啡命名方式不是我们印象中的smalle、medium、large,而是用tall,grande,venti(中文对应说法分别是:中杯、大杯、超大杯)来替代。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涉及到一个叫“价格锚点”的概念。
在消费者眼里,商品的价值是“相对存在的”,这件商品到底值不值这么多钱,这个定价到底实惠与否,都需要一个可供参照的标准。价格锚点就是商家设定的参照标准。
1992年,托奥斯基提出“价格锚点”的概念,指消费者在对商品价格不确定的时候,会采取避免极端和权衡对比的原则,来判断此价格是否合适。避免极端是指在有3个或更多选择的时候,多数人会倾向于选择中间的商品。权衡对比自然是指同类的商品中,看似有更大的分量或更合乎情理的东西往往会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如此来看,星巴克提供的“中、大、特大”的选择,其实已经给顾客打下了“看不见的”锚点心理,通过对比和暗示的手段,动摇人们对于货币价值的评估,进而大大增加“中杯”“大杯”的销量。
我们的实验还没结束!
奶茶中杯大杯折算后价格相差无几
但有部分品牌却在容量上“偷工减料”
准备冲击新茶饮第一股的
奈雪的茶和喜茶
在明文标注容量之下
是否真的能抗住量杯的检验呢?
(本次测验茶饮为常温)
在标注容量500ml的前提下,“奈雪的茶”茉莉初雪(左)为470毫升(合每10毫升0.32元),奈雪初露(右)为430毫升(合每10毫升0.37元)
在标注容量500ml的前提下,“喜茶”多肉芒芒甘露(左)为足量(合每10毫升0.54元),多肉葡萄(右)为450毫升(合每10毫升0.64元)。
相比之下,“茶百道”的容量就相差较大:大杯的容量和店员口中的700ml相差210ml!
奶茶容量与标准容量不符,算不算欺诈?
其实,在这一方面欺诈概念是比较难界定的。一种观点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欺诈应当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规定,即构成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欺诈,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具有故意,其目的是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从而获得某种利益。按此说法,只要奶茶店不是故意缺斤少两,就不构成欺诈。
当然也有部分法务从业者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在消费领域内欺诈的认定不以经营者是否存在主观故意为构成要件,经营者存在可以避免的过失即可认定欺诈,无论经营者此种行为是否能够为其带来更多利益。若按此种说法,奶茶容量不符,即可定性为欺诈。
对该类现象,有市民表示,如果有人觉得亏的话一直购买中杯就好了,没必要抓着几毫升的差距上纲上线。也有市民认为,商家一直薅消费者的羊毛,长此以往,总有一天会将消费者的信心耗费光。此前有公益律师曾在网上建议,商家应当将饮品容量提醒放至价目表等更为显眼处,在消费者购买时进行提醒,消除不必要的误会。
奶茶好喝不要贪杯哦~~来自通宵没睡着小编的忠告
最后,你以后喝奶茶还会点多大杯呢?
(文案:孙蕊、沙斯媛 图片:周溪琳)
< class="pgc-img">>来越多的茶饮品牌,盯上了蜜雪冰城所在的10元以下价格带。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李金枝;编辑:景雪。
奶茶进入10元时代!
5月初开始,书亦烧仙草推出多款新品,售价大都在10元以下,其中金桔柠檬水折后4.9元一杯,葡萄系列新品折后9.9元/杯。
古茗在广东地区推出为期三个月的柠檬水折扣活动,一杯柠檬水的价格直接从10元降至4元。
刚刚上市的茶百道,酸奶紫米露折扣后仅需2.9元一杯,青梅绿茶叠加平台券后仅需6.9元/杯。
以“平价”著称的蜜雪冰城也在进一步降价,原价4元/杯的柠檬水,在叠加3元团购平台券后,仅需0.68元/杯;原价7元的满杯百香果,叠加限时补贴后仅需0.44元一杯。
再往前,喜茶也曾推出限时活动,10余款产品可使用买一送一券,其中原价8元的“纯绿茶妍后”用券后只需4元一杯,性价比堪比蜜雪冰城。
沪上阿姨干脆推了一个子品牌“茶瀑布”,2元的冰淇淋,4元的冰鲜柠檬水,门店单杯饮品的价格多数都在4-8元之间,直接对标蜜雪冰城。
把价格直接打到10元内,成了新茶饮品牌的集体动作,新一轮价格战已经打响!
< class="pgc-img">>降到10元以下,
多个品牌价格直逼蜜雪冰城
事实上,新茶饮降价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毕竟喜茶都已经从2020年的客单价35+,到2022年初“喜茶告别30元”,再到如今的十几元、几元一杯。
书亦烧仙草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未来的定位是要走质价比路线,未来可能还会推出6元、7元甚至更低价格的产品。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当下,新茶饮品牌都在争夺市场,低价是品牌能想到的最直接、最省力的竞争手段。
越来越多品牌直逼蜜雪冰城所在的10元以下价格带,正是看见了低价策略行之有效。
6月1日,蜜雪冰城官方发文称,其柠檬水一年卖出超过10亿杯。而根据蜜雪冰城的招股书,售价2元的冰淇淋和4元的柠檬水,这两款产品在2023年前三季度国内分别售出4.42亿支、9.13亿杯。
毋庸置疑,低价策略确实能在短期内吸引一批消费者,提高品牌曝光和人气。
但打低价牌也是需要实力支撑的。对于新茶饮品牌而言,原材料种类繁多,有奶、茶、各种鲜果和小料等。要在保证品质的情况下实现低价,对供应链有极大的挑战。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更重要的是,降价会压缩利润空间,对品牌的长期持续经营产生一定冲击。
类比咖啡赛道来看,瑞幸的最新财报显示,2024年一季度营收62.8亿元,同比增长41.5%,净亏损8320万元,去年同期的净利润却是5.64亿元。也就是说,降价对其利润影响颇大,增收最后却不增利。
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消费者养成低价才购买的习惯,未来最终苦的恐怕还是品牌方。企业的本质还是要赚钱、盈利,赔本赚吆喝终不长久。
< class="pgc-img">>开店赶不上关店速度,加盟商快不够用了
新茶饮的竞争不止在价格的火拼,还在规模的扩张上。
今年以来,诸多新茶饮品牌都在加快跑马圈地,像茶百道、沪上阿姨、古茗等瞄着“万店目标”前进。
但拉长时间维度,从数据来看,新茶饮开店速度已经慢下来了。
红餐大数据显示,近3个月,新开门店数排名前十的新茶饮品牌,有一半品牌的新开门店数环比都在下降,包括蜜雪冰城、茶百道等。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大数据小程序
壹览商业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其长期跟踪的26家新茶饮品牌开店速度放缓,甚至有品牌新开门店数环比将近腰斩。
4-5月,虽然多个品牌开店数量较前3个月有所增长,但现存门店数却环比下降。据壹览商业统计,3月,26家新茶饮品牌现存门店数量为11.49万家,4月却仅有11.08万家,5月有小幅上升,达到11.48万家。但同比3月,门店数量净新增数仍然为负。
也就是说,不少新茶饮品牌,今年的开店速度比不上闭店速度。
新茶饮扩张遭遇瓶颈背后,市场竞争激烈是主要因素。
2023年是新茶饮狂飙突进的一年。喜茶、霸王茶姬、蜜雪冰城、茶百道、古茗……众多品牌纷纷发力加盟,快速扩张门店。
品牌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喜茶新开2300+门店,霸王茶姬新开店2000+,蜜雪冰城则新开出6000+门店。
根据壹览商业统计,喜茶、奈雪、霸王茶姬、乐乐茶、茶百道等20家连锁茶饮品牌的门店数从2022年底的7.8万家扩张到了2023年的10.4万家门店,增速达32.5%。蛋糕就这么大,入局者激增,进一步导致市场竞争加剧。
而对于餐饮门店来说,当一个区域内的门店达到一定密度,必然会导致分流,影响单店收益。再加之,门店租金、人力、原材料等成本居高不下,部分品牌就不得不选择关店止损。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品牌扩张遭遇瓶颈的同时,今年以来,新茶饮的加盟门槛也在不断放低。
年初,喜茶推出合伙人2024年最新优惠政策,承诺一季度新签约伙伴合作费全免,上半年签约并开业的合伙人,每开满3家门店获得6.6万元装修补贴等。
茶百道紧随其后,开始实施签约减免、点位减免、物料返点等优惠措施。奈雪的茶也宣布将开门店门槛从98万降到58万元起。
还有书亦烧仙草推出0品牌费、0合作费、0服务费的加盟新政;古茗官宣首年0加盟费的政策;乐乐茶宣布35万可“兜底”开设一家不超过50平米的门店……
降低加盟门槛,于品牌而言,看起来也无伤大体。毕竟,相比做茶饮生意,品牌方已越来越倾向于做加盟商的供应链生意了。
由各品牌招股书可知,蜜雪冰城、茶百道、古茗、沪上阿姨等头部品牌90%以上的门店为加盟店,收入主要来自加盟销售食材和设备。
蜜雪冰城最新招股书数据显示,其加盟费和相关服务费仅占总收入的2%,90%以上收入来自向加盟商销售食材、包装材料。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但,眼下品牌集体降低加盟门槛,极速狂奔后,新茶饮加盟商可能要不够用了。
多年加盟奶茶店生意的李业伟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称,他觉察到市场上的变化,越来越多人进入,新店选址已经没有地方可做了。面对这样的境遇,他也萌生退意,不愿再为品牌方“打工”。
而且,有资格加盟的投资者是有限的,投资者兜里的钱也是有限的。众多新茶饮品牌在加盟资质中大都要求,同一个加盟商不得加盟其他竞品品牌。
潜在的意向加盟商池子没有变大,岸上垂钓的新茶饮品牌却越来越多了。可以预见,新茶饮对加盟商的抢夺未来还会愈演愈烈。
< class="pgc-img">>下沉和出海并行
为了寻找增量,新茶饮品牌还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下沉”与“出海”。
灼识咨询报告显示,三线及以下城市的现制茶饮店门店密度仅为每百万人247家店,远低于一线城市的每百万人460家店。从2017年到2022年,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市场复合年增长率达到了30.2%,在所有城市中增速最快。预计到2028年,三线及以下城市将占中国现制茶饮店市场总体规模的51.5%。
这些数据表明,新茶饮品牌在低线城市还有不小的增长空间。眼下,不少品牌正瞄准下沉市场。
比如喜茶,2022年底开放加盟前,喜茶的布局聚焦在一线、新一线城市。近一年,喜茶相继入驻安徽、四川、山东、江西、河南等多地三四线城市。红餐大数据显示,如今喜茶已有约4成门店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
3月初,下调加盟门槛的乐乐茶表示,今年将加密江浙沪以及东三省地区门店,重点下沉至县域。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不少新茶饮品牌也在加大海外市场投入:
? 1月26日,茶百道海外首店在韩国首尔江南区开业。随后,茶百道又官宣了韩国二店、三店。
? 1月31日,7分甜宣布品牌海外首店落地加拿大温哥华。
? 2月24日,沪上阿姨首家门店在马来西亚开业,这是其迈出海外的第一步。
? 3月8日,霸王茶姬全球首家“Drive-Thru”门店在马来西亚开业。
? 3月15日,喜茶韩国首尔狎鸥亭店正式开业,这是喜茶在韩国的首家店铺。
? 3月27日,奈雪的茶称,将持续加大境外市场拓展力度。目前,奈雪的茶在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国家的首店正在筹备中。
? 3月底,甜啦啦宣布,在印尼新增6家加盟店,当地加盟门店已达13家。
发力海外市场,各个新茶饮品牌的布局打法也十分相似,比如优先选择地标建筑、高端商场开店。
像奈雪的茶泰国首家门店就位于曼谷Emsphere商场,这是当地有名的高端商场;茶百道、沪上阿姨、霸王茶姬等品牌也都有选择在高人流的购物中心开店,以建立品牌势能并提升品牌影响力。
< class="pgc-img">>△奈雪的茶泰国店,图片来源:奈雪的茶
再比如,众新茶饮品牌出海时,往往会选择东南亚地区作为第一站。诸如喜茶、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品牌,均是在东南亚开启其海外征途,进而向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延伸。
东南亚全年炎热,冷饮市场需求旺盛,四季无淡季。当地居民对甜品的偏爱,也让奶茶、果茶等饮品在当地极受欢迎。
据Momentum Works数据,东南亚拥有6.76亿人口,新茶饮市场的年消费额高达36.6亿美元,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消费能力。
对于新茶饮品牌而言,海外市场确实是“逃离”内卷的好地方,但同时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管理海外加盟店的难度更大,海外市场的运营、人力等成本也更高。此前,奈雪的茶就表示,海外开店生意是不错,但人力、运营成本太高,盈利能力承压。
此外,要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品牌还要面临供应链、饮食习惯、人文历史、法律法规等更多挑战。
结 语
作为餐饮业里最内卷的赛道之一,新茶饮“快进快出”的现象已愈加明显。
对于品牌而言,无论是降低加盟门槛、降价,还是下沉、出海,这些尝试和探索无非都是为了能在红海的市场中挣出新的一片天地。都在找机会,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风口。
进入下半年,很多走势大概率上仍会持续,但最终谁能真正把握先机,闯出头,还存在很多未知和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