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温州新闻网】
温州网讯 疫情三年,温州餐饮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随着防疫工作精准化以及消费者信心的恢复,温州的快餐连锁店率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多家本土快餐连锁企业还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金勺子:打造24小时营业社区店
市区新城的金勺子是颇受当地居民欢迎的快餐店,但前些日子有人发现,金勺子换成了新店万斗粮,这引起不少居民的讨论,“好好的金勺子怎么换了”。
近日,记者来到还在装修的万斗粮探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是金勺子旗下的新品牌,未来的万斗粮要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力争成为温州全时段社区餐饮的先行者,实现24小时营业。
记者从温州金勺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了解到,他们目前共有连锁店17家,其中14家在温州,另外3家分布在杭州与丽水。
该公司总经理李亚飞介绍,7月份本就是快餐行业的传统旺季,他们的门店经营状况迅速恢复,去年一年内就陆续开了10家门店,目前还推出万斗粮这个品牌试水新业态,对温州餐饮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天天中:年内将扩展门店70家
天天中算是市区最常见的快餐店之一。7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市区康源路、惠民路等地的门店探访,发现这几家门店午餐时段常出现“满座”的现象。
温州市天天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运营副总周桂滨介绍,公司旗下的天天中快餐店共有54家,主要集中在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门店选址侧重社区型,所以主要开在住宅区或者写字楼楼下,消费人群主要面对公司白领、居家人士。
他说,他们计划在今年内在温州范围内将门店数量扩展至70家左右,并计划在两年内这一数字增加到100家,之后尝试走出温州乃至浙江。
田野中:计划面向长三角拓展
“在2020年疫情初期,田野中餐厅在营收、拓店等方面确实受到了较大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全行业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并非是田野中餐厅一家中式快餐所面临的问题。”浙江田野餐饮管理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郑仰锋介绍,以2022年当前的经营状况而论,今年田野中餐厅整体发展对比2020年和2021年,取得较大的进步。在经济新形势下,田野中餐厅整体发展呈现逆势成长的趋势,目前在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他说,公司旗下现有餐厅32家,装修待开业2家,目前新增有加盟意向的就有10来家(包括已签合同)。
据介绍,该公司计划以温州为中心,向台州、杭州、苏州、上海餐饮市场快速拓展。
■专家评论 快餐业的逆势扩张体现温商的韧性
温州市饭店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秘书长吴洁介绍,根据市监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市餐饮企业2021年有6万多家,2020年有5.7万多家,新增的几千家大多数都是小餐饮门店,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快餐连锁店,这也说明在年轻人不爱做饭以及聚集性用餐需求受限的情况下,中式快餐的“刚需”地位越来越稳固。
温州大学商学院硕士生导师、温州市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秘书长张一力教授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市民生活观念的变化,虽然目前还处于疫情防控中,但扎根社区的快餐门店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天天中为代表的中式快餐连锁企业,敏锐地捕捉住机遇并克服重重困难做大做强,这充分证明了温商的眼光独到与化危为机的能力;温州快餐市场有一定特殊性,温州人吃快餐也爱吃新鲜的海鲜,但快餐菜品价格又不能过高,这是一个矛盾,从温州这些快餐连锁企业的菜品设计上,可以看出这些企业都别出心裁地解决了这一矛盾,这也体现出温州商的创新能力。
“快餐连锁企业的发展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我们要相信温商的韧性与企业家精神,快餐连锁企业能走出来,其他行业也一定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与方法能走出来!”张一力说。
本文来自【温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新闻 共享联盟·温州中心 许雅晶 编辑 项锐
方便快捷、新奇好耍的机器人餐饮,在温州曾经火爆一时,各种“炒菜机器人”“炒饭机器人”层出不穷。
但如今,这种科技与餐饮的搭配,却突然不“香”了。近期,温州街头一家“机器人面吧”试开业就遭遇滑铁卢,人气惨淡入不敷出,即便放出“免费吃面”的大招也留不住客人,现已陷入倒闭危机。
用餐高峰期 服务员比客人还多
11月29日下午2时,记者来到位于鹿城区府前街的“机器人面吧”,店门口海报显示,11月24日-11月30日,试营业期间,该店推出“免费吃面”的活动。可惜的是,优惠活动并没有引来大量客流,记者到店时只有一名顾客正在用餐。
走进该店,一眼就能看到透明玻璃窗后的两位机器人“大厨”,它们由一台和面机器和一只机器手臂构成。输入指令后,和面机器10秒压制出面条,机械臂将面条送入汤篓煮熟,再放至既定轨道,送至出餐口,由工作人员配上浇头,整个过程只需3分钟。
此外,店内还设有现磨热饮机器、送餐机器人等智能设备,装修颇具现代感。
“看上去挺新奇的,但这些设备没多少机会派上用场。”店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店最早在8月份开始试营业,店里生意始终没有起色,即便是中午就餐高峰期,客人也寥寥无几,上座率最高不到三分之一。“我们服务员有四五个人,有时候客人还没有服务员多。”
还没撑过试营业 店长已打算关门
为何生意惨淡?店长也说不出原因。
该店店长透露,店内的智能化设备成本颇高,为了吸引年轻人消费,在店铺装修上也花了不少心思。在营业前,还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投入了大量广告费用,请来近十位网红到店打卡,推出了吃面折扣,一碗牛肉面最低只要4.9元。
有创意、有优惠、有宣传,本以为这样一家时尚新潮的“机器人面吧”,一开业就能生意火爆,没想到陷入了“超长试营业”。“8月份试营业,生意就不大好,店里的空位基本没坐满过,于是我们不断优化调整,各种优惠频出,就算赔本赚吆喝,生意还是不见起色,反而越来越差。”
经营频频受挫,店长有些心灰意冷。当记者提出可以为其宣传时,她直接摆手拒绝:“不用了,我们打算关门了,到时候宣传了,客人过来反而扑空。”
口碑两极分化 有人觉得新奇 有人认为过时
记者注意到在大众点评上,该店铺已是“停业”状态,从评价上看,消费者对该店口碑呈现明显“两极分化”。有顾客表示机器人煮面、机器人上菜科技感十足,特意带着小朋友一起来就餐。还有顾客觉得机器人做饭在很多城市比较普遍,只是一个噱头,实际味道一般。“机器人煮得面硬了一点,火候掌握不好。”市民小李这样评价。
95后张女士表示,自己就是被机器人做面的噱头吸引来的,到店后发现配餐还需服务员协助,颇为失望,“我以为这家店跟日本那种无人餐厅一样,全自动化,顾客只需要点餐就可以,机器人全流程操作。没想到这家店搞个‘半自动化’想做智能化又不彻底,就没多大意思了。”她直言,这种靠新奇来吸引客户的餐饮店,很难让顾客二次消费。
市民小王家住府前街附近,路过该店时总要望一望,看到店内客流稀少,也没了进去消费的欲望。“其实机器人做饭并不算什么新鲜事了,我们大学食堂就有,网上这种店也很多,见得多了就谈不上吸引力了。”
专家建议回归餐饮本身
某业内人士表示,机器人煮面乍一看确实节约了餐饮里最重的租金和人力两方面成本。但很可能连面条现煮都做不到,味道无法保证,除了初阶段尝鲜外,很难吸引二次消费。
他认为餐饮店本身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附加值不高,却要运用高科技。如果真的做到无人餐厅,可能一台智能机器人的成本就要比几个工人的成本还要高,产值比不合理,实际效果不大。
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一力表示,机器人餐饮只是“锦上添花”,餐饮店最终竞争力还在于味道和性价比。“我自己也买了一台家用的炒菜机,一些固定化、模式化的菜品,机器炒菜可以代替人工,但一些复杂的菜品机器便无法制作或者味道难以保证。”他认为,机器只是工具,最终还是要回归为人服务,多了科技感,不能少了烟火气,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餐饮机器人面临“冰火两重天”
记者调查发现,餐饮机器人面临“冰火两重天”局面,在网络平台,简易的商用炒菜机器人售价在2千到8万不等,产品广告中还标注了“1台机器等于3位星厨”的字样,有店铺月售70余台。
线下也出现了不少主打机器人的餐饮品牌,阿里、京东也纷纷布局,在全国,某品牌机器人煮面店开了163家门店。温州也曾有“蛋炒饭机器人”餐饮店,十分火爆,2016年,温州中学引入“炒菜机器人”颇受欢迎。
机器人餐饮火爆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无疾而终的案例。2019年,碧桂园集团进军该行业,投资800亿元成立负责餐饮机器人的千玺机器人集团,短短几年,在机器人故障、出餐慢、菜品味道差等吐槽声中歇业退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
是招牌。
< class="pgc-img">>温州人应该是爱吃海鲜,但是到了石家庄,作为一个大众餐馆,面条也得安排上。所以我猜是老板优化改良了下,既保留了海鲜又增加了面条。金亿城做批发生生意得很多都是温州人,所以整个这一片都有挺多打着温州招牌的饭店。
< class="pgc-img">>新华路北大街这个区域内,很多这样的店。温州人聚集的地方,餐饮必然是具有一定温州的特色,一定好吃吗,说不上,但是区域特色还是有得。那边还有一个烧腊店,也很有特色。所以过来这边了,可以试试这个区域内得餐馆。
就说说在老丁特色面吃得三鲜面吧。
< class="pgc-img">>面条没什么需要评论得,就是一般面条。
面里面有两只虾,四个花蛤,还有鱿鱼丝,香菇、鸡蛋和青菜。海鲜,鲜菌菇、鲜蔬菜,可能此所谓三鲜吧。
汤确实很鲜,鲜得我以为里面放了很多味精,但是我同事们觉得没放味精,就是食材本身得鲜味!
略咸。
做法应该是先做汤,汤好了以后熬煮一会放面条,面条煮得挺烂,也很入鲜味。
炒菜就要了一个红烧小芋头。感觉像是炒海鲜得做法,因为芋头本身就很难入味,所以外面有味道,里面就是芋头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餐馆里人挺多,很多都是操着南方口音。我看人家很多人点的都是炒米粉之类的,应该炒米饭也不错。
本次专程过来是看看这个特色餐饮区域,我个人觉得特色挺突出。想尝尝不同地域的饮食,值得过来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