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有机构声称“不用上课、不用考试、不用发表论文、不用申请专利,只需花费数万元,就能享受职称一站式代办服务”。职称评定怎么就被包装成了生意?承诺“不过退款”的代办靠谱吗?来看总台中国之声记者调查↓
承诺“全程代办”“不过退款”
职称代办号称花钱可享全程服务
2023年6月,在湖北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沈先生看到“职上网”发布的职称代办信息,便联系到了销售人员。考虑到专业职称与职业发展挂钩,沈先生先后花费了1.2万元和1.3万元,分别为自己和儿子购买了中级工程师专业职称评审服务。
沈先生:对方说只要交钱,其他的考试、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会全包,别的都不用管就可以办证,而且证书在当地人社局可查。交了钱之后,才发现对方说这个证书只能在私营企业里用。发现这个问题后,我立马就说不办了。
随后,沈先生一边向平台申请退费,一边等待儿子的中级工程师专业职称“下证”。
沈先生介绍,他的儿子2023年本科毕业,取得了会计师资格证,“职上网”的代办告知,其儿子符合申报条件,可以办理天津的中级工程师专业职称,预计年末就有评定结果。
然而,今年3月,代办却告诉沈先生,其儿子的中级工程师专业职称因不符合申报条件,没有评下来,并解释毕业年限按照往年是没问题的,但是所选地区参评条件有所调整,建议先报一个初级工程师。
儿子的职称没办下来,沈先生自己的那份代办服务也卡在了退费环节。
按照沈先生和平台签订的电子版课程/服务协议:“乙方有权在评审结果出具后7日内向甲方提出退费,甲方在扣除乙方实际支付金额的40%,扣除已发生成本费用(申报费、材料费、整理费等)后30日内安排退款”。
此时,距离沈先生首次向平台申请退款已超过半年,售后人员称“已提供了服务”,由此核算出了一个让沈先生无法接受的退款金额。
售后人员:我们这边给您发布了两篇论文,所有权是您的,每篇是4999元,两篇下来,这边也只能退您2002元,这样还没有扣除您40%的服务费。合同也有签署,是需要扣除相关服务费用的,相关服务费用是包含论文费用的。
沈先生儿子的代办服务也遇到了相似的退费纠纷。不同的是,沈先生自己的代办服务,收款方、发票及电子版课程/服务协议的落款为“成都职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而沈先生儿子的代办服务,收款方显示为“西安职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发票则显示为“西安职尚科技有限公司”。
△代办向沈先生提供的不同营业执照
涉及“诱导消费、不予退款”等千余次投诉
职称代办机构资质疑点重重
记者查询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投诉”发现,涉及“职上网”的投诉多达近3000条。搜索关键词“职尚”,平台显示来自各地“职尚教育”诱导消费、不予退款的投诉超5000条。
记者以咨询中级工程师职称代办为由,在“职上网”官网提供的公众号留言。随后,一位销售人员回电称:“我们是做全包托管的,论文、业绩、专利……所有的申报材料都由我们处理。”
△代办介绍,建设类、土木类、测绘类、机械类等专业都可以由机构代为申报职称
记者询问,如果想申报北京的中级工程师,是否可行?销售人员告知,北京地区的办理难度大、费用高,建议办理天津的职称。
销售人员:报的是哪里,就是哪里的人社局颁发证书,但是证书都是全国通用、联网可查的。我们会给你匹配合作优质企业,以人才引进的形式让你加入他们公司,以兼职技术顾问的身份开社保账户,但是不做实缴,不会影响你在北京的社保唯一性。评审结束后,开具解聘书,不会影响你现在的工作。
△代办发布的“职称项目招生截止”通知
这位销售人员否认了“交费包过”的说法,并进一步解释,如果评审未通过,无论是换专业还是换地区,平台都可以免费帮忙继续申报,也可以选择退费,退还60%的费用。销售人员称,能不能通过,主要还是看“材料的质量”。
销售人员:要保证材料组卷,费用上就要费点“功夫”。评审最重要的是材料组卷以及在渠道上有关系,费用跟通过率挂钩。如果价格太低,会压低材料成本,质量就差了,通过率就没有办法保障了。
记者关注到,“职上网”首页底部的网站备案信息处,显示“天津职盛尚学科技有限公司”字样,与“职上”APP内能查看到的营业执照显示的公司一致。而进入“职上网”的“商务合作”页面,页面底部却标识为“北京职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销售人员解释,天津职盛尚学科技有限公司是专门做申报材料的,在陕西西安、四川成都都有分公司,北京职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天津市政府招商引资过去的。一个是项目品牌、一个是公司名字,属于一个公司。
代办机构仿冒正规期刊发稿
不久前,在沈先生反复要求下,代办终于提供了为他发表的两篇“论文”,证明平台已经花费了成本。
代办提供的两份PDF文件显示,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2024年第2期的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中国科技信息》和科学技术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人才》,“论文”的作者介绍一栏仅标注了沈先生的名字和身份证号。
沈先生从代办提供的网站“期刊网”中能够查询到这两篇“论文”,但记者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却均未检索到沈先生发表的任何文章。
△代办提供的“期刊网”及在该网站上能搜索到的沈先生发表的“论文”
记者在上述两个学术网站又搜索了2024年第2期的《中国科技信息》和《中国科技人才》,意外发现,在这里看到的两本期刊的目录与代办发给沈先生的PDF文件显示的目录内容截然不同。记者分别向两家期刊编辑部核实情况,发现均为造假。
人社部门:严防职称评审诈骗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提出,对于与职称评审无关的中介等其他社会机构假借职称评审名义开展的违法违规活动,办法将其作为各地职称评审环境专项整治的重点内容,要求地方人社部门会同公安、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依法对其进行处罚处置。
多地人社部门发布防范职称评审诈骗声明,表示从未与任何第三方代理机构或个人合作,或委托其开展任何形式的代办、咨询职称评审等活动。相关部门提醒,目前常见欺诈行为主要有:
-
谎称“代办证书”,承诺“全程代办”“一站式服务”等,违法制作各类虚假职称证书;
-
谎称“内部渠道”,诱导不满足条件或想走捷径的人员缴纳高额费用;
-
谎称“职称包过”,通过在线平台签订协议收取高额费用,并以各种理由不予退费;
-
谎称“全网可查”,通过假证信息“挂网”,制作虚假查询网站实施欺诈。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陈思思
淘宝网店托管是指将自己的淘宝店铺交由专业的淘宝客服团队代理管理的一种服务方式。随着淘宝店竞争压力的增大,为提高店铺的竞争能力,通常会选择与客服平台合作,那么大家知道淘宝客服平台是如何为网店服务的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接待客户
客户来到淘宝店只能通过图片来了解产品,而图片所能展示的信息是有限的。这时候就要有专业的托管客服人员为客户解答一些问题,萌萌客客服托管服务公司的客服部经理表示,托管客服人员会热情接待客户,让顾客觉得是被重视的,及时回答顾客的疑问,耐心的讲解店铺产品,有效的为顾客提供建议,引导顾客进行下单。
二、了解客户
其实客服不是单纯的回复问题就可以的,萌萌客客服托管服务公司的客服部经理表示,而托管客服要具备一定的电脑版操作基础及对产品知识的了解。并且对客户问题做出总结,这样不管客服提出什么问题都会有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并且,在日常中托管客服也会多学习如何与客户沟通知识和技巧,了解客户心理合理的推荐才不会让顾客反感。
三、销售能力
知己知彼才能做好销售客服。淘宝售前销售客服在服务网店的时候都会先要了解客户的想法,看客户的喜好和购买的意向,然后对商品进行推销,比如现在这个商品正好在活动的最后一天,您没什么顾虑就尽快下单哦,这个时候顾客的心理就是我喜欢,但是还在纠结,但是不买就没有优惠了,直接会影响顾客的购买欲望,适当的为顾客进行疏导就行,不要让顾客感到反感。
淘宝店接待的客户其实都是不一样,每个客户的想法也不一样,所以要求托管客服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要求托管客服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客户,保证有好的服务质量,让客户的购买顺利而高兴,也会给店铺带来好的口碑和回头客。
回馈老客户,套餐金额不变,赠送流量”“套餐到期,推荐更优惠的套餐”“保证不转网继续使用就赠送话费”……很多人都曾接到类似的推销手机套餐的电话,其中有些“优惠”还需提供手机验证码。近日,广州周女士就接到了一个固话打来的手机套餐推销电话,听起来好像是“天上掉馅饼”,结果差点掉进陷阱。
都是“官方”说法为何不一致?
“我们是移动的官方客服,现在给您赠送流量,不收费,现在请把验证码发给我。”虽然对方自称“官方客服”“赠送流量”,但考虑到并非10086打来的电话,并且索要验证码,周女士略有犹豫,说想先看看验证码短信的文字内容。没想到,话没说完,推销员竟主动挂断了电话。
对方挂断电话后,周女士仔细阅读这条短信内容,显示确实是10086发来的——“验证码为××××××,您正在通过广州市××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平沙分公司办理业务,泄露验证码会影响号码安全”。
周女士才意识到,短信是随推销电话同步发来的,但短信内的公司名称看起来与中国移动并无任何关联,公司怎么能使用10086系统发送验证码?
带着疑问,周女士拨打了10086的官方客服进行咨询。接通后,中国移动的官方客服称,“不要相信任何非10086打来的电话,如要办理业务请到移动营业厅。”随后周女士尝试回拨此前打来的固定电话,但语音提示显示“您所拨打的是空号”。
打完投诉电话后,周女士更是感到事情复杂——官方客服说不要相信非10086打来的电话,但推销电话确实发送了10086的官方短信,“问题出在了哪里?”
事实上,有不少人将此类验证码告诉推销员后,遭遇到了手机套餐的消费陷阱。深圳的消费者张先生告诉记者,他也于近期接到此类推销电话,一看是座机打来的以为是工作电话就接了,电话那边说“138元以上套餐免费在网12个月赠送36G流量,只需要告知验证码”,张先生说当时自己还在工作没仔细思考,手机收到验证码后就告知了,结果没多久就收到10086发来的业务办理提示,每月需扣20元,“说是赠送,其实就是暗中为用户增订套餐。”
张先生表示,遇到此类情况想要投诉都很难——对方语音通话,用户一般情况下不会进行录音取证;“到最后问题变成我主动接了骚扰电话,所以要我自己承担后果吗?”仅黑猫投诉平台上,和三大运营商套餐相关投诉量已有上万条。
随着通信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业务更加多元,2022年起通信投诉飙升,投诉量达25375件,同比上升106.00%,2023年维持高位,有25980件;而2024年仅上半年就有投诉24290件。
从近年消费投诉情况分析,消费者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有:电话推销频繁,营销手段不规范,部分通信运营商致电次数过于频繁,一定程度侵犯了消费者的生活安宁权,加上电话推销人员身份真假难辨,也给消费安全带来风险。另外,部分推销人员为促成交易,夸大套餐的优惠力度或实际效果,容易使消费者产生误解,引发消费纠纷。
广东省消委会表示,部分通信运营商刻意宣传突出套餐优惠部分,对使用限制、附加费用等关键信息避而不谈或含糊其辞,加之扣费提醒不及时等,从而引起纠纷。
运营商为何频频骚扰用户?
记者从运营商内部人士获悉,现在通信运营商一般有三种运营模式:直销渠道,即营业厅和官方网站;代理渠道,合作营业厅、代理商、经销商等,这类线下店还可以卖手机、装宽带;电子渠道,第三方电商平台等。
据悉,目前常见的打“外呼电话”的大多属于第二类代理渠道。记者在广州市越秀区一家线下“通讯公司”门店咨询更换套餐,该门店负责人表示,自己门店也可以代办套餐、还可以发卡放号,与周女士短信中的“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办理业务模式一样,属于运营商的“代理渠道”。
“能不能办套餐业务?当然可以,我们和运营商签了合同的;但你说我是运营商吗?也不完全是。”该门店负责人表示。
那为什么这么多渠道商热衷于“外呼推销”呢,为何不能“安安静静”地卖手机卖套餐呢?该门店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过去渠道代理商有新增用户补贴、手机机顶盒终端补贴等,现在运营商给到渠道代理商的补贴越来越少,消费者更愿意去手机直营店买手机,手机+流量套餐的模式也不吃香了;另一方面,随着WiFi的分布越来越广,手机用户现在购买流量套餐的意愿也逐步降低。渠道商实体店的开支成本增加,不得不通过外呼系统“主动出击”。
一名曾经在运营商的渠道代理处工作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运营商为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向渠道商传递压力,压力的传递最终都到营业员头上,“这就是为什么我外呼电话的时候都懒得跟客户多解释,浪费时间,不相信我就换一个客户。”
安徽一家云呼叫系统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外呼系统是一种自动拨号技术,外呼系统首先从数据库等方式导入客户联系方式列表,根据设定的策略自动拨打电话。目前外呼系统可通过170号段的11位手机虚拟号向用户自动拨打,“客户看到的也是这个号码,但是客户没有办法拨打回来。”
该负责人还向记者展示了一系列外呼限制,如“同一被叫一天最多拨打3次,一个月拨打次数不能超过10次”“三大运营商设置的黑名单无法通过系统拨打”“运营商限制的靓号无法通过系统拨打”“不得从事贷款催收证券金融等业务”等。
该呼叫系统负责人表示,目前公司只提供呼叫系统服务,不提供“获客”,而一般营销获客方式复杂多样,各类营销活动的线下推广都可以获得相应的个人信息。此外,部分App、网络平台等将个人信息买卖做成黑灰产业链,难以查到个人信息的泄露源。
此外,广东省消委会表示,通信运营商泄露用户个人信息事件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部分运营商客服素质不佳,业务操作不熟练,缺乏日常监管和培训,未按规范流程办理业务等,尤其是与第三方合作时,未对合作方进行充分审查或未签订严格的信息保密协议,为个人信息泄露埋下隐患。
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欧卫安介绍说,骚扰电话存在的原因在于商业推销需求长期存在。频繁地骚扰用户、推销电话中不具体提及套餐全部内容、以追求业务量为主要目标能快就快……这一系列“求快求量”的操作下,运营商的经营压力传导至广大用户,于是产生了一系列侵害消费者知情权的不合理行为。
期待从供给源头发力提升服务质量
目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通信服务行业一些不规范经营行为屡禁不止,成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痛点难点,不仅影响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增长。
对于如何防范运营商推销套餐的营销电话?受访专家认为,应从治理骚扰电话、保护个人信息、调整运营商资费策略等方面联合治理。
广东省消委会建议,有关部门应与时俱进健全完善法规体系,就资费标准、服务质量、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出台更为严格的规定,同时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措施进行有效规管,探索建立企业诚信评价机制,对于违反法律法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通信企业和相关人员,依法依规进行严厉处罚。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多种手段治理骚扰电话。工信部还推广“骚扰电话拒接”服务,强化电信网络诈骗一体化技防手段。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孟博等人建议,相关电信服务提供商应强化运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监管能力,比如,及早发现并阻断利用人工智能呼出骚扰电话的违法违规行为,对虚拟号段资源使用用户加强资质审查等。
记者调查发现,运营商也会处罚投诉量大的渠道合作商。
多数渠道代理商也有苦说不出,坦言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只有推销更贵的套餐和开通新业务才有利润,运营商应该考虑更多元的服务供给模式,我们也就不用搞那么多‘话术’了。”广州某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记者胡林果)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