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业进入繁荣时期,同时竞争也日益激烈。竞争必然有成功与失败,成功有经验,失败有教训。这是一位从其他行业跨界来做餐饮的老板亏了100万后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希望给餐饮人一些启发。
1
迷信权威,生搬硬套
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相信权威,也不要相信大神,要靠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测试!
一切的经验都不可以照搬,生搬硬套是大忌,同一个老板即使他自己来开店都会开赔钱的,更无法保证,他开一个火一个。
即使相同的策略用到不同的人身上的时候,也要是调整和测试的,这就是因人而异。
不要迷信大师,也不要听什么马云,都是扯淡,马云的大老板孙正义投资了800家公司,有100家失败。
按说他不比马云还厉害?不是你想的那样。谁都会有出错的时候,谁也不是战无不胜的。
错了没关系,认清,不要纠结,马上去改,去实践,去测试。
餐饮业的关店潮或倒闭潮的说法一直都存在。每年有那么多新店开张,又有那么多的店关门。有人说是市场环境使然,有人说是人多了,竞争加剧。但是更多的原因还是与自身的定位和经营有关。
尽管大家生意都不好做,但是依然有很多餐饮品牌红红火火地开店、赚钱。无他,做好了产品,做好服务和品质,自然能在这个关门潮中生存下来!
2
大而全,多元化疲于应付
几年前,广州有一家茶餐厅开在时代广场那边,环境和装修在当时来说挺不错的。但是进去里面一看,内行人就看出问题了。做茶餐厅的大多数都是固定的几个套餐或者饮品,但是这个茶餐厅却连中式点心都齐全了。后厨里面有点心部、粤菜、西餐、凉菜部,还有吧台等。
顾客可以吃正餐,还可以喝早茶、下午茶,听着很丰富也能吸引各个时段的顾客,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什么都不精。餐厅面积不小,但是客人却寥寥无几。结果不到一年,这家茶餐厅就换了招牌。
餐饮企业一般在生意好了赚钱之后,就有了多元化发展的冲动,开始代售茶叶,开设水吧,开始外卖业务。把鸡蛋分散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面,看似降低了风险,实则增加了风险。多业经营首当其冲地是分散了员工的精力,每个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中国大多数餐饮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一般,一旦精力分散,往往会顾此失彼。
其次是分散了餐饮有限的资源,使餐饮不能专注在一个领域,把销售战线拉得太长,结果每个业务线都没有做好,方向性、目标性不强,样样通样样松。
3
对员工不放心,亲力亲为
在餐厅的起步阶段,尤其是以“夫妻档“居多,这种做法初期会很有效。但问题也出在这里,什么事情都是老板包办了,能力差的员工的能力得不到提升,能力强的员工觉得没有发挥的平台不愿意待,更谈不上对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和团队的打造了。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这样回答:我手下没有人才,我的员工没有执行力,我公司地处偏远找不到好管理人才。我不跟着不放心。
曾经采访过一位餐饮老板,在吃饭聊天的过程中,员工来请示了N次,期间接到过采购的电话、财务的电话之类的。问他为什么不能让手下的人处理,他很无奈地说,交给他们不放心。
一句不放心,带来的结果自然就是事事都要请示,老板离开半天就乱套。而老板的精力有限,最终餐馆管不好,员工也不爽。
其实,社会在进步,竞争也在加剧,餐饮老板还事事不放手,什么都要管,最终结果自然就是自己累个半死。“不放心”是老板累的最大原因。
4
盲目跟风,什么好做做什么
什么好做做什么,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作为餐饮老板,今年流行什么菜卖什么菜这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坏就坏在很多餐饮老板将精力放在了“跟风”上面。
比如,看到今年某品牌服务很出色,好,立马让服务员全部学习;今年流行小而餐饮,美商超餐饮被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一拍脑袋也要入驻商超。谁知道等优惠政策一过,想当然的高人流也没有,房租却开始上涨了。餐厅经营的利润还不够交房租,那才叫一个酸爽。
在深圳有一位餐饮老板就是典型的流行什么做什么,前几年流行烤鱼,花了一笔钱开了烤鱼店。刚开始是挺好的,但是在他还没有成长的时候,更大的烤鱼品牌来了,他只能关门倒闭。然后,又看到小龙虾火了,立马又开了一家小龙虾店,结果呢?可能钱赚到了一些,但是却都做不长久,更不用说有自己的品牌了。
追着所谓的流行和风向,而不是研究市场,这个跟风不累死才怪!
5
只注重眼前利益,菜品定价过高或过低
消费者到餐饮企业用餐,菜品的价格与质量问题是消费者首先会关注的,合理的菜品定价和高质量的菜品是吸引“回头客”的不二法宝。同样,管理者的眼光也时 刻定焦在菜品上,因为这是关系到餐饮企业经营利润的直接决定因素。拿捏好菜品的价格,是餐饮企业经营者必修的一门课程。
过度的提高菜品价格或压抑对于餐饮企业的经营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经营者在制定菜品价格时应综合考虑餐饮企业规模、 财务、当地市场动态以及消费人群的消费水平等多个方面,将菜品价格控制在赢利40%--60%之间,从长远着眼,对顾客真诚服务,在保证菜品质量的前提下,将菜品价格控制在消费者认可的范围内。
6
管理混乱,不堪入目
开餐厅不是开小饭馆,要把餐厅当作企业来运营,重视各种细节的管理,因为往往很多餐饮企业的管理问题,都是出在小的问题上,管理不善、内部机制混乱也是许多餐厅倒闭的原因。
此外,很多餐饮企业往往是家族企业,需要规范管理而不是靠人情管理,才能避免餐厅走歪路。
餐饮千万道,成功的都各有不同,失败的都大多相同。打算从事或者已经从事餐饮行业的朋友,可以通过以上总结的这6大错误来反思,这样可以在做餐饮的路上少走弯路。
>菜厨师嘴里人常说的“耍起”,就是指没有可做的事情,也包括下课失业丢工作。
面对今年的疫情,厨师下课的,失业的,上不了班的就更多,其实厨师这个职业,在餐饮行业里,厨师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失业,或者是突如其来地请你去上岗就业,可以说当今厨师的失业率和再就业率,要比其他任何行业都高。
< class="pgc-img">工作中的厨师
>
厨师失业的现状
在完全市场化的餐饮行业内,恐怕没几个厨师能在一家餐饮企业干到10年以上。我认识的一个厨师,一年中加起来才上了9个月的班,可是他在这9个月的时间里,却一共换了17个工作单位,称得上是一个上岗下岗的高手。
只要你是职业厨师,就注定要面对失业的问题。一般来说,厨师失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厨师炒老板的主动失业;另一种是厨师被老板炒掉的被动失业。后面这种失业,一般都来得有些突然,这也让厨师很不适应。其实,主动失业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自愿离开,另一种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而不得不“主动离开”。
厨界江湖流行过这么一句话:“耍起的都是厨师长。”今年很多高工资的大厨待业在家的很多,总体上说还是疫情带来餐饮行业不景气的客观原因是存在的,但是不完全因为疫情导致厨师耍起或事业,这个是长期存在的。对此我的感受是:虽然话说得有点偏颇,但也不无道理。
这一因为在厨师班子遭遇下课后,作为老大的厨师长会利用自己的关系,先安排手下的人去别处找到工作,然后才考虑自己,毕竟作为曾经的老大对兄弟伙应当尽到一份责任。
二是因为普通厨师的工资要比厨师长低很多,出去后要相对好找工作一些。
三是因为近几年小师傅们在老板的眼里都成了宝贝——工资不高、听话、好管理。
虽然厨师失业有很多主客观原因,但我还是相信:老板都会珍爱积极向上、工作勤奋的员工。
< class="pgc-img">做好菜品还是有标准的
>
厨师对失业的吐槽
很多厨师现在都问自己:为什么耍起的总是我?耍起在四川话中就是休息、没有上班的意思。在一次与多位厨友聚会时,大家在笑谈中也提到了这个沉重的话题。
A君在反思自己经常失业的原因时,认为是自己不满现状,好高骛远。
A君说他以前当学徒弟时,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什么活都抢着干,酒店里无论宣布谁下课,他都稳如泰山。人虽然留下来了,可新来的厨师却把他看作是老板安插在厨房里的钉子,处处防着他,让他感觉心里很累。
后来,当A君有了一点本事后,也是自我感觉良好,最后连老板的话都听不进去,结果是屡次上岗,屡次下岗,被弄得来经常耍起。比如老板让他注意菜品毛利率正在下滑的问题,他却回答老板,因为很多原材料都在不停地涨价,所以没有办法。
其实,对于原料涨价老板也清楚,只不过老板对他提要求是希望他通过调整能有所改变,但他却在问题面前推卸责任。
D君说自己经常耍起的主要原因,还是高不成低不就。
由于D君的家境较贫困,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所以每次他下课耍起时,生活就成了大问题。有时逼急了,不管什么岗位和待遇,他都会先干着再说,可是没上几天班,他便又觉得没劲了。看着别人拿那么高的工资,而自己挣的钱却少得可怜,越想越不是滋味,工作起来当然是没有了积极性,结果是很快就被老板解雇了。
就这样,D君只要一耍起就会急着找工作,而找到工作后又觉得待遇差而再次耍起。在反反复复地经历了几次后,高工资的工作总算是被他找到了,可是他的能力又不够。不是今天被警告提醒,就是明天被退菜罚款,最后还是败下阵来——又一次耍起。
< class="pgc-img">从厨师熬成专家的大师
>
E君说他的经历比D君更惨。
自从出来耍起后,好几个月都没找到工作,最后实在是耍不起了,便抹下脸面去劳务市场蹲点找工作。工作是找到了,但工资低且每天都很累。不过为了生存,他不敢再去挑三拣四,在那家小馆子里一干就是3年,学到的不仅是烹饪技术,还有老板的经营理念。
后来,他才在别人的资助下开了个小餐馆,从此便不用再担心耍起了。E君说他现在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先做好员工,才能说自己什么时候出去当老板。
F君曾经是一家酒店的厨师长,说起自己失业的事,无奈的表情便写满了他那张沧桑的脸。
由于酒店拆迁,F君耍起了,他决定先找一个工作干着,工资要求不高,过得去就行。不过好多厨师朋友都不相信他说的话,别人会心想:你是当老大的料,现在这点工资也看得起?
恐怕是另有所图吧——在别人承包的“堂子”里上班,等你把里面的关系摸清楚后,再去暗度陈仓——把师兄的堂子撬了。人心隔肚皮,在厨界江湖,的确是有这种事情发生,人家有所防备也正常。
G君说自己能干上厨师长全凭运气好,不过后来因为老板出国把店关了,G君也失了业。
他当时也想随便找个活先干着,于是四处去找自己的同行朋友,人家开始都答应得好好的,可老是没动静,朋友所在的厨房明明缺人手,但就是不让你去。后来G君才知道,人家是嫌他没多少专业技术,同时也不好开工资,给少了自己面子上过不去,给多了自己又没搞头了。
最后,G君去了一家不是熟人承包厨房的餐馆,踏踏实实地边干边学,那以后便很少有耍起的经历了。G君的体会是:既要放下面子,还要能独当一面,这样就可以减少耍起的机率。
< class="pgc-img">专心致志,一丝不苟
>Q君说他基本上都没有耍起过,不管工资高还是低,不管是什么岗位,只要有适合自己的就做。
他的观点是:一旦耍起,每天都要从自己口袋里摸钱出来用,能上班挣两个,还是要比成天吃老本强。
Z君是一位普通的炒菜师傅,他对于厨师失业有自己的看法。
他说自己当初是老板从外边单独把他招来的,所以在酒店关门后,厨房里的那一帮人都各自有去处,只剩下无处可去,因为他不属于哪个帮派圈子的人,所以很难融入进去。他讲述的经历不由得让人连发感慨:厨师行业走到今天,仍然还有一些不该有的门户之见。
H君与Z君似乎有同感。他说自己曾经遇到过一位很牛的烹饪大师,不仅自己承包了很多厨房,而且还有接不完的堂子。当然,想要拜他为师的人也不少,说白了,那些要拜他为师的人还不是想从他手下接一个堂子来做。由于这位大师的厨房承包业务太好,而他手下能独当一面的人也没几个,所以便开始找懂技术、会管理的好苗子。
当那位大师旁敲侧击地想让H君给他做徒弟——以便派出去接收新堂子时,却出人意料地被H君拒绝了。H君私下里还对朋友说:“我有扎实的技术功底,不愁没饭吃,我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靠实力接到堂子,而不是靠大师的关系。”不知道怎么的,这话没几天就传到了大师的耳朵里,于是他就借故将H君给辞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下课令,H君一时难以适应,他知道大师的人脉很广,许多餐馆都跟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己出去后,许多地方老板或厨师长,都可能会迫于大师的压力而不录用,他现在对于厨界江湖的险恶有着切身的感受。
< class="pgc-img">烹饪比赛也是检验厨师手艺的大舞台
>
厨师该如何去避免频繁下课
我们厨师失业有自身的原因,也有老板的原因,还有不可预知的原因,不过我们应该在一次次的失业经历中,不断去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从中找出了一些自身可控的因素。
一、在所在餐馆经营业绩不佳时,厨师要及时发现和调整自己的菜品,要保持一种责任心。
二、厨师应当经常做换位思考。在前厅与后厨之间、厨师与厨师之间、老板与厨师之间的协调沟通时,应该尽量多替对方考虑,不得把工作上的分歧转化为个人恩怨。
三、厨师一定要杜绝拉帮结派,而那种自我意识膨胀人也危害整个团队。当内部出现问题时,不得一走了之,更不能为证明自身的重要性而鼓动其他人一起辞职,这样往往会造成一些厨房小弟被动失业。
< class="pgc-img">有意境的菜品
>
四、进步靠自己,别人不是梯。厨师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忘掉自己是某某大师的徒弟,平时多问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这样机会来了才有足够的能力去把握。现在酒店招人比拼的是实力和能力,很多厨师失业或者难以就业,原因多半都出在自己身上,现在眼高手低的厨师还不少。
我们常听到厨师在感叹时运不济——为什么耍起的总是我,其实,下课耍起也属于正常,有时我们也要学一点阿Q精神,我们可以这么去想:因为我们的“耍起”,说明另有一部分同行朋友上岗了。君不见,当我们浩浩荡荡地去接管别人厨房的时候,人家那么多人不是也耍起了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要相信我们今天耍起,是为了明天重新上岗积蓄新的能量。
这里是我的孙老师说餐饮,感谢您的关注、点赞、转发、评论!
<>< class="pgc-img">>丨职业餐饮网 孙佳瑶
要说餐饮行业谁最会“玩”?
大多数餐饮人会说起五十七度湘,其创始人汪峥嵘被誉为“创新女王”,15年开创了12个品牌,旗下水货、小猪猪等品牌红极一时,一口气在全国开出60多家店,赚足了眼球!
然而,红得快,问题来得也快:管理能力跟不上、产品把控不到位、关店速度惊人!一时间人们对五十七度湘的印象变成了花样多、形式多,就是不好吃!
“做餐饮玩噱头死路一条,产品好才是王道!”痛定思痛,五十七度湘调整了战略:转型,回归产品!
于是,在3年前开创吃饭皇帝大,聚焦做土家民族菜,9家店平均去年营业额同比增长超过25%,单店最高增长45%,最好的店300平做到了日营收8万元。
它这条回归之路是怎么走的呢?我们采访到了吃饭皇帝大品牌合伙人,肖赛峰。
一
回归:玩噱头是“赔本赚吆喝”,产品好吃才是王道!
2016年,五十七度湘倾注了大量心血开创了吃饭皇帝大这个品牌。保留了自己非常擅长的产品创新板块的同时,减弱了没有意义纯噱头的营销!
1、不做全明档,只着重展示主打菜
近两年,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开始做全明档,麻辣烫、饺子店、中餐小炒……无一不是向全明档“进攻”,但是却很少有品牌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传递什么价值点给顾客,只是一股脑的展示:“你自己看吧,我是全明档。”
而吃饭皇帝大摒弃了这样的逻辑,肖赛峰说:“全部放大为重点,就相当于没有重点。我们一开始做全明档,顾客眼花缭乱却什么都记不住,那就相当于白费功夫,顾客来店里就那么一点时间,根本记不住那么复杂的东西。”
也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吃饭皇帝大取缔了全明档,只筛选主打菜做明档,原因有二:
1、主打菜本就是桌桌必点,把这样点单率高的菜明档展示,顾客看到了制作工序,对于这道主打菜的印象才会更深刻,利于传播。
2、主打菜多数需要炒、甩,厨师动作的幅度比较大,这样才能有效刺激到顾客的感官,不然光是洗洗菜、切切肉这些过于平常的举动做明档,顾客是没感觉的。
(吃饭皇帝大在醒目位置,明档展示必点特色罐罐菜,可以清晰看到整个过程)
2、现场锤辣椒好看不好吃,取消!
吃饭皇帝大在刚开店的时候,确实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店内的任何角落都能看见现场感参与的东西,比如顾客一进店里就会看到一个土家族的姑娘用特制的小锤子在锤辣椒,视觉感刺激极强,不少顾客都拍照发朋友圈。
但是,却被吃饭皇帝大取缔了,原因是:只要是跟产品好吃无关的噱头,都不做!
土家族姑娘锤辣椒确实新奇好玩,但是锤出来的辣椒因为太烂了,口感变得很差,根本不会用到菜品当中,全都会被扔掉。这个形式上的东西并不会让菜更好吃,只是为了展示而展示。
所以现在只会在店内看到一些简单的原材料展示,煮鱼的一些东西,那些花里胡哨、与好吃无关的全都被取消了。
3、减弱“敬酒、跳舞”仪式,让顾客安静吃饭
之前吃饭皇帝大出名的高山流水敬酒表演,阿哥阿妹跳舞表演,最近都在渐渐地减弱下来。
肖赛峰说:“顾客会觉得新奇好玩,但是真的看一次就够了,没有人会专门为了看表演来吃饭,更重要的是会让顾客觉得很聒噪!”
的确,营销就只是锦上添花,任何根产品口味无关的东西就尽量取消,回归到餐饮的本质,做好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肖赛峰自己也说:以前外行看我们,都觉得是靠营销火起来的,但实际上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是在“赔本赚吆喝”,只有产品才是王道。
4、改“大锅”为小锅,保证口味统一
吃饭皇帝大有一款豆腐,之前是架在门口一口大锅,底下不断用柴火加热,顾客点了这道菜就直接舀起,现场感、视觉冲击都极强,销售量也不错,为什么还是取消了呢?原因是:影响产品口味!
因为柴火是一直加热的状态,虽然营造了热闹的氛围,但是加热时间长短不一会让产品口味有很大出入,第一份和最后一份味道完全不一样,为了不影响口感,现在就换成了一份一份去做。
因为只要触碰了口味的红线,就一律改革!
现在餐饮竞争都是你死我活的状态,大家都在追求更多的噱头、视觉冲击,但是有时候却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形式感是上去了,却也影响了口感,弄一大堆敲锣打鼓的仪式感之后,菜都凉了才上桌,口味不好吃,顾客就算觉得好玩,体验一次就够了,下次还会再来么?
二
4大创新,9家店平均一年营收上涨超25%
当然,去掉那些“花里胡哨”的不产生价值的营销,并不是吃饭皇帝大营业额上涨的全部原因,更重要的是在“合理创新”的基础上,在产品板块上下足了功夫。
1、品类创新:
在餐饮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当下,细分品类、避开红海,确实是更多餐饮人的选择,但如何挖掘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新品类呢?它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条件呢?
(1)做小众土家民族菜,成长沙“独苗苗”
吃饭皇帝大在品类上,选择了一个“完美”赛道:土家民族菜!为什么选择做土家菜呢?
1、市场蓝海,无竞对,大有机会。
2、少数民族特色菜,有亮点,可以做出很多的文章。
3、土家族饮食习惯最接近汉族的少数民族,受众群体很多。
4、土家族所讲的吃饭皇帝大,就是吃饭这件事情大过天,更注重产品的品质,符合企业的转型要求。
直到现在为止,吃饭皇帝大也是长沙唯一一家土家菜餐厅,开一家火爆一家,上海分店300平的面积平均每天可以做到8万多的营收!
除了在品类上创新,如何把这个品类带到市场上也是一个大学问。
(2)深挖土家菜特色,按“五味五色”原则定菜品
品类选好了,但怎么搬到市场上呢?
就拿产品这个点来说,吃饭皇帝大提炼了土家族的特色,再结合现在的餐饮市场,提炼出“五色五味”的产品原则。
五色很好理解,就是菜本身的颜色,白色、绿色、黑色、黄色、红色,都是自然、原生态的象征。
五味就很有内涵了:
太阳味:主打原生态,比如干豆角、腊肉、梅干菜。
阿婆味:主要是手工操作,主打独特性,一些秘制类的菜品,比如豆腐丸子。
山泉味:主要是说用泉水做菜,因为一些茶、和菜品的汤用泉水替代普通的矿泉水,汤、茶甜度更高、汤汁更粘稠。
柴火味:是柴火烟熏的味道,类似熏鱼这样的一些地方特色带到餐厅中。
吊锅味:强调菜的保温,餐厅每个桌上都设置若干电磁炉,随时保证菜是热的,也就是保证中餐的烟火气。
(每个桌子都至少有三个电磁炉,以保证温度,当然,耗电量也至少超过只同类型店的10%)
2、产品创新:
赛道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在整个餐饮环境如此低迷的情况下,吃饭皇帝大去年做到了9个店平均同比增长超过25%,单店最高增长45%。
这好成绩得益于不断创新的产品,他们家有70%的菜品是市面上看不到的。为此其专门组建了一个“高管研发团队”,每隔一个月就去各地考察,开发新灵感!
(1)借鉴式创新:把“名菜”转变为土家菜
八宝葫芦鸭是比较有名的一道淮扬菜,有一次团队去采集素材,刚好就得到了这个灵感:能不能放在土家菜里,形成一道新的菜呢?
于是就开始研发,经过多轮测试,团队把八宝饭放到了鱼肚子里,再用稻草来做捆鱼的材料,这样不仅让米和鱼一起散发香味,更能有稻草香气,实现了升级。
还有70%的菜品都是这样逐步升级创新的,小编就不一一列举了。
(2)组合式创新:走“主食+”模式
去研究吃饭皇帝大的菜单你就会发现,很多的菜品都是菜品加主食一起售卖的,刚刚说到的鱼肚里放八宝饭就是这样,还有一款“异次元”的油条+牛蛙。
这两个看起来完全不搭边的产品结合在一起成了必点菜品,用油条这个主食蘸牛蛙汁,口味上互补,既有味型上的香辣,又有口感上的酥脆,二者合一的新奇吃法不仅释放了产品更多的感官刺激,也吸引了一大波顾客。
(现炸大油条,保证入口酥脆的口感)
锅巴也是一大主食,是很多鸡肉类、牛肉类菜品的“最佳拍档”。
吃饭皇帝大在砂锅底部放入锅巴,顾客一进门就会看到一排炉子上的砂锅在转,里面是一直在烤制的锅巴,这样可以利用锅巴的焦香升级产品的口感。
3、出品形式创新:
(1)现场敲碎瓦罐,菜品提升40%点击量
除了产品本身要创新,出品形式上,吃饭皇帝大也分别结合不同的菜,做了突破。
比如这款进店必点的罐罐菜,虽然已经经过了4小时的烧制,但也要需要服务员阿妹拿到桌上用酒精先加热,再敲击罐子倒出牛肉,顾客自发转到抖音上后,第二天就增加了40%的点击量,可以说是打造了产品本身的营销能力。
看了以后可能你会疑问:如果这罐子的碎渣子混进菜里,那不全完蛋了?
吃饭皇帝大一开始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经过不断试验,设计出专属的罐子,设计出一条纹路,直接就可以打开,不会有任何残渣,每个罐子都是一次性的!
(2)服务员在餐桌上炒牛肉
现在很多的现场制作都是在后厨,很少有在餐桌上呈现整个制作流程的。
而吃饭皇帝大有不少的菜都是利用桌上的电磁炉,直接由服务员从头到尾的炒制,从炒底料到放主菜都在眼前,让顾客直接吃到想喷喷,热腾腾的菜。
当然看到这里你可能又会问了,这样的瓷器禁得起不断加热不断烧么?吃饭皇帝大在器皿上也是下足了心思,为了这道菜特意搭配了一个中间夹入金属的瓷器,健康又没有安全隐患。
4、菜品搭配创新:“金字塔型”组合
在菜单组合搭配上,吃饭皇帝大结合了毛利率,组成了一个“金字塔”结构:一个冲菜,四大头牌,以及九大碗!
首先,1个冲菜,也就是土家开席第一碗,是开胃小菜,也是桌桌必点,只买9块钱,是便宜的小菜。
其次,4大头牌,也就是比较贵的大菜,也是四大招牌,但是为了呈现更好的品质和噱头,整体的毛利比较低。
最后,是九大碗,有荤有素不踩雷,主要为了价格平衡、口味平衡、以及毛利平衡。
职业餐饮网小结:
都说做餐饮“十年磨一剑”,但是这把“剑”却也各有不同。
有的餐饮企业是通过一道产品迅速杀出一条血路,是一把又锋利,又尖锐的“剑”!
但是吃饭皇帝大恰恰相反,它要磨一把又厚又重的“剑”,抛掉噱头,回归餐饮本质,打磨好每个菜品。这个过程固然是漫长又艰难的,不过重剑无锋,这样才不会轻易就被折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