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杨
在许多掌柜看来夏天是火锅的淡季,不可否认,这个说法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火锅是个多人餐,因为夏天天气炎热很难把人约齐凑一桌;再者,火锅本身的“火”属性,让人想想都热。对于我国的多数地区来说,夏天确实是火锅的淡季,甚至在北上等一线城市,有一些火锅外送品牌就是基于这个“门店火锅夏季痛点”而衍生出来。
(2015年火锅商户渗透率为7.3%)
但我国西南腹地的行情,却恰恰相反。在这些个重度火锅爱好者集中地,天气越热,火锅店生意反而越好。基于这种现象,某些我熟识的川地掌柜,甚至会在十一过后把门店转出去,过完五一又收回来自己做火锅,只挣夏季钱。
(5-10月,反而是重庆火锅的旺季)
那为啥西南地区的火锅在夏天反而更旺呢?
秘籍一:产品的实用价值
西南多盆地,夏季更湿热,当地人体内湿气聚集,吃火锅可以促进体内潮气和湿气的排出,吃了火锅自然“巴适”。
所以川地人吃火锅实际上是为了自身身体的健康,这是一种可以被广泛复制的实用价值,它并不仅仅适用于川地。
举个栗子,广东地区的火锅渗透率不足7%,相较重庆20%的火锅渗透率差距不可谓不大。可东来顺在广东深圳开的几家店,夏天生意却非常火爆,原因就在于它发掘了产品的健康价值,并通过传播渠道宣传这种理念。
夏天气温高,人容易出汗、劳累而且喜欢吃冷饮、吹冷气,耗氧很多,消耗其实比其他季节更大。在中医理论里,羊肉属于滋阴类食品,正所谓要阴阳均衡,春夏滋阴,秋冬壮阳,夏天吃羊肉就能达到补充体力的效果,而且羊肉性温,内含15种氨基酸,所以无论什么季节吃都不会上火。
伏天进补 、提神解疲、营养健康等元素都可以成为你为产品的代言。而除了健康理念之外,你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出新的火锅产品,使之符合当地的气候或消费习惯,比如冰淇淋火锅、冰火锅、水果火锅、清汤锅底等。
秘籍二:情绪共鸣+社交货币=高唤醒度的SLOGAN
重庆的火锅渗透率达到20%,领先全国。平均每5家餐厅就有一家是火锅店,当地人越热越吃火锅,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性情”。
有重庆人这样解读自己的性情:“重庆崽儿吓不倒,哄得住,好哄。”因为他们生活在高山大河中,已习惯了皮肉之苦,是骨子里的服软不服硬,你只能顺毛捋,所以夏天吃火锅刚好符合他们的性情。
(吃火锅的乐趣有时无关火锅本身)
但这种性情看似地方特色鲜明,实际上也是可以复制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的形成和广泛被认可,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共享,情绪的共鸣。
当夏天吃火锅成为了一种引以自豪的事情,这种行为实际上也就成为了社交货币,因为它符合当地人对自我的性情认同,在社交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炫耀的资本。
当你认识到川地人夏季吃火锅的情感真相,就完全可以打造出一款高唤醒度的SLOGAN来激活不同地域的顾客,但它一定要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
秘籍三:趁着“休战”打磨品牌!练内功!
火锅界大佬的“夏季”经营策略实际上是“无为”,因为它们从来没有中断过对品牌势能的打磨。
因此,在夏天海底捞依旧是排队的,巴奴的销售数据也在同比增长。海底捞自不必说,在稳定的口感下,它的服务反倒成为消费者心智中的第一印象。
而据巴奴的运营人员介绍,品牌势能的提升是巴奴淡季不淡的关键原因。
(巴奴借势海底捞让自己火了一把)
“旺季取利,淡季取势",这或许就是它们夏季依旧旺的秘诀。取利,就是要夺取最大的销量,获取最大的收益;取势,则是获取制高点,争取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经营人气、顾客口碑、品牌知名度,从而建立长期的战略优势。
这“势”和“利”相辅相成,没有淡季的“势”作为铺垫,就很难获得旺季的“利”;而没有旺季的“利”,也无法支撑餐厅在淡季里去取得所需要的“势”。
大佬们无论淡旺季都在坚持打磨品牌特性,因此“夏季”的火爆,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1、营销≠促销
有人曾提出以冬养夏,夏季只能做降价促销以此维持流量。岂不知这样做贻害无穷,随着消费理念的升级,降价不仅难以让消费者买账,而且会对品牌造成伤害死得更快。消费者关注的点,实际上是你的产品究竟能给他带来什么实用价值,以此为关键点的营销才是你应当做的。
2、“夏季”莫忘提升内功
口碑是绝对也是唯一的品牌传播方式,其它都是“术”,在这个阶段,需要重点注意:1、老客户的维护 2、新客源的开发3、品牌形象的塑造。相对轻视收益率,更重视上座率和顾客的满意度,终而实现旺季取利以及全年的收益目标。
3、保障食品安全
真正的重度火锅用户,不会因为季节而放弃火锅,他们最害怕的是夏天食物不新鲜。65%的中产阶级人群认为“健康”是他们的第一饮食需求,夏天对生鲜食材的储存要求更高,这时候拼的就是内功,拼的就是责任!谁先倒下谁先死。
(本文为掌柜攻略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餐饮圈,很多人都认为夏天是火锅的淡季,生意不好是正常现象。
< class="pgc-img">>但对于聪明的老板来说,没有淡季生意,只有淡季思维。
刚一入伏,很多火锅店老板就沉不住气了。
“这么热的天哪有人吃火锅?”
但其实,在夏天仍有一部分火锅店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人气丝毫不输冬天;而有一部分火锅店却人前马稀,进入半停摆状态。
人们吃火锅是喜好,喜好是不分季节的,所以在夏天顾客照样对火锅有需求。
所以抛开这种消极思维,找出原因解决问题才是王道。
为何海底捞夏季烧烤业务上线10天就歇菜
2017年,海底捞发现了夏季生意不如冬季火爆这一问题,于是上线了烧烤外卖服务。
海底捞烧烤提供的烧烤服务不同于普通烧烤外卖,是由送餐员带着电烤炉和腌制好的烤串上门手把手教顾客。
而且海底捞的烤炉据说是用黑科技打造,即使在10平米的空间内烤制都不会有烟。
如此精细周到的服务却在点餐平台上持续着不乐观的销量,在上线10天后匆匆下线。
因为烧烤偏社交,重点在和谁吃,忽略了这个场景,就是忽略了顾客的需求。其次“手把手教学”也是顾客的伪需求,烧烤不同于火锅,如何烤的好吃不是一教就能学会的。
海底捞这次把烧烤搬来“救场”淡季,看来并不成功。
那么,如何才能在夏季留住“火锅吃货”们的心呢?
应对策略
在重庆,火锅没有淡季,当然这其中也有消费习惯的问题。
很多重庆人喜欢在炎热的夏季扎进火锅店,吹着空调喝着啤酒,享受别样的感官舒适。
现在,大家已经逐渐改变了“夏季吃雪糕”的认知,那么“冬季才吃火锅”这一消费习惯也可以通过引导协调来慢慢改变,冬天的火锅有它的温暖,夏天的火锅也一样可以有适合夏天的体验。下面就给出几个策略,让火锅在夏天也照样不失霸气。
1.多方面“降温”
大家普遍认为,在炎炎夏日吃火锅会上火,或者是会“热上加热”。所以,火锅店要针对“热”把“降暑”行动提上日程。
首先,改变视觉热,餐品上来的时候还冒着冰镇的雾气,让人一看便清凉爽口;
其次,弱化听觉热,塑造一个清静、惬意的用餐场景,人们自然会“心静自然凉”;
第三,赶走胃口热,有顾客觉得夏天吃火锅又燥又腻,商家可以推出创新锅底,比如海鲜锅底、清香鱼锅等等。用鲜味来赶走顾客生理上的热和腻。
最后,店里也可以提供免费的冰淇淋、冰饮,或者绿豆沙等新品等为顾客赶走暑气,会大大改善顾客的胃口。
这些“人为性”降温举措不仅可以吸引消费,同时也可以提升消费体验,何乐而不为?
2.“充值送”走起来
往往在四五月份,有的火锅门店就推出了“冰凉一夏充值送”的优惠活动。
冬季从来不打折的串串香充500送2斤牛肉、从来不做活动的鱼火锅充1000送300……可无限期使用。
这时候消费者就会觉得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现在充了冬天再吃火锅也不迟。可事实上,对于频繁外出“下馆子”的“吃货”们来说,家里囤着张卡没用,逮着机会就过来了,管你冬天夏天。
这时候,充值卡成了刺激消费的最佳武器。
另外,将火锅与啤酒绑定在一起的促销策略也屡试不爽。
比如店家做一个“充值满1000啤酒免费喝”的活动,在消费者充值后可享受一整个夏季免费喝啤酒的优惠。
但是商家要注意,任何促销都不是赔本赚吆喝,要站在门店盈利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充值满减”“畅饮一夏”的意义将不复存在。
3.开源节流
夏季生意明显差于冬季时,老板在想办法激活消费的同时也应开源节流,适当地去考虑营运成本。
比如调整员工工作时间,减少食材购买等。
换个角度来说,“淡季”的经营价值不只是局限于短期利益的获取,火锅店在生意下滑的时候,不用慌张,不妨停下脚步去想想品牌营销、会员管理,梳理一下产品和营运漏洞……正所谓“旺季取利,淡季取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廖木兴/图
随着春节餐饮旺季的来临,各大品牌正在加紧布局市场,而步入负增长的大众火锅,也在通过“小众”、“特色”的方式探索出圈方向,如海底捞在重庆、万州十余家海底捞上线全新区域菜单,锅底可定制“千人千味”;餐饮巨头九毛九集团在广州推出了一家名为“山的山外面”的贵州酸汤火锅店;就连电商平台叮咚买菜也加入冬季“火锅大战”,200万个火锅锅底将被端上餐桌……
过去一年,餐饮业在曲折中发展,火锅赛道更是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起伏。根据红餐网数据,2023年前11个月,火锅相关企业同比增长31.4%,火锅赛道的竞争维度逐渐增加,新锐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驱动”策略逐渐崭露头角。
去年餐饮破5万亿,火锅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2月,全国餐饮收入5405亿元,同比增长30%;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252亿元,同比增长37.7%。2023年全年,全国餐饮收入52890亿元,同比上升20.4%;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3356亿元,同比上升20.9%。2003年餐饮收入突破5.2万亿元,创造了新的历史。
据中国饭店协会分析,2023年我国餐饮业复苏态势明显,发展信心逐步恢复。根据调研,我国餐饮业原料进货成本在营业额占比平均水平为40%,意味着2023年餐饮业带动了农副食材、食品加工业等相关下游产业约2万亿元的营收。上承乡村振兴、农业发展,下接社会就业、内需消费,中国餐饮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数据显示,在当下餐饮行业,火锅已经成长为第一大餐饮业态,以2022年全国餐饮总收入43,941亿元来计算,当前火锅品类市场占总市场份额的11%。
值得关注的是,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火锅行业市场规模会增长到6689亿元,增速会从2019年的10%降为2025年的4.3%,整个火锅赛道逐渐趋于饱和,增速越来越低。2021到2022年餐饮连锁化率从18%提升至19%,而火锅品类没有增长,仍保持在20%,近5年时间内餐饮连锁化率提升7%,火锅连锁化率仅提升4%。
这意味着随着行业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火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据《2022年中国火锅行业发展与消费行为监测报告》显示,有91.7%的消费者会因为火锅店降价而去饱餐一顿。
2023年上半年,火锅赛道经历了一波过山车式的起伏。据红餐大数据显示,火锅赛道增长率在第一季度迎来最高峰,增长率达79%;第二季度,火锅赛道的增长率却降到18%。特别是“五一”过后,大部分火锅品牌都面临业绩下滑,没有重要消费节点刺激,门店客流量都有所下降。
这场“寒冬”持续到盛夏时节。随着暑期来临,消费市场终于迎来解冻,火锅赛道的增长率慢慢回暖。而随着火锅旺季的到来,火锅赛道迎来了新一轮的爆发。红餐大数据显示,2023年11月,火锅赛道的增速已重新回到62%的高位。
据抖音生活服务发布的《2023火锅品类数据报告》显示,11月1日-26日较10月1日-26日,火锅相关短视频发布数量增长25%,火锅相关直播数量增长33%,火锅订单量增长21%,随着春节餐饮旺季的来临和几轮降温天气的影响,火锅热度居高不下。
记者近日走访,在天河区科新路美食街,多达数十家餐饮店中,其中火锅店占了一半,饭点有不少人在排队。
据红餐网《火锅品类发展报告2023》显示,在经历2022年的负增长之后,随着2023年火锅市场恢复增长,持续扩容,火锅品类的市场规模有望在2023年回升至5200亿元左右。
但是,在目前的火锅品类中,大众火锅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弱。红餐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称,火锅行业的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品牌的锅底、菜品、场景都非常相似,导致顾客容易陷入“审美疲劳”。
小众特色火锅出圈寻新增长点
近几年,特色小众火锅成了新的获客点,如早前的泰式冬阴功、韩式部队火锅、新加坡叻沙火锅、日式寿喜锅等充满异国情调的火锅,又如当下火爆的具有川渝特色的牛油火锅、云南特色的菌菇火锅,云贵特色的酸汤火锅,以及广东特色的猪肚鸡和粥底火锅等等,就连火锅巨头海底捞也推出了不少地方特色火锅。
这些新奇的口味引发了大众极强的尝鲜欲,叮咚买菜相关负责人向新快报记者介绍,《叮咚买菜2023年冬季火锅消费趋势报告》显示,今冬将有200万个火锅锅底被端上餐桌,区域特色火锅不断出圈,火锅呈现多样化消费趋势。
据了解,自2021年以来,每年的火锅节就已成为叮咚买菜的例牌菜。继乐山跷脚牛肉大火之后,云贵酸汤火锅等小众火锅逐渐出圈,获得食客追捧。叮咚买菜数据显示,杏仁猪肚锅、 芝士肥牛泡面火锅、酸菜白肉火锅套餐成为叮咚用户排名前三的火锅之选。
九毛九集团董事长管毅宏此前也明确表示,“在成功找到太二这个第二增长曲线之后,怂火锅会跑出第三增长曲线。”业界分析,九毛九推出酸汤火锅也出于此考虑。九毛九2023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太二的营收占比已从去年同期的78.2%下降至76%;怂火锅的营收占比则从去年同期的4.3%增长至12.3%。
与咖啡行业发展相似的是,星巴克凭借“第三空间”的概念切入中国市场,通过“咖啡+空间”的打法,获得了快速发展,并改变了中国咖啡市场的格局。如今的火锅市场也在进行多场景的探索,小众火锅持续出圈,打破了火锅的常规思维,如到家服务和打造“一人食”的场景。而叮咚买菜也顺应“一人食”热潮,推出11种一人食火锅,覆盖当下流行的口味,如白象泡面芝士肥牛火锅、酸菜白肉火锅、冬阴功海鲜火锅、毋米粥鲍鱼海鲜火锅等。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我国居家餐饮解决方案市场的总收入由2017年的1149亿元大幅增长至2021年的2903亿元,从2017年占餐饮市场的47.8%增加至2021年的56.2%,年复合增长率为26.1%,预计2026年将达到8000亿元。
另据红餐网数据显示,2023年火锅赛道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高端化、极致性价比将同时在一种业态中存在,并成为新的趋势。另一方面,川渝火锅仍是主流,但随着消费者尝鲜意愿不断加强,社交媒体上兴起“地方美食热”,部分小众火锅关注度不断走高。
在火锅热度和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增强之下,许多地方火锅味道在2023年受到较高的关注度,如云贵酸汤火锅、海南糟粕醋火锅、椰子鸡+生蚝火锅、内蒙古冰煮羊火锅、粤式粥底火锅等,火锅市场也由此呈现出了明显的细分化趋势。
■新快报记者 陈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