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朋友们,夏天到了,北京的夏日烟火气那是越来越浓啦!多个主打消夏、夜经济的美食节陆续开启。7 月 19 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烹饪协会和一些知名餐饮企业了解到,像“2024 北京国际美食荟·第二届丝路美食文化节”“2024 北京国际美食荟·簋街不夜节”“新工体必吃嘉年华”“第 33 届北京国际燕京啤酒文化节”等活动都已经开始了,这让北京夏日餐饮市场更活跃啦。而且好多餐企的客流比去年多了,夜宵时间也延长了不少。
< class="pgc-img">>多个美食节热闹开场,烟火气越来越旺。7 月 5 日,“2024 北京国际美食荟·簋街不夜节”拉开了帷幕,还有朝阳合生汇、海淀凯德晶品购物中心、通州东月亮河艺术小镇、顺义中粮祥云小镇、昌平超极合生汇、经开区亦花园等 22 个餐饮聚集区的夜间餐饮消费活动也陆续开展。这让北京的夜经济可热闹了,餐饮夜生活的烟火气更浓了。北京胡大饭馆运营总监张胜滔说,不夜节开始以来,胡大每天的客流超过 6660 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 8.7%。胡大总店每天的翻台率达到 720%,排队取号每天超过 1600 号,招牌小龙虾每天能卖超过 7200 斤。
7 月 12 日,朝阳区的“新工体必吃嘉年华”也开幕啦。6000 平方米的夜生活场景把“必吃榜”“黑珍珠”等好多高品质美食商家都“搬”到新工体了,22 家大众点评“必吃榜”历年上榜餐厅给消费者带来了各自的招牌美食。北平三兄弟涮肉的相关负责人统计,平均每晚卖出去的烤串超过 400 串。不光把“必吃榜”餐厅都聚到一起,活动还有“黑珍珠潮汐美食市集”、M 潮体验店、国安快闪、冰品节这些内容,让消费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充满潮流、有趣的京城夜生活。
一直到 7 月 21 日的第 33 届北京国际燕京啤酒文化节,把啤酒和露营、光影、体育、音乐、美食、游乐都融合在一起。除了往届有的鲜啤、扎啤、黑啤这些产品,这次啤酒节上亮相的燕京原酿“小黑金”,还有根据年轻人的口味偏好研发的芒果甜艾尔、橙汁奶昔 IPA、玫瑰葡萄小麦、青柠油柑小麦这 4 款果汁型啤酒都特别受欢迎。今年,现场的美食摊位也比以前更好了:不光有东来顺、天福号这些北京老字号,还有德国香肠、印度咖喱这些外国美食,湖北小龙虾、哈尔滨烧烤以及好多来自甘肃的特色美食企业也都来了,让消费者不用出北京就能尝到各地美食。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就啤酒节开幕式那天,来自甘肃的 8 家餐饮企业的天水麻辣烫、甜胚子奶茶这些美食销售额超过 9000 元,“敦煌瑞兽”、庆阳香包这些文创产品销售额超过 1 万元。
餐企为了夜经济延长营业时间。新京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好多餐饮门店为了夏日经济都做好了准备,像胡大饭馆除了总店 24 小时营业,其他分店的营业时间也延长了。门店还采取时段限号和分流,减少消费者排队时间,排队区还有免费饮品、老北京冰棒、小吃零食。排队超过 1 小时,门店会抽奖给顾客送福利。费大厨辣椒炒肉的相关负责人说,暑假来了,各门店排队等位时间明显长了,为了让顾客少等会儿,费大厨全国 100 多家门店全天营业,从中午 11 点一直到晚上 9 点。
7 月 15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6 月全国餐饮收入 4609 亿元,同比增长 5.4%。今年 1 到 6 月,全国餐饮收入 26243 亿元,同比增长 7.9%。北京市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餐饮收入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10.04%,市场消费恢复的信号很明显。中国烹饪协会说,餐饮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了市场消费稳定恢复。现在到暑假了,亲子游、避暑游、研学游这些跨城出行的人多了很多,会明显带动各地餐饮消费增长。中国烹饪协会建议,餐饮企业既要了解政策,用好国家的惠企政策,又要不断创新,推出夏季特色菜品,吸引更多顾客。
您觉得这些美食节怎么样?您夏天会去参加这样的活动吗?大家一起聊聊!
内容来源:综合 新京报 等媒体报道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23年上半年,餐饮市场持续升温,“围炉煮茶”“淄博烧烤”频频“出圈”,全国各地街头巷尾也呈现出一派火热的烟火气景象。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24329亿元,同比增长21.4%,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的增幅,成为前六个月反弹最大的消费品类。从上半年餐饮企业注册数量来看,餐饮业也呈现出复苏态势。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1-6月餐饮业新增注册企业167.6万余家,与2022年同期相比上涨23.4%。
近日,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了《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3》,报告中指出,2023年上半年中国的餐饮业呈现出几大明显趋势,包括小餐饮开始“唱大戏”,烧烤、茶饮等适应年轻人消费需求的餐饮品类越来越受追捧。预制菜仍旧保持着高速增长,未来有望成长为万亿级的大赛道。同时,今年上半年,“夜市经济”相当活跃,成了恢复和扩大餐饮消费的重要抓手。
A
消费者堂食热情高涨
连锁餐饮忙开店分流
上半年,随着客流恢复、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各地消费季蓬勃开展及“夜经济”渐入佳境,多样化、特色化餐饮消费供给不断丰富,餐饮市场消费得到明显释放。暑期,跨城出行人数大幅回升,将继续带动各地餐饮消费的增长。
从需求端来看,消费者对于餐饮消费的热情较高,在重要营销时间节点的带动下和更好的“餐饮+体验”影响下,纷纷走进餐厅享受快乐“食”光,连锁餐饮在这方面交出了不俗的成绩单。
2023年7月30日晚间,海底捞发布正面盈利预告。截至2023年6月30日,海底捞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收入预计不少于188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幅超过23.7%;持续经营业务净利润预计超22亿元人民币。公告中称,利润增加主要由于翻台率提升,内部管理及营运改善,餐厅经营效率提升。海底捞以超过23.7%的营收增速,高于行业平均增长水平。
新快报记者从西贝餐饮集团了解到,2023年上半年,西贝莜面村全国范围内近350家门店共迎来超1800万人次客流,上半年客流量同比2022年增长42%。“如今西贝的整体营收不但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而且有所增长。”西贝餐饮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年春节、元宵节、情人节、五一、端午等节点,西贝全国门店都出现了用餐高峰:“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西贝莜面村全国门店的儿童餐销量超过47万份,门店儿童客流将近20万人次。端午节期间,西贝莜面村到店客流增长近100%,用餐高峰时段排队时间平均半小时到一小时。”
今年五一前夕才在广州开出首店的费大厨辣椒炒肉,今年5月每天取号1000多桌,餐厅翻台率达到了1200%。从开餐到打烊,从上午10时到晚上10时,顾客连续12小时排队不间断。“开业三个月,广州店平均等位时长仍然在2小时左右,在北京的华贸中心店等门店,即使是工作日,排队等位也需要30分钟左右。营业额方面,相比于2022年同期,增幅在30%以上。”费大厨辣椒炒肉相关负责人对新快报记者说道。
对于排队时长消费者是否有怨言这件事,费大厨辣椒炒肉相关负责人表示,门店提供足够的座位供食客休息等待,服务员也会赠送茶水和老冰棍,只要服务做得好,食客基本都能够理解包容:“我们也会通过多开店来分流。”目前,费大厨辣椒炒肉在全国共开设有直营门店90余家,这其中有9家是在今年上半年开出的,下半年筹备中的新店也还有十余家,另一新城首店也已落定苏州。
B
年轻人渴望烟火气
小餐饮开始“唱大戏”
年轻一代消费者成为主流,一些热门品类发展快速。
比如,咖饮赛道近年来颇受关注,众多咖饮品牌扩张迅猛。瑞幸咖啡成为了我国首个万店咖饮品牌,而星巴克、NOWWA挪瓦咖啡等品牌亦加速拓店。如今,整个咖饮品类的竞争格局已经从星巴克一家独大,逐步发展成星巴克和瑞幸咖啡引领下的“两超多强”的局面。
还有竞争日益白热化的茶饮赛道,开放加盟和谋求上市成为了众多茶饮品牌新的战略举措,各茶饮品牌从拼产品、拼营销、拼价格到拼供应链。显然,新式茶饮已经进入了“质优价低”的平价化时代,供应链成为了茶饮品牌们制胜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在茶饮赛道中突围,茶饮品牌正在不约而同地加强供应链建设。
而烧烤品类也是2023年上半年表现较为突出的赛道之一。尤其是淄博烧烤的爆火,为整个烧烤品类的热度添了一把火。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烧烤相关企业55.6万余家,2023年一季度,烧烤相关企业新增3.02万家,同比增长34.14%。不过,作为烧烤的最大细分赛道,烤串品牌依然面临着规模化程度相对低的现状。这与烤串供应链标准化难度大、第三方供应链企业参与程度低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对于烧烤品牌来说,解决食材供应标准化问题或成为未来突围的关键。
C
预制菜保持高速增长
口感“同质化”惹争议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餐饮行业规模为43940.8亿元,同比下降6.3%。2022年餐饮行业受新冠疫情影响仍较严重,预制菜的发展减少了餐饮行业堂食业务亏损,并为行业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5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运行及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现阶段,预制菜行业细分品类仍有较大机遇,行业业态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各地方政府、团体、企业陆续推出预制菜行业标准,行业规范化发展趋势明显。
餐饮行业通过使用预制菜可以实现降本增效。数据显示,餐饮占比最高的三项成本分别为:原材料成本(41.8%)、人力成本(21.3%)以及包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在内的三项费用(21.2%)。使用预制菜降低了一半人工成本,节省40%的房屋租赁费用。
对于连锁餐饮品牌来说,得益于冷链物流和预制菜的快速发展,能够实现后端菜品预处理、前端简单操作复刻菜品美味,极大地优化了料理过程并确保口味的一致性,使得标准化进程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但对于餐厅使用预制菜,不少网友认为会造成餐饮同质化,口味地道的现做美食开始变得稀缺。
对冲预制化,那些“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地道小馆子”,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打卡新目标。
《2023小红书年度生活趋势》报告给出的十大趋势中,“吃地道风味”名列第二。在小红书平台上,2022年“吃地道风味”相关笔记数量同比上涨227%。
现点现做、锅气蒸腾的特色小馆子;分量包满意、价格接地气的路边小店;让本地人搬起小板凳排队的风味老小吃……在社交平台上被美食爱好者广泛种草。
搭载着传播红利的地方菜,开始崛起。比如,川菜里的宜宾菜、乐山菜、自贡盐帮菜等川菜的细分菜系逐渐被发掘;浙江菜的绍兴菜、温州菜、衢州菜等慢慢为人所知;苏菜中的淮扬菜、锡帮菜、金陵菜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D
“夜间经济”助推餐饮消费
夜宵美食选择多样受青睐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年中国夜间经济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下称“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中国夜间经济规模快速增长,预计到 2023年中国夜间经济行业市场将超48万亿元。在《研究报告》的调研中,2023年上半年中国居民夜间时段参与的主要业态为线上线下购物、餐饮宵夜、休闲娱乐和出游出行。而在夜间餐饮消费中,到店堂食比例明显增加。
艾媒咨询在《2022-2023年中国夜间经济行业发展与消费者调研报告》(以下简称“调研报告”)中对夜间消费活动形式进行了调研,发现最受受访者青睐的夜间消费活动是美食餐饮,占比为73.2%。
与此同时,烧烤、火锅、螺蛳粉等各类美食宵夜突破地域美食限制,俘获了遍布全国范围的众多消费者。《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新生代夜间餐饮消费美食最偏好于烧烤,喜爱程度为72.4%,其次还有小吃快餐、火锅、奶茶饮品等。各地区、各类型、各风味的夜宵美食的“破圈”,既反映了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地区多样性,更象征着各地区破解夜间经济密码会有不一样的智慧方案。
各地也纷纷出招,出台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为夜间经济再提速。广州市商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广州夜间营业的餐饮店铺已超过15万家,零时仍在营业的餐饮商家占比超25%。黄山市与各夜市运营单位联动现场发放200万元消费券,推出一批“徽字号”特色小店(摊)、徽菜流动餐厅,同时引导中心城区特色街区、商业综合体、餐饮等场所延长营业时间。
看好夜间经济发展势头并对其出招的还有连锁餐饮。近日有多位网友发帖称逛夜市时偶遇海底捞的摊位:“8元/份的茴香小油条、9.9元/份的毛血旺、16元/份的现炸酥肉……价格和门店基本一样。不过,少了锅底、佐料、茶水等费用。”海底捞方面表示,近期出现的外摆形式,是门店结合当地顾客的消费喜好进行的个性化创新试点。
各地区的共同参与和各有特色的营销方案,才会创造出多模态、各具特色的夜间经济,夜间经济的生命力也会因此更为健康和可持续。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天眼查、红餐产业研究院《2023年中国餐饮消费趋势》 《中国餐饮发展报告2023》、艾媒咨询《2022-2023年中国夜间经济行业发展与消费者调研报告》《2023-2025年中国预制菜行业运行及投资决策分析报告》《2023年中国夜间经济行业发展研究报告》、雀巢专业餐饮《2023餐饮市场热点洞察》、小红书《2023小红书年度生活趋势》、中研普华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餐饮行业竞争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统筹:新快报记者 梁彧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彧
制图:廖木兴
商务部消息,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国消费市场人气旺、活力足,销售平稳较快增长,绿色、健康、智能类商品销售明显增长,个性特色、互动体验型服务消费持续升温,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平稳。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假期前七天,全国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9%。
假期前七天,全国示范步行街客流量同比增长94.7%,36个大中城市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164%。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粮油食品、饮料、金银珠宝、通信器材销售额同比增长10%以上,汽车、化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7%左右。一些电商平台新风空调、节能热水器、智能扫地机等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倍以上,部分家居卖场智能及定制家居产品热销。
商务部重点监测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近两成,重庆、杭州、武汉同比分别增长30.3%、19.3%和16.3%,团圆家宴、亲朋聚餐、婚庆喜宴等成为餐饮消费热点。全国电影票房收入突破25亿元,同比增长近七成。杭州亚运会、中国网球公开赛、上海网球大师赛等体育赛事吸引众多体育爱好者观赛。
假期前七天,全国200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粮油、肉类、禽蛋、蔬菜、水果库存充足,粮食、食用油平均价格与节前一周基本持平,蔬菜价格上涨0.9%,羊肉、猪肉、鸡蛋价格分别下降0.1%、0.3%和1.7%。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流程编辑:TF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