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北京晚报
朝阳区霄云路上一家名为德顺斋的小吃店,最近贴出一张温暖的告示:“人在外遇到困难是难免的,本店免费提供晚餐……”暖心告示贴出后,数不清的人被温暖着,纷纷表示要捐赠温暖套餐,请德顺斋代为送给需要的人。昨天(7日),记者来到这家小店,探寻告示背后的故事。
缘自一位“特殊顾客”
昨天上午10时,记者来到这家暖心小店。店里总共15张桌子,早餐时段刚过,用餐者不多。门口的玻璃门上贴有一张告示:人在外遇到困难是难免的。本店免费提供晚餐,不求回报,只希望在你有能力的时候再去帮助他人。提示:只要告诉店员要套餐A,找地方坐,吃完直接走就行。
门口的大笼屉呼呼冒着蒸汽,一个小伙把笼屉搬进店里。他就是小店的负责人——生于1999年的马宗贤。为什么要有“免费的晚餐”?马宗贤说是因为一位特殊的“顾客”。
今年10月,一位年轻小伙子常来店里,看到哪桌有客人吃剩的饭就默默收起来,躲在角落里吃。他衣着干净朴素,吃完后还会把桌子收拾干净,把碗筷送到后厨刷干净。“我们送给他包子,他也不肯要,说吃点剩饭就很好了。”马宗贤说,这个年轻人肯定是遇到困难了。不过,服务员们都默契地没有问他“落魄”的原因。
一碗热面对抗“人生寒冬”
这个年轻人,让马宗贤印象很深。眼看天气冷了,马宗贤就和老板于成浩商量,决定为一时遇到困难的人提供一顿免费晚餐。为了顾及面子,他们还特意设置了“暗号”:套餐A。套餐A是一大碗热乎乎的牛肉面,原价22元。马宗贤说,希望遇到困难的人,能在这里吃上一碗热乎乎的牛肉面,心里也变得暖暖的,度过艰难时光。
老板于成浩还特意叮嘱员工,不要去特别关注点A套餐的人,“别让人家产生不适”。
这并不是德顺斋第一次给困难人群提供慰藉。于成浩在全国经营着5家餐馆。去年夏天,他就在自己武汉的餐馆门前贴过爱心告示。两个月前,于成浩接手了三元桥附近的这家店,爱心在这里继续传递。说起设立爱心餐的初衷,于成浩动情地说,2012年中秋节他到昆明读大学,逛街时钱包被偷了,没钱坐车回校,无奈走进了一家米线店求助。老板二话没说,给了他5元钱和一碗米线。后来,自己开了餐馆便决定为那些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小店在霄云路开了四年多,长期为保洁员、保安员提供热水,店员们还常常为流浪者送去包子等食物。今年初,疫情让德顺斋受到冲击,关店整整三个月,损失不小。可传递温暖、传递爱的信念,他们一直在坚持。
有人想捐款被小店拒绝了
暖心告示10月底贴出,至今一个多月,点套餐A的人并不多,只有个位数。但数不清的人被这则告示温暖着,纷纷表示要捐赠几份A套餐,请德顺斋代为送给需要的人。
餐馆前台的服务员杨爽感慨地说:“前几天,一位中年男士到店吃饭,看见门口贴的告示,就细问了几句。结账时,他什么都没说,多付了22元钱。我连忙谢绝他,他却怎么都不肯,说‘钱没付错,我就是想捐一份A套餐’。”
“谢谢大家的美意。其实一碗牛肉面的成本不高,而且来点套餐A的人也并不多,小店可以自己承担。”马宗贤说,他只希望在这个寒冷的冬天,能把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记者 朱松梅 实习记者 师悦)
责任编辑: 周楚卿
020年8月28日,在德国首都柏林,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夏季记者会。她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表示,德国在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将推动欧中进一步加强合作。欧盟期待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第三方市场等方面有更多合作,同时希望欧中投资协定谈判取得新进展。(新华社记者 任珂 摄)
1997年,默克尔首次访华,彼时的她担任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反应堆安全部部长。担任总理后,她秉承了从科尔时期奠定、施罗德不断培育的中德务实友好合作传统,在16年的任期内共12次访问中国,是与中国互动最频密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之一。
默克尔在任期间,积极致力于推动德国和欧洲对华务实合作和友好交往,见证了中德、中欧各领域合作关系不断提升的一个时代。
为中国所吸引
默克尔对中国非常好奇,十分愿意了解中国,这从她访华的行程细节中可见一斑。
默克尔的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天津、成都、合肥、杭州、沈阳、深圳、武汉。
2007年8月访问南京时,默克尔在结束当天公务安排后,提出前往南京明城墙看一看,雨夜游览台城。2014年7月,默克尔在成都访问时前往神仙树农贸市场,掏钱买了郫县豆瓣、花椒面和八角,看当地厨师炒宫保鸡丁,用筷子品尝。
2014年7月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中)在成都映象餐厅学习川菜宫保鸡丁的做法。(新华社发)
默克尔2015年10月访华时探访了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沈福村一家农户,和当地村民聊家常。这一安排是默克尔自己提出的,因为前几次访华都是在中国大城市,这次她想看看中国的农村。
2019年9月,默克尔最近一次访问中国。当车队途经武汉长江大桥时,她提出停车,下车在大桥两侧远眺长江波光、三镇美景,并要求工作人员留影。按照德国《世界报》的说法,这是默克尔仅有的一次偏离外交礼宾日程。
见证巨大发展
默克尔任内,中德关系不断向前发展。2011年,中德建立政府磋商机制。双边关系于2014年提升为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默克尔是中德关系发展的推动者,也是中国过去十多年来飞速发展的见证者。
默克尔刚刚担任总理时,访华的重要目的是向中国推销“德国制造”,而近年来,把中国合作项目带回德国,已是默克尔出访的重要议程。
2006年5月,默克尔就任总理半年时,访问上海。默克尔乘坐了上海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这趟磁悬浮列车应用了德国西门子等企业的技术。当年正是中国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年”,而今,中国高铁网已基本覆盖全国,中国已可以自主研发世界水平的高速列车。
中国自2016年起成为德国的最重要贸易伙伴,此后连续五年均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
默克尔2018年5月访问深圳,参观无人机、自动驾驶、数据领域的一些企业。“中国硅谷”的创新研发能力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2018年5月25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从北京飞抵深圳参观。这是默克尔(前左)在深圳本土初创型企业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参观。(新华社记者毛思倩摄)
有参与行程的外交人士告诉记者,默克尔对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速度十分惊讶。对比德国国内缓慢的数字化进程,默克尔在赞赏之余流露出羡慕。
默克尔当时讲话提到,“中德合作要抬升到新水准之上,特别是从数字化的角度”。
多边合作伙伴
默克尔担任总理时期,一直把中国看作是在多边舞台上的重要合作伙伴。
2008年10月,全球正处于金融危机的风暴中,默克尔与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北京出席亚欧峰会,一同与中国商讨应对危机的策略,集体展现应对危机信心。
2016年与2017年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杭州与汉堡两地先后举行,关注气候变化、全球贸易增长等议题。中德两国领导人均出席峰会,在“千桥之城”和“世界桥城”共架合作之桥、共促繁荣发展。
近几年,或是默克尔务实对华政策经受压力最多的年份。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奉行“美国优先”的政策,这让信奉多边主义道路的默克尔头痛。拜登政府上台后,试图拉帮结派搞集团对抗,默克尔则强调欧盟的独立自主,提倡多边主义,拒绝分裂世界。
新冠疫情暴发后,默克尔未能再次前往中国。不过,中德两国领导人多次通过电话交流,就抗疫合作、保持各领域合作顺利进行沟通。
默克尔居住的柏林博物馆岛公寓旁有一家中餐馆,她时常光顾,主打菜是北京烤鸭。如今,默克尔的总理任期已进入倒计时,荣休后,或许会有更多机会在这家餐厅用餐,享用美味时想必能想起她与中国互动的过往时光。
监制:包尔文 闫珺岩
记者:张远 任珂
编辑:孙萍 王丰丰
来源:新华国际头条微信公众号
024年7月,上海发布《社区长者食堂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也是3月印发《关于推进本市老年助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后上海出台的首个针对社区食堂的地方标准。
社区食堂是“社区长者食堂”的简称,承担膳食加工配置、堂食及分送等功能。这些餐厅日均供客能力应达150客以上,是政府针对社区居家养老 “健康、离家近、便宜”等需求而补贴建设的场所。研究显示,上海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为25%,长三角排名第一,养老市场需求巨大。为满足老龄人口日常“吃饭”需求,社区食堂如何建设?
继2023年3月全国社区食堂运营难的问题梳理之后,澎湃研究所研究员持续跟进社区食堂话题,在2024年8月走访杨浦、虹口区3家由第三方企业运营的社区食堂(市民驿站、睦邻小厨、熊猫饭堂),了解市场化程度不同的社区食堂运作效能与“造血”机制。
一次性补贴撬动建设目标完成
2019年3月,上海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初次制定五年计划目标,推进顺利,并于2024年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截至2024年上半年,上海已累计建成368家社区食堂,1600多家社区老年助餐场所,顺利完成了建设目标,日均供餐能力超20万客。
市和区政府联合提供一次性补贴,是推动社区食堂建设的主要方式。根据《关于提升本市老年助餐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次性建设补贴由市和区级财政按供餐能力分档共同分摊,800客及以上(大型)、500至800客(中型)、150至500客(小型),以及厨房+助餐车配送为主的老年助餐点,市级财政分别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50万元、30万元、10万元以及1万元,而区级财政至少另外承担同等金额甚至更多。
市级、区级政府补贴主要目的是“撬动”社会持续投资。据某小型社区食堂的运营负责人介绍,一家符合标准、质量较高的社区食堂,其前期装修等成本投入大约在200万元左右,包括市场监督管理局要求增设的无障碍环境改造等成本。据此推算,政府补贴占社会食堂建设成本的比率在10%-50%之间。
对用餐的人来说,2019年开始的、以补贴推动的社区食堂建设、改造,一大优点是增加了服务覆盖面,将食堂和其他养老服务功能有机“搭配”在一起。杨浦曲阳路街道一社区食堂原来就在社区中心内,改造后能更方便、高效地满足老人使用需求。一用餐老人表示:“改造前,社区食堂在第三、四层,房间小且封闭,使用不方便,改造后社区食堂放在一楼大厅,吃完饭能跟朋友见面、聊天、玩游戏。”她也提到,一些需要陪护、医疗的老人也能在用餐后使用楼上“300元一天”日间照料中心、医疗陪护等服务项目。
但对运营者来说,前期的建设完成之后,虽然有补贴支持,但后期仍面临“盈利上不去”“成本难降低”等问题。
2024年8月初,曲阳路街道市民驿站改造后街景。以下图片若无说明均由澎湃研究所研究员吕正音拍摄。
运营补贴对企业的支持作用有限
在建设后,第三方作为运营主体,在运营中受到的补贴程度不一,有的依靠政府部门支持、社会捐助,有的主要是市场化运作。
第三方餐饮企业尝试社区食堂,部分原因是,希望在餐饮行业竞争白热化中“求稳”,“避免持续亏损”,同时开辟“新赛道”。一位睦邻小厨店长表示,她之前做酒店餐饮管理,所在连锁酒店几家“关停、亏损”,而社区食堂“至少可以不亏”,可以“试试看”。
但实际情况并不能符合这些企业的“新赛道”期待。据报道,全国多地社区食堂亏损面占到一半以上。江苏苏州建设的助餐点中,实际运营只有50%(913家),大约一半处于“亏损”状态;据央视新闻2023年底数据显示,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曾对40家老年餐桌机构开展调研,有55%的食堂经营机构表示,且亏损缺口有加大趋势。
据澎湃研究所研究员观察,上海的社区食堂运营,也或多或少存在类似情况。
第一,在实际运营中,运营补贴配额常常“不够用”“不适合”,某些合理经营成本成了“预算外内容”,需要企业自行承担,让企业感到“运营困难”。例如,“睦邻小厨”店长表示,到了夏季送餐时间要求更严格,而配备的送餐、助餐人手不够,“五六个师傅要给300多个老人派送盒饭”,通常需要从9:00就开始送,而电动三轮车的电瓶储电能力甚至不够“跑完一趟”。送餐电动三轮车是街道派发的,牌照还没有上全,且电瓶需要更换。
这和其政商运营成本分摊机制尚不成熟有关。虽然“意见”规定各区和街镇应将“购买送餐服务”“补贴餐饮成本”等必要支出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给予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费价格优惠,但具体应该列多少须根据评估决定。
二是选址“指定”,而非“自行决定”,补贴也不足以维持运营。通常一些街道基层指定的空间位置不好,即使补贴租金,也很难吸引客流。而客流量仍是社区食堂收支平衡甚至盈利的原因之一。“睦邻小厨”负责人说:“这个店面离街面太远,很难吸引到街上经过的客流。”“200客”是每日盈利的下限,但他们一直“达不到目标”,只能勉强“把帐算平”。疫情后,该食堂经营甚至更加艰难,客人不增反降,助餐外送订单也“减半”。
市场化程度高的运营“四大特点”虽然大部分社区食堂持续运营难,但是也有经营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往往市场化程度较高,是靠自身的“造血机制”而非补贴。市场化运营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市场化选址。位于城市更新项目“长白228街坊”的熊猫社区食堂负责人就表示,食堂选址在长白228的非政府推荐,也没有享受补贴,而是“自行决定”,但是由于周边客群充足、菜品定位准等原因,“一下子生意非常好”,“进入盈利状态”,街镇纷纷要求合作。杨浦很快增加了五六家社区食堂。市场化原则是第一大选址原则,也是部分社区食堂追求网红化从而吸引年轻群体的原因 。
第二,连锁化运营。这有助于扩大议价空间、控制供应链成本。例如,杨浦的“熊猫食堂”、徐汇的“缘源餐饮”在全市和若干街道社区合作,在上海的业务规模均达十几家甚至二十几家。熊猫食堂[TPI1] 运营负责人王厨(化名)表示,需求量越大,和供货商的议价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越强,同时,也掌握更多供应链信息,议价空间大。“每月都要探测市场真实底价,确保供应菜品的利润空间能留给企业”。该负责人和供应商还协商出了应急机制:“如果供应商提供货物不符合我们公司的要求,出现腐烂、农药超标等情况,我会去附近超市购买,而差价由供应商承担。”
第三,弹性调整菜品,吸引弹性客群。两家社区食堂的负责人表示,他们在选品多样化上下功夫,每周更新菜品,“长宁、浦东等地门店更多考虑年轻人群体的选品”。另外,据新闻报道,产品销售策略创新,比如半价售半份菜、盲盒售剩菜等,也是被证明成功的实践经验。
第四,重心放在把控菜品食品安全、口味、健康,配送业务则交给市场。“把专业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熊猫食堂”的负责人说。
根据前述数据,上海社区食堂的日均供餐服务能力为20万客,而常住老龄人口超过620万人,助餐服务目前只覆盖了常住老龄人口的3.2%。上海老龄人口就餐服务仍有巨大市场空间。
在全国范围内,社区食堂建设普遍投入巨大。本次调研发现,运营补贴力度越大的社区食堂并不意味着更高的运营盈利,食堂能否持续“造血”,实际上还是要靠市场化运营思维。
而如果主要依赖市场化运营,社区食堂与民营餐饮店又有何区别?如何把运营“补贴”用得更好、提升补贴效能,同时避免补贴干扰市场,造成不公平竞争,须进一步观察和探究。
2024年8月初,四平路街道熊猫食堂工作人员正在接收供应商提供的食材。
-------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公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