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团2020年面向下沉市场推出的外卖业务,“拼好饭”在今年迅速流行起来,有媒体披露“拼好饭”第一季度日均订单已增长至500万,差不多是2023年四季度美团餐饮外卖日均订单量(5700万单)的10%。目前“拼好饭”的评价反馈好坏参半,有人觉得性价比更高,有人对其食品安全有着疑惑。随着规模逐渐扩大,餐品的质量、口味以及厨师的生产力及骑手资源保障等,都是不小挑战。封面新闻记者 王清 实习生 钟馨怡
美乐中国、乡村基等10多家餐饮IPO冒头
< class="pgc-img">>作者|怼君
编辑|怼嬷嬷
黄子佼自杀式爆料,大小S、阿雅被爆涉X上头条,引起全中国咋舌。
靠着前儿媳大S话题爆火的张兰,当然不放过这么好的流量入口,直接唱好日子带货爆单,麻六记没想到在疫情影响后迎来流量巅峰,单日增粉数十万。
当然,张兰的成功,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真正见证,餐饮行业迎来热闹的下半场,是上半年10多家餐饮企业迟来的IPO。
“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起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这句点评,道出了“民以食为天”的中式餐饮文化的精髓所在。
而博大精深的中国餐饮文化,也造就出了餐饮赛道的长坡厚雪,随着2023年中国消费的逐步复苏,“烟火气”又起,让餐饮企业沉寂了的上市心再度火热起来。
2023的“烟火气”是压舱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2023年,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3年阴霾正在褪去,消费信心正在复苏,多地餐厅再现排队盛况,烟火气升腾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餐饮企业也迎来久违的春天。
“现在如果要吃我们家的大铁锅,最少要提前一周预约。”
周末晚上,一家沪上知名东北餐厅的前台小哥,带着自豪的东北腔对怼君说道。望着门口的坐着的大长队,怼君已等位了两小时。
这一幕只是餐饮行业加快回暖的缩影,但也让餐饮的“烟火气”在2023年被寄予厚望。
众所周知,今年是商务部明确的“消费提振年”,餐饮业即是消费行业主力,又关乎民生,属于服务行业的经济活动,数百万的餐厅织成了一个巨大的消费网络,直接拉动和主导了一、二、三产业。
如今,这个浩浩荡荡4万多亿的传统行业已然成为现代社会极具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产业。
一组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就可以看出餐饮行业的快速回血:
4月份,全国餐饮收入3751亿元,同比上升43.8%。1~4月,全国餐饮收入15888亿元,同比上升19.8%。
而多家上市餐饮行业的一季度报也同步佐证了这点。
广州酒家(股票代码:603043)发布2023 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9.20 亿元,同比增23.09%,实现归母净利润6924.55 万元,同比增31.87%。
全聚德(股票代码:002186)一季度实现“开门红”,营业收入为3.2亿元,同比增长49.39%;实现归母净利润917.4万元,同比增长119.4%,业绩扭亏为盈。
野村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九毛九(股票代码:09922)“买入”评级,目标价23.7港元。该行指出,从运营的角度来看,集团在5月份经历了温和的销售复苏,该行预计逐步复苏将持续到2023年余下时间。该行认为,短期内投资者情绪的恢復需要时间,因为目前投资者继续等待有意义的运营改善的迹象。但从长远来看,该行仍认为集团是餐饮行业的优质品牌。
要知道,餐饮业营业收入一直占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10%以上。2023年,餐饮的快速复苏,也预示着它已经成为了复苏消费的一大压舱石。
10+餐饮企业IPO提速
餐饮行业的强势反弹,也让众多餐饮企业的“上市心”再度滚烫。
2023年第一季度,达美乐比萨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的独家总特许经营商——达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达美乐中国”)正式登陆港交所,每股发售股份为46港元,开盘与招股价齐平,最新市值约60亿港元,成为今年港股第一家餐饮IPO。
而在达美乐中国后, 还有着老娘舅、乡村基、杨国福、老乡鸡、绿茶餐厅、捞王、小菜园、七欣天等,初略10多家已存在上市可能性的餐饮企业踌躇满志。
还有曾经排队叫号过万人的“过期”网红文和友,也传出要资本化的声音。
虽然包括杨国福、七欣天等餐饮企业在上市途中枝节横生,杨国福也因加盟商过多(99.95%为加盟商),被资本定义为供应链企业。
不得不说,在“吃”这个问题上,餐饮企业的那阵风还在路上,大家都很清楚,供应链大于一切的现在,或许是个最好的窗口。
▲图片来源:Foodaily每日食品制图
>上图表中,我们看到一些传统品牌和新品牌食品饮料活跃的融资动作,其中餐饮领域中24岁高龄的吉祥馄饨也完成了A轮融资,小菜园更是融资达数千万美元。
仅仅是2年前,几大资本巨头加持下,几碗拉面中,张拉拉的估值也接近4亿,马记永和陈相贵估值更是超10亿,要知道这三家拉面馆成立时间最早的也不过2019年。
资本对餐饮的疯狂,或许紧扣人口、消费等逻辑,只是餐饮也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消费者的喜好持续度,在餐饮领域,用“花无百日红”来形容或许最合适不过了。
在达势股份上市后,其股价逐步站稳,市值趋于稳定,对餐饮整个行业是否适合上市是个正面信号,只是众多“候选人”中,谁能够敲响资本市场的“开市锣”,这10+企业中,哪些会被垂青呢,我们为大家分析一番。
民以食为天,食品餐饮赛道的长坡厚雪,是穿越周期、抵御风险常青赛道,头部企业一直是全球各大资本市场的长期核心资产,股市熨平周期的“稳定器”。
而我国餐饮行业经过此前“口罩期”后大浪淘沙,生存下来的企业及品牌都是相对比较优质的,至少在公司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有足够的优势。在消费端不断倒逼产业端创新升级的时间节点上,整个餐饮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未来餐饮行业的投融资热度将保持稳定增长。
IPO是餐企发展最重要的试金石,上市带来的规范化、数字化管理,直接推动餐饮企业从餐馆的运营模式转向了企业的运营模式,同时,资本化更是规模化和影响力的催化剂。我们将会持续看到餐企排队交表那令人震撼的状况。
尽管部分排队企业申报材料已经数次失效,但前有达美乐成功登陆港股,后有多家餐饮企业的加入冲锋,资本的加入、餐饮IPO的冲刺正在将行业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近年来,不少餐饮企业开始为IPO做好准备,提前布局。以绿茶餐厅为例,以现有门店数277家居江浙菜品类第一,与此同时,绿茶餐厅也开始对一些重要的三线城市进行布局,有分析人士指出,过去三年,一、二线城市线下消费受到影响,一定程度上让不少餐饮品牌开始通过在下沉市场布局,三线及以下城市消费潜力的释放引发行业关注。
不仅如此,餐饮企业的标准化能力,如产品研发标准化、食材采购与准备标准化、厨房加工标准化也成为资本关注的重点。比如,在产品研发的早期,便充分考虑作为全国性菜品上新的可标准化问题,比如口味在全国及相关区域的接受度、主要食材的供应,以及产品SOP的可操作性等等,极大地提高全国或区域性产品上新的成功率。
绿茶餐厅的招股书就披露,其新产品研发经过委员会批准后,会由研发团队与供应链团队与专业的食材供应商与食品加工公司对接,确定相关产品的规格、标准,出品样式、运输储存方式等。
而在品类中,火锅是最优的细分赛道,容易出爆款,但是火锅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网红”,高开低走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曾有陈赫等明星加持,带有超级流量体质的贤合庄火锅已从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消失,而火锅巨头海底捞也出现了关店200家的现象。
▲图片来源:大众定评搜索截图
>其次就是中式休闲餐饮赛道,他们个性的装修风格、社交环境,满足了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快速提升、物质条件较缓提升”的现实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30日,首版杭州米其林指南在浙江杭州发布,这是其在中国的第四个城市榜单,这既是对杭州美食的一种肯定,对于绿茶餐厅、外婆家这类从杭州走出去的餐饮企业的认可。于资本而言,中式休闲餐饮经营的稳定性是他们非常在意的方面,毕竟,稳定意味着稳定的回报,再加上餐饮优质的现金流,这个行业后期的成长价值显而易见。
频频闭店的火锅店,和频开新店的中餐厅,在时间洗礼之后,两者在价值上的剪刀差已然愈发明显。
Last
如同开篇所提到的《舌尖上的中国》,怼君最喜欢这句旁白:“人们懂得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情怀。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
张兰的爆火背后,是俏江南、麻六记等餐饮行业累积数十年的供应链的品选和稳定性决定的。
餐饮企业IPO的提速,这些都是行业资本化过程中正常的探索和调整,我们不用迷失于风口以及一些网红品牌,也不用困惑于资本市场红绿灯传闻,回归产业的源点,即打造幸福生活,回归投资的源点,即共同创造价值。
| 智见Time
创业公司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不能指望进入「自动巡航」状态。
以上这句话,是王兴在饭否上对于美团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的思考。不过,王兴早在 2021 年 9 月就清空了饭否,而美团无论是从业务体量还是财务表现来看,也早已经脱离创业公司的范畴。
一个最新的证据是:根据刚刚揭晓的《财富》世界企业 500 强排行榜,美团在 500 强榜单上的排名,从去年的 476 名上升到今年的 384 名,提升了近 100 名。
排名上升,固然值得祝贺——但也只是外在好看罢了。
而从内在来看,如今的美团,也早已不是王兴口中的「创业公司」,而它在本土生活商业的核心业务上已经变攻为守,进入到某种意义上的「自动巡航状态」。
因此,对于美团来说,真正值得关心的是:
在成为一家无可争议的巨头之后,它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身位保持上升和前进的姿态?
基本盘比预期更艰难
事实上,美团的核心业务基本盘,一直在遭遇外部挑战。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美团在今年 6 月 6 日发布的一季度报告——美团这次交出的答卷,有些部分令人满意,有些部分令人思考。具体来看:
总营收人民币 733 亿元,同比增长 25%,环比下降约 0.54%;
经营成本 476 亿元,同比下降 2.3%,环比下降13.5%;
本季度净利润 53.69 亿元,同比上涨 59.9%,环比上涨 142.17%;
分业务线计算,核心本地商业本季度营收达 546 亿元,同比增长 27%,环比下降约 0.92%;美团闪购日均订单量达 840 万,平台即时配送订单数同比增长 28% 至 54.6 亿笔。
核心本地商业成本为 449 亿元,同比上涨约 34%,环比下降约 7.8%;
新业务始终未能盈利,本季度共亏损 28 亿元。
对于这份成绩,美团官方的说法是,受益于经济持续回暖和消费复苏,公司各项业务继续取得稳健增长。
但在增长背后,我们要需要从更长的时间来观察,并且很容易发现: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的核心优势,一直在被不同的玩家所挑战,尤其是抖音——换句话说,这个基本盘并非是稳如泰山的。
2023 年第一季度,美团实现了 2021 年来的首次盈利。但很快,作为行业老大的美团也遭到了抖音这个强劲对手的挑战——原来,抖音在 2022 年中进军本地生活领域后,在天量流量的加持下,给美团带来了不少麻烦,甚至在部分三四线城市甚至让美团无从下手。
于是,在经历了一开始的茫然无措之后,美团开始大举迎战。
财报数据显示,2023 年第二季度,美团大量增加了本地商业方面的补贴,并上线了美团直播固定入口。当季,核心本地商业成本由上季度的 334 亿元飙升至 401 亿元——该成本在截至今日的约一年时间内,再也未能降低至 400 亿元下。
虽然业务量上涨固然会带来成本的上升,但美团本地业务的毛利率由 2023 年 Q2 的 22.02% 下降至今年一季度的 17.76%,降幅接近 20%。
时至今日,抖音在与美团的战争中已然露出疲态,美团所依靠的正是抖音没有的成规模的线下团队。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除非抖音调转枪头,否则配送小哥们难以成为让美团未来一直高枕无忧的护城河。
对消费者的争抢,始终是双方竞争的主旋律。
与此同时,在被寄予厚望的闪购业务上,美团闪购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 40%,年度活跃商家也同比增长近 30%。同时,日均单量达到历史新高的 830 万,季度同比增速为 27.7%——不过总体来看,闪购业务已经对美团的经营利润率造成了影响。
而在本地生活之外,美团的新业务,更多的是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的集合。
美团的新业务板块包括美团优选、美团买菜(小象超市)、餐饮供应链快驴、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充电宝、餐厅管理系统等。
财报显示,2023 年美团新业务收入 698 亿元,同比增长 18%,但经营亏损达 202 亿元。
实际上,从 2019 年到 2023 年,美团新业务的经营亏损额分别为 67亿、109 亿、384 亿、283 亿和 202 亿——短期来看,这一亏损态势很难改变。
实际上,美团新业务面临诸多挑战。美团优选的增长速度放缓,自营网约车业务收缩,而美团买菜则升级为小象超市。在财报中,美团将优选业务亏损金额高的原因,归结为规模增长低于预期,难以大幅降低件均履约成本;另外,激烈竞争之下,提高商品的加价率和降低补贴的难度加大。
美团也表示,「尽管美团优选依然是我们线上食杂战略的一部分,但我们承认这个市场比我们先前的预期更艰难。」
外部扩张与内部防守
对于手握 508 亿元现金和 878 亿短期投资的美团来说,把对手拉入金钱攻势,再用海量资金砸过去,不可不说是一种「降维打击」。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美团旗下外卖品牌 KeeTa 在香港的扩张——这个扩张过程,可以说是美团外卖业务在海外扩张的样板案例。
2023 年 5 月 22 日,美团旗下外卖品牌 KeeTa 正式登陆香港。与内地外卖服务不同,香港骑手人力成本远高于内陆,甚至配送费比餐费还贵的情况屡见不鲜。由于外卖费用过于高昂,美团入住前香港本地两家主流的外卖平台 Foodpanda 和 Deliveroo 送餐上门的平均客单价均不少于 170 港币。外卖小哥极高的成本甚至催生了到店取餐的繁荣。
然而美团进驻香港,犹如一条鲶鱼,搅动了整个外卖行业。
KeeTa 的策略,也可以想到,简单来说就是砸钱。我们来简单复盘一下 KeeTa 做了什么:
1、新用户补贴。KeeTa 刚登陆香港时就开始了对新顾客的十亿补贴。这笔钱对于仅有 200 万的香港外卖用户来说,可以说是相当慷慨。KeeTa 给新用户的福利,包括注册就能领 300 港元的优惠券、专享 15 港元体验券、 3 张免运费券以及不同额度的 50 港元满减等优惠,如果拉新成功还能再拿 50 港元等。
2、免运费。KeeTa 推出了免运费的「一人饭堂 」,而 Foodpanda 和 Deliveroo,免运费多是100 港币起步。
3、拉拢骑手。在这个方面,KeeTa 舍得下本钱。刚进入香港时,KeeTa 就打出了“ 即时享受迎新福利14日内单单有奖轻轻松松赚大钱,月入高达 HK000 ” 的广告。曾有媒体爆出某“单王”月接单 1200 单,收入 6.5 万港币。专职骑手的收入也基本超过了 KeeTa 曾宣传的 35,000 港元,这还不算上受英美文化浸染的顾客额外付给骑手的小费。
这样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美团成功给香港市场带来了一些小小的内地震撼。
一个月前,市场调研公司 Measurable AI 发布数据,美团在香港公司 KeeTa 以 43% 的送单量份额名列榜首;按 GMV 计算美团也成功超越 Deliveroo。这一切距离美团正式入驻香港,也仅仅过去了一年。
当然,香港毕竟总量有限——于是,沙特这个人口五倍于香港,又不差钱的国家成为了美团的下一个目标。
去年 5 月,王兴曾带队考察中东市场。今年 4 月,KeepTa 在 linkedIn 和中东就业平台 Bayt.com 发布招聘信息,寻找涉及商务发展、市场营销、骑手增长、用户运营以及第三方合作伙伴管理等多个岗位的人才。
对于外卖行业来说,沙特也的确算的上应许之地。
根据研究公司 Statista 数据显示,2023 年沙特餐饮外卖行业营收约为 88.3 亿美元,单个用户全年花在外卖费上的花销就高达 623 美元。
当然,沙特本土的外卖市场已经被本土企业 Jahez 和美团在香港的老对手 Foodpanda 收购的 Hunger Station 控制,美团能否像在香港市场那样势如破竹,还有待观察。
当然,除了外卖业务的横向出海,美团在国内业务的稳固和扩张还在继续。
为了进一步增加用户黏性,上个月初,美团「神会员」改版升级,升级后,神会员用户获得的神券将可以在外卖、到店餐饮、酒旅、休闲娱乐等多个业务范围通用,补贴力度也有所提升。
到了 7 月中,快手与美团的战略合作也进行了续签,并全面升级。
依据协议,未来三年快手美团合作空间范围将扩大至全国的「百城万店」。这次快手美团合作并非仅仅停留在商品引入这一维度。美团向快手提供的供给将从团购产品扩展到代金券产品、会员商品、秒杀品等,双方也将在底层产品建设方面深入合作。
除此之外,7 月 11 日,分众传媒宣布,与美团达成意向合作,将加速推进低线城市电梯视频媒体的开发及运营。分众创始人江南春也在朋友圈发文称,与美团合作目的是「为下沉市场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
另外,同样在上个月,美团还入股了航旅纵横——虽然是看似不甚搭界的两家企业,但考虑到衣食住行之间的密切关联,美团的这一布局,仍旧让外界看到了双方在业务协同上的诸多机会。
人的生意,想摆脱人?
目前在美团的业务体系中,王兴亲自主管的业务,除了出海外,就是科技——或者说以无人车、无人机为代表的无人配送科技。
「新的、更好的科技,能够将即时配送和在线食杂零售业务的渗透率提高 2 倍、3 倍甚至 10 倍。」王兴在今年 3 月的年报电话会上说。
先来看无人机业务。
美团的无人机业务从 2017 年业务成立,到 2021 年场景落地。根据美团官网官方数据,无人机累计配送已有 30 万单。美团第四代无人机可载重 2.5 公斤,在满载情况下,配送半径约为 5km,超外卖小哥的 3km。配送时长方面,无人机速度最高可达 83km/h, 2022 年期间平均配送时长约为12分钟。
整个使用流程是,商家需要将餐品放入配套的外卖箱中,无人机在美团空勤人员的远程监视下自动取货飞行,降落时停在特殊的外卖柜顶端,餐品会直接卸到柜中,再通过手机将取餐通知发送给消费者。
根据美团在 4 月份公布的数据,该公司已常态化运营 25 条无人机航线。但目前来看,尚未看清楚这一业务场景走向大规模泛化的明确路径,其宣传价值明显大于其商业价值。
与无人机配送相比,美团在无人车配送方面的进展更加接地气。
早在 2016 年 10 月,美团就成立「W」项目组,研发特定场景下的无人车配送,一年后升级为无人配送事业部。美团的无配送人车业务在 2020 年首次在顺义落地。2021 年,美团在顺义配送车升级为支持 L4 级别无人驾驶。疫情期间,美团无人车能够完成无接触配送而成功吸引了一波眼球。
然而无人车项目再传出较大的进展就是在今年 2 月深圳龙华的落地。
除了无人车相关的配送项目,美团还通过投资的方式参与自动驾驶领域的发展。
比如说在 2021 年 2 月,美团跟投毫末智行 Pre-A。2021 年 7 月,美团与京东物流、太盟投资集团联合领投赢彻科技 2.7 亿美元的 B 轮融资;8 月,美团投资轻舟智航 A+ 轮融资。
当然,目前来看,美团对这些项目的投资还只是停留在财务层面,尚未在业务层面与美团自身正在推进的无人车配送业务产生更深的协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轮 AI 变革中,美团也有一定的动作。
2023 年 2 月,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曾短暂回归,成立 AI 公司光年之外。王慧文不久后因健康原因病退,美团果断出手,以 2.34 亿美元现金 + 3.67 亿元人民币债务 + 1 元钱现金收购光年之外。
早在 2023 年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王兴就曾对外表示,公司已组建内部团队进行大模型和应用层面的研发。收购光年之外后,美团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成体系的大模型前瞻性技术。
但目前总体来看,在这场以大模型为代表的 AI 变革中,美团尚未找到一条通过 AI 来有效推动自身效率提升或业务增长的明确路径——甚至从美团本身所处的业务处境和这一业务本身的劳动密集属性来看,AI 的赋能更有可能与它自身的业务逻辑本身是相斥的。
所以,对于美团和王兴来说,如何更好地推动「科技以人为本」,是一个必然要面临的大难题。
毕竟,从发展历程来看,美团从本质上来说不像是一家科技公司,甚至不像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更应该说是一个把人用互联网组织起来的公司——而人的问题,任何时候都可以是一个大问题。
写在最后
对于 2024 年的美团来说,变革成为长足发展的当务之急。
也因此,自今年年初以来,美团已进行了四次组织架构调整——其中在 4 月 18 日,王兴在内部邮件中宣布新一轮架构调整,此前整合的到家事业群、到店事业群、美团平台、基础研发等合并成为核心本地商业板块,由王莆中出任核心本地商业 CEO。
而王兴个人的注意力,则放在科技和出海业务上。
核心本地商业板块,对于美团来说,是守势——但美团没有办法,必须「以攻为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团已经在这么做了。而王兴本人所负责的科技和出海业务,是攻,但稍有不慎,很有可能影响到其基本盘,不如稳扎稳打,「以守为攻」。
本质上,是美团要想清楚自己在现有的体量和外部环境下该如何定位自己的问题。
王兴曾在饭否上说到:「有什么,要什么,舍什么」这三个问题,对个人对公司都极重要。
如今来看,对于拥有超过 11 万的员工、超过 700 万的配送小哥的美团来说,要想在基本盘的稳固和业务扩张上做协同,要想在科技驱动效率增长和太多外卖骑手的饭碗之间做出取舍,要想在长期发展愿景和短期业务落地上做平衡,这个问题可能显得更加深刻,更加棘手——也更加命运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