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四开光山水人物纹泡菜坛(清·康熙)
日前,一则“世界首个泡菜标准出炉,由中国主导制定”的消息迅速在微博微信里传播开来,引发网友热议。记者随后从“微眉山”得到证实:11月24日,一项由中国主导制定、四川省眉山市牵头负责的泡菜行业国际标准正式诞生,这也是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框架下制定的第6个食品标准。眉山方面兴奋地表示:这将极大提高“东坡泡菜”在世界市场上的影响力。
成都与眉山同为四川泡菜文化的代表城市,共同源于古蜀文明时期的饮食文化传承。成都还获得亚洲首个“美食之都”称号。这次泡菜国际“话事权”落定,或许能够为成都川菜文化推广带来新的助力和启发。
古蜀文明作证:泡菜起源于中国
泡菜,古称葅,是指为了利于长时间存放而经过发酵的蔬菜。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庐和瓜是蔬菜,“剥”和“菹”是腌渍加工的意思。据汉许镇《说文解字》解释“菹菜者,酸菜也”。《商书·说明》记载有“欲作和羹,尔惟盐梅”,这说明至迟在31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能用盐来渍梅烹饪用。
据史料记载,酷好天下美食的苏东坡当年不仅喜食泡菜,还亲手制作泡菜。“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曾利用泡菜烹制“东坡肘子”“东坡鱼”等人间美味,还留下《菜羹赋》《东坡羹赋》《老饕赋》等一百多篇诗文。由此,东坡泡菜便随着大文豪从政行吟的足迹和优美诗篇而名扬天下。
如今,提到新都新繁,自然也是绕不开泡菜的。关于新繁泡菜的传说,也为新繁人津津乐道。相传三国时期,赤壁大捷后,刘备率大军入川,有一天来到新繁,众将士水土不服,不思饮食。军师孔明微服寻访,见百姓都用新鲜蔬菜加天然香料、斗酒、盐,投入盛有清水的土陶中浸泡,芳香开胃。后带回军中,官兵品尝,食欲倍增。孔明叹曰:“天府之国,地灵人杰,民以食为天,新繁泡菜,天下一绝也。”
有盐有味的成都:离不开的泡菜文化
在四川,随便去一个馆子,都能瞧见泡菜的身影,家家户户也会做泡菜。曾有人说:泡菜坛子里装着四川人的魂儿。在成都川菜博物馆,清代的“青花四开光山水人物纹泡菜坛”更被视为“镇馆之宝”。整件器物以天蓝釉做底色,开光画青花山水人物,坛底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虽做过一定修复,但因存世量稀少而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且作为川菜菜系文化中较有代表性的盛食器,更是难得。
“四川泡菜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它的泡制方法和种类。”成都川菜博物馆副馆长张辉强介绍,用传统的泡制方法,抑制泡菜里菌类的生长,使之保持平衡。不管是泡制一天还是几十年,都能泡出可口的味儿。说到四川泡菜种类,张辉强仅用了4个字来概括——“无所不泡”,肉、水果蔬菜等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成为原料。张辉强介绍,在四川比较有名的一种泡菜叫“洗澡泡菜”,因为泡制方法,将泡缸里大量的乳酸菌保持平衡状态,所以泡制一天便能食用。
四川人对泡菜的热爱还不只于此。泡菜坛子,也是衡量掌勺人手艺的一个重要指标。泡的萝卜、儿菜、仔姜、豇豆等等都可以当做入菜佐料,泡豇豆炒鲫鱼、泡豇豆炒鸡杂,最普通的或许是一碗泡豇豆炒肉末了。所以在四川的泡菜文化里,一坛子好的泡菜水可能会是一家的传家宝,代代相传。对于四川人来说,这道家常小菜,藏着一缕乡愁还有治愈的力量。
进击的川菜:除了泡菜,还有豆瓣和花椒
近年来,成都在打造国际美食之都的过程中,以川菜为媒介,全面拓展成都美食文化的国际交流空间,开放成都美食与国际美食双向交流的合作平台。从2016年开始,为加快川菜走出去步伐,四川在旧金山、洛杉矶、莫斯科、维也纳先后设立川菜海外推广中心。从美国西海岸、伏尔加河畔到世界音乐之都,川菜以独有的麻辣鲜香征服着世界各地食客们的胃。
不仅设立海外推广中心,川菜企业各显神通,加快走出去步伐。海底捞、眉州东坡、川北凉粉等加快在全国各地布局;郫县豆瓣、白家粉丝、眉山泡菜等企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老房子、大妙火锅、陈麻婆豆腐等企业在美国、葡萄牙、新加坡、日本等国开设川菜门店;小龙坎、大龙燚等四川火锅品牌拟进军美国等地,开拓国际市场。
2017年,与四川毫无关系的麦当劳“四川辣酱”,在美国引发了排队抢购;此番,眉山泡菜借国际标准出道,再一次为川菜原辅料出海蓄势。菇菇宴川菜、愚头记火锅创始人,成都餐饮企业联合会副会长、美食家寇元军表示,如今川菜出海的方式更多是“抱团”推广,“其实更讲究资源整合,很多事物都是相辅相成,多种元素缺一不可。酸甜苦辣,川菜的滋味也是生活的滋味。”对于豆瓣、花椒及各种调料蘸酱,也适宜融入川菜,而非“单枪匹马”拓展海外市场,“相互的抱团取暖、资源整合,可以让川菜走得更远。”
本报记者 王嘉 图片由川菜博物馆提供
来源: 成都日报
018年,注定是团餐业特别活跃的一年。在整个社餐业不管是线下房租还是线上扣点,已经逼近承压临界点,社会餐饮已经进入微利时代的背景之下,团餐却因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正如亿欧在2018年6月份发布的一篇文章中表示:团餐是餐饮业最后一块未被挖掘的宝藏。
当前全球经济处在下行周期,2018的中国经济受到严峻考验,团餐业也不例外,也出现了震动行业的“黑天鹅”事件。那么在悲喜交加的2018年,团餐业都发生了哪些重要的事?又出现了哪些趋势?业内大佬对行业的观察与思考又是什么?今天我们将从十大热词来回顾团餐业这一年。
一、食堂升级
2018年是食堂大“升级”的一年,团餐在企业、学校、机关食堂等不同业态都出现了高颜值、美食广场化又赋有智能科技的“新”食堂。这些新食堂纷纷引入天南海北的风味小吃品牌,并在支付和收银环节部署智能结算系统,“智慧餐厅”也开始登场亮相。新食堂从产品到装修再到科技感全面升级,在消费者体验的提升上效果显著。
从两个典型案例——腾讯新总部食堂和中国人民大学食堂就可见一斑。
2017年年底,腾讯新总部滨海大厦正式揭幕,投入使用。本次腾讯打造的新总部食堂足足占了4层,而每个餐厅不仅装修风格各异,同时菜式丰富,每天多达一百多种。除了颜值出众,食堂还被赋予了诸多智能化应用,如每天都会更新菜品的食堂小程序,让腾讯员工未到达餐厅,就能预览菜品,提前下单。
2018年9月,新学期开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智能餐厅”上线。与传统食堂“一字形”选餐窗口相比,用餐者可从两侧的入口进入,沿路选餐,最终在“U字”下方的智能结账台自助刷卡买单。据北区食堂主任王祚荣介绍,食堂借助智能技术,不仅节省了用餐者的排队时间,提高了结算效率,更重要的是帮助食堂获取了用餐者的饮食大数据,运营将变得更精准。
二、智能变革
以餐饮ERP及开放平台为基础的新技术,已经在推动整个餐饮行业的数据化进程,可见新餐饮时代的核心特征:数据化。为此,“数据化”成了团餐行业必须要面对解决的问题。
据调研了解,目前国内涉及食堂信息化的技术服务企业主要有三类:第一,以专业团餐ERP系统为核心产品,同时具备各类智能软硬件系统集成,及线上线下运营能力的一站式智慧食堂解决方案厂商,如禧云信息、满客宝等;第二,具备软硬件研发能力的智慧食堂设备厂商,如智能出品设备及结算设备厂商雄伟科技、鼎顺科技、南京小牛、大唐智讯等,还有如自助点餐机及自动取餐柜厂商方派科技等;第三,业务同时覆盖食堂、水电控、门禁、教务等场景的传统校园、企业、市政一卡通集成服务商,如易科士、新开普等。
在此基础之上,食堂将被重新定义,诞生“智慧食堂”。作为蚂蚁金服团餐信息化业务战略合作运营商,禧云信息推出智慧食堂解决方案。禧云信息负责人表示,智慧食堂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与用户、菜品、原材料及供应商建立链接,分析用户的消费方式、频次、喜好、能力,菜品的售出方式、价格、类型,原材料的消耗数据、库存数据、采购数据,以及供应商的采购价格、物流数据等数据,并对此进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提升客户满意度、收入、效率并降低成本的目的。
三、供应链升级
我国餐饮行业市场集中度极低,大部分餐饮企业规模较小。在食材采购方面,中小型餐企主要以自采为主,这使得餐饮供应链环节的市场集中度亦极低。对标日美等发达地区,未来国内餐饮供应链面临深度整合已是行业共识,大量企业及资本近年开始瞄准这一潜力巨大的餐饮细分市场。
同时,餐饮供应链发展的各项条件已经成熟:中国餐饮行业的体量规模达到了4万亿,市场大到足以酝酿出供应链巨头;在慢慢进化中的企业开始注重效率,对效率的追求倒逼上游供应链的产业化发展;再加上冷链运输、信息化的发展,都给供应链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
在供应链层面,为了适应和促进餐饮行业发展,这一两年餐饮供应链的改革与完善步伐加快。美菜发布了品牌升级战略,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开放自有供应链,出现了蜀海;餐饮企业抱团取暖联合组建餐饮人自己的专业化供应平台,成立了众美联、餐标网等;链农等供应商借助互联网优势,搭建新的采购销售平台,整合物流、冷藏、保鲜、大数据等多种资源,创造全新价值。
四、挑战与机遇
2017年,团餐行业整体营收占到了整个餐饮行业的四分之一,增速远远超过了10.7%的行业增长水平,领跑火锅、正餐、西餐、快餐等多个垂直领域,可以说是餐饮行业闯出的一匹黑马。
2018年5月15日,在2018中国国际团餐产业大会上,中国烹饪协会姜俊贤会长指出中国团餐产业目前面临着问题与利好同时存在的情况: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品味供给不充分、产品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偏低、平台建设需要继续推进;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完善,党政机关食堂社会化趋势日益显著,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
团餐产业如何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质量全面提升,开拓创新抓住机遇,取得新的突破,继续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成为全体团餐产业同仁面临的重大课题。
五、团餐2.0
说起团餐破局之道,中国烹饪协会团餐委员会主席刘延云,在2018年8月2日南京中国团餐2.0升级峰会上,提出团餐业要跨向2.0时代。
他指出,团餐行业虽然体量大,增速快,但管理粗放,数据化程度极低,大数据、信息化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团餐行业,拓展行业发展空间。而团餐企业却呈现“小、散、弱”的现状,仅有20%的企业实现跨区域运营,且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团餐业要取得突破,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下一步团餐企业要朝向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团餐人要打破固有思维和边界,大胆地创新,推动团餐行业实现与新服务、新营销、新技术、新模式充分融合的2.0时代。
六、资本流入
寒冬来临,投资人从狂燥、迷茫和焦虑慢慢回归至理性。亟待开发的团餐“蓝海”市场,成功吸引了重量级玩家的目光和钱包。
传统模式下封闭的经营环境使团餐行业成为产业互联网时代显而易见的数据孤岛,这为新模式及新技术的应用前景提供了较大想象空间。嗅觉灵敏的社餐企业及互联网跨界玩家开始涉足团餐行业,行业的上述变化也逐步引起资本市场关注。
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向有新模式、新技术和企业服务三大重点:第一,探索食堂运营的新模式的传统团餐企业;第二,餐饮信息化企业;第三,从传统团餐产业及新技术企业聚合裂变而来的团餐企业综合服务商。
2018年3月,团餐运营商荷特宝获数千万元A轮融资。5月,专注于企业员工餐饮的美餐获得来自阳光保险的D+轮融资。同样在5月,为团餐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禧云国际也高调宣布曾于2017年获蚂蚁金服、鼎晖投资、口碑网的2亿美金的A轮战略融资。
在禧云国际宣布获得融资的发布会上,蚂蚁金服相关负责人表示看好团餐产业未来发展:“当下的中国团餐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到2021年整体收入规模预计将增长至1.8万亿。同时,围绕整个团餐产业外延市场,包括团餐产业所形成的供应链体系、品牌体系、信息化和数据能力等所带来的新增市场潜力,更将远超于行业整体收入规模。”
七、巨头进击
面对接近万亿规模的团餐市场,竞争从来不止于眼前。2018年9月5日,中国传统家电巨头长虹在四川绵阳召开发布会,推出面向企业服务的制造转型成果——智慧厨房系统,正式进军团餐市场。
长虹以家电、军工出身,跨界餐饮产业拥有技术优势,立足团餐领域有利于长虹技术延伸和服务转型落地。面对规模达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的国内团餐市场,在长虹看来,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巨大机会。通过数据,长虹可以为食堂提供多样化的菜谱,做饭机器人可以通过菜谱变化花样。从供需交易平台到食堂的净菜中心,再到智能烹饪,长虹可以为食堂提供配餐、分发到就餐的一揽子服务。
本次长虹推出智慧厨房系统,跨界团餐产业,尽管最终“机器人厨师”能否被市场认可,现在还是未知,但更大维度的竞争已经改变了整个餐饮业格局。
八、“黑天鹅”事件
相比电器巨头跨界竞争,餐饮外卖市场双寡头格局的形成,下面两起“黑天鹅”事件,则更让团餐人揪心。
2018年10月初,团餐龙头企业和兴隆突发经营危机,陷入“休克”的新闻,震惊了整个团餐行业。而早在8月10日,和兴隆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黄溪河就失联了,同时公司账上4亿现金不翼而飞。据了解,和兴隆的业绩规模并不小。2017年财报显示,和兴隆去年营业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12%,归母净利润7700多万元,同比增长5.9%。
为什么和兴隆会突然“爆雷”?事后资深餐饮经理人孙旭这样分析:导致今天的“爆雷”也绝非一朝一夕的心念冲动,而是经年累月,特别是近年来团餐市场洗牌升级,社会餐饮大举进驻,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新三板上市以来,预期的“稻草效应”迟迟没有到来,新项目的投入产出严重背离,压力链条崩到了极限导致“脆断”。
除了和兴隆“休克”事件之外,另外一起事件同样震动也不小。2018年10月19日,上海中芯国际学校被爆“食物霉变”,一时间刷屏了朋友圈,引爆网络。最为震惊的是该学校的食堂供应商为世界排名前三,团餐巨头康帕斯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作为有着70多年团体膳食供应经验,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团餐供应商,康帕斯这次在食安问题上栽了跟头,引发公众对团餐行业的信任危机。
九、史上最严食安法规
食堂升级,智能变革,团餐大佬的观察,大公司的动作,震动行业的事件都总结完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2018年重要的新政新规。
2018年5月北京市开始实施“阳光餐饮”工程。具体实施措施即从实体餐厅到网络外卖多渠道推进“阳光餐饮”工程。“阳光餐饮”APP由北京食药监局开发,并强制实施,意味着餐厅可以公示食品安全信息、展示后厨食品加工过程,并由社会公众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这将是一个官方强制性的要求。三年内北京市七万多家餐厅将全部实现阳光餐饮工程,不符者将被淘汰。所以阳光厨房、透明厨房的建设已是大势所趋。
为了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履行主体责任,提升管理能力,保证餐饮食品安全,2018年6月2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新修订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被人们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相较于旧法,新法操作性更强。比如明确了网购平台的主体义务,即:“网络交易出问题,第三方平台先负责”。
十、社保入税
2018年7月20日,《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公布,从2019年1月1日起,社会保险费将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根据2018年《中国企业社保白皮书》显示,社保缴费基数完全合规的企业仅占27%,也就是说,将有73%的企业被新政策波及。在劳动力密集的餐饮行业,这一比例,只会更高。
短期来看,社保入税将会给餐饮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并将会对就业市场造成一定冲击。但另一个层面来说,餐饮业进入合法合规做事的时代,餐饮人将迎来更公平的竞争。与此同时,兼并重组也将频繁发生。通过整合做大来提高竞争力、降低人工成本会是另一个方向的选择。
无论悲喜,2018年已过,不容易的时代可能刚刚开始,未来几年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就如同马云2019年1月3日世界浙商上海论坛上说的:“2019年管它好和坏,只做好自己!认真从“眼睛往外”到“眼睛往内”,也许这样我们的企业才会渡过难关。因为只有自己强了,再大的洪水、风浪都能度得过。”
对于团餐从业者来,亦是如此,2019年管它好和坏,做好自己,完善自己,才是唯一的正确道路。
华社重庆1月17日电 题:奋楫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新重庆——访重庆市市长胡衡华
新华社记者李勇、张桂林、周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重庆,如何奋楫高质量发展?重庆市市长胡衡华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问:重庆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西部工业重镇,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有哪些新规划新举措?
答:重庆是制造业重镇,中央赋予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战略使命,这是重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落脚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将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谋划实施制造业提质增效行动,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力争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迈过4万亿元大关,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8%,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
一是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传统支柱产业提升行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提升培育行动。着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布局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若干未来产业集群,加快构建“2+6+X”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是加快培育壮大数字经济。高标准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优化完善“芯屏端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乐购”全场景集,全面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三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以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为牵引,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打造内陆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
四是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推动领军“链主”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企业上市“育苗”行动和科技企业成长工程,健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梯次培育的体制机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更好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问:重庆如何发挥处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答:我们将进一步发挥重庆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优势,统筹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和制度型开放,更好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首要任务是着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内联外畅水平,高效汇聚各类资源要素,放大“通道+经贸+产业”联动效应。
目前,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网络已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疫情三年来通道运输量年均增长30%以上,在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作为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将切实发挥“中心”作用,为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贡献更多力量。
一是畅通道。超前谋划实施一批疏堵点、通断点、连节点的重大项目,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成渝)、长江黄金水道等出海出境大通道紧密衔接,进一步提升内联外畅水平。
二是促创新。积极探索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合作新模式,持续开展陆上贸易规则、物流金融、通关便利化等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实践,构建适应国际物流运输新模式的制度体系。
三是提能级。在通道沿线共建一批优势互补的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国际经贸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国际商品交易展示中心,打造“运贸产”一体化跨境产业链,把通道优势转化为经贸优势、产业优势。
四是聚资源。高水平建设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通道公共信息平台,统筹通道国际国内资源,高效汇聚市场、资金、人才等要素,更好服务西部、覆盖东盟。
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开放政策。在通关便利化、国际供应链、物流运输、市场拓展等方面,采取针对性政策举措,为外商投资提供全流程服务,让各类外贸外资企业安心经营、更好发展。进一步用好平台。整合利用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等政策资源,引育一批高质量开放市场主体。围绕引外资、拓市场,高标准办好智博会、西洽会、“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中新金融峰会等国际展会活动。
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问:作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直辖市,重庆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答:乡村振兴是重庆发展的最大潜力,城市更新提升是重庆发展的最强动力。我们将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落实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做优做强城市经济。优化城市业态和发展环境,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吸引更多高端要素和高端服务资源聚集。抓好重庆中心城区三大槽谷、城市组团等产业和功能布局,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统筹推进产业园区、生活社区、商贸街区、人文景区建设,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促进城市智慧运行、高效运转,丰富交通出行、设施管养、社区服务等智慧应用场景,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强城市经济活力。
二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耕地面积不减、粮食产量增加,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打造火锅食材、重庆小面、榨菜等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业“接二连三”,把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加快补齐水电路气讯等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三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打通城乡人才交流通道,推动企业家、技能人才、农民工返乡投资兴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职业农民。统筹“三社”融合发展和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和规范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稳定增值、农民收益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