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网重庆10月10日电(王龙博)全球火锅产业联盟峰会将于20日在“火锅之都”重庆举行,峰会将以“火锅产业的互联网机遇与创新发展”为主题。届时,来自重庆及全国各地的火锅及互联网行业人士将共同探讨中国火锅产业的发展之道。
据了解,全球火锅产业联盟峰会是第八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来自组委会的消息显示,包括百度糯米等互联网企业以及南北方火锅行业代表将就火锅产业发展进行发言。
作为重庆餐饮界的品牌活动,重庆火锅节此前已连续举办七届。据了解,第八届火锅节将于20日至23日在当地北滨路举行,展出面积达到近5万平方米,集结60余家火锅品牌、300余家火锅食材商家,以及近千名中国火锅产业链大咖、美食专家、文化学者、火锅从业人员参与。
据了解,火锅节期间还将举办重庆火锅船政意识、万人火锅宴、网红直播秀等十余项活动。(完)
1995年小天鹅火锅远渡重洋,开出第一家重庆火锅店,15年后(2010年), 重庆火锅在国内已占据半壁江山,但是在海外市场上,总店数却未超过10家。
自去年以来,海外市场却呈引爆之势。大龙燚、味蜀吾、大妙火锅、香天下、炊二哥等多个四川火锅品牌走出国门。重庆火锅品牌也正摩拳擦掌,欲出海一探。而德庄、刘一手、小天鹅等有着丰富海外经验的品牌,正进行新一轮出海征程。
火锅出海格局正发生哪些变化?
新产品:吃到正宗重庆火锅变容易
日前,重庆三易食品发布消息,今年5月其通过了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和ISO22000食品安全体系认证,在出口方面通过了 “牛油制品出口资质备案证明”资质。
国际火锅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克卫表示,如今,在国外吃到正宗牛油火锅正变得更容易。
他解释,此前,火锅底料出口主要受制于牛油安全标准限制,使得重庆火锅企业出口的大多数火锅底料为“清油”(类似菜油),也有部分牛油火锅底料出口,多由外省具有相关资质的企业代加工,制约重庆本土火锅企业“走出去”。
今年以来,更多企业获得牛油制品出口资质备案证明,经其代加工的各种重庆牛油火锅底料,将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推动重庆火锅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三易食品相关负责人介绍,由重庆出口到日本的火锅牛油已顺利抵达部分东南亚国家,下一步,将逐步通过欧美等国的落地考察。
来自重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数据显示,去年1至10月,重庆火锅底料出口129批、重494.7吨、货值188.6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0.78%、26.2%和25%,远销24个国家和地区。
截至去年数据,全市备案出口火锅底料企业共有11家,其中新增备案企业3家。去年,有两家火锅食品企业生产的22.2吨火锅底料还实现了首次出口,在荷兰和美国顺利通关。
张克卫称,以牛油为代表的油脂出口,和火锅底料为代表的调味品出口,正加速推进重庆火锅向外扩张步伐。
新企业:更多火锅企业欲走出去
此前,重庆火锅出海企业多集中在富有经验的锅企。包括德庄、小天鹅、秦妈、刘一手等,他们曾经在重庆深耕多年,在全国拥有数百家门店,在供应链、底料加工厂等方面有核心支撑,代表重庆率先走出去。
这些年以来,从门店量、占有率看,海外火锅市场仍以这几家企业为主力。
但从美团点评数据看,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火锅企业正走出国门,其包括大龙燚、味蜀吾、大妙火锅、香天下、炊二哥等,均源自四川品牌。今年,小龙坎也在新加坡开出首家海外门店。海底捞招股说明书显示,逐渐转型为国际化连锁企业的海底捞,距离2012年新加坡的第一家海外分店至今,已拥有18家海外门店,第19座店即将在英国伦敦展现。
而部分重庆火锅也释放出走出去的意愿。比如珮姐火锅首家海外店,预计明年3月悉尼开业。
珮姐火锅相关负责人介绍,珮姐此次一直练内功,如今正走上扩张步伐。此次开出海外门店,更多是从品牌影响力考虑,也是为珮姐往后是否进军海外市场试试水。
该人士称,其首个海外门店的合作伙伴,已在当地经营多年餐饮,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和当地资源,能与珮姐的味道输出形成互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可有效避免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的困境。”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仅是珮姐,部分连锁火锅品牌对出海释放出浓厚兴趣。
小天鹅火锅创始人,重庆市火锅协会会长何永智表示,随着国力增强和国际影响力提高,加之“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作为中国麻辣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迎来全球粉丝的窗口期。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火锅企业,开始选择加入出海部队。
新机会:出境游热门地区商机大
对初次出海的品牌方而言,首次出海考虑可能是品牌影响力。那么对于出海多年的成熟品牌而言,看到的又是哪些变化?
刘一手董事长刘梅表示,企业自2010年开始出海,如今已经有30家门店。以迪拜为例,营业额翻倍增长,消费者众多,如今在这座城市已经开了3个门店。
从消费数据看,除了当地人消费者接受度节节攀升,越来越多的国内游客踏出国门,也需要熟悉的味道和美食。
她介绍,从全国市场看,不仅是重庆本地数以万家的火锅品牌竞争激烈,其它地方都有当地品牌主导市场,厮杀惨烈。而在国外,每座城市不超过20家包括红汤、清汤在内火锅店。与此同时,中国出境游正成为新的风口, 2018 年上半年出境游人次达到了 7131 万人次,比去年同期的 6203 万人次增长 15%。那些热门国家和城市,将成为火锅出海新目的地。
“中餐出海里火锅占主导地位,因为它是最容易标准化的品类,重庆火锅已经发展多年,已有较成熟的供应链来支撑海外扩张。”何永智称,曾经火锅出海以小肥羊等清汤锅为主。而麻辣味道更具有侵越性,正逐步获得海外消费者认可。
除此之外,渝新欧铁路的开通,也为火锅企业出海之路提供了契机。”德庄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火锅底料等原材料,通过船运要3个月才能抵达欧洲,现在10多天就能到。
风险:海外首店多现水土不服
从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了解的数据看,目前海外火锅门店人均消费站上200元。随着业界前辈们开拓和市场培育,本地人、游客、华裔似乎已经足以撑起了一份美味的蛋糕,那么对于后进者是否触手可及?
“虽然品牌是最早出海,但目前我们的海外门店并不多。”
何永智表示,海外市场,并不是大家所想的一本万利。品牌曾在西雅图有4家店,几年前,因为工作人员签证到期、菜品没办法及时更新、管理上又鞭长莫及,如今几乎全部关完,海外开店太耗费精力。
“除此之外,火锅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力和原材料输出。”她向记者分享了这样一个案例,曾经有一家火锅企业在澳洲有店,打算把大豆带到澳洲去,结果在过检疫关前被告知,要求将大豆一颗一颗地进行检查,折腾了半个月,最终不得不放弃,改为当地采购。
“但这并不表明海外市场不可期。如火锅底料出口呈正向发展势能,同时我也调整了海外门店管理方式方法,小天鹅在加拿大新门店预计下月开业。”
据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了解,在海外开门店初期,火锅品牌都曾遭遇了“水土不服”。
比如,重庆某知名品牌曾与一名当地人合伙开店,3年以来虽然生意火爆却没有盈余。之后才发现,这名合伙人打着品牌的名义,开了四家与之相关的品牌店铺,拿着公司钱却去干自己的事。重庆这家企业一怒之下,在异国他乡走上了维权之路。
除此之外,还有某品牌在韩国门店,使用市场常见嫩肉粉,被罚款60万元等。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从采访了解的情况看,海外饮食文化、技术标准、食品安全风险、高昂的人力成本等,都是出海企业常遇见的拦路虎。
对策:海外分公司助力品牌发展
“许多人认为海外的标准高,部分企业选择望而却步,不吃这块日渐美味的蛋糕。但事实是,非海外的标准高、门槛高,只是从业者缺乏对新市场了解。”餐饮观察人士刘然表示,如今已经出海多年的品牌企业,正建立自己的海外分公司,加深对当地文化、规则的理解,以便对门店进行有效的管控。其中包括德庄建立国际部,专攻海外市场,同时还设海外总部,启动海外直营店计划;重庆刘一手集团设有北美分公司、澳洲分公司、欧洲分公司、中东分公司等多个海外分公司等。
国际火锅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克卫表示,明年初,联盟将首次以推介会的组织形式,走进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7个国家。他表示,今年曾与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召开火锅峰会,众多火锅老板达成共识,要到海外去寻找新蓝海。火锅老板们受限于对海外市场了解度,目前火锅联盟与海外相关华侨商会达成合作,国际火锅产业联盟正在筹备美国、日本、韩国等18个国家的联盟分部,帮助火锅企业迅速适应市场。“此次7个国家的推荐会,由火锅联盟带领一批有意愿出海的火锅企业,当地海外商会则邀请希望投资的合作伙伴,面对面交流,以促成合作。”
重庆市火锅协会也表示,下周也即将开启到日本的考察之旅。
建议:火锅出海不仅是味道
刘然表示,一方面是中国人走出国门感受世界,另一面是能接受火锅的外国人正成倍增长。外部环境的变化,为火锅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民间组织、政府层面的关注、帮扶,火锅大航海时代或将来临。
不过,新入局的火锅企业在出海之前,一定要心中有数。
他建议,走出去海外开店,首先得了解各国食品安全法,将各国的法律法规一定要吃透,签订任何合同必须请当地律师给予帮助;另外,则是管理上,为避免风险,合伙人一定要多考察,并将合作内容落实到合同细则上。
同时,在经营上,如何兼顾本地化和全球化发展,也是需要企业老板考虑的。比如牛羊肉在澳洲接受度更高,在菜品设置上增加外国人喜爱小吃,点心等,增加重庆独有的文化符号等。
“另外,随着越来越多火锅品牌出海,未来火锅品牌输出不仅是味道,更是管理、供应链上的高下之分。”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侯佳
< class="pgc-img">>寒风凛冽的冬日,或是炎炎夏日的夜晚,火锅总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将人们紧紧相连,围炉而坐,共享那份由内而外的温暖与满足。
然而,这份跨越时空的美食享受,近日却因韩国某公司的一纸专利收费声明而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家公司声称已经成功申请了火锅的专利,涵盖了从制作方法到配料搭配的方方面面,意图向中国乃至全球的60多万个火锅店收取费用。
< class="pgc-img">>这一消息如同平静的湖面上突然投下的一颗巨石,瞬间在国际餐饮界激起了层层涟漪。
人们开始纷纷议论,质疑这一专利申请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毕竟,火锅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早已成为了无数人共同的记忆与情感寄托。
在韩国公司提出这一要求之前,从未有人想过火锅这种大众化、普及化的美食竟然会被某个国家或企业所“独占”。
这种突如其来的“专利风暴”,不仅挑战了我们对火锅这一公共知识的认知底线,更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于知识产权与文化传承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 class="pgc-img">>二、中国火锅的“自卫反击”,文化底气十足
面对韩国公司的无理要求,中国火锅行业迅速做出了强烈反应。
他们深知,这不仅是一场商业利益的争夺,更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一种挑衅和侵犯。
因此,他们纷纷站出来发声,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
中国火锅协会迅速组织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卫反击战”。
他们不仅搜集了大量关于火锅历史、文化和制作工艺的文献资料,还邀请了众多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论证和解读。
< class="pgc-img">>通过这些努力,他们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火锅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同时,他们还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广泛传播这些信息,让更多的人了解火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增强了对中国火锅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除了官方层面的努力外,中国的火锅店老板和厨师们也纷纷加入到这场“自卫反击战”中来。
他们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故事,讲述火锅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class="pgc-img">>他们指出,火锅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丰富的口味选择能够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和喜好。
而这种独特性和多样性正是火锅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任何专利都无法剥夺和替代的。
在这场“自卫反击战”中,中国火锅行业展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火锅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不可撼动的地位。
< class="pgc-img">>同时,他们也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
三、亚洲盟友携手,共筑火锅文化的坚固防线
当韩国公司试图以专利之名独霸火锅江湖时,亚洲其他国家的火锅爱好者们并没有选择沉默或旁观。
相反,他们纷纷站出来发声,表达了对中国火锅文化的支持和认同。
从日本的寿喜烧到越南的牛肉火锅,再到泰国的冬阴功汤,各国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火锅绝活,共同抵制这种对亚洲饮食文化多样性的轻视和侵犯。
< class="pgc-img">>在这场跨国的“火锅联盟”中,各国不仅分享了自己的火锅文化和制作经验,还共同探讨了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们一致认为,火锅作为亚洲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所有亚洲国家的共同尊重和珍视。
同时,他们也呼吁全球范围内的餐饮从业者和消费者都能够尊重和保护每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共同促进全球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通过这场“火锅联盟”的共同努力,亚洲各国不仅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还共同构筑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火锅文化防线。
< class="pgc-img">>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亚洲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团结力量,也为全球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西方视角下的“火锅风云”,知识产权的镜鉴
随着火锅专利费之争的持续发酵,这一事件也逐渐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关注和讨论。
以美国《纽约时报》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媒体纷纷发表文章报道此事,并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对韩国公司的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点评。
西方媒体普遍认为,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和商业规则,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创新、保护创作者的权益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 class="pgc-img">>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知识产权制度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争议。
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方面,韩国公司的行为无疑给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讨论提供了新的案例和启示。
西方媒体指出,韩国公司试图通过申请火锅专利来独占这一市场并收取费用的行为是极其荒谬和不可取的。
因为火锅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力的美食文化,其制作方法和配料搭配早已成为了公众所熟知和接受的内容。
< class="pgc-img">>如果允许某个国家或企业通过专利制度来独占这种公共知识资源,那么将会对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传承和创新造成极大的破坏和阻碍。
火锅专利费之争,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不仅搅动了全球餐饮业的平静湖面,更在文化的深处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
这场纷争,不仅仅是对一项专利合理性的质疑,更是对知识产权与文化传统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探讨,以及对全球化时代文化保护与创新的迫切呼唤。
< class="pgc-img">>在这场风波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火锅行业团结一致、坚决捍卫自身文化权益的坚定立场,也感受到了亚洲各国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的共鸣与支持。
同时,西方国家的关注与评论,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不同视角审视这一问题的机会,促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知识产权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与挑战。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