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成就苑发布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分股不分权之事业合伙人
前面七节我们分享了分股不分权的七种方法。
这一节,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看看是如何通过事业合伙人制实现分股不分权的。
内容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成就苑发布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2014年,万科内部首批计划中1300多名事业合伙人,通过信托计划,把自己的奖金,集体委托给了一家合伙企业,然后通过杠杆融资,在二级市场收购公司股票,并且奖金封闭三年才能分配。
也就是说,只有大家把万科的市值做上去,他们所买的股票才能增值,增值部分要先满足投资方分红以后,合伙人才可分红。
这种劣后分享,加大了合伙人收益的门槛,也就是说,只有把"增量"做的足够大,大家才可获利。锁定三年,是为避免大家为搏眼前利益而损失长远利益,事业合伙人也比普通股东承担了更大的风险,所以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精力,把公司做好。
这个事业合伙人计划,分了钱,并没有分权,也没有直接改变公司顶层股权架构。
内容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成就苑发布
>接下来我们看看西贝攸面村的案例,我们都知道,餐饮行业的门槛很低,进入容易,做强做大却很难。但西贝近年来的发展可谓是气势如虹,非常迅猛。
这家创办于1999年的西北川菜馆,截至目前,一共拥有300多家直营店,23000多名员工,销售额达到了50多亿元。
为什么西贝会有这样的发展速度呢。原因就是,2015年西贝莜面村开始了合伙人激励,也就是他们独创的"创业分部+赛场制 "。一说到激励,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分多少股权,股份从哪里来。
而西贝的具体做法是,总部和团队共同开店,共担风险,每开一家分店,总部和团队按4:6投资,利润也是四六开。西贝总部给了团队最大程度的,股份分配权,店面40%由其管理团队按照评价的方式分配出去。
贾国龙虽然把每家店的利润,都分出去一大块,但公司的股权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开始的提出的分股不分权,在这里是不是也就实现了。
内容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成就苑发布
>通过以上的案例,我们发现,这些公司在选择合伙人的时候,放弃了财力雄厚的货币资本方,而选择了对公司经营理念更熟悉、对品牌更了解和对企业文化更认可的内部员工。
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内部员工的潜力得以释放,价值得以放大,并逐渐演变成了事业合伙人,人力资本在这样的环境中取代了货币资本,可以这么说,人力资本在和货币资本在博弈过程中,其价值正逐渐被认可,也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价值驱动因素。
从开始,出多少钱,有多少的权的货币资本,逐渐演变成为,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少权力的能力公平。
比如:
雷军持有小米31.41%的股份,但投票权为57.9%;
刘强东持有京东15.8%的股份,却拥有80%投票权;
扎克伯格拥有facebook28.2%的股份,却控制了公司58.9%的投票权;
再比如我们熟知的马云、任正非等都是小股大权。
人力资本从个体向群体发展,事业合伙人制让人力资本大于货币资本的这种模式,特别是在公司商业模式成熟的后期,越来越凸显出来,并逐渐被市场认可,其优势也在商业实战中大放异彩。
内容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成就苑发布
>我们总结下这种分股不分权的特点。
创业初期,特别是一些互联网、科技型的公司需要稀释股权引进大量的货币资本,这个时候是货币资本吸引人力资本,甚至是大于人力资本的,但是,当公司的业务成熟、团队成型时,通过这种事业合伙人制,用人力资本代替货币资本,也起到了分股不分权的作用。
我们以往的案例中,看到的都是马云、刘强东、雷军等优秀的个体在对抗资本货币中,在不分股不分权的"斗争中"取得了控制权,但再优秀的个体也是不可复制的,而事业合伙人制恰恰是通过制度上的设计,让一个群体的人力资本在某个阶段代替货币资本,并且也能取得控制权,这也是我国商业体系中独特的制度创新,很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今天分享的内容就这么多,我们下节见。
内容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成就苑发布
>声明:
本平台上发布的内容已同步在微信公众号:成就苑发布,如需了解更多资讯,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乙双方合伙开公司,甲方出资金,乙方出技术,股权该怎么分配?一个创业项目的股权分配需要考虑资金投入、人力投入、资源/技术投入等各种要素,充分考虑这些要素的价值才能平衡各种关系,获得科学的分配方式。这在如今强化组团创业的时期,是一个非常普遍现象,在这里想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根据不同行业
1、重技术行业
一般情况下,互联网,科技研发,维修护理,培训咨询等等技术性行业,股权结构应该是,资金(40%):技术(60%),在此框架下上下浮动。
2、重资产行业
现在市场中重资产行业譬如代理经销,宾馆餐饮,贸易制造,物流等等,股权结构应该是,钱(60%):技术(40%),可以上下浮动。
3、双方议定
甲方收回投资前,钱(70%):技术(30%),甲方收回本金后,钱(30%):技术(70%),在此基础上上下浮动。
< class="pgc-img">>二、运用股权分配公式
首先考虑资金等要素对项目的贡献权重,其次考虑每个人在单个要素下的投入比例。
股权比例=资金对项目贡献的权重??投入资金的比例+人力对项目贡献的权重??人力投入的比例+资源对项目贡的权重??资源投入的比例,这个公式可以解决大部分创业团队的股权分配问题。
< class="pgc-img">>三、根据甲乙双方是否参与公司管理来确定
如果甲乙双方均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以货币出资,也可以专利技术出资,但需要对专利技术作价,可以是股东协商作价,也可以根据评估价值确定。甲乙双方均参与公司经营管理,但公司的经营性质决定其对某些资源有特殊需求,可相应的进行偏重,甲负责出资,乙提供提供技术,但乙方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可以对乙方提供的技术进行评估作价,或者乙方将其技术授权给公司使用,并收取一定是使用费。如果通过收取特许权使用费的方式,乙可不享有公司的股权。甲方负责出资,乙方提供技术,但甲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甲实际出资货币40万,乙提供的技术评估作价10万,但是鉴于甲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双方可以不根据实际出资来确定持股比例,而是进行协商确认。
< class="pgc-img">>总之,合伙创业,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以双方协商为主。感谢阅读!
我是实体经济守望者,关注我,欢迎加入创业者联盟!
><>球有1万家以上门店的只有20几个品牌,华莱士是其中之一。
中国有上万家门店的品牌屈指可数,华莱士是有真正管理的一家。
餐饮规模发展到这个数字,早已不仅仅是产品、管理的问题,而是一种商业模式的胜利。
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在那个年代能设计出这种模式的人,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人性思考。
餐饮老板内参 艳子 /文
01 创业初期:从模仿麦肯,到找准“平价汉堡”的定位
华莱士的第一家店,是华怀余、华怀庆两兄弟在2001年开出的,位于福建师范大学仓山老校区校门口。
随着肯德基1987、麦当劳1990年进入中国市场后引发追捧,敏锐的福建商人捕捉到其中商机,纷纷模仿在更低线的市场开店。
据一位生意人回忆,1998年-2002年,钱最好赚。投资约100万元就可以在地市开一家和麦肯差不多的店,一个汉堡卖10元,顾客仍大排长龙,半年就能收回投资。
< class="pgc-img">>所以,华莱士并不是第一个做炸鸡汉堡的本土企业,甚至它开店时,别人的汉堡店都开了上百家。
而且,一开始,华莱士也是完全照搬麦肯的模式,面积700多平,也设置了儿童乐园。
“价值跟它们差不多,结果发现生意非常惨淡。”华莱士董事凌淑冰说,开业没多久,在距离它们500米的地方,开了一家德克士。
这一下子把华莱士逼入绝境。
华氏兄弟决定破釜沉舟,推出了“特价123”促销——即可乐1元、鸡腿2元、汉堡3元,正面迎战德克士。结果,3天营业额就从2000翻到了8000。
虽然这次促销是赔本赚吆喝,但却引发了华氏兄弟的思考:汉堡和炸鸡市场很大;但80%的普通市民吃不起。
2001年,福州的平均工资是300多块一个月,但是吃一餐麦当劳肯德基至少要100块。因此,华莱士率先推出了三个汉堡10块钱。
“我们发现,汉堡在美国实际上跟中国的米饭一样的,是大家都能吃得起的价格,后来我们不断做战略调整,走平价模式。汉堡定价只是麦当劳、肯德基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左右。”凌淑冰说。
在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三座大山之下,华莱士算是鸡蛋碰石头。
为了控制成本,在选址上,华莱士主动避开租金昂贵的核心商圈和一级路段;经营面积摒弃大而全,撤掉儿童乐园;门店端,统一设计、装修,设备统一采购;营销上,平价扩客源,薄利多销。
“我们是从高校出发的,后来专门走高校、社区,很多人笑我们说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也可以这么说。”
< class="pgc-img">>在福州,从师大到福大到农大,然后走出去,从长三角到珠三角,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再往内陆走。
至今,华莱士的足迹遍布了30个省市区,有一万多家餐厅,全国员工有7万多,顾客粗略计算有6亿。
02 连锁扩张期:“没打工仔、没打工妹,都是合伙人”
随着“平价汉堡”的模式日渐成熟,华莱士踏上了连锁扩张的征程。
一开始也通过放加盟“跑马圈地”,后来发现加盟店存活率很低。但传统直营速度太慢,管理成本还很高。
餐饮最需要资金,需要不断投入。如果跟银行、资本都借不到钱的情况下怎么办?凌淑冰说,他们想到跟员工合伙,然后用众筹的模式开店。
在华莱士体系内,没有打工仔、打工妹,都是合伙人、老板,都是当家作主的。所有门店都是店长负责制,他们当成自己的事业在打拼。
除了员工合伙之外,身边的亲朋好友也做了投资,包括招商部,所有跟华莱士合作的,包括装修的人,都有投资门店 ,包括供应商、经销商也是战略伙伴关系。
1、开创“合作连锁”模式
这就是华莱士开创的“门店众筹、员工合伙、直营管理”的合作连锁商业模式。
简单地说,就是公司通过门店众筹的方式将股份下放给员工或者外部合作者,让其与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
公司提供技术、原料、物流、品牌输出等支持,通过直营管理确保经营标准的统一,配合门店众筹,优势互补,实现双向持股的深层次合伙。
这里面众筹分两种,对内众筹是将公司高管、核心店长及员工变为“同路人”,即从雇佣关系,转变成合伙关系。
华莱士每个店店长可享受优先投资入股权,员工可灵活投资,入股2.5%~40%不等。
对外众筹是将供应商、门店房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纳入众筹对象。如华莱士参股的上游供应链企业达8~10家。
所以,华莱士的门店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属于一个团队的。
这种独特模式不仅留住了人、筹集了钱,还实现了门店硬件和软件的标准化,实现了快速复制和扩张。
而且有效发挥了每个人的主人翁精神,最终形成了华莱士的共赢文化。
2、店不加盟,人可加入
华莱士不开放加盟,不开放代理。没有统一的400服务热线。
但店不加盟,人可加入。华莱士对外提供三个职位:店长、服务员、训练员,渠道就是咨询就近门店。
华莱士之后,福州连锁餐饮品牌大部分门店都是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开出。比如玛格丽塔、周麻婆、醉得意、小叫天等品牌。
在福州,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两家同品类的餐厅距离不到20米,在同一条街上抢生意。而他们的老板却坐在茶馆里一起喝茶聊天,因为他们相互“持股”对方的餐厅。
3、“产业整合”现规模效应
当门店开到一定的规模,聚拢的资源越来越多,华莱士早就不靠薄利多销卖汉堡赚钱了。
依托上万家门店及投资平台进行的产业链整合,才是它真正的竞争力。
就是说,从餐厅的瓷砖、坐椅到厨房设备,再到鸡块、牛肉、面包、可乐甚至托盘纸,庞大的统一采购量,可以确保从供应商那拿到最优惠的价格,确保了终端门店的市场竞争力。
< class="pgc-img">>理论上,华莱士可对涉及的每一个产业进行深度整合,每一个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
比如,华莱士旗下拥有十几家面包生产企业,除了供应华莱士的需求外,同时也对外供应产品,庞大的采购量不仅使工厂的规模效应达到最佳,每家面包厂都为企业贡献数百万元的利润。
就这样,优势资源向强者集中的“马太效应”,使华莱士的商业模式越来越优化,“百城万店”并非最终目标,而是一个里程。
03 平台期: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小餐饮
很多人知道华莱士依托“门店众筹、员工合伙”的模式发展壮大,其实忽略了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模式。
“华莱士自创的两大模式,一个是商业模式,一个是管理模式——数字化内控管理。”凌淑冰说。
因为亲朋好友、合作伙伴众筹,员工合伙,“这么多年餐饮连锁经营,他们做的不是生意,而是在经营一种信任。”
好的内控是信任之基石。
2004年开始,华莱士招兵买马,开始用系统化进行管理,这才能够在全国建了20几个分公司。
华莱士把一家餐饮门店当一家小公司经营,主导谁投资,谁收益,门店自负盈亏。把餐饮连锁看做一个集团企业,因为涉及的产业链太长了,有生产基地,有物流,有门店,所以要建立内控管理。
做过餐饮都知道,涉及三大模块:门店管理模块;总部管理模块;配送,为门店提供更多的货源,这三个模块,华莱士是独自经营核算的。
为了节约成本,采取店长负责制,人财物三个权限全把关,根据标准成本核算之后,不管量多量少,店长都要赔。“当时店长工资只有两三千,如果管理不好,有成本差异,照样要赔。”
在发展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对软件进行升级,同时对员工进行系统内的培训,管理的培训,以此支撑整个集团化企业多配送,多门店,多分公司的经营模式。
凌淑冰认为,餐企的趋势是走向品牌化、连锁化,而做大做强,必须要建立数字化、系统化的管理。但目前餐饮业目前80%以上还是夫妻店,个体户,如果不升级则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我个人的愿景就是草根抱团,共创财富,希望搭建一个创业平台,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小餐饮。”
希望用华莱士这些年打造出来的三辆马车:专业的管理团队、凌顶ERP软件、优势的供应链,搭建一个创业平台,为夫妻店做升级,让夫妻店能够安心开一个小店,圆一个创业梦。
04 小结:从独乐乐到众乐乐,相融才能共生
从开薄利多销的平价汉堡店,到整合产业链,实现“百城万店”的目标,如今,华莱士更大的梦想是做一个创业平台,帮助更多小餐饮品牌发展,并且定下了10万+的新目标——计划孵化100个品牌,每个品牌做1000家店。
< class="pgc-img">>而内参君也了解到,很多福州小餐饮品牌已经从中受益,比如玛格丽塔,在华莱士的帮助下,每年能新开200多家店。
梳理了华莱士的成长历程,我们会发现,它赚钱的逻辑跟很多企业都不一样,别人是把企业做大了,员工能受益,而华莱士把顺序颠倒过来——“帮助员工成长,企业也随之壮大”。
通过“让利”顾客(平价汉堡),“让利”员工(分股合伙),“让利”供应商(众筹开店),最终实现了自身的强大。如今它要“让利”其他餐饮同行。
这或许就是外界总结的华莱士的榕树基因:扶持“新榕”独立而不担心“抢自己的地盘”是一种胸怀,能把“新榕”维系在一起形成“生态圈”则是一种智慧。
华莱士教给餐饮人最大的道理就是——相融共生的智慧和胸怀。
本文部分内容整合自:思尔福,回顾 | 华莱士董事凌淑冰:餐饮连锁企业数字化内控管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