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济南12月25日电 题:院地合作为“中国蔬菜之乡”插上科技翅膀
新华社记者叶婧
冬雪皑皑,大棚林立。走进位于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寨里村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基地,科研人员正在28号棚内进行黄瓜品种的对比试验。
“这是我们今年最新育成的功能性口感黄瓜。它的丙醇二酸含量是一般品种黄瓜的10倍以上,有助于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具有减脂美容功效,因而被命名为‘中蔬佳人’小黄瓜。”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高级农艺师董甜说,目前,“中蔬佳人”小黄瓜已在寿光市累计推广1000余亩,亩产在1万公斤以上。
“中蔬佳人”小黄瓜等新品种,是寿光蔬菜种业创新的突破之一,也是寿光与中国农科院开展院地合作的成果之一。
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基地内的“中蔬佳人”小黄瓜。新华社记者叶婧 摄
寿光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许铁敏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到寿光挂职的干部。她告诉记者,早在2013年,双方就建立起全面战略合作关系。2019年2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揭牌。2021年7月,寿光市对口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为契机,协同探索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新做法、新机制、新模式。
依托双方共建的研发中心,寿光市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围绕实施科技创新示范、产业模式升级、人才引进培育、生态质量提升四大工程,全链条推进寿光农业发展科技化、生产标准化、服务高效化,被农业农村部列为首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目前,寿光已承接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形成种子和植保产业化产品33个,育成蔬菜新品种30余个,科研成果的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00万亩。
蔬菜种子好不好,菜农最知道。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是个以西红柿产销为主的专业村,2014年由崔岭西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寿光市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是当地较早开展标准化蔬菜种植的合作社。
“品牌有了,标准高了,就缺一个叫得响的好品种。”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
而第一时间为菜农解决难题,把研发的新成果就地转化、试验推广,是院地合作的最大优势。在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余宏军和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帮助下,经过多次研究、探讨、试种,“原味一号”草莓番茄扎根崔岭西村。首批成熟的果子市场销售价就达到了40元/公斤,可为合作社的菜农增收5万元/亩。
“西红柿卖出了草莓的价格,还供不应求。”崔玉禄说,目前,崔岭西村合作社蔬菜的年销售量近2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1亿元。
在寿光市一处智能玻璃温室内,西红柿正在生长。新华社记者叶婧 摄
在院地合作的带动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寿光与中国农科院又创新探索了“院地共建平台+实体化运营”模式,成立了中蔬生物(寿光)科技有限公司,围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开展市场化运营,精准打造成果转化链、科技服务链,一大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技能走进“中国蔬菜之乡”的田间地头。
“与中国农科院的密切合作为我们蔬菜产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提升了寿光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立新说,目前,寿光筹建了设施蔬菜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已推广大棚滴灌、水肥一体化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等30多种新种植模式,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达205个,全市蔬菜先进技术覆盖面达到95%,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0%,全市国产种子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 class="pgc-img">>蒙古蒙柿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2017年旗下公司有内蒙古蒙柿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内蒙古蒙柿供应链信息技术、内蒙古噃茄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 class="pgc-img">>成立至今已发展成为具有3家直营店,10家加盟店的连锁餐饮企业,拉动了农业产品、肉食、水产品、蔬菜生产,屠宰、冷库,运输、酒店用品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直接解决就业500多人;年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店面逐年增加,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class="pgc-img">>蒙柿食品科技公司旗下现拥有品牌:【黄柿子养生火锅】【噃茄树火锅】【番茄一号火锅】【柿子哥饮料】黄番茄火锅底料,黄番茄果汁饮料。
< class="pgc-img">>蒙柿食品科技公司国内首创,以内蒙古地理标志产品五原黄柿子为锅底的“黄柿子养生火锅”概念、率先在国内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养生火锅”。专利号【CN110050980A】是一 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黄番茄火锅料及其制备方法。
< class="pgc-img">>“黄柿子火锅”取内蒙古五原黄柿子之精华、经过不同专利的工艺加工,充分利用五原黄柿子火锅独特口感,熬出独树一帜的黄柿子火锅底料,不加添加剂,好吃营养,良心出品,呈现给人们一冷一热,一甜一咸的享受。
< class="pgc-img">>杨树青,男,1981年生,黄柿子火锅创始人,出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地道的农民的儿子,在18岁那年就背上行囊,来到内蒙古首府,从一名餐饮学徒开始,经过20余年的历练,在餐饮界成为了一为杰出的青年餐饮大师,先后荣获内蒙古高级烹调师、内蒙古高级烹饪名师、获得粤港澳美食奖、获得法国蓝带美食功勋奖等奖项,成为了内蒙古十大青年名厨之一。
< class="pgc-img">>正因是农民的儿子,一直怀揣着对家乡极为浓厚的感情。一直以来都在想为自己家乡实实在在的做些事情,带动家乡的父老乡亲发家致富,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为了这份情怀,杨海东一直都在韬光养晦、蓄势待发。
< class="pgc-img">>偶尔一次在和厨师朋友吃火锅的期间,提到了市场上的番茄汤料,都觉得市场上没有一个响亮的品牌。敏锐的杨树青受到了启发,自己家乡的黄柿子在早已名扬四海,而市场还没有这个品类的火锅,如能研发一款这样的火锅汤料,一定会脱颖而出。于是他马上开始着手研发“黄柿子火锅底料”。杨树青精选巴彦淖尔市五原县5吨有机黄柿子,日以继夜地研发黄柿子汤料。经过11个月160多次的测试,营养美味的黄柿子火锅底料终于成功。并将黄柿子锅底工艺成功的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为了让更多的人品尝到自己的黄柿子火锅,2017年开始了黄柿子火锅店的拓展,目前已经有13家店面。
< class="pgc-img">>相信用不了多久,“黄柿子养生火锅”品牌的火锅店就会在祖国各地安家落户。其黄柿子的系列产品也会走进千家万户。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获得荣誉
2022年民营经济领域品牌标准化试点单位
2021年度中华美食地标产品典型案例
2020年中国饭店协会授予为五星级火锅企业
2020年荣获内蒙古餐饮业最具投资价值餐饮连锁品牌
2020年荣获内蒙古餐饮品牌十大火锅名店
2020年成为内蒙古烹饪协会推荐特色餐饮企业
2020年荣获内蒙古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
2019年荣获第六届品牌大会内蒙古优秀品牌
2019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营养膳食推广单位
2018年荣获第五届品牌大会内蒙古优秀品牌
2018年荣获内蒙古品牌培育示范单位
2018年荣获自治区内蒙古火锅名店
供稿:蒙柿食品
源:新华每日电讯
图集
马咀村藏在黄土高原褶皱里,在这里你却感受不到一丝黄土风,有的全是现代范。
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马咀村,有欧式民居、大型儿童游乐场、集装箱改造的民宿、设施农业大棚以及随处可见的巨幅涂鸦。这里甚至有“辽宁舰”“空中一号”这些大家伙的缩小版。每周末,马咀村的草坪上还有两三场婚礼。
马咀村甚至还是全国第一个用上餐饮机器人的村庄。今年9月,民企碧桂园集团给马咀村捐了6台餐厅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做煲仔饭、汉堡包、咖啡等5种餐点,每小时能做120份煲仔饭,全天不休息。
“味道不赖。扫码就能吃,以后媳妇用不着做饭了。”马咀村党支部书记任建国把碗里最后一点煲仔饭扒拉干净。
国庆期间,数万游客来到马咀村,餐饮机器人成了马咀村的新景点。任建国指着这些机器人站的地方说,二十年前这还是片荒坡,当时马咀村可是没人瞧得上的穷山沟。
从“烂杆村”到水泥村,马咀村告别人畜同居
二十年前,缺水的马咀村怕下雨。
当时,马咀村人还住在黄土沟边的土窑洞里。47岁的村民郑小军记得,一掉雨点子就得拼命往家跑。第一件事就是排水,晚了窑洞就积了水;第二件是拿盆接水。马咀村人穷,没钱打井,不接雨水,只能去五里外的河道挑。
下雨天马咀村人也不敢出门。马咀村的土路一下雨就被冲出一道道深沟,还经常塌方。每次下完雨,就得组织劳力修补一次土路。
当时马咀村是出了名的“烂杆村”,甚至人畜还同住一个屋。村里男娃到了二十岁家里就着急,没人愿意把闺女嫁到这个穷疙瘩来。当时还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有女不嫁马咀汉,马咀的光棍一串串。
马咀村的逆袭从平整坡地开始。
“马咀村没有平地。”郑小军说,马咀村的村干部一直想把坡地推为平地,可总有村民舍不得坡上的庄稼和果树。直到1999年,刚上任的村支书李云南带头把自己家的庄稼推了,坡地改平地这项工作才有了进展。
在平整出的土地上,李云南垫资300多万给马咀村每户建了2层的小楼房,还开辟了新耕地,引水上塬。马咀村终于告别了“住破窑洞、吃救济粮、喝雨水、同牛羊共屋”的局面。
当时,李云南经营一家水泥厂。全村三百多人有近一百多人在他的厂里上班。2009年前后,水泥厂每年发放工资一百多万。那时的马咀村也被称为“水泥村”。
李云南小时候到镇上念书时也被其他同学瞧不起。李天文还偷偷告诉记者,李云南父亲长期受大骨病的折磨。
“当时村子里十个人有六七个有大骨病。”村民李天文说,村民觉得这和长期喝雨水有关系。得了大骨病的马咀村人,更被外村人瞧不起。
2010年,因铜川淘汰落后产能,李云南的水泥厂关停,马咀村不得不谋求新出路。
从卖菜到卖风景,马咀村吐气扬眉
水泥厂关停的那一年,37岁的郑小军还在山坡上放羊。有一天,李云南号召村民搞大棚蔬菜种植。
和其他村民一样,郑小军也顾虑重重。没种过大棚,种不好咋办,卖不出去亏了咋办?
不懂技术,李云南请了农业专家常驻马咀村;担心销路,李云南先给原来的生意伙伴推销,慢慢才攒下口碑,打开市场。
任建国记得第一年种大棚,党员干部先试种30个棚。当时还是村支部副书记的他,三四个月便靠樱桃棚挣了2万块。那会儿,打工一年也才这么多钱。第二年村民见到效益要求参与,马咀村大棚扩建到108个,实现了户均一个大棚。
“菜市场的西红柿要是卖一块钱,马咀的西红柿就能卖一块五。甚至还有一些商贩冒充马咀村的西红柿。”任建国说,2014年,马咀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一万元,而当时周边村子的村民一年打工才三四千。
这时的马咀村已经成了明星村,外村要想把女儿嫁进来,得托关系了。
马咀村扬眉吐气的时候,两个问题让李云南忧心忡忡。
一个是村子卫生环境差,“三堆六乱”很普遍。村民还是住在窑洞的那一套生活习惯,垃圾到处丢。另外一个是马咀村没有集体收入,想治理人居环境村里拿不出钱,想办集体活动也没钱。
如何让“环境提颜值”和“集体经济破零”兼得?李云南想到的是村集体发展乡村旅游,倒逼人居环境改善。
吃旅游饭,马咀村没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只能无中生有。很快,游乐场、婚礼产业中心、射箭场、集装箱餐厅、涂鸦都从马咀村的边边角角里冒了出来。黄土小山村变得洋气、有现代范,吸引着周边地市一波波游客。
马咀村主打三大旅游主题,分别是设施农业观光采摘、儿童亲子游乐和婚礼产业。郑小军说,现在村民用不着把西红柿、樱桃拉出去卖。每个周末,几十辆大巴车带着游客进村,一个大巴车停在一个大棚前,游客自己上门来采买。卖的价格还比原来高七八成,很多游客还留了联系方式,成了回头客。
郑小军微信上有3000多个联系人,几乎都是客户。其中绝大多数人,郑小军压根没见过面,很多人都是通过快递单上的电话联系到他的。 “马咀村不比城里差”
去年马咀村吸引了40余万游客,人均收入破两万,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外人觉得马咀村发展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李云南、任建国又发起愁来。
原来,马咀一直留不住游客,很多人玩了一天当晚就走。村民自办了一些民宿,可家里只有一个卫生间,游客居住体验不好,也没办法接待团队游。
马咀村村支两委看上了村里集装箱涂鸦艺术街区,打算把50个集装箱改造成可接纳120人的民宿群。今年9月,碧桂园集团在捐赠6台餐饮机器人的同时,还为马咀村民宿项目捐赠200万元资金,并提供了设计与施工方案。
距离集装箱民宿不远处,马咀村还特地保留着过去的老窑洞。任建国说,这是在告诉村民和游客马咀村有今天不容易。马咀村迎送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而让任建国印象最深的是两年前的一位城里来的女游客。她来到马咀村就舍不得走,特地请摆摊的村民介绍村里的小伙子,处了半年之后,成了马咀村的媳妇。
任建国说:“这说明我们马咀村不比城里头差了。”(张典标)
责任编辑: 张樵苏